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501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赤壁赋》《登泰山记》备课习题资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十六课文档格式.docx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

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下注释】

①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

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

苏轼所游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②【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③【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④【举酒属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

属,劝请。

⑤【明月之诗】和下文的“窈窕之章”分指《诗经·

陈风·

月出》及其诗句。

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⑥【少焉】一会儿。

⑦【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⑧【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⑨【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漂去。

纵,放任。

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语出《诗经·

卫风·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如,往。

⑩【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凌,越过。

万顷,指广阔的江面。

茫然,旷远的样子。

⑪【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

冯,同“凭”,乘。

虚,太空。

御,驾。

⑫【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羽化,指飞升成仙。

⑬【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⑭【桂掉兮兰桨】桂木做的掉,木兰做的桨。

⑮【击空明兮溯流光】

(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⑯【渺渺兮予怀】我心里想得很远。

渺渺,悠远的样子。

⑰【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⑱【客】指与苏轼同游的人。

⑲【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⑳【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倚,循、依。

㉑【和之】

(用箫)随着歌声伴奏。

㉒【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㉓【舞幽壑之潜较,泣孤舟之嫠妇】意思是,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幽壑,深谷。

嫠妇,寡妇。

㉔【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㉕【危坐】端坐。

㉖【何为其然也】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㉗【夏口】古镇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㉘【武昌】今湖北鄂州。

㉙【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山水环绕,一片苍翠。

缪,同“缭”,盘绕、围绕。

㉚【此】这地方。

㉛【困)受困。

指曹操败于赤壁。

㉜【周郎】周瑜。

㉝【方】当。

㉞【破荆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

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㉟【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

下,攻占。

江陵,当时荆州首府。

㊱【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㊲【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曹操所吟的诗就是《短歌行》)。

酾酒,斟酒。

槊,长矛。

㊳【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边捕鱼砍柴。

渔樵,捕鱼砍柴。

㊴【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匏,葫芦的一种。

㊵【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㊶【一粟】一粒米。

㊷【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㊸【遗响】余音,指箫声。

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地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盈,满。

虚,缺。

卒,终究。

消长,消减和增长。

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将,这里表示假设。

㊻【物与我皆无尽】意思是,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㊼【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

无尽藏,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

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㊽【更】再。

㊾【肴核】菜肴和果品。

㊿【狼籍】即“狼藉”,凌乱。

①【相与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②【既白】天明。

白,明亮。

【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

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

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歌中唱到:

“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

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

“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客人回答: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

“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

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

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

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

“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

少司命》: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

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

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

如今他在哪里呢?

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

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

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

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

“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

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

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精品习题及答案】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山川相缪:

③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④杯盘狼籍:

⑤徘徊于斗牛之间:

⑥白露横江:

⑦凌万顷之茫然:

⑧望美人兮天一方: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⑪歌窈窕之章:

 

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⑬下江陵:

⑭顺流而东:

⑮侣鱼虾而友糜鹿:

⑯舞幽壑之潜蛟:

⑰泣孤舟之嫠妇:

⑱正襟危坐:

⑲不知东方之既白:

⑳渺沧海之一粟:

2、一词多义

①望 

七月既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如 

纵一苇之所如:

如诉如泣:

③虚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盈虚者如彼:

④白 

白露横江:

不知东方之既白:

⑤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于是饮酒乐甚:

⑥长 

抱明月而长终:

而卒莫消长也:

⑦然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⑧歌 

歌窈窕之章:

倚歌而和之:

3、判断文言句式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⑤(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⑦(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⑧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⑨凌万顷之茫然:

⑩渺渺兮予怀:

⑪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7.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0.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1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像游人一样,放慢脚步,陶醉在良辰美景的语句是: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4、《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5、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诗句是:

6、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

7、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语句是:

8、用比喻手法写生命之渺小的诗句是:

9、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的语句是:

10、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

四)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yǎo愀然chǒu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

o

B.徘徊há

i枕藉jiè

幽壑hè

冯虚御风pí

C.嫠妇lí

桂棹nà

o匏樽pá

o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

o扁舟biǎn糜鹿mí

横槊赋诗shuò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B.纵一苇之所如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卒起不意D.举匏樽以相属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而又有何羡乎④虽一毫而莫取

A.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虽然B.①任凭②如果③然而④即使

C.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即使D.①假如②大概③然而④虽然

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B.白露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D.挟飞仙以遨游

8.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A.苏子愀然B.凌万顷之茫然C.何为其然也D.其声呜呜然

9.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

A.白露横江B.水光接天C.旌旗蔽空D.冯虚御风

10.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驾一叶之扁舟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11.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

12.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而又何羡乎?

D.渺渺兮予怀

14.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5.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②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⑤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④⑥/③②⑤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⑥/②④⑤

16.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1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

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

既:

已经。

望:

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

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