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1816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docx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

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逻辑起点;基本范畴;社会化大生产

长期以来,学术界没有深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逻辑起点问题,也没有提出科学社会主义逻辑起点的概念。

但这并不等于说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没有逻辑起点。

本文将中国学术界新时期以来对科学社会主义逻辑起点的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没有明确概念的研究阶段,主要有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起点论、资本主义矛盾起点论、历史必然性起点论、空想社会主义起点论;二是有明确概念的研究阶段,主要有劳动异化理论起点论和社会化大生产起点论。

本文还系统梳理和阐释了现阶段中国学术界在理论探讨和教材编写中涉及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问题。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一个基本范畴作为逻辑起点。

所谓逻辑起点,就是理论体系建构的第一个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范畴,即逻辑起点,是商品,政治经济学体系是以分析商品为逻辑起点而严密构建起来的。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逻辑起点在哪里?

长期以来,学术界没有深入研究,甚至连“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这个概念都没有提出过。

从可以见到的材料看,提出这个概念和初步研究这个问题,是从2004年开始的。

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求编写一本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在编写这本教材提纲的过程中,有一些学者提出并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但是,没有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这个概念,并不等于说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没有逻辑起点。

认真分析一下新时期以来所编写的各种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我们从中还是可以看到每一本教科书的编者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事实上都有自己的一个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因此,在总结分析新时期以来理论界对科学社会主义逻辑起点问题的研究时,我们以2004年为界把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作没有明确概念的研究阶段;第二个阶段称作有明确概念的研究阶段。

(一)没有明确概念的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没有明确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概念,我们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分散在不同著作之中的,他们有专门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专门的哲学著作,但似乎没有专门哪一本著作是集中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就没有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

二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时,或许是没有认为逻辑起点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或许认为这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研究。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偏重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专题性质的研究、政策宣传性质的研究特色突出,所以就没有深究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本身的逻辑起点问题。

此外,学科建设之规律也该如此,“先建立、再完善”。

但是,分析各种版本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安排,我们认为这一阶段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概念虽然没有提出,但大致上取得了这样几种认识成果:

1.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起点论。

范若愚、江流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一书,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该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它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即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产物。

”“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爆炸的程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强烈要求建立与其本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该书还引用列宁的话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

”该书得出结论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的历史趋势中,作出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在江流所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讲义》一书中也这样写道:

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能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才能使人们通过对这一矛盾的发展过程的深入考察,阐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性。

”并且该书在写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时,第一部分即为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出现。

2.资本主义矛盾起点论。

这一论点认为,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和英、法、德独立的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

“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加深了,机器的广泛采用,使工人愈益成为机器的附属品……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日益加剧。

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反映。

”“无产阶级在争取经济利益斗争中,逐渐认识到没有政治权力就不可能根本改善自己的处境。

因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政治斗争的道路。

”以分析资本主义矛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逻辑起点的教科书有很多,但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矛盾起点论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起点论有相通之处,资本主义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3.历史必然性起点论。

这是根据教科书编写时的章节顺序安排来分析得出的结论,以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为章节开头的,我们都归之于这一类。

例如,赵曜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新论》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看作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整个科学主义理论体系围绕这个核心构建,该书第一章即为历史趋势论。

九院校《科学社会主义》联合编写组编写的《科学社会主义》、赵明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等,大都采用这样的编写方式。

4.空想社会主义起点论。

这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提出的,按照这一论点编写的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作为起点的。

此外,按照教科书章节编排的顺序,还可以分为“理论基石起点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起点论”,在此不作更多的论述。

(二)有明确概念的研究阶段

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求编写一本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为编写这本教材,“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像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都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但都没有深入讨论下去。

在拟定《概论》提纲时,有一些学者提出这一问题,并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1.劳动异化理论起点论。

北京大学的易杰雄教授认为,劳动异化理论应该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出发点。

李淑珍教授也说,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平等的追求,可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出发点。

但是学科调研结束后,没有再见到劳动异化理论起点论的研究成果。

2.社会化大生产起点论。

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调研的基础上,李君如教授提出了这一观点,并在2005年第1期《科学社会主义》杂志上撰文阐述了这一观点。

针对学科调研中有学者提出把“异化劳动”或者“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他认为理由不充分,值得推敲。

他的观点是:

根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可以把“社会化大生产”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

之所以如此,他认为,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基石”所决定的。

第一块基石唯物史观,研究的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但是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大机器工业生产即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科学社会主义才应运而生并由此获得必需的物质基础;第二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及其内部的基本矛盾,更说明社会化大生产为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提供了历史条件。

以社会化大生产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他认为还有助于说明诸多问题。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蕴含着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揭示了“两个必然”。

自从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以来,许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及其揭示的“两个必然”产生了怀疑。

针对这种信仰、信念动摇的情况,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个论断不是一般地重申“两个必然”,而且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经过一个“长过程”才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因此今天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不仅要研究工人阶级如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还要研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也就是说,不仅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还要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等各种体制的矛盾。

为什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呢?

第一,社会化大生产的最大特点是“社会化”,并由此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往社会主义方向变革提出了根本要求,提供了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一个很大的功劳是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又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相矛盾的。

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最深层动力。

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出路,就在于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桎梏”时,从根本上变革同社会化大生产相冲突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建立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巩固和发展也要以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桎梏”的结果,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它既要面对来自资本主义的挑战和压力,又要解决自身社会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因此,社会主义要取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主要靠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要完善、巩固和发展,也主要靠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凡是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凡是社会主义的举措,都冠以“社会”二字,并强调这是同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相一致的。

比如对于工人办的合作工厂,他们认为这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极地扬弃”;对于以资本联合形式组建的股份公司,尽管它在当时仍是资本主义方式范畴内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但由于股份公司是一种“社会资本”,他们就充分肯定它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扬弃,是“消极地扬弃”。

又比如社会主义国有制与资本主义国有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终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为什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既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又能导致社会主义的建立、完善、巩固和发展呢?

这是由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

社会化大生产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共同劳动(没有严格的分工),也不同于自然经济小生产和手工业小生产(没有分工和协作)。

社会化大生产是伴随着机器和工厂制度的出现而形成的创造巨大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方式,是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是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生产方式。

这样,社会化大生产就具有两重性:

一是具有具体的有用的人类生产的性质,即创造物质财富的性质;二是具有抽象的人类生产的性质,即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消耗了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又消耗了生产管理制度的能量。

这样的社会化大生产能够“生产”出什么呢?

(1)具体的社会化大生产能“生产”出巨大的物质生产力,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等。

(2)抽象的社会化大生产能“生产”出物质财富的价值,能“生产”出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方面制度,还能“生产”出高度文明的新人及其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新人格。

(3)把上述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社会化大生产最终能“生产”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强调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桎梏”,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从必然性和根本上说的,这并非是说它自然而然就能走向社会主义。

离开了工人阶级的斗争是不会产生社会主义的,离开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是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

但是,工人阶级也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成熟和发展壮大的,他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物质实现力量。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即在于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工人阶级的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即在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工人阶级在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能否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也在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工人阶级能否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并进行不懈的奋斗。

那么,如何解释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率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呢?

简单地说社会发展次序可以随形势变化,这理由并不充分。

真正的原因也在经济上,也在社会化大生产上。

出现这种新情况,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具有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拓展生产的能力,必然走向全世界,但是它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又必然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瓜分世界的时候,使世界分成社会化生产较发达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和社会化生产欠发达的殖民地两半;而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势必承受外来资本、本国资本和封建主义三重压迫,率先进行革命,当然这种革命首先是民族民主革命,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革命;相反,帝国主义国家在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财富以发展本国经济的时候,不仅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会促使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出现复杂变化,导致革命推迟、走向社会主义的形式也在改变。

也就是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率先通过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决定的,而非西方一些人所攻击的那样是列宁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但是,落后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仍然要补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不足之课,首要任务是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完成这一任务,可以独立自主地奋斗,也可以大胆地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同时要以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就是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时候,所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那么,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在哪里?

最终仍然取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可以为工人阶级的成熟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阶级成员构成、素质会变化,而且阶级的特点也会变化。

那种把工人阶级等同于“蓝领”的理论,有意抹杀工人阶级的新变化,贬低了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是否定社会主义前途的歪理。

因此,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存在着一个现代工人阶级如何逐步摆脱资本的控制并重新觉悟和成熟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会化大生产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会对发达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促进乃至示范作用。

也就是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我们的社会主义能否显示出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越性。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也对工人阶级政党和政党政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前面谈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时,存在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有的国家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有的则没有走向社会主义?

在研究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问题时,也有这样相类似的问题,即是否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了,社会就自然而然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这两方面问题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由同一个原因所决定的,即工人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正确领导在其中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研究科学社会主义要研究政党理论。

工人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只有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纲领,只有广泛地团结和争取一切愿意为党的纲领而奋斗的人们,才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特别是,在工人阶级政党执政以后,一方面仍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警惕权力的侵蚀,防止腐败变质。

一句话,关键在党,在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

从“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范畴展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后必然落到政党理论。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爱尔福特纲领批判》等都是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融为一体的。

过去有些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对政党理论缺乏论述,这次在新编科学社会主义教材时应该加进去。

而且,对当代大学生讲一点政党知识也是必要的。

值得指出的是,由李君如等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也没有明确提出和专门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全书体系似乎是沿用了以往的起点,是围绕着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根据所收集到的材料,到目前为止,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逻辑起点的研究进展状况大致如此。

问题已经提出,相信今后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下去。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

列宁说过,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它是人们对该学科领域问题研究进入理性阶段的重要标志,因而反映着该学科发展与成熟的程度。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有其明确的基本范畴,但可惜的是这门学科从1978年以来直到今天还没有见到有专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的学术文章,即使在编写的教科书中,也没有看到有哪一本论述过学科的基本范畴,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范畴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在此,我们沿着三条思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范畴加以概括。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正式出版的教科书已经有几十本之多,根据新时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我们将一些基本概念或术语整理后,作为基本范畴来对待;第二,学科建设的内容是研究范畴的展开,现在也有一些教科书在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内容时,提出一些大的概念,在大概念之下系统论述学科建设内容,在这里我们把这些大的概念作为学科基本范畴对待;第三,近几年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范畴也有一些讨论,虽然都还没有正式形成共识,我们也把讨论中的一些观点作一归纳。

(一)学科教材编写中体现出的基本范畴

在已经出版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中,有下列一些基本概念经常使用,并且有比较强的统领学科建设内容的作用,在此我们把这些概念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范畴来对待。

1.“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即人们常说的“两个必然”。

恩格斯认为,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问题,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

“两个必然”的论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明确作出的,鉴于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两个必然”谈的是历史必然性,即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两个决不会”谈的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现有的教科书,基本都是以“两个必然”作为论述逻辑起点的,1990年代后期以来基本都增加上了“两个决不会”的内容。

2.社会基本矛盾或者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之一,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不可调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进步,其原因也在于此。

也有的教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其中生产社会化或者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与以往一切社会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最主要区别,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不断向高级阶段进步的基础就是社会化大生产,所以社会化大生产可以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甚至逻辑起点。

3.阶级、政党。

这两个概念在科学社会主义中都是基本的概念,马克思论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手的,但在论述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条件时,非常重视阶级、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等问题。

从阶级分析人手,提出了无产阶级的特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成长经历、无产阶级斗争的方式,并且得出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从对政党的分析人手,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任务、作用,无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之关系,得出了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观条件的结论。

4.战争、和平与革命。

战争、和平与革命的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问题。

战争的根源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剥削制度下不可能有永久的和平,无产阶级要利用和平准备革命,通过革命争取永久和平;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但如果条件具备,无产阶级也并不否定和平夺取政权的可能性。

5.民主、专政。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无产阶级专政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结果时,在论述过渡时期的性质时,在论述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时,都涉及这个概念。

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指出过,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列宁、毛泽东等都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是对人民充分发扬民主,对敌人进行彻底的专政。

6.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这三个概念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基本概念。

研究物质文明既包括生产力的发展,也包括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研究精神文明既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也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研究政治文明主要包括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

7.改革、开放,对外关系,民族、宗教等概念。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在许多教材中都有详细的论述,也可以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

(二)把学科大概念作为学科基本范畴

把学科大概念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是否科学值得商榷,但在学术讨论时,有的学者提出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范畴还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任何探讨都是有益于深化对问题认识的。

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组逐步深化和具体化的概念,有学者提出,可以尝试性地把这三个概念作为研究范畴对待。

1.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起初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出现的,它是从道义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否定,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弊端及其解决方法认识的产物。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登上历史舞台,从1516年英国的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算起,已经有496年的历史。

近500多年来,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一词已经包含多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学说,或者说思想,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如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等。

二是指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三是指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

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有上百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2.科学社会主义。

所谓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