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219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物理竞赛试题声光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图2

10.如果在图10所示方框内放上甲、乙两个光学元件。

一束平行入射光ab射入,经过甲、乙的作用后,出射光为a'

b'

仍是平行光。

则甲、乙两光学元件的名称分别为

A.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

(B)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

(C)甲、乙均为凸透镜;

(D)甲、乙均为凹透镜;

11.一柱形物体直立在平静、清彻的水面上空而静止不动。

位于水中C点的观察者,正好看到了这一柱形物体所成的像,如图11所示。

那么,他看到的可能是

A.与物体原来位置相同、大小一样的像;

B.与物体位于同一位置,大小一样、倒立的像;

C.在ab右上方、倾斜的像;

D.在ab左上方、倾斜的像;

12.图5中的容器内有一个凹面镜,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于焦点。

如果在容器内注满水,其它条件不变,则焦点位置将比不注水时

A.向上移动;

B向下移动;

C水平移动;

D保持不动。

13.某甲利用平面镜反射看到了某乙的眼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乙一定也能从同一平面镜同时看到某甲的眼睛;

B.某乙一定不能从同一平面镜同时看到某甲的眼睛;

C.A和B两种结论都有片面性,结论和平面镜的质量有关;

D.A和B两种结论都有片面性,结论和某甲隐藏得是否巧妙有关。

14.下大雨时,雨看上去连成一条条线,这是因为

A.雨太大时,雨水本身就是连续的水柱;

B人眼的视觉暂留作用;

C空气中有雾,看不清楚;

D上面的雨滴比下面的雨滴下落速度快。

15.在一个物体和平面镜之间放一个不透光的屏,屏的高度只有物体高度的一半,那末平面镜前的观察者将()

A.只能看到一小半物体的虚像;

B只能看到一大半物体的虚像;

C一定能看到整个物体的虚像;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16.(89)关于小孔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和物上下、左右都不颠倒;

(B)像和物上下颠倒,左右不颠倒;

(C)像和物上下不颠倒,左右颠倒;

(D)像和物上下、左右均颠倒。

17光从空气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折射。

A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B)入射角等于折射角;

(C)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D)折射角小于反射角。

18.下列所述光学仪器中所使用的透镜,不是凸透镜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镜头;

(C)近视眼镜;

(D)远视眼镜。

19.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像位于镜后,镜后的像和镜前的物与镜面距离相等;

B.像的颜色和物的颜色相同;

C.像的大小和物的大小相等;

(D)在看不到物的地方,一定看不到像。

20.物体经凸透镜在屏幕上成清晰的像,若将黑纸遮去透镜的下半部,这时屏上的像将

A.没有任何变化;

(B)变暗,但大小不变;

(C)上半部消失,下半部不变;

(D)下半部消失,上半部不变。

21.凹镜是球面镜的一种,如果在球心放一个点光源,那么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镜反射后将

A.经原路射回;

(B)会聚在焦点;

(C)成平行光线:

(D)成发散光线。

22.人们在电影院里观看银幕上出现的情景,这些情景对人的眼睛而言

A.它是物;

(B)是放大正立的实像;

(C)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D)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23.白天室内的人觉得光线明亮,而室外的人观看建筑物时总觉得窗口是黑洞洞的,这是因为

A窗玻璃的透明度不高;

B窗玻璃把入射光反射出去;

C进入房间的光线经多次反射很少从窗口射出;

D.房间内和房间外的人对光的感受能力有差异

24.一个直立的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物体的中点恰在透镜的光轴上,后来,透镜被一割为二,对称地拉开,两个半透镜间距离等于物体高度,如图5所示。

则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图6中的

图6

25.

图9

一块矩形玻璃砖,切割成图9中形状后拉开一段距离出,平行于光轴的光线从左面射入,右边射出的光线

A.仍然保持平行;

B.一定是发散光线;

C.一定是会聚光线;

D.结论与d有关,以上均有可能。

26。

(90)关于光的传播,正确的答案是

A.在任何情况下,光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当于1分钟饶地球赤道七圈半的速度;

D.传播同样的距离,光所需要的时间比无线电波短。

27.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是15°

,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A.30°

(B)15°

(C)75°

(D)150°

28.关于凸镜和凹镜的应用,正确的是

(A)凸镜用于汽车头灯;

(B)凹镜用于太阳灶;

(C)凹镜可用作观后镜;

(D)凹镜用于放大镜。

29.通过透镜观察到一个放大的像,则物体应放在

(A)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B)1倍焦距之间;

(C)2倍焦距之外;

(D)2倍焦距处。

30.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物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线的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B.当光线的传播方向有时不发生改变;

C.当光线从水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D.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入空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31.图一所示是光线经过凹透镜前后的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32.把一页物理教科书全部摄入一张135底片上,则底片离镜头的距离应

(A)小于1倍焦距;

(B)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

(C)等于2倍焦距;

(D)大于2倍焦距。

33.

图4

根据图四的光线可知:

使光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一个光学器件应是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镜;

(D)凸镜

34.就人们在电影院内看到的银幕上的画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人眼与放映机来说,画面都是像;

(B)对人眼而言它是物而不是像,只对放映机的镜头而言才是像;

(C)对人眼与放映机而言,整个画面是放大的实像;

(D)对人眼与放映机而言都是物。

35.平面镜玻璃厚5毫米,反射膜在玻璃的后表面,一个发光点S距前表面4毫米,则所成的像离前表面

(A)14毫米;

(B)13毫米;

(C)9毫米;

(D)4毫米。

36.一物体经凸透镜成像于光屏上,现用一小圆纸片遮住该凸透镜的中心部位,则实验结果是

A.仍能成完整的像,但像的亮度降低;

B.像的中心部位消失,其余部位保存;

C.根本不能成像;

D.与原来所成的像完全一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37.平面镜前有4个发光点,如图8所示。

图中眼睛不能看到其虚像的发光点是

A.a点;

(B)b点;

(C)c点;

(D)c、d点;

38.用照相机拍摄人物照片时,

A.人立在镜头的一倍焦距之内;

B.人立在镜头的一倍焦距之外与两倍焦距之内;

C人离镜头越近,得到的照片越小;

D.人必须立在两倍焦距之外。

39.图3中点划线表示某一凸透镜的主轴,但未标出透镜位置。

一物体放在a、b两点间,某观察者观察到放大正立的像。

当物体从a移向b时,发现正立的像逐渐增大。

下列关于凸透镜L的位置及焦点F的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图3

A.L位于b、N间,其左焦点F位于a、b间;

B.L位于b、N间,其左焦点F位于M、a间;

C.L位于M、a间,其右焦点F位于a、b间;

D.L位于M、a间,其右焦点F位于b、N间。

40.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内有一个呈双凸面(球面)的空气泡,可以看作透镜。

一束平行光束按图6所示方式射向气泡,则这束平行光将

A.穿过气泡后仍保持平行;

(B)穿过气泡后会聚;

(C)穿过气泡后发散;

(D)不能穿过气泡,全部被反射。

41.如图8所示,一盛水容器的底部放有一块平面镜,它与容器底部的夹角为15°

一条光线以45°

入射角从空气射向水面,折射角为30°

,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能够射到平面镜的表面,那么,这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再从水中射入空气的折射角是

A.9O°

(B)75°

1(C)30°

(D)0°

42.(91)发散光束经过凸透镜折射后

(A)一定变成会聚光束;

(B)一定变成平行光束;

(C)一定变成发散光束;

(D)以上情形都有可能。

43.如果幻灯机在银幕上放映出字母F,那末幻灯片在幻灯机中正确放置应是

A.

(B)

(C)

(D)

44.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物距u=20厘米时得到一个和物体一样大的像,那么正确的结论是

A.当物距v=20厘米时,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B.当物距v=15厘米时,得到一个正立的像;

C.当物距v=25厘米时,得到一个倒立的像;

D.当物距v=30厘米时,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45.通过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如果放大镜向书渐渐靠近,那么我们看到的字符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1(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46.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组成了激光反射器,如图2所示。

如果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反射器绕O点向顺时针方向转过30°

,那么经过反射器两次反射的光线将转过

A.90°

(C)30°

47.说明光在同一种媒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是

(A)平面镜成像;

(B)凸透镜成像;

2(C)光导纤维传播光;

(D)海市蜃楼。

48.会聚光束经过一块平面镜反射后

A.变成发散光束;

(B)变成平行光束;

3(C)仍是会聚光束;

(D)可能成为会聚光束,也可能成为发散光束。

49.

图5中两个反射面成钝角,镜前放一个物体应该产生两个虚像,那末在镜前不能赋时看到两个虚像的区域是

A.Ⅰ;

(B)Ⅱ;

4(C)Ⅲ;

(D)Ⅰ、Ⅱ、Ⅲ。

50.有人用照相机对着平面镜拍照,想摄出平面镜内的人物,结果

A.他不会成功,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B.他能摄出镜内的人物,而且和照相机直接对着人物拍摄没有区别;

C.他能摄出平面镜内的人物,但照片的左右与实际相反;

D.他能摄出平面镜内的人物,但照片的上下、左右都与实际相反。

51.为了使光路按图8示要求改变,方框内的一个光学器件应该是

A.凸透镜;

(B)凹透镜(C)平面镜;

(D)凹面镜。

52.图9中S表示发光点,S’表示它的像,方框内的光学器件应是

A凸透镜;

5(C)凹面镜;

53.图13中表示了光通过三种透明媒质的光路,可知媒质1和媒质3相比较

A媒质1是光密媒质;

B媒质3是光密媒质;

C媒质1和媒质3都是光密媒质;

D无法比较。

54.路灯高度为6.8米,人的高度为1.7米,当人行走时,头顶的影子在地面上以1米/秒的速度匀速移动,则

A.人不可能匀速行走;

(B)人以0.75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

6(C)人以4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

(D)人以0.25米/秒的速度匀速行走。

55.平面镜前有一个发光点S沿镜面成30°

的方向,以速度v向镜面运动,如图16所示。

则S和它的像之间的接近速度是

A.2v;

(B)v;

(C)v/2;

(D)3v。

56.(9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A.3×

105米/秒;

(B)3×

105千米/秒;

(C)3×

109米/秒;

(D)3×

108千米/秒。

57.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是

A.倒立的虚像;

(B)倒立的实像;

(C)正立的实像;

(D)正立的虚像。

58.与电影放映机的成像原理相类似的是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望远镜;

(D)放大镜。

59.当光线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正确的结论是

A.入射角总是大于折射角;

(B)入射角总是小于折射角;

(C)有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D)有时入射角等于折射角。

60.图1所示的各图中,正确的是

61.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正确的说法是

A.镜面反射看上去总比漫反射亮;

B.在有的地方漫反射看上去比镜面反射亮;

C.漫反射的部分光线不遵守反射定律;

D.黑板上的“反光”现象就是漫反射形成的。

62.图3中方框内的一个光学器件应是

A.凸面镜;

(C)凹面镜;

63.一束入射光照到平面镜上,如图4所示。

当入射光和平面镜同时绕入射点O沿相同方向转过10°

时,反射光线将

A.保持原方向不变;

(B)转过10°

(C)转过20°

(D)转过40°

64.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获得一个放大的像。

如果把烛焰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则光屏上的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和像距越来越小;

(B)像和像距越来越大;

(C)像距变小、像变大;

(D)像距变大,像变小。

65.平面镜前有一个长为30厘米的线状物体MN,M端离镜面7厘米,N端离镜面25厘米,如图10所示。

则N点的像N'

到M端的距离是

A.20厘米;

(B)30厘米;

(C)40厘米;

(D)50厘米。

66.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离凸透镜20厘米处可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现将该物体放在离凸透镜10厘米的主光轴上,则一定得到

A放大的虚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实像;

(D)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67.(93)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正确的说法是

A.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C.光速超过其他物体的速度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D.“影子”的形成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68.若反射光线跟镜面成40°

角,则入射光线跟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是

A.100°

(B)90°

(C)80°

(D)5O°

69.黑板若发生“反光”会造成黑板上的字迹看不清,这是因为“反光”的黑板会发生

A.漫反射现象,使光射向四面八方;

B.镜面反射现象,使进入人眼的光线太强;

C.漫反射现象,使进入人眼的光线变弱;

D.镜面反射现象,使字迹的光线只射向一个方向。

70.某同学站在平静的水池边看到了“鱼在云中游动”这一现象。

对所看到的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鱼是折射形成的实像,云是反射形成的实像;

B.鱼是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C.鱼是反射形成的实像,云是折射形成的实像;

D.鱼是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折射形成的实像。

71.在图1中画出了光通过某光学器材前后的传播方向。

由图可知,该光学器材可能是

C.凸透镜;

72.如图3所示,在井的上方放置一块平面镜,使跟水平方向成40°

角的太阳光能竖直照到井底,则平面镜跟水平方向的夹角θ应是

A.25°

(B)40°

(C)60°

(D)65°

73.直线状物体AB与平面镜平行,当平面镜绕跟AB平行的某轴线转过20°

时,AB跟它的像之间的夹角是

A.40°

(B)20°

(C)0°

与40°

之间的某角度。

74.光从一个盛有水的薄壁玻璃水缸射出,经过空气后射入另一个盛有水的薄壁玻璃水缸,若不考虑玻璃水缸壁对光的折射影响,则图4中正确反映光路的是

75.平面镜前有一个发光点S,由发光点到平面镜的垂线的垂足为O,如图8所示。

当平面镜绕过O点并与纸面垂直的轴逆时针转动时,像点

A.跟平面镜的距离保持不变;

B.沿一直线越来越接近平面镜;

C.和发光点的距离越来越大;

D.按逆时针方向沿一圆弧运动。

76.在图9中,P、Q为某凸透镜主轴[即主光铀]O1O2上的两点。

若物体放在P点可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放在Q点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可在P点左侧,也可在P、Q之间;

B.凸透镜可在P点右侧,也可在P、Q之间;

C.凸透镜必须在P、Q之间;

D.凸透镜一定不在P、Q之间。

77.凸透镜前有一个物体,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若物体以速度v沿垂直于主铀[即主光铀]的方向长高,则

A.像也以速度v长高;

(B)像以大于v的速度长高;

(C)像以v的速度缩小;

(D)像以小于v的速度长高。

78.(94)以下物理量中可以用光年作为单位的是

A.时间;

(B)长度;

(C)速度;

(D)面积。

79.黑板上发生反光现象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迹,这是因为

A.反光处入射角光太暗了;

(B)反光处发生了漫反射;

C反光处发生了镜面反射;

(D)反光处表面光滑,反射性能差。

80.图1所示是光线从空气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有可能正确的光路图是

81.把一滴水银滴在玻璃板上,这滴水银大致可看成

(C)平面镜;

82.一束光从真空如射到某一透明物质的表面上后,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如果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

180°

),那么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

A.一定小于180°

-α;

(B)一定等于180°

(C)一定大于180°

(D)一定大于(180°

-α)/2。

83.凸透镜固定不动,当物体向某一位置接近时,凸透镜所成的像越来越大,这一位置是

A.凸透镜所在的位置;

(B)凸透镜的焦点处;

(C)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D)不存在的。

84.图6所示是一束光线从空气通过一个均匀玻璃球的光路图,其中不可能正确的光路图是

85.在幻灯机前银幕上看到了字母"

F"

,如果我们取走凸透镜,并回过头逆着光源光线方向观察幻灯片上的字母,它应呈现的形状是

86.当人在穿衣镜前照镜子时,人的左右部位跟像的左右部位对换,而人的上下部位跟像的上下部位保持一致,这是因为

A.对镜面而言,人和像在上下方向对称,在左右方向不对称;

B.从们判断上下用同一参照物,而判断左右用了不同的参照物;

C.人体结构左右对称,而上下不对称;

D.人眼有错觉。

图14

87.在图14中,MN为一平面镜,a、b、c、d表示一个不透明正方体的四个侧面,其中b面跟平面镜平行,e是观察者的眼睛所在位置(位于正方体的正下后方)。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图中观察者可以观察到a、b、c、d四个侧面;

B.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和d面;

C.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及部分b面;

D.图中观察者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a面,不能看到b面的任何部位。

88.一块凸透镜被剖成对称的两半,并按图15所示对接。

一个物体ab置于凸透镜前3倍焦距处,则对凸透镜成像的描述中,有可能正确的是图16中的

图15

图16

89.在阳光照射下,竖立的木杆AB在地面上的投影为BC,如图4所示。

图中M为木杆AB的中点,S3C为∠BCA的角平分线。

由图可知,阳光的照射方向是沿着

A.S1A;

(B)S4B;

(C)S2M;

(D)S3C。

()

90.把两块平面镜竖直放置,并使它们镜面间的夹角为60°

在它们的夹角的角平分线上放一烛焰,则烛焰在两个平面镜里总共可成的虚像数是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91.(95)在图2中,凸透镜不动,一个物体由a向b逐渐靠近的过程中,始终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像,而且像不_断变大,由此可以判断

A.透镜焦点在a点左面;

B.透镜焦点在a、b之间;

C.透镜焦点在b、O之间,而且bO>

f>

bO/2;

D.透镜焦点在b、O之间,而且bO>

0。

92.足够大的平面镜前有—个直线状的物体,该物体与平面镜既不平行,又不垂直,如图3所示。

我们在平面镜前任一位置观察该物体的像,不可能看到的形状是

A.一个点;

(B)一条比物体短的直线段;

(C)一条与物体等长的直线段;

(D)一条比物体长的直线段。

93.墙基地面上有一盏灯S,墙面前3米的地面上有一个平面镜,如图4所示。

为使地面灯光能照到墙面上离平面镜入射点O距离为6米的地方,平面镜与地面夹角应是

A.20°

(B)3O°

(C)45°

(D)6O°

94.图11中所示是光线通过半圆形玻璃砖的光路图,正确的光路图是

图11

95.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光屏上能得到放大的像,据此可判断

A.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1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实像;

B.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像;

C.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虚像;

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9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实像。

96.一个身高为h(可看成是眼睛到地面的高度)的人面对竖直墙站立,身后有一棵高为H的树,人到墙和人到树的距离相等,在墙面上挂一面镜子,为了使人能从镜子中看到树的最高点,则平面镜的最高点离地面的最小高度是

97.一块平面镜玻璃厚薄不等。

反射面a与镜子表面b不平行,如图18所示。

镜前一个发光点s,正确的结论是:

自平面镜反射面a反射的光线

A.都不能返回到光源s;

B.只有一条光线可以返回到光源s;

C.有一条以上的光线可返回到光源s;

D.结论与a、b两平面间夹角有关。

98.巨大的平面镜中嵌有一凸透镜,凸透镜主轴与平面镜垂直,一直立线状物体放在凸透镜右侧2倍焦距主轴上,一光屏放在凸透镜左侧2倍焦距处,如图19所示。

现用眼睛在物体右侧任一位置向左观察,可能看到的像应是图20中的

图19

图20

99.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

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换,则

A.光屏上仍能呈规一个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应该呈现一个放大的实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