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887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公招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被马克思成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8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口诀:

夸美纽斯爱夸大;

或者记:

夸的独立和大泛,班级百科循自然)

《大教学论》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喜欢强调:

广泛,太阳,一切的智慧给一切的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泛爱思想--“泛智教育”

9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花了五节课),最早始于康德

10卢梭

《爱弥儿》:

论教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归于自然”。

(亚里士多德)

11洛克

《教育漫话》“白板说”;

“绅士教育”

12裴斯泰洛齐

第一次进行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学家

(慈爱的儿童之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3赫尔巴特(德)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特普通)

《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教学”理论

14布拉梅尔德(记住)

改造主义(改造社会为最终目的,为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以社会重大问题为中心,如依法治国

15巴格莱

要素主义(经典流派)学习实用性的知识,强调以自然科学,按照逻辑系统编制教材

16凯洛夫

《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17布鲁姆(目标教学)

的掌握学习(三大教学目标: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理论

18布鲁纳

《教学过程》:

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

19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0马卡连柯(一马平川)

集体主义教育(2.平行教育:

个人和集体关系相互影响;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21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老司机)

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22蔡元培(蔡五育)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第一任教育部长“五育”教育“五育”并举: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感)教育。

强调国家至上,实用,美育

北大改革实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改变学生的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

教育独立思想即教育独立论

23陈鹤琴师从杜威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24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逃生)

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考试的时候能区分出来。

②社会即学校

③教学做合一

25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26苏格拉底

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27格赛尔

成熟学说,认为生理成熟程序制约着个体心理发展的顺序性

28昆体良:

模仿、理论、练习。

(论演说家的教育)

29席勒: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0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发展观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婴儿通过对物体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

(每个人独特的认知结构)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人与人之间图式很特殊,鸟是有羽毛的有喙的;

认识了麻雀,没有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图式没有改变原来的认知结构----同化;

对鸵鸟的认识,(鸵鸟不会飞)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形成新的图式使之适应环境----顺应;

不断的同化顺应以达到平衡)。

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重点)阶段+名称+特点记住

关于认知发展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逐渐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

客体永恒性是更高层次认知活动的基础,表明儿童开始在头脑中用符号来表征事物,但是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

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了,它会疼得哭”,即所谓的“泛灵(生命)论”--万物有灵论。

这一阶段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三山实验,山形不一样”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皮亚杰把自我中心言语分成三类:

2复。

为了发音的愉快而重复几个字或声音。

②独白。

儿童对自己说话,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孩子想喝水就会重复说:

水)。

③集体独白。

儿童在多人面前大声地对自己说话,并不注意听者,听者的存在只是提供一种刺激,因此并不引起对话。

本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他们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推的不可逆性;

此外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把苹果四半比一个多,不具备守恒概念)。

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本阶段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守恒是指物体不论如其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但本阶段儿童由于受直觉知觉活动的影响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思维存在集中化的特征。

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

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还不能同时运用两个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去除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是最大的核心;

具备具体形象思维,也有抽象思维但是很少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出现了显著的认知发展。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他们没有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或技能性的训练。

(很有可能会再考到这句话)

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随着分类和排序的获得,儿童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

他们的思维开始逐渐地去集中化,能够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

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6岁)(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这种能力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

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

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3.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因素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要知识点)。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意思是:

适度超前但不能太过)

从思维方面讲,儿童对问题的解决,最初是依赖先天图式,到感知运动阶段末期,出现动作思维的萌芽;

从言语方面来说,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才出现了言语的萌芽。

儿童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像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儿童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先天的本能的进化结果吃饭走路随着进化生长自然而然就会);

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语言等)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社会性互动,与人交往不断内化,由外到内的过程)

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

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

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2.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的表现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心理发展的原因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

①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②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③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对文化工具的使用,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进行心理转换的过程。

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在内化的过程中,语言发展中的自我中心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是2——7岁儿童特有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

维果斯基则认为自我中心言语的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潜力挖掘的空间大小,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徒弟赞可夫发展性教学)(重要考点)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一定要比现有认知水平更高一点。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

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5.维果斯基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

维果斯基(1962)认为,自我中心言语实际上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依据他的观点,幼儿的自言自语其实是出声的思维。

他们大声地思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从内部控制自己的思维。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他人的言辞命令所引导,当幼儿试图调节自身行为时,他们就会模仿那些有声的言辞来帮助自己。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

首先,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第三,维果斯基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

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活动;

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前两个研究认知,大体知道引导下,每个阶段任务特点)跨人生每个阶段的社会性研究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一)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8个月左右)(信任感)

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前几个月,婴儿的目标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二)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8个月到3岁)(自主感---自信探索躺着---走,探索世界)

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

这时,父母要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给予适当的关怀和保护。

如果父母对儿童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会使得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三)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主动感--创造--角色意识---形成社会自我-自己做事情;

对于活动的热情)

本阶段的危机在于儿童即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被禁止的活动。

成年人应该是监督而不是干涉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过多的干涉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勤奋感--基本的生活技能)

儿童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

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

成年人对于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勤奋给予鼓励是必要的。

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

(五)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同一性:

自我概念的体验,对自我的认识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是一致匹配---角色意识的同一性--性别意识同一性,自我概念的形成)

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他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一贯经验和概念。

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

(六)亲密对孤独(18岁~30岁)(亲密感,人与人关系)

这一时期相当于成年早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

这种意义上的亲密感,是指个体愿意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回报。

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

(七)繁殖感对停滞感(30岁~60岁)(哺育下一代,社会责任的发展)

这一时期相当于成年中期,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和特征。

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

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八)完善对绝望(60岁以后)(完善感,对一生的回顾存在感)

本阶段相当于成年晚期。

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

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

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

人格发展的上述各个阶段是互相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期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

个体解决每一阶段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早期阶段中问题的不当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

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

(一)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学生总是在努力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

但他们马上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学生一旦被划入低水平组和被评为差等级,他们就很快失去了最初对成功的期望,这将可能导致颓废。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青少年想被看作一个成人。

他们一般愿意以类似成人的行为作出反应,这一原理意味着:

1.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2.绝不应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

3.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4.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猫开笼取食实验(观察猫的尝试错误得出的结论)

(实验原理:

桑代克将一只饿猫放入笼子中,猫的前面有个踏板,踏板连接了闸门。

当猫咪上蹿下跳的“常识错误”时,无意中踩下了踏板,闸门打开,食物出现在面前。

猫吃到食物很开心。

下次又上蹿下跳的,无意中踩到踏板,吃到食物,逐渐的,久而久之的,猫咪就学会了:

只有踩踏板就可以吃到好吃的。

于是猫就“无师自通”,学会了开门取食。

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但是,这个结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而有缺陷)

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2.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3.桑代克理论贡献

他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受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者的关注。

4.桑代克理论缺陷

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了。

5.桑代克学习理论的教学意义

准备律指导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获得准备状态。

练习律指导教师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作。

效果律指导教师对希望保留的行为给予奖励以维持联结,奖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先有铃声的刺激,后有的流口水的反应就是S——R)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