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128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 中国古代思想.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中二年级必修3中国古代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

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

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

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

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

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注重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

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3、流派:

“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才子的学说

4、思想内容:

(1)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2)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教师注意对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汉初黄老之学的异同。

认识汉初黄老之学是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其它各家学派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5、影响:

(1)地位: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2)意义: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6、政治地位的衰落

(1)原因:

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标志:

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教师强调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形成(思想来源):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

①大一统理论:

援引《春秋》推崇大一统理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

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造理论依据。

②“天人感应”学说(基础):

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目的和作用:

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

③“三纲五常”理论:

强调君王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出“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三纲”则为“王道之纲”

目的和作用: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特点:

①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②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神权限制王权。

③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

④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

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君主的统治,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但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最后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教师强调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

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3、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2)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3)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5)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长期泛滥;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第3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

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

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课前思考

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在预习中,结合所学内容思考:

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它的发展过程怎样?

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

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教学过程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面临的困境:

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原因:

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

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何渭“道统”?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

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

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②李翱:

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1)主张:

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

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③文化上;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为复兴儒学创造条件)

(2)影响:

①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②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1)周敦颐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

①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②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③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

朱熹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

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

(2)理学的修养论:

①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②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

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③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④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4.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发明本心”

(1)陆九渊,号象山居士,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

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这叫“先立乎其大者”。

②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影响:

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王守仁——“致良知”

(1)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

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4.影响:

(1)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2)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思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②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