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445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docx

《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docx

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作者:

————————————————————————————————日期:

 

做一名新时期的人民教师

定州市东湖小学张丽英

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

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枢纽。

然而现今有多少教师在绩效考核的压力下一味的追求分数,殊不知教育也是一种心理关怀,教育以其独有的方式,关怀儿童,关心成长,关爱生命,关注幸福。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灵动的生命都能享受一种健康、智慧、自由自在的生活,体验生命的和谐与尊严,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自由、快乐、幸福的基础上学习、成长,所以关注学生成长是新时期教师的首要条件。

当前,由于受市场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想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

例如:

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扫地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

对优等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危害。

在我个人身上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自我登上讲台的那天,我就十分信奉“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对学生们各方面严厉要求,总是用命令的口气让他们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们的想法怎样,更别说沟通了。

学生们或许对我的“威力”震慑住了,又或许对于我的做法都习以为常了。

几年来,我班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本人还多次荣获教学能手奖。

至此,我自慰:

我的方法是正确的,尽管总有家长给我反应学生在家多么不听话、多么自私、小气、不理解别人等等,我都不在意,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很棒呀!

直到今年二月份,我校分来一位新老师,正好和我同班,她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我班的安静,她喜欢和同学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很多同学把自己高兴的或不愉快的事讲给她听,周六日和学生们在网上聊天,甚至有些学生还把好吃的带到学校送给她,而我从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殊荣……渐渐地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上我的课,这时候,我疑惑了……让学生取得高分错了吗?

经过反思我明白了“我只是榨取学生分数的机器,而从没有接近过学生的心灵”,我必须改变了!

我既要做学生的严师,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

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二教育学生恰恰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会造成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

三是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乏爱心,不会关爱学生。

四是教育评估机制目前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

师德形成绝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面对新的情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成为学生心中高品位的老师,就得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也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关心,了解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尽可能走进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

”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的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二、真诚交流,师生为友。

把学生当做我们的好朋友,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不是居高临下的交谈,而是发自肺腑的对学生的爱。

由于我对学生的长期错误的爱,导致学生对我更多的是服从,敬畏,少的是沟通与交流。

为了弥补我的错误,我主动找同学们沟通,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自觉不自觉的在情感上设防,心理上处于一种本能的防守态势。

我想这种态势对于情感的交流与教育的实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要想办法拆除学生心理这道屏障。

我从两方面下手,第一让他们体会到对他们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是无谓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

气候突变,当我们感觉寒冷时,自然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注意御寒;”当有学生生病了,不忘到他家里去探望;当学生感觉不舒服,给她倒杯热水;有同学没到校又赶上他值日时,老师替他扫地;节假日时不忘向他们说声“节日快乐,希望大家学习娱乐两不误。

”做到以心交心,以诚对诚。

第二,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想对老师或想对家长说的话;或是对我的看法、意见等等。

用写日记的形式可以解除他们心理上的屏障。

对于他们的日记我每天都认认真真的读,仔仔细细的评,了解他们对我的看法,明白他们对我的态度。

日记成了我与他们之间每天必备的“一餐”。

用这种形式与他们交流,渐渐地我终于了解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脾气性格,她们也终于把我当成了他们的朋友,我们真正达到了心灵的沟通。

三、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爱岗敬业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有人说: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它把野蛮变成文明,把无知变成渊博。

”当今社会,有些人把名誉、金钱、权利看成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砝码,这些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想得到这些东西。

而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过眼烟云。

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才是我人生最有价值的,最可宝贵的。

要热爱教育,要对教学工作“鞠躬尽瘁”的决心。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争创优秀。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各有不同,学习上存在差异是客观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首先是不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要歧视成绩差的学生,要充分的尊重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教育对象,把荣誉给每一个孩子。

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

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足够的水源来分给学生。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

”学识与品德永无止境,至真至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古往今来,从教人员无论社会上称之为“先生”还是呼之为“教师”;无论众人评定他们社会地位是高,还是低;无论领到的薪水是多,还是少;在人们的眼里,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倍受世人尊重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地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就拿上课的细节来说吧!

我每次都把用的很小的粉笔头放进一个纸盒里,从来不随手抛到地上,这样让学生学会了不可随地乱扔垃圾;每次劳动我都带领学生们亲自参加,不管多脏多累,这样让他们学会热爱劳动;每次的作业批改我都一笔一划的书写,让他们学着书写规范等等。

总之,新的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和作风。

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过硬。

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

张丽英女35岁小学一级教师

自1999年2月在子位乡西丁小学开始任教,兼班主任;2001年2月至今在西城乡东湖小学任教。

通讯地址:

定州市西城乡东湖小学邮编:

073009

 

做一名新时期的人民教师

张丽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