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244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八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通假要邀具俱有又诎屈衡横甫父简拣与举矜鳏曾层阙缺读音yāojùyòuqūhéngfǔjiǎnjǔguāncéngquē字义邀请详尽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弯曲横着的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挑选选拔老而无妻的人重叠中断例句便要还家具答之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左手倚一衡木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选贤与能矜、寡、孤、独荡胸生曾云略无阙处出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核舟记》《核舟记》《核舟记》《核舟记》《核舟记》《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望岳》《三峡》通假的类型:

(1)音近通假;

(2)形近通假

(二)词类活用:

类型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

例句渔人甚异之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欲穷其林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不蔓不枝箬蓬覆之石青糁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居右者椎髻仰面出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陋室铭》《陋室铭》《陋室铭》《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核舟记》《核舟记》《核舟记》解释对感到诧异往前、上前穷尽,走到头有名气有灵性使杂乱使劳累长枝蔓、长枝节用箬蓬用石青戴着高帽、长满胡须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意动用法其色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核舟记》《大道之行也》黑的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造化钟神秀一览众山小恨别鸟惊心虽乘奔御风空谷传响夕日欲颓相与步于中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皆披发文身上下一白客此拄杖无时夜叩门《大道之行也》《望岳》《望岳》《春望》《三峡》《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观潮》《观潮》《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老年人、中年人、幼童神奇、秀丽的景色认为小使受惊飞奔的马回声坠落散步用银、用玉穷尽画着文彩变白客居在夜里词类活用的类型:

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a.渔人甚异之:

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替b.水陆草木之花:

结构助词,的之c.无丝竹之乱耳:

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d.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不译。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为d.为宫室:

做。

这里指雕刻。

e.中轩敞者为窗:

是f.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被a.不复出焉:

兼词,从这里。

焉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句尾语气助词,

c.属引凄异:

连接a.便舍船:

离开舍b.屋舍俨然:

房屋a.寻向所志:

寻找寻b.寻病终:

不久a.高可二黍许:

大约可b.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云奇志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里,怎么a.处处志之:

动词,做标记b.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特b.八分有奇:

指零数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说b.盖大苏泛赤壁云:

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a.复前行:

走行b.大道之行也:

施行a.计其长曾不盈寸:

竟然曾b.荡胸生曾云:

重叠a.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自b.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c.自康乐以来:

自从a.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观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与c.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绝虽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

封闭,阻塞b.故外户而不闭:

用门闩插门a.老妪力虽衰:

虽然b.虽乘奔御风:

即使a.沿溯阻绝:

断,中断b.绝崦多生怪柏:

极c.哀转久绝:

消失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看b.天下之伟观:

景观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能够d.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e.天与云与山与水:

连词,和a.仅如银线:

几乎,将近仅b.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只有a.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更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a.上下一白:

形容词,白色的白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名词,酒杯能b.以此夸能:

能力,本领a.势极雄豪:

来势,气势势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a.上下一白:

副词,全一b.惟长堤一痕:

数词,一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的人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的标志(四)古今异义类型

例句古义今义出处

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芳草鲜美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鲜艳美丽整齐的样子交错相通指食物的味道好好象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悉如外人问所从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从来妻子和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要说,更不必说不值得代词,指桃花源的情况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从过去到现在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走投无路的境地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够,不充足这样《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消失词义转移

惟吾德馨往来无白丁宜乎众矣罔不因势象形罔不因势象形佛印居右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男有分女有归盗窃乱贼而不作造化钟神秀良多趣味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品德高尚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应当顺着、就着模仿在长职业、职守女子出嫁造反聚集确实,实在季节消散坠落院里只是散步很远的香气平民、百姓合适因为指一种动物居住修理、修建过分返回没有秩序指一种计时的器具好时间休息变坏但是,表转折关系的《陋室铭》《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核舟记》《核舟记》《核舟记》《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望岳》《三峡》《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连词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转移词义转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吞天沃日海涌银为郭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人物略不相睹江干上下十余里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罢了用水淋洗外城马举枪人和物描写的人岸,边撑,划火炉干燥《湖心亭看雪》耳朵肥沃指一种姓氏骑马指一种体育器材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观潮》《记承天寺夜游》《观潮》《观潮》《观潮》《观潮》用手或其他方式抓起《湖心亭看雪》炉子和火/炉子中的火《湖心亭看雪》词义转移仍怜故乡水爱可怜《渡荆门送别》古今异义的类型:

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词义消失。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倒装句:

(1)孔子云: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宾语前置)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定语后置)(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定语后置)(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7)吴儿善泅者数百。

(定语后置)(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状语后置)(9)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状语后置)(10)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1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状语后置)(12)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的类型:

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省略句。

扩展阅读: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花源记

1基础知识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房舍。

(屋舍俨然)[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

[鲜美]古:

鲜艳美丽。

今:

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

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

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

交错相通。

今:

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

妻子儿女。

今:

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

像这样。

今:

这样。

[不足]古:

不值得。

今:

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

“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

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

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爱莲说

1基础知识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文言词语u常规词语

【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u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

【枝】张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1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

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

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

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谈谈看法。

(自圆其说既可。

)如:

赞成两重都有道理。

作者意思是:

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

”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

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

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陋室铭1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1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1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三峡1基本知识*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词语【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②绝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③回清倒影[清波]【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

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亭,正当。

[夜分]半夜。

[荣]茂盛。

[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

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

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