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1029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2.00分)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脸颊(xiá)讪笑锐不可当(dāng)持之以衡

B.怂恿(sǒng)瓦砾万恶不赦(shè)长吁短叹

C.孱水(chàn)羁伴相形见绌(zhuó)寻章摘句

D.牟取(móu)啜泣踉踉跄跄(liàng)遮天敝日

2.(2.00分)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妈是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3.(2.00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4.(2.00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B.①②③⑤④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①③⑤

5.(2.00分)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元阳的哈尼梯田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直通云海。

无论登上哪座山顶,绕着山路转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的梯田。

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像极了木刻年画;夏季,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C.是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6.(4.0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各题。

临江仙①

[宋]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②,予客济源③,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

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

②齐州:

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

③济源:

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7.(12.0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

“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②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

“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

“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

这里是劝说的意思。

②宫:

酷刑的一种。

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

③让:

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羡/施氏之有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D.遂/宫而放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抚  ②反  ③愠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②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8.(8.00分)古诗文积累。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山河破碎风飘絮,  。

(2)  ,风正一帆悬。

(3)  ,长河落日圆。

(4)斯是陋室,  。

(5)天接云涛连晓雾,  。

(6)苟全性命于乱世,  。

(7)  ,在河之洲。

(8)  ,浅草才能没马蹄。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9.(16.0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

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

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

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

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

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

“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

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

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

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

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

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

”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

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

又回头对建辉说:

“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

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

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

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

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

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

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

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

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

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

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

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

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

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

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

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

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

我默默,只觉得不忍。

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

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

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

(1)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

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

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①  →②  →堤坝像瓦灰色堡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③  →④  →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

(3)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

10.(14.0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

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

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

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

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

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

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

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

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

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

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

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

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

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

笠亭如盖,半枕山腰。

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

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

“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

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

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

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

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

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

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

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11.(6.00分)综合性学习

班级拟开展“说教养”主题演讲活动,请参考下列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不超过200字的演讲稿。

【材料一】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有教养的人必具有良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

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材料二】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傅雷)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利哈乔夫)

【材料三】周总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

李鸿章出使俄国,在公开场合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颜面尽失。

12.(50.00分)写作

请以“小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2.00分)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脸颊(xiá)讪笑锐不可当(dāng)持之以衡

B.怂恿(sǒng)瓦砾万恶不赦(shè)长吁短叹

C.孱水(chàn)羁伴相形见绌(zhuó)寻章摘句

D.牟取(móu)啜泣踉踉跄跄(liàng)遮天敝日

【解答】A.有误,“脸颊”的“颊”应读“jiá”,“持之以衡”准确书写“持之以恒”;

B.正确;

C.有误,“孱水”的“孱”应读“chán”,“羁伴”的准确书写“羁绊”,“相形见绌”的“绌”应读“chù”;

D.有误,“遮天敝日”准确书写“遮天蔽日”;

故选:

B。

 

2.(2.00分)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妈是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解答】A.“宽宏大量”指形容人度量大,心胸开阔,能容人、事。

对人和事抱着宽大的胸怀去对待。

根据语境可知,文句意思“姑妈不与我们小孩计较”。

准确。

B.“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即读书;益:

好处、收获。

意为读书总会有收益。

文句意思“同学们喜欢读经典作品”。

成语使用准确。

C.“草长莺飞”形容形容春天的生机勃勃,根据语境,准确。

D.“一拍即合”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

根据语境“几轮艰难谈判”,可知双方不可能一下子就达成协议。

故此成语使用不正确。

故选:

D。

 

3.(2.00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解答】A.正确;

B.用词不当,把“预期”改为“预料”;

C.语序颠倒,应该为:

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过程”。

故选:

A。

 

4.(2.00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B.①②③⑤④C.④②①⑤③D.④②①③⑤

【解答】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读书”的句段。

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④句首先明确指出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故此置于首位。

②句紧跟上句,从反面论述读书需要“精选”。

①句从“熟读深思”角度,阐述读书需要“读得彻底”。

⑤句进一步论述读书的意义和方法,③紧跟⑤句后面,阐述“少读”的“精读”的意义。

故选:

C。

 

5.(2.00分)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元阳的哈尼梯田依山顺势,层层叠叠,连绵向上,直通云海。

无论登上哪座山顶,绕着山路转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的梯田。

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像极了木刻年画;夏季,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C.是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解答】语段中讲述的主题是哈尼梯田的景色特点,结合四个选项通读语段,B项“不过”一词是对上文的转折,“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与下句“春季”契合。

故选:

B。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6.(4.0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各题。

临江仙①

[宋]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②,予客济源③,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

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

②齐州:

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

③济源:

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答】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认真读这首词,理解词句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对照四个选项的理解,判断表述的对错。

ABC.理解正确;

D.理解错误,词的下片,作者与李辅之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是借流水寄情。

借对水“几日到东州”的发问,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并非写“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故选:

D。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本词运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方法、写作特点等。

ABC.赏析正确;

D.“一尊白酒”寄托“离愁”是“借物抒情”的手法;《赤壁》则是“借史抒怀”,写法并非一致。

故选:

D。

答案:

(1)D

(2)D

 

7.(12.0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

“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②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

“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③施氏,施氏曰: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

“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干:

这里是劝说的意思。

②宫:

酷刑的一种。

下文的“刖”也是酷刑的一种。

③让:

责问,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羡/施氏之有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D.遂/宫而放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抚 安抚,抚慰 ②反 通“返”,返回 ③愠 生气,发怒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②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4)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ACD.正确;

B.句意为:

孟氏的一个儿子便跑到秦国去。

应断句为:

孟氏之一子/之秦。

故选:

B。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

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

抚:

安抚,抚慰;

②句意为:

孟氏的两个儿子回来后。

反:

通“返”,返回;

③句意为:

孟氏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