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89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复习讲义第1课时 如何鉴赏诗歌的形象复习课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光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精彩PPT名师讲解)

教你思维

第一题

1.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答案 ①本题考查鉴赏的是“景物形象”。

②要求我们分析的,是两句诗所描写景色特点的不同,而非相同点。

③分析时,注意不能脱离“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诗本身。

2.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哪些意象具体解说?

答案 分析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

3.两句诗中有没有比较明确的描绘景色特点的词语?

答案 有。

诗句中有描绘园花的“百般红”,描绘乔木的“峥嵘”等词。

第二题

答案 ①本题考查鉴赏的是“人物形象”。

②要求我们分析的是“陈居士”的形象特点,因此要精心选取简练、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

③分析时,不能脱离两首诗的具体词句。

2.对于“陈居士”这一人物形象,在正文之外,命题人有没有给予我们其他的提示?

首先我们要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据此,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3.诗句中有没有明确的直接描绘“陈居士”这一形象的语句?

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考点一 鉴赏人物形象

[先做 后讲]

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答案 城里少有人知;

家住深山;

与渔樵为伍;

居室简陋。

命题分析

①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分析“隐者”的形象,要综合全诗来回答。

诗歌赏析

韦诗第一句叙写诗人一旬中九天为公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扑了个空。

“不遇又空还”把诗人乘兴而来却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心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三、四句诗人从赞美友人诗思入手,进而衬托出其不凡的人格。

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对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

李诗的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他的平生志向就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

最后两句的主人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也可以理解为想象中的隐者,其中的“沧江白石樵渔路”写的是诗人(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至“归来雨满衣”。

思维建模

第一步:

什么形象。

(中心词应是形象)

第二步:

形象的基本特征。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第三步:

形象的意义。

(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答题范式:

分析形象=形象+具体分析+情感

或:

分析形象=具体分析+情感+形象

[即学 即练]

(2012·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三句着眼于夜晚所思,暗含彻夜难眠;

第四句侧重于白天所见。

表明赏花遣闷。

可见这两句是在形象地表现主人公所“恨”之“极”的。

尤其令她伤感的是,晚上月不解情,白天花恼人意。

所以,主人公的孤独与寂寞自不待言,我们更可以从“不知”“空落”的怪怨中体会出主人公的自哀和自怜

答案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考点二 鉴赏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马 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抒发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匹轻捷矫健、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骏马形象,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

本题先考查对事物形象的分析,继而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其实二者密切相关。

因为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在燕山大漠(此处为互文),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

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思维建模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

①提炼表现特征的语句,观其形、色、味、声;

②分析修辞及表达技巧:

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等;

③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诗中塑造了×

×

形象,×

(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写了×

之情(这是概括形象的意义,这一步骤不作强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①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

“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

“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

答案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考点三 鉴赏景物形象

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解析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

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

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

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山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答案 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①考查的是景物形象,②要求答出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③要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这是一首借禅意表达作者追求宁静淡泊情趣的诗歌。

全诗围绕“寻”字展开,前四句叙寻而不遇,着重描写了常山道人隐居地清幽、宁静的环境,后四句写入山寻找道士所见到的清新宜人景观,尾句表现惬意自得的喜悦。

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解析 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

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答案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

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

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考场问题聚焦:

简单概括,缺少描摹

[阅卷 现场]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4分)

现场答案采样:

答案问题找一找:

追求满分做一做:

  答案问题找一找:

本答案只概括回答了“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却忽略了结合具体诗句的“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矫正 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韦 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词中刻画了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答案 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

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①金掌:

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

②兰佩紫:

即佩紫兰。

紫兰,一种香草。

这首词前两句的描写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描写了汴京深秋时节的景象,白露为霜,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阵,云似乎也随之延长了。

作者借此表达出重阳节远在异地、渴望回乡的情感。

倾听花开——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意:

作者的情感;

象:

自然的物象。

意象:

指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我国古典诗歌的许多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意象,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

【例】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

冷落、衰败。

传统意象非常多,在这里,我们列举几个常见的,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它源于《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二、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思乡的代名词。

2.鸿雁。

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3.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

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比较少见)

4.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

2.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3.流水。

水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代欧阳修《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猿猴。

借助猿啼表达悲伤。

如: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中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杜鹃鸟。

杜鹃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代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

坚强,清高。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等。

2.梅花。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咏梅,也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因风布远,纯净洁白。

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3.松柏。

《论语·

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象征孤直坚强。

4.竹。

有“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定顽强、不屈不挠;

不畏逆境、蒸蒸日上。

5.黍离。

“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姜夔《扬州慢》中有: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草木类的例子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五、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

指弃文从武。

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

指军营。

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

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

岳飞《满江红·

遥望中原》: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

王之涣《凉州曲》: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七、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