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58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Word格式.docx

平流层(生命的保护伞)

高层大气

大气的活动——

大气的热活动——热源和热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热作用: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热量平衡

大气运动——能源动力(太阳辐射,热力和动力)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主要的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

大气活动的综合表现——天气系统(锋面、低压和高压)

气候(形成因素、气候变化)

大气环境保护

3.陆地和海洋

(1)陆地的组成

①地壳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

地质作用和地貌: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地表趋于平坦

✧板块学说

地壳物质循环:

从岩浆—各类岩石—岩浆

②生物——

生物和环境

生物循环

③土壤——

土壤的成分:

矿物质、水、空气,有机质

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生物着生—土壤

土壤的地理意义:

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结合

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2)陆地水和水循环

陆地水的类型:

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水和静态水

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转化和补给

水循环:

水体间相互转化、连续运动的过程。

✧基本环节(转化过程)——蒸发(蒸腾)、凝结(凝华)、大气输送、降水、径流、下渗、吸收等。

✧水循环类型——海陆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3)海洋和海洋水

✧海洋——地表的重要组成(71%)

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调节气候)

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人类集中居住的地带)

✧海水的特征——

温度:

海水的冷热程度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分布规律——(水平方向)从赤道低纬向高纬递减;

(垂直方向)1000M以内递减,1000M以下稳定

盐度:

单位体积海水中可溶性盐类物质溶解的数量,平均盐度3。

5%

影响因素——(淡水、盐类物质的多少)。

降水和蒸发关系,河水注入,洋流。

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低纬、高纬方向递减

✧海水运动——

洋流——

成因类型——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分布规律——中低纬海区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气旋型环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影响意义——影响气候、影响交通、影响海洋鱼类、影响海洋环境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系性,构成地理环境整体。

各环境要素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存在,一种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环境整体的变化。

✧地域差异——不同地域环境特征的差异,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是由一种或几种主要地理要素的特征决定的。

✧地域差异在分布上具有规律性——

①地带性差异——自然带(分布上成长条带状的环境整体)

②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形成的纬度地带性差异,表现为南北方向(纬度方向、经线方向)变化、东西方向(经度方向、纬线方向)延伸,是最基本的差异。

③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形成的经度地带性差异,表现为东西方向(经度方向、纬线方向)变化,南北方向(纬度方向、经线方向)延伸

④垂直地带性——受海拔高度影响,温度、水分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⑤非地带性差异——表现为点状、片状的环境整体。

主要受地形、水、海陆等因素影响形成。

4.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取得,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具有双重属性:

人类属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环境属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

普遍,数量有限、利用潜力无限,分布不平衡、有规律

主要的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

普遍存在、数值特征、变化

类型:

光、热、降水、风等

开发利用:

农业、建筑、交通等

✧海洋资源——

海洋物质资源:

生物渔业资源、矿产和油气资源、化学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运输航行和港口,围海和填海造陆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和保护,海洋污染和保护

✧陆地资源——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人类生产发展的动力

有限,潜力无限,分布有规律,相互联系

主要类型:

土地、矿产、生物、水资源等。

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生存、发展乃至生命健康的危害

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质灾害的防御

(五)主要的循环

1.地球运动

①地球自转——恒星日、太阳日(24h);

地方时,昼夜差别,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②地球公转——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2.大气运动

①热力环流……地面受热不均——空气垂直上下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②大气环流……太阳辐射——高低纬受热不均/地面——全球环流——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太阳直射点移动/地球公转——气压带、风带移动——海陆热力差异/海陆分布——气压带断块——海陆气压差——季风

3.地壳物质循环

4. 

水循环

5.生物循环

(六)重点专题问题

一、日照图的判读

1.极点、东西方向的判断

2.经纬度(经纬线)的判断

3.方向的判断

4.时间、日期的判断

5.昼夜长短的判断

6.节气的判断

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8.太阳高度的判断

二、大气环流的性质特点

1.低气压——气流上升——湿

2.高气压——气流下沉——干

3.来自低纬的气流——温湿

4.来自高纬的气流——干冷

5.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6.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7.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8.山地迎风面气流——湿

9.山地背风面气流——干——焚风

三、风向的判断;

根据等压线的分布

1.确定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方向

2.确定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

3.风向和等压线(气压梯度力)斜交

四、锋面特点

1.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2.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3.暖气团沿锋面上升(暖锋爬升,冷锋抬升)

4.锋面雨区在冷气团一侧(冷锋雨在锋后,暖锋雨在锋前)

5.锋面地带天气变化剧烈

五、地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

1.海陆位置——大陆东岸、中部、西岸

2.地面性质——决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

3.地形——地势高低,影响气温,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

地形走向,影响气流的顺畅、阻挡

坡向,影响降水

六、关于温室效应

1.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2.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3.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海水膨胀(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被淹

4.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

七、地壳变化和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相辅相成,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主导因素不同

4.地壳运动和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最权威、时髦得理论,对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火山地震的发生和分布,以及找水、找矿都有指导意义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最不稳定的地带。

两种交界类型:

生长型边界(新生地壳产生的地方,发生在板块张裂的地带,形成大洋和裂谷);

消亡型边界(板块碰撞的地带,形成海沟、高大山地)

5.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

褶皱——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没有改变岩层的连续性,按照岩层的弯曲方向分为背

斜和向斜两类。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顶部有向上的张力,一方面容易遭受外界侵蚀,另一方面具有对外力的抗衡作用,坚实。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底部受向下的挤压力,一方面不易被外界侵蚀,另一方面难于抗衡外力。

断层——岩层发生断裂变形,岩层的连续性被破坏。

断层地带地壳不稳定,上下岩块容易发生错动,引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沿断层地下水容易出露,地表水也容易下渗。

八、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温度——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海洋水体的内部交换(洋流)也会影响海水温度的变化

2、盐度——水和盐分的比例关系是影响盐度的根本。

降水多、河水注入多、水温低,盐度就低;

蒸发旺盛、水温高,盐度就高。

九、洋流

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洋流分布的规律性很明显。

密度流受海水温度、盐度性质的影响,不同海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受海水密度影响,海水水位高低有差异。

水温低、盐度高,海水密度大,水位低;

反之密度小,水位高。

密度流的分布区域性特点明显,但是有规律;

补偿流是在风海流、密度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洋流,当然规律性也是明显的。

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人类属性)的地理事象。

其人类属性表现为环境对人类的两种不同性质影响。

其自然属性表现为都是环境的组成和变化。

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的内在关系非常明确,问题的实质在于量的多少。

矿产资源是地壳中矿物聚集、达到一定量的结果,是一种非可再生的资源。

可再生资源是通过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循环运动体现出的,所以,各种生物资源均属于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水、气候等表现为具有循环运动的特点,也属于可再生资源。

自然灾害在于认识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重在防在减灾,社会性和科学性尤其突出。

二、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岩石 ②化学元素 ③矿床 ④矿物 ⑤矿产 ⑥地壳 ⑦变质岩 ⑧沉积岩 ⑨岩浆岩

A.②→⑤→①→⑨

B.②→④→⑥→⑦

C.②→④→①→⑥

D.②→④→③→⑤

【解题思路】解答这道题要通过下列知识网络理清思路。

分析过程是: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就是岩石,岩石按形成原因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地壳由三大岩石组成。

【答案】C

例2: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表现在()

A.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B.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

C.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

D.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解题思路】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但最终的结果是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答案】C、D

例3:

6月22日至9月23日()

A.北京地区白昼变化为:

短→长→短

B.香港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

低→高→低

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为:

大→小→大

D.南极圈内极夜范围为:

小→大→小

【解题思路】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京是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一天,也是白昼最长的一天。

从6月22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太阳高度变化为低→高→低。

6月22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最大,过了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缩小,南极圈内极夜范围缩小。

所以6月22日至9月23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缩小,南极圈内极夜范围缩小。

【答案】B

例4:

分析下列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解题思路】长江携带的泥沙由于流速的降低和海水的顶托,在入海口处堆积成沙坝,长江口水道被河口沙坝分为南、北两支。

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河道右偏,使北支水道流速降低,泥沙堆积,不断淤塞,长期泥沙堆积,北岸发育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答案】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河道右偏,泥沙在北岸长期堆积,北岸发育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例5:

有关低层大气增温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主要是地面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结果

B.主要是太阳晒热地面,地面又将热量传导给空气的结果

C.主要是太阳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结果

D.主要是受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结果

【解题思路】低层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要长得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

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人们把地面辐射叫做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贴近地面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由此可见,低层大气增温的原因并不是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结果,也不是太阳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结果,而是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结果。

【答案】A

例6:

下列有关气旋和反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旋在南半球是顺时针旋转的空气大旋涡

B.反气旋在北半球是逆时针旋转的空气大旋涡

C.气旋过境常伴随有锋面,导致复杂的天气现象

D.气旋中心过境导致气流下沉,多出现晴朗的天气

【解题思路】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的差别以及天气现象,尤其是分析锋面气旋的天气现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分三步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第一步:

根据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示意图(略)列表比较

气旋、反气旋比较表

名称

中心气压

范围

气流运动特点

天气状况

天气实例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气旋

较大

近地面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

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流动

中心气流上升

阴雨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反气旋

很大

近地面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

中心气流下沉

晴朗

夏季,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冬季,北方寒潮天气

第二步:

借鉴物理科中的“左右手定则”来判断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

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它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它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

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它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它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第三步:

根据锋面气旋分析风向和冷锋、暖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低压槽多出现在高空天气图上,又称高空槽,类似狭长的山谷。

槽前吹偏南风,有上升气流,水汽充沛时可形成云和降水;

槽后多吹偏北风,有下沉气流,天气常晴朗少雨。

【答案】A、C

例7: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的气压分布图,读图分析后,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画出脊线和槽线。

(2)A、B、C、D是四条锋线,其中属于暖锋的是 

,属于冷锋的是 

(3)图中大陆上的强高压名称是 

,在该气压控制下的地区盛行 

气团。

(4)冷锋过境时,带给我国的天气现象是 

【解题思路】前文已经分析得知北半球低压槽前吹偏南风有上升气流,槽后多吹偏北风,有下沉气流。

以AB锋线为例,A线为槽线,槽前吹西南风,西南风从南面吹来,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所以B线为暖锋,A线槽后吹西北风,西北风从高纬度吹来,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所以A为冷锋。

图中大陆上的强高压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名称是蒙古高压,蒙古、西伯利亚位于大陆内部,盛行极地大陆气团。

当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和雨,当冷锋过境时,一般常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答案】

(1)见下图

(2)B、D为暖锋,A、C为冷锋。

(3)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极地大陆气团。

(4)冷锋过境时,一般常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雨、雪天气。

例8:

读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图,分析回答:

(1)形成我国东南沿海风暴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气象原因分析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气象原因分析我国松嫩平原、四川盆地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如何防御洪涝灾害?

【解题思路】

(1)从风暴潮的箭头所指地区位于我国广东、福建、浙江,说明它是受西太平洋热带气旋中心移到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侵袭造成的。

(2)长江中下游大面积的洪水灾害有多种原因,但题目只要求从气象原因来分析,分析思路可以从太平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与从蒙古吹来的偏北风,两种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势均力敌,长期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大面积降雨。

(3)松嫩平原的洪水灾害主要原因是每年7、8月份从太平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带来暖湿气流进入松嫩平原,同时,正是西伯利亚融冰季节,融冰大量吸热,爆发冷空气南下,冷空气急剧南下与北上进入松嫩平原的暖湿气流相遇,暖湿气流强烈上升,降暴雨,形成洪涝灾害。

四川盆地洪水量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太平洋暖湿气流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进入四川盆地,遇地形或北方冷气流影响,暖湿气流强烈上升,降暴雨形成洪涝灾害。

(1)台风侵袭

(2)准静止锋(3)北方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快行冷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太平洋暖湿气流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进入四川,遇地形或北方冷气流影响降暴雨。

例9:

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因素是:

A.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B.耕地面积不足,林区开辟梯田

C.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

D.沿海填海造陆

E.城市工交用地限制征用耕地面积

F.跨流域调水,调节地表径流

H.引水灌溉,改造沙漠、戈壁滩、石山

G.过分抽取地下水

【解题思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出大量CO2;

林区开辟梯田,减少森林面积,森林吸收CO2能力削弱;

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入大气的氯氟烃,严重破坏臭氧层。

以上三个因素都会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而限制征用耕地面积,调节地表径流,填海造陆、改造沙漠、戈壁滩、石山,过分抽取地下水都不会导致CO2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

【答案】A、B、C

三、习题

1.关于河流径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流径流是由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集而成的

②河流径流的时间变化就是一年内有规律的变化

③凡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都是内流河

④稳定而可靠的河流补给来源是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有关侵蚀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U形谷是风力磨蚀作用造成的

B.风力的侵蚀作用比流水侵蚀强大和普遍

C.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D.角峰是海浪对海岸不断冲击而成的

3.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各选项中,对四地纬度位置的说法与图示情况相符合的是()

①A 23°

26′N B.46°

52′N C.66°

34′N D.90°

②A 90°

N B.66°

34′N C.23°

26′N D.0°

③A.0°

 B.23°

26′N C.90°

N D.66°

34′N

④A 23°

26′N B 46°

52′N C 90°

4.下列关于星系之间从属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总星系是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的,它是目前所了解到的“已知宇宙”

B.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等级的星星是太阳系

C.太阳系是河外星系的极微小部分

D.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5.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的正确叙述是()

A.6月22日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均达到最大值

B.在夏季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

C.同一半球,当此半球夏季时,纬度越高,白昼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