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2006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卷解析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考查基础知识,需要考生深度把握课标。

以宋朝为界,儒学称谓由“周孔之道”变为“孔孟之道”,抬高了孟子的地位。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政治领袖”是“演说家”,或者“演说家”容易成为“政治领袖”。

这显然与演说家口才好,善言辞,具有煽动性,容易得到大家的选票有关。

而这些都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相关联。

本题貌似考查必修一,但需要调动必修三的知识。

A

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之争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力。

赶走国王,拥立国王的女儿。

女儿接替父亲,属于“继承”关系,具有“合法”性(英国王室继承无男女之别)。

D

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解析】

文艺复兴。

考查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独立宣言。

自然科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点评:

本题命制的比较失败,违背了新课改的原意。

关于哥白尼,人教、人民、北师大教材均未涉及。

(人教版在《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一节中,仅提到一句“伽利略用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该题正选项在岳麓版中有类似讲述。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考查基础知识及相关术语(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化的含义,主要指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机械化);

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属于政治民主化范畴。

C项属于战争,D项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从整体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化。

AB比较,辛亥革命显然优于清末新政。

B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城市”的无产阶级发动的“革命高潮”联结才可能“胜利”。

重心在“城市”“无产阶级”(即工人)。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基础知识。

胡佛对经济有限干预的措施,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所借鉴

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似

D.历史上关系紧密

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欧盟)。

基础知识的广度。

1950年,法国提议得到联邦德国支持,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直接原因。

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斯大林模式。

1952年,苏共领导人,谷物的收获量大幅度增加,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谷物(短缺)问题。

需要考生知道的知识:

斯大林死于1953年3月,领导终身制。

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③②④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

选修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德国疆域及邻国的变迁判断。

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中国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相同点。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

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

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只是,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参考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

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

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

以民间交流为主;

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

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

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

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

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

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

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

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

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与本题关系:

在《四种版本合一教程必修1+2》第14页(该部分已与2012年暑期上传至多个高中历史QQ群,各位不信可以去查)有如下表述: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⑵汉:

①郡国并存……②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⑷唐:

①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

”高考试题的图10与四合一教程第14页的地图基本一致,四合一教程中的地图如下:

关于示例答案中的第一种,经济重心南移问题,在《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教程》第124页有详细讲述。

考生如果依据《四版本合一教程》,能答出:

州、道开始都是监察区,后来演变成行政区,也是不错的答题模式。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1)向西方学习;

自上而下的改革;

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

改革主导者不同;

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

推行过程不同;

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

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46.(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科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

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

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

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

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比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

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

有维新人士倡言:

“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

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

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比;

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

”梁启超提出:

“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

”并说: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

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1)宗旨:

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

任务:

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目的:

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

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

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

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

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

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

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

布什表示:

“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

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

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

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

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

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

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

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

韩愈力加谏阻: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

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

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

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7分)

(1)唐朝由盛转衰;

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

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

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

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