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1542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及其特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听说法又叫结构法或句型法,认为外语学习是习惯的形成,采取模仿、机械练习和记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

课堂上学生做大量的句型操练,不考虑意思和语境。

其优点是:

1.培养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谈,口语能力较强;

2.句型操练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语言规范;

1.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脱离语言内容和语境的句型操练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3.放松读写训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能力。

情境法(SituationalMethod)情境法也叫视听法(theAudio-visualMethod)。

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象等等电化教学设备组织听说操练,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

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在教学中只允许使用目的语。

优点是:

1.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的语言材料要多得多。

情境的创设能够加速外语与事物的联系,有助于理解所学语言;

2.重视整体结构的对话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的语言自然,表达准确。

3.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

1.完全排除母语,不利于对语言材料的彻底理解;

2.过分强调整体结构感知,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使学生对语言项目缺乏清楚的认识。

3.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认知法(CognitiveApproach)认知法提出:

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在教学中强调发挥智力的作用,提倡“先理解,后操练”。

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材料,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强调有意义的操练活动,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

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

其教学模式是:

理解(句子结构和所学内容)——形成(语言能力)——运用(语言行为)

其优点是: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1.对语音语调要求不严格;

2.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交际法也叫功能法(Functional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Approach)。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充分理解和积极参与,体现学生自主的原则。

交际学派认为: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

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也可从各种书籍或报刊中节选文章或从电影、电视和广播报道中选取片段等。

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1.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1.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

2.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Approach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

该理论认为:

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1.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4.在任务型教学中有大量的小组或双人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可以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5.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7.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全身反应法(TotalPhysicalResponse简称TPR)。

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

全身反应法他主要是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的功能,右脑主要是形象思维,左脑主要是逻辑思维,强调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发展。

因此它强调要在真正的情景里面来进行教学。

根据学语言本身的规律,从小孩学语言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学习听的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说的能力,再发展成读和写的能力。

Totalphysicalresponse就强调首先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大量听一段时间以后,听到一定的基础了,到小孩子愿意说了,就水到渠成地开始说了。

这样学生说的不紧张,说的很自然,是要在熟了的基础上再来输出(production)。

主要特点

1)听力理解领先。

首先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

2)学生应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

这种身体反应应该由教师用有计划的指令来控制。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感知并理解掌握语言。

3)允许学生在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发言。

教师不强迫学生发言。

4)教学应强调教学的意义而不是形式,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

主要优点

1)它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中学习英语。

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不用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

2)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

3)协调学生的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

学生通过听觉来吸收信息,是由左脑来完成的,而将这些信息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是通过右脑来完成的。

5)全身反应法这一教学方法,验证了“快乐”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人们喜欢活动给他们提供生理的、认知的、心理的快乐。

4)主张以句子为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重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5)采用大量挂图、小纸条等教具,创设语言情境。

主要缺点:

比较抽象的单词和句子很难用TPR来表述,教师在向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的时候会比较困难。

1.该法只适用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其动作及言语大都是简单的动作,不可能单靠它学习较深的内容,必须同别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2.TPR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游戏活动、角色表演、小组竞赛等,而孩子一开心就手舞足蹈,没有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再好的教学方法,再丰富的教学活动,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就接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而论,他们各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

例如,在接受外部信息方面,有的学生使用听觉通道,学习效果较好,一听就懂;

有的学生的视觉通道胜过听觉,凡事过目不忘;

在表达方面,学生们同样存在各种差异。

所以,全身反应教学法重视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多种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很有道理的。

全身反应法很适合英语教学,可以很容易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配以适当的阅读训练,可以使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其水平并进。

全身反应法作为一种简单、操作性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是值得尝试的。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较抽象的单词和句子是很难利用全身反应法来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将全身反应法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10年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本次课程改革在英语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教材以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突破。

其中主要的突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育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

因此,立足素质教育的整体课程设置要求中小学的各个学科超越“学科壁垒”,统筹支持学生成长,构建学生终生发展的课程框架和目标。

《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指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

本次英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

《课标标准》指出: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1.解决了课程理念与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与具体标准(或称目标)设置的一致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英语教育确立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同时,在课程目标结构以及具体内容标准(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的详尽描述中也借鉴了国外不少国家或地区采用的对外语课程进行分级设计的方式以及进行能力描述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标准内部结构之间的系统关联,从而确保课程标准在教学一线的可行性。

2.明确了知识与技能的辩证关系

《课程标准》最终宣告“知识+技能”时期的终结,实现了对“知识+技能”模式的整体跨越,把英语的整体课程建立在“人与意义”的理论概念之上,因而启动了我国英语课程的战略变革。

这样的整体跨越和战略变革有三个要点值得强调:

第一是目标体系在面对“语言本身”(含语言知识和技能)和“使用语言的人”这两个基本因素上,把立足点放在人上,更加重视面向“使用语言的人”;

第二是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这两个基本方向上,目标实现的侧重点放在意义上;

第三是目标设置在面对词汇语句和语篇这两个基本单位上,更加关注语篇。

3.突出了英语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的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情感态度”的内涵: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课程标准》还进一步强调: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首次把情感态度纳入到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

4.将英语学习策略列入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之一,提出了“学习策略”的定义: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

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学习策略”的四项内容,即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并明确界定了这四项内容的具体内涵。

5.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

2011年的《课程标准》提出文化意识的概念,并界定了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在此基础上,《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的三方面的内容:

即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了连贯、衔接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首次制定了贯穿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英语课程九级目标体系。

这个目标体系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按学段、按年级划分教学目标的体系。

这一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不同学段之间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1.奠定衔接的生源基础

2.创建衔接的心智条件

3.提供衔接的能力支持

4.促进衔接的本土化运作

(四)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标准》还分别在“课程理念”和“实施建议”中以“用语言做事情”为出发点,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这引起了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普遍重视,为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课程标准》实施10年来的主要成就

《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10年是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整体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幅度推进的10年。

10年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程对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但是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已经有所体现。

《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描述的: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前半部分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特征,要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后半部分则充分阐释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即课程对于学生的情感、思维、个性、人文素养等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而《课程标准(2011版)》对此理念则进一步明确为: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产奠定基础。

(二)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

1.为语言学习创设有意义的语境

2.知识学习融入语言实际运用的活动之中

3.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注

4.学生课堂自主意识加强

(三)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影响

1.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化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备课”的概念逐步被专业化的“教学设计”所取代。

围绕着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进入了专业化提升的阶段。

在过去的10年中,不少省区的教研部门对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方法、程序、规范、内容、体例乃至用语都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2.课堂教学生态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变化

(2)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

(3)课堂教学资源和媒体利用方面的变化

(4)课堂互动模式的变化

(四)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材的变革

1.教材知识体系的变革

课程改革以来,通过教育部审定的教材在语言知识体系所表现的特征是:

以真实生活主题为主线,有序呈现并巩固词汇知识;

以真实生活为目的,有序呈现并巩固语法学习项目;

以真实生活实际需求为线索,滚动编排和扩展所学语言知识;

以“用英语做事情”为途径,带动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转化;

以“做事”的效果为标准,检验知识运用的水平和等级。

2.教材内容的变革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引发了教材内容的巨大变革。

首先,教材深化了对思想性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解。

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3.教材框架的变革

《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语言运能力”的概念对教材框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

从语言的形式主义向语言的功能主义转变(从理论概念上讲,不仅仅是一般教学层面上的“功能”),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4.教学活动设计的变革

教材的框架是“骨骼”,教材的各种活动是“血肉”,教材的主要活动支撑起教材的基本“体貌”。

语言教育的主导概念加强了人们对于教材生活要素的需求,即“真实性”。

真实性引发了教材活动设计的变革,这就要求编者在教学目标、材料选择、活动设计和交际语境等四个方面提高真实程度,而这种真实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实现的。

5.教材选用与评估方式的变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英语教材的多样化发展态势使“统编教材”的概念成为历史,也把教材选用和评估的课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五)课程标准带来评价理念与方法的变化

1.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2.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评价工具的开发

5.测试内容的改革

6.课程改革对大规模考试的影响

(六)课程改革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1.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

2.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程标准通识培训与教师理念的变化

4.校本教研对于教师发展的作用

三、关于英语课程目标的解读

 

课程总目标的框架结构与修订前相比在形式上没有变化(见上图),但其内涵较之前有所丰富,阐述也更清楚。

课程总目标首先指出:

“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供啊综合人文素养”。

对总目标核心的描述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展现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同时,也凸显了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一)情感态度标准解读

1.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还应发挥特殊的作用。

(1)语言与情感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2)情感态度对语言学习的结果有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语言技能标准解读

1.Readingmakesafullman,conferenceareadymanandwritinganexactman.

——FrancisBacon

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机敏,写记使人精确。

——弗朗西斯•培根

2.“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关系:

输入是输出的基础;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的可能。

3.“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三)语言知识标准解读:

在外语学习中,理论就是语法,语音和词汇等的语言知识;

实践就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活动。

我们应当在语言活动中来学习掌握语法等知识,并运用它来指导我们进一步的语言实践。

Wemustlearngrammarthroughlanguage,not

languagethroughgrammar.

——JohannHerdor

(四)学习策略标准解读

为什么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1.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2.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相互促进

(五)文化意识标准解读

在《课程标准》的“分级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在“总目标”、“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中,“文化意识”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并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这是基于如下一些考虑: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有人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还有人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文化离开了语言也很难存在,有些文化形式本身就是靠语言来表现的,如文学等。

还有更多的文化形式则通过语言来记录、保存和传播。

2.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外语学习自然而然就要涉及文化学习。

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要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

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在基础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