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1485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docx

烟台全民健身中心设计说明0328

烟台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烟台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位于体育公园东北侧。

基地西北侧为公园绿地、南山星海湾住宅区,西南侧为烟台游泳跳水馆、烟台大学体育馆,东南侧为逛荡河及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东北侧为滨海城市绿化带和渤海。

基地西北侧为体育公园内部主要道路。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体育公园东北侧入口的重要建筑,同时与国际博览中心基地周边环境优越。

基地用地面积39900平方米,可建设范围面积18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地上3层,办公区6层,地下1层。

地上停车62辆,地下停车94辆。

容积率0.83,绿化率40%。

体育设施用房面积18400平方米,商业用房面积5600平方米,办公面积6300平方米,地形停车场面积3300平方米,中厅面积4500平方米,其它面积6200平方米。

二、设计理念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本设计方案将烟台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定位为集全民健身、体育商业、休闲、餐饮、活动宣传于一体的“一站式”全面健身体育休闲文化活动中心。

将健身、商业、文化、休闲融为一体,塑造一个全市人民心目中的阳光体育休闲中心。

1、形体概念

全民健身中心位于体育公园东北端,是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形成的体育公园建筑轴线的东北起点。

其临近的体育馆、游泳馆、国际博览中心都有自身的形体特点。

全民健身中心在形体需延续由体育场至游泳馆逐渐收缩的形态规律,并于其他四个建筑形态相呼应,体现自身特色。

方案1:

烟波灵动,巍然云台

烟台山水优美,自然灵动。

本方案以灵动的线条表达自由变换的山水。

几条象征波涛的线条由建筑四周蜿蜒而上,烟波飘逸。

线条盘旋至屋顶形成起伏变化形态,象征烟台多变的丘林地形特点。

一条屋顶玻璃采光中庭象征着水,与屋顶起伏的形态共同表达山水概念。

建筑主体造型由5米高处延生至屋顶,仿佛漂浮于空中,与环绕四周的线条共同体现出优雅变化的形态,宛如漂浮空中,巍然屹立的云台。

主入口和中庭东北端自上而下联通,将屋顶玻璃与底层玻璃连通,表达山水一体,形如瀑布,更强调了建筑山水画般的诗意。

建筑强有力的体块造型,更突出体育建筑力与美的审美特点。

烟波灵动,巍然云台。

本方案的造型既体现烟台特有的山水诗意,也表达出体育建筑特有的魅力。

方案2:

烟重云砌,沧台一色

本方案以一条条自由变化的曲面环绕于建筑四周,并延伸至建筑屋顶。

由下而上,从大到小。

如烟如雾,似山似水。

就像层层的烟雾和云海重叠而成。

体现烟台海滨城市特有的魅力。

同时,变化多样的造型也表现出动感之美美,勾画出一副“全民健身,律动全城”的充满活力的场景。

烟重云砌,沧台一色。

变化的形态将烟台的海文化同全民健身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意境深远。

2、功能策划

本设计方案将烟台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定位为集全民健身、体育商业、休闲、餐饮、活动宣传于一体的“一站式”全面健身体育休闲文化活动中心。

将健身、商业、文化、休闲融为一体,塑造一个全市人民心目中的阳光体育休闲中心。

本方案为健身活动中心策划体育健身、体育商业、体育文化、体育休闲四大功能。

体育健身主要包括网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壁球、武术、跆拳道等20余项体育项目,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体育商业主要包括体育运动器械、服装、体育衍生产品销售和体育活动展示。

通过吸引全民健身发挥地缘优势,提升体育商品的发展。

同时共同健身促进体育商品的发展。

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文化传播,典型体育商品展示,多种体育宣传活动等。

提升全民对体育的兴趣,增强体育活的自觉性。

体育休闲功能主要是健身、商业、文化的复合功能。

使市民在体育健身的同时,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平衡。

3、空间理念

全民健身中心内功能交复杂,不易进行组织。

本方案以一条东北至西南向的主轴组织室内各功能块。

主轴在室内延续体育公园的轴线,南向直面体育公园游泳馆,北指滨海路及渤海。

市民可在轴线上体验从不同高度观看体育公园和大海,将是全民健身中心一个极具特色的内部空间。

主轴线西侧主要为体育商业,东侧为全民健身各项体育设施。

西侧临近体育公园内主要街道,将商业设置在该区域,利于有效发挥商业价值;东侧布置体育设施,可将沿河的美景引入建筑内,提升体育休闲空间的品质,并同基地东侧绿化带一起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

轴线东西两侧的功能体由一条宽16米的带型中庭组织,形成多异性空间居中,专项性空间分列两侧的格局。

可达到公共空间和功能空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进而相互提升的效果。

在带型中庭内可进行展览、休闲、产品发布、民间运动展示等活动,提高室内空间的利用率。

三、总平面设计

1、总体布局

全民健身中心布置于地块中部,与体育公园内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形成一条自西向东的轴线。

基地主入口设置在西南侧,与体育公园内部主要道路临近。

基地西北侧布置一条带型广场,将入口和沿街商业联系起来,形成体育商业广场。

建筑入口广场和西南侧广场布置自由变化的绿化,体现全民健身的活跃特色。

在广场与道路绿化带之间设置停车场,便于外来车辆停放。

建筑东北侧布置体育休闲文化广场,广场中间放置大型喷泉,提供市民休闲娱乐。

建筑东南侧布置全民健身广场,设置轮滑场地和市民休闲运动设施,与河岸相邻,提升运动广场环境品质。

2、流线设计

市民由基地西南角进入基地,经前广场进入建筑内。

外来车辆由基地东北侧道路北段入口进入地面停车场,单位内部车辆有南段入口进入地下车库,道路简洁,实现人车分流。

体育局办公楼由基地东南侧进入,体育局大门正对正南方向。

四、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设计突出绿色、低碳的理念,通过多种绿色策略的运用,力求建筑设计环保、节能、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针对全民健身中心使用的特点,本方案建议采用以下绿色建筑策略:

1、自然通风

全民健身中心面积、进深较大,建筑中部设置通高的中庭。

在较炎热的过渡季节,将利用中庭的高大空间,利用热压原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从外部流入被室内加热,从顶部排出,将室内多余的热量带走,同时,将新鲜的空气带入建筑内部。

2、自然采光

顶部采用光导管将自然光引入室内,自然光的引入充分利用日光照明,降低部分照明用电负荷。

3、雨水收集

将屋面及地面部分雨水收集起来,经净化处理存入地下雨水贮水池,可供绿化维护等使用。

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4、外围护材料

外维护材料各项热工性能均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玻璃幕墙采用铝合金断热型材中空low-e玻璃,以确保达到节能要求。

外墙的流线型百叶可作为遮阳百叶,漫反射室外的阳光,在保证白天室内足够彩光的同时,减少室内球场眩光。

五、平面设计

烟台平面布局

建筑平面整体上由一条贯穿东北~西南方向的狭长中庭分为两大部分,并将各功能空间围绕室内中庭展开布置。

运用中庭对人流进行分化,将商业购物人流和体育运动人流集中于中庭左右,将管理辅助人流、物流及消防疏散通道布置与场馆周边,避免相互交叉干扰。

商业开发空间布置在建筑西北侧地下一层和一层,沿临体育场内部主要道路一侧展开,开放底层立面,起到吸引人流并扩大商业影响力的作用,同时另一侧靠近室内中庭布置,通过中庭将地上地下商业空间串联起来,增大了水平交通侧的商业立面长度,最大化的保证了商业效益。

体育场馆布置在建筑西北侧二层和三层以及东侧一至三层部位。

根据不同种类运动场馆的面积和净高要求,以及结构形式和优化布置,将其各类场馆安排至建筑形体之内,并将建筑整体高度控制在24米之内。

羽毛球馆位于建筑东侧偏北方位,分为上下两层布置,每层馆内安排10块羽毛球场地,馆内地面标高分别为0.0米和11.4米,层高约11.50米,满足羽毛球运动的比赛高度要求;

乒乓球馆位于建筑东侧偏北方位,同层分设两馆,每馆10块场地,共20块。

由于场地需要空间及尺寸不大,内部局部设结构柱,合理安排使用空间。

篮球、排球、手球综合训练馆位于建筑东侧偏南方位,布置于建筑11.4米表高层,层高约11.5米,特为无柱大空间,充分满足篮球、排球、手球等多种运动的综合化比赛训练要求。

网球馆布置于建筑西北方位,分为两个小馆,每馆2块场地,共4块。

由于网球运动所需空间和面积最大,故布置于建筑11.4米表高层,层高约11.5米,内部同样为无柱大空间,满足网球运动的比赛高度和尺寸要求。

篮球、排球、手球综合训练馆下层,0米标高及5.7米标高均布置为两层多功能训练馆,层高5.7米满足多项小型体育运动要求。

体育局办公用房置于南侧方位,底层入口面南设置,共六层,内设独立中庭。

地下层包含地下商业空间和车库。

地下商业空间和地上商业共享中庭,交通上通过扶梯上下联通,可满足大型超市的日常使用要求,地下车库停车共计120辆,在用地东侧南北分别布置出入口。

结构专业方案设计说明

工程概况

1.1.1烟台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位于体育公园东北侧。

主要功能为集全民健身、体育商业、休闲、餐饮、活动宣传于一体的“一站式”全面健身体育休闲文化活动中心。

1.1.2本工程总平面尺寸约110m x130m,地下1层,地上共3层,办公区6层,总高度约27m;地上由中庭自然分为左右两个单体,基本柱网约为:

8mx8m;局部为多跨2层通高的空旷空间。

地上层高:

一、二层6m,三层12m。

地下1层,层高:

5m。

结构设计理念

1.1.3根据建筑方案“力量与速度”和“海洋印象”的主题,结构设计表现了建筑造型和稳固的结构主体的结合。

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设计,并充分利用建筑元素,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经济性的同时,实现了建筑物独特的造型和复杂的子场馆功能,体现出力学与美学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结构设计理念。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本工程将多种功能的子场馆融合与建筑物内;子场馆柱网大,一般约为16m,顶层网球管、篮球馆跨度达32m~40m,且为12m以上的通高空间,楼板大面积缺失,平面不规则;标准层高6m。

采用框架剪力墙的结构形式,不仅能满足建筑造型及功能要求,同时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且较为经济,结构虽然楼板开洞较多,但具有很好的侧向刚度,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2、建筑物屋面为形似贝壳的曲面,顶层多为空旷空间,在网球馆、篮球馆顶部采用经济轻巧的网架结构,结合混凝土结构,通过结构找坡,实现优美的屋面造型。

1.1.4结构性能化抗震设防目标为:

小震弹性;中震可修,关键部位中震不屈服;大震不倒,关键部位大震可修。

1.1.5本工程结构设计中,从绿色节能的角度出发,局部跨度较大处,采用强度高、自重小、可再循环的钢结构等材料。

设计依据

1.1.6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1.1.7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值:

0.55kN/m250年一遇地面粗糙度B类。

0.60kN/m2100年一遇

基本雪压值:

0.40kN/m250年一遇

建筑抗震设防烈度:

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建筑场地类别:

需见地质勘察报告。

1.1.8现行国家、地方及行业规范、规程和规定: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7-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2003

建筑分类等级

1.1.9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二级

1.1.10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重点设防类(乙类)

1.1.11本工程上部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结构抗震等级:

框架二级,剪力墙一级;

地下室抗震等级:

同上部结构

1.1.12地下室防水等级:

一级

上部及地下室结构设计

1.1.13本工程地上结构根据建筑造型、功能、建筑高度不设置伸缩缝,地下结构不设永久性结构缝。

1.1.14上部及地下室结构选型

1)本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有地下室处延伸至地下一层。

2)上部结构楼盖采用主次梁结构,并局部采用钢组合梁进行设计,减少钢材用量。

3)地下室根据跨度不同采用钢筋混凝土主次梁结构。

4)地下室采用防水混凝土浇注。

地基基础设计

1.1.15采用的基础形式:

非地下室部位可采用独立柱基或桩基,地下室部位可采用独立柱基加防水板或桩基加防水板,具体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

1.1.16特殊要求:

本工程基槽开挖时,施工单位必须设计安全合理的边坡支护施工方案,确保边坡稳定不影响相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地下设施,并应对周围地面沉降及相邻建筑物沉降、倾斜进行监测。

结构分析

1.1.17采用的结构分析程序为:

整体结构分析采用空间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较为真实的反应结构空间作用和实际受力状况。

主体结构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SATWE程序进行结构体系分析及构件设计。

1.1.18结构整体计算可嵌固于基础顶。

主要荷载:

不上人屋面:

活荷载取0.5kN/m2;

楼面活荷载:

各运动场馆部分取4.0kN/m2;

培训、办公部分取2.0kN/m2;

库房取5.0kN/m2;

楼梯、走廊、门厅(人流可能密集时)取3.5kN/m2

温度作用:

用于计算大跨钢结构升降温各取25℃;

设计考虑上述荷载并按规范要求进行荷载组合的结构计算设计。

主要结构材料

1.1.19混凝土强度等级:

混凝土楼板:

C30

地下室底板、外墙、梁、板、柱:

C30~C40

1.1.20钢筋:

底板、墙、柱、梁、板等受力钢筋均采用HRB400钢筋以尽量减少钢筋用量,节约钢材;

1.1.21钢结构钢材:

钢梁:

Q345B

给排水专业方案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有关资料

2)建筑专业提供的技术条件

3)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技术规程》CECS263:

2009

2.生活给水系统

本建筑生活用水由市政自来水管网供给。

采用分区供水,地下1层~2层用水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2层以上采用变频调速供水装置供水。

变频调速供水装置设于本建筑地下室水泵房内。

3.生活热水系统

淋浴用生活热水设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在热交换站设置半容积式水加热器。

热源来自市政高温热水,热水供水采用强制机械循环。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供水温度为60℃。

4.循环冷却水系统

本建筑空调系统制冷机组所需要的冷却用水循环使用。

其流程如下:

物化水处理装置补充自来水

循环水泵制冷机组横流式冷却塔

循环系统补水由变频调速供水装置供水。

5.排水系统

1)排水采用污、废水合流制。

2)地上部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至室外污水管网;含油废水经隔油器处理后,排至室外污水管网;地下室污水流至集水坑,采用潜污泵排出。

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6.雨水系统及回收利用

1)屋面雨水采用内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采用10年,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2)室外人行道、广场、庭院等地面铺装采用透水路面。

绿地雨水就地入渗,与硬化地面相连接的绿地应低于硬化地面5~10cm。

7.消防灭火系统

本工程设有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微型自动扫描水炮灭火系统及移动式灭火器。

1)室外消防系统

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0L/s,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

本建筑从市政的环状给水管上引入两条DN200的给水管,在本建筑周围形成DN200环状管网。

设置室外地下式消火栓,布置间距不大于120m,并应保证距消防车道不大于2m,且距本建筑消防水泵结合器不大于40m。

2)室内消火栓系统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20L/s,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

室内消火栓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

在消防贮水池中储存室内消火栓用水144m3。

消防水泵房设置室内消火栓泵两台,一用一备,供应本建筑室内消火栓用水。

系统设室外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2套。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各建筑除卫生间及不宜用水扑救的场所均设置自动喷水喷头。

车库按中危险级II级设计,喷水强度8L/min.m2,作用面积160m2;其余部分按中危险级I级设计,喷水强度6L/min.m2,作用面积160m2。

系统最大用水量为30L/s,火灾延续时间1小时。

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在消防贮水池储存自喷用水108m3。

系统设自动喷水泵两台,一用一备,供应本建筑自喷用水。

设计2套室外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与自喷泵出水管相连。

4)微型自动扫描水炮灭火系统

中庭高度超过12米处采用微型自动扫描水炮灭火装置保护。

技术参数:

工作电压:

220V;射水流量:

5L/s

标准工作压力:

0.60MPa;保护半径:

20m

水平旋转角度:

360°;垂直旋转角度:

-90°~+90°

本系统设计流量15L/s,火灾延续时间1小时。

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本建筑地下室消防贮水池储存水炮用水54m3。

系统设置水炮加压泵两台,一用一备。

设计1套室外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与水炮泵出水管相连。

5)屋顶消防水箱及增压稳压设备

在本建筑屋顶水箱间设18m3消防水箱一座,以保证火灾初期消防水量。

因消防水箱高度不能满足系统最不利点静水压力,水箱间设置消防增压稳压设备2套。

6)移动式灭火器

灭火器配置地下车库按B类火灾,其余部位按A类火灾,按中危险级设计。

在各消火栓箱处设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在汽车库出入口配备推车式泡沫灭火器。

给排水专业方案设计说明

2设计内容及原则

本专业的设计内容包括各类采暖、空调、通风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空调冷热源系统。

在系统设计中以满足功能需要和安全为原则,注重节约能源,同时考虑经济合理、方便运行管理。

3本工程依据的主要设计规范和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2007)

其它相关国家现行设计规范和标准

4冷热源

热源引自市政外网,建筑物内设置板式换热机组,置换出供暖和空调用热水。

空调冷源采用水冷式冷水机组,机组置于地下室的制冷站内。

冷却塔置于室外通风良好处。

局部办公区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

有恒温恒湿要求的重要站房、机房等冷热源采用独立风冷式恒温恒湿机组,以满足常年运行需要。

5采暖系统设计

依据该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适当设置散热器值班供暖系统,局部区域,如入口大厅等设置地板辐射供暖系统。

冬季辅助空调热风供热暖。

6空调系统设计

a)空调水系统设计

空调水系统设计为一级泵闭式循环系统,采用两管制。

空调冷、热水循环泵分别设置。

冷冻水泵与冷水机组一一对应运行。

冷源侧采用定流量运行。

热水泵采用变频泵调速运行,侧负荷侧为变流量运行。

b)空调风系统设计

中庭、各个大训练馆、大空间商业区域等空调系统采用低速风道全空气系统,中庭采用喷口侧送风,各展厅内采用旋流风口下送风,夏季送冷风时为旋流型,冬季送热风时为直流型,用以减少冬季室内竖向的温度梯度。

办公室、小型会议室等采用暗装风机盘管加新风机组系统。

新风机组均带热回收装置。

中庭、各个大训练馆、大空间商业区域部分的空调机组配套设置排风机,在过渡季节可全新风运行,直接引入室外新风,改善室内环境,实现节能运行。

c)空调系统的控制设计

本工程空调自动控制系统采用直接数字DDC控制系统,由中央电脑等终端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组成。

7通风系统设计

中庭、各个大训练馆、大空间商业区域等区域均结合建筑围护结构形式,设置自然或机械排风系统,过渡季节可与空调机组联合运行,在关闭冷冻机组的状态下,实现全室通风换气。

办公室、小型会议室等部分结合新风换气机均设通风系统,室内的污浊空气集中排至新风换气机房经与新风系统进行热交换,能量回收后排至室外。

各公共卫生间、变配电间、换热间、制冷间、水泵间、电梯机房等房均设计独立的机械通风系统。

地下车库设计机械通风系统。

8防排烟系统设计

d)防烟系统设计

符合自然排烟条件的楼梯间及前室为自然排烟,排烟面积分别≥2㎡、≥3㎡。

不符合自然排烟条件的楼梯间及前室设计机械防烟。

e)排烟系统设计

长度超过20米的内走廊和超过300㎡无外窗的地上房间均设计机械排烟系统。

不符合自然排烟的各地下房间均设计机械排烟系统和相应的补风系统。

地下车库设计机械排烟和机械补风系统,与通风系统合用。

3.防火防爆措施

通风系统的排风管在穿过机房隔墙、楼板或防火分隔处均设置了防火阀,竖向总管(或管井)与各层水平支管的连接处也设置了防火阀,并与系统风机连锁。

风管穿防火墙处应用防火风堵。

空调冷热水管在穿防火墙处设套管,并用防火材料填实。

9节能与环保

1)空调房间的围护结构均采取较好的保温隔热措施,以减少冷、热损失。

2)根据使用功能划分空调系统和形式,以求运行的灵活性,并设置了新风热回收装置,排风经能量回收后排出,很好地达到节能了目的。

3)所有冷、热设备及敷设在非空调部位或区域的空调冷、热水管和风管均采取了较好的保温(冷)措施,保温(冷)材料为高效节能产品,最大限度的减少冷热损失。

4)通风、空调设备选用低噪音高效节能产品。

5)各全空气系统为充分利用室外空气的自然调节能力,在过渡季全空气系统可根据室内外温度的变化进行最小新风至全新风的调节,达到节能的目的。

6)BA控制,可优化运行,节约能源,降低运行成本。

7)冷冻机房、热水机房、水泵房、空调机房、通风机房等产生噪音的站房内表面贴吸声材料。

机房的门为防火隔音门。

8)吊装的空调器、风机及各机房内的水管均设减震吊架或吊勾。

强电专业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内容

1.10kV配变电系统

2.应急电源系统

3.电力配电及控制系统

4.照明配电及控制系统

5.建筑物防雷

6.接地及安全措施

二、10kV配变电系统

1.负荷等级

(1)消防用电设备——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火卷帘、防烟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漏电火灾报警系统、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为二级负荷。

(2)客梯、生活水泵、污水泵为二级负荷。

(3)其余为三级负荷。

2.市政电源

电源来自市政10kV供电网,为2路10kV电源。

3.配变电所设置

在本建筑地下一层设置10kV配变电所1座,安装10kV中置柜12台,10/0.4kV、1000kVA变压器4台,低压开关柜若干。

三、应急电源系统

1.为计算机网络等供电中断时间只允许为毫秒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