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977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D.专制主义统治在古代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统治者一人取得绝对的权力,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可以为所欲为的情况……君主制、共和制、城邦制,甚至民主制、民主集中制下,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可得出,个人独裁和当时的政体没有太大关系,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项和C项;

D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统治者一人取得绝对的权力,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可以为所欲为的情况……君主制、共和制、城邦制,甚至民主制、民主集中制下,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得出材料主旨,分析各选项即可。

3.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C.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D.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根据“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田庄体现了宗族的特点,聚族而居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一个田庄实际上就是一个坞堡,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地方割据,造成国家分裂,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B项说法错误,直接由材料分析不出田庄与朝廷分庭抗礼;

D项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

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结合所学分析解答。

4.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

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其用意在于

A.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解析】由“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可以看出董仲舒批判不同思想,最终给予统一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是通过此措施来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本题答案选C项;

A项不选,“神化儒学”材料没有体现;

B项不选,道德与统一思想无关;

D项不是儒家思想的用意,排除。

5.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革》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B.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题干要求从“趋势”背景下分析推断,实际上肯定鸦片战争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产物,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结果,故选B项,排除A项;

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住关键信息“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结合近代世界发展的资本主义趋势分析解答。

6.19世纪6a年代,广东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

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至香港,再运回广东销售。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步艰难

B.国货工艺水平低不如洋货受民众欢迎

C.半殖民地背景下中国经济贸易的窘境

D.外国商品税务负担轻成本低

【解析】题干所反映的现象是因为作为洋货在中国销售可以少交税,导致成本低,更容易赚取利润,但是题干问的是实质问题,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导致的,故排除D项而选C项;

A项题干所反映的并不是民族工业而是商业贸易,故排除;

B项的说法不符合题干原意,因为自始至终都是在讲国货的销售,而没有说到洋货,故排除B项。

抓住关键信息“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现在商人先运至香港,再运回广东销售”结合19世纪6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分析材料。

7.革命党人朱执信说:

“‘社会主义’这个词是日本翻译的,若按中国的说法,‘社会主义’本译民生主义”。

1907年,孙中山在接受法国《时代》杂志记者访谈时明确说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和欧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革命核心仍是民权

B.革命内部发生分歧

C.革命策略发生改变

D.革命指导思想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孙中山主张“和欧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矛盾比较缓和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体现了孙中山的政权构想,表明是三民主义的革命核心是民权,故选A项;

朱执信是孙中山的追随者,材料没有表明革命内部发生分歧,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革命策略问题,排除C项;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和欧洲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分析解答即可。

8.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

“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

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

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

”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间题是

A.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解析】实行民主宪政,符合民主法治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A项错误;

B项通过法律确立民主,符合法制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B项错误;

C项倡导主权在民,符合民主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C项错误;

D项违背材料中“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的问题,不符合法制精神,符合题意,故选D项。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分析解答。

9.下图是民国时期金蝶饭店的广告。

该广告反映的社会景象说明

A.尊孔排外之风抵制西化

B.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C.西方饮食文化成为主流

D.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解析】材料民国时期饭店的广告,反映出当时生活方式的西化,与尊孔排外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也开始在中国出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可见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故B项正确;

材料只体现出生活方式的西化现象,没有反映出西方饮食文化的地位,故C项错误;

材料只体现出生活方式的西化现象,没有反映出国人的接受程度,故D项错误。

10.二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表:

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

C.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

D.二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解析】有材料时间看出,图表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抗战时期中国农民生活水平仍很落后,选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是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后,选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贫民比重的下降、中农、富农的增多是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结果,也反映了边区政府是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选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边区政府而非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选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近代某一思想家认为:

圣贤之道并不鼓励发展人民的能力,反而抑制其重要活动力的自由施展;

传统统治者们也鼓励节俭,反对发展财富,反对积极进取,推祟知足。

他认为,这些都违反了西方通过提高人类能力与智力来加速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原则。

此思想家最可能是

A.康有为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

传统统治者为了便于控制国家,一直尽力使老百姓处于无知虚弱的状态。

为了保持稳定,他们贬抑竞争和革新,训诫老百姓遵循祖制。

他们鼓励节俭,反对发展财富。

他们祟古贬今。

他们反对积极进取,推崇知足。

“这些都违反了西方通过提高人类能力与智力来加速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原则”说明此思想家认为上述统治者的做法违背了人类进化的规律的,故选B项,因为严复是最早在中国宣传进化论的人。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这些都违反了西方通过提高人类能力与智力来加速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原则。

结合所学可知,符合思想家严复的思想。

12.19$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

“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这表明了中国

A.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B.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解析】根据“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表明邓小平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要守法,体现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故A项正确;

材料是邓小平的一段讲话,不能体现“法制不断完善”,排除B项;

C项和D项与材料无关。

关键要抓住材料的主旨:

邓小平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要守法。

然后逐一排除不符合主旨的选项即可。

13.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护照不论在护照种类上,还是在内容格式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

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

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

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了中西关系的正常化,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71年”可知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故A项排除;

据材料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可得出当时中国实行的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而“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源自于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中国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故B项正确;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是在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合,故C项排除;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反映的是建国初期,也不能反映题意,故D项排除。

14.1958年6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该措施

A.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

C.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解析】材料讲述了中央“下放计划管理权限”,并不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事实上改革开放前中国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其弊端一直存在,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扩大地方的经济建设的管理权限,以发动群众的力量来大搞建设,不涉及协调中央和基层的经济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在大跃进运动期间,中央变中央集中管理体制为地方为主的分散的多中心的计划管理体制,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故C项正确;

材料导致工业生产的无计划性,使工业生产混乱,不利于其健康发展,故D项错误。

15.古希腊的学者没有统一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但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较为一致。

以下观点属于“一致”的是

A.感性的认识往往靠不住.

B.全体公民参与城邦管理

C.以个人判断为标准

D.平民政治是最好的政体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学者均以个人判断为标准,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感性的认识往往靠不住体现理性思想,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而非古希腊学者的思想,A不符合题意,排除;

全体公民参加城邦管理属于政治态度,而古希腊的学者的政治态度是不尽相同的,B不符合题意,排除;

古希腊的学者均强调公民政治而非平民政治,D不符合题意,排除。

16.雅克·

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写道:

“(在欧洲)16世纪有关《圣经》理论的文章以及彼此攻汗的文章不再完全用拉丁文来写作,专供僧侣阅读了,而是开始使用比较流行的方言,通过新生的大众传媒手段向民众宣传推广各种思想。

”这种行为

A.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B.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C.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

D.有利于培育国家意识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会的影响程度,故A项排除;

奠定文艺复兴基础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故B项排除;

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

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期间,《圣经》语言开始使用本民族语言,不再使用拉丁文,这有利于培育民族和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17.历史学家赫乔·

韦尔斯说:

“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

”该学者的观点是

A.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B.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C.人天生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D.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解析】材料的主旨不是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卢梭的学说“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而社会的运行必定要依赖组织结构的有效运行;

同时,“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可见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解决由于卢梭的影响出现了过度主观的倾向,不利于科学决策,故卢梭的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人天生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排除D项。

18.马克思在1872年曾说: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这个纲领”是指《共产党宣言》

B.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C.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促使革命原理逐渐完善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时代发展要加以更改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纲领是《共产党宣言》,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与“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相符合,不符合题意;

由“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砚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可以看出这个纲领过时需要逐渐完善,C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的,只需完善,而非更改,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

19.“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D.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解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的意义,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是对俄国自身的意义,无法体现“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故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是强调十月革命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一一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故C项符合题意;

D项无法体现材料“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故排除D项。

20.下面是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

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A.新经济政策逐渐遭到了废止

B.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

C.苏联转向对外来资本的排斥

D.西方加强了对苏联经济封锁

21.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

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

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

这反映

A.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B.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D.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期间是经济危机时期,是盲目生产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而非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盲目生产是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即材料反映了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A正确;

当时的苏联是斯大林模式不主张自由贸易,选项B错误;

苏联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足以证明美苏经济交往是存在的而非受到阻碍,排除C项;

美国把农民的贫困而非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政府不是我们的问题解决者,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这是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年就职典礼说的一句话。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小政府大市场施政理念

B.源于政府缺位引发经济危机

C.基于对政府和公权力的信任

D.‘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

【解析】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胀”,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根据时间“1981年”,联系所学知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扩大市场的调节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

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干预过大,故B项“政府缺位引发经济危机”错误;

美国总统里根的话说明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23.在20世纪上半期,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世界革命者的角色。

一个国家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

另一个国家则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

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美国和苏联

B.德国和苏联

C.德国和美国

D.苏联和中国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

1917年十月革命苏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挑战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秩序,故B选项正确;

20世纪上半期美国没有建立法西斯专政,也没有挑起世界大战,美国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充当意识形态的挑战者”,AC选项错误;

中国在1949年后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但不符合“20世纪上半期”的时间范围,故D选项错误。

24.有学者在评价一种文学艺术流派时说: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不喜欢强烈的激情、主观性和混乱无序……人的精神是镜与灯,它照亮通往真理之路,而不仅仅是反映真理,人的精神天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实际上能够塑造外部世界。

”与这一文学艺术流派相似的是

A.《蓝色的多瑙河》

B.《等待戈多》

C.《向日葵》

D.《拾穗者》

【解析】据材料“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抗……不喜欢强烈的激情、主观性和混乱无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故D项正确;

《蓝色的多瑙河》属于浪漫主义,故A项错误;

《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

《向日葵》属于印象画派,故C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

·

…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崖(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T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康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孩抵杭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一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穿过直布罗陀海峡,驶入大西洋”带来的贸易格局的变化。

概述“地理大发现”对传统的思想挑战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当时英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并分析其对英国国际政治地位的影响。

【答案】

(1)变化:

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挑战:

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直接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