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771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某市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其它资金123.00万元,占总投资的47.31%。

1.1.11项目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为2年,即2009~2010年。

1.1.12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为2年,2009年完成作业设计编制,基础设施工程招标和询价采购等工作;

2010年完成林木种苗生产基地的恢复重建工作。

1.1.13项目效益

xxx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可通过推广良种,提高造林质量和土地生产力,提高科技对农林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激发他们依靠科学发家致富的意识。

另一方面,通过群众参与,可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增收,对于灾区的社会稳定和受灾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项目的实施可培训部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使全区的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上新的台阶。

恢复重建完成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可年产绿化苗木500万株,销售收入200万元;

年产优质嫁接苗30万株,销售收入150万元;

年产穗条10万枝,销售收入20万元;

年产良种50000kg,销售收入100万元。

同时,重建恢复的森林面积具有增强蓄水、固沙、保土的能力,生态效益良好。

1.1.14报告编制单位

1.2编制依据

1.2.1政策文件

(1)《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6号);

(2)《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

(3)《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4)《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

(5)《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2008年06月);

(6)《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汇编》(2008年11月);

(7)《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规划》(2008年7月);

(8)《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08年11月);

(9)xxx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川府发〔2008〕20号);

(10)《汶川特大地震灾害—xxx林业损失专项评估报告》(xxx林业厅,2008年6月);

(11)《四川地震灾后林业植被恢复与重建规划》(xxx林业厅,2008年7月)。

1.2.1法律法规及技术规程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5)《森林防火条例》;

(6)《xxx天然林保护条例》(1999年);

(7)《xxx林业产业发展纲要(2004-2010年)》(川府发[2005]11号);

(8)《造林经营环境保护规程》(DB51/T380);

(9)《育苗技术规程》(GB6001—85);

(10)《主要造林树苗木质量分级》(CB6000—1999);

(11)《经济林主要树种丰产栽培技术规范》(DB51/T305—1999);

(12)《xxx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产量标准》;

(13)《xxx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2008);

(14)《国家地震灾后规划项目对接表建设投资标准》。

1.2.1当地基础资料

(11)xxx统计年鉴(2008年);

(2)xxx汶川大地震灾情调查报告;

(3)xxx汶川大地震林业损失情况调查报告;

(4)xxx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

(5)xxx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资料;

(6)现阶段xxx劳务、材料实际价格。

1.3项目主要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林地清理面积

2260

2

病虫害防治面积

3

补植补造面积

400

4

技术改造面积

450

5

维修道路

m

300

6

维修渠堰

2300

7

蓄水池

8

供电和通讯线路

700

9

河堤保坎

200

10

设备

11

项目总投资

万元

260.00

11.1

工程建设费用

227.73

11.2

设备采购

3.40

11.3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16.65

11.4

基本预备费

12.22

工程费用+工程其他费用之和的5%

12

年经济收入

470.00

12.1

绿化类苗木

500.00

12.2

嫁接苗

150.00

12.3

穗条

20.00

12.4

种子

100.00

1.4可行性研究结论

本项目属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项目的实施,将修复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受损的基础设施和损毁种苗,并通过加大基地病虫害防治和集约经营管理力度,尽快恢复和提升基地的生产能力。

项目的实施,可提高当地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为xxx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可增加当地群众的就业机会,对灾区社会稳定和提高受灾群众的经济收入具有积极作用。

项目实施完成后,基地年经济收入可达470万元,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项目建设条件适宜,资金有保障。

所以,本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xxx骨干苗圃、核桃、板栗采穗圃、马尾松种子园和油橄榄种质资源圃是xxx重要的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和种质资源收集基地,已为利州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优质种苗。

在四川“5·

12”汶川大地震中,各园区受灾较为严重,基础设施和苗木部分损毁,病虫危害加剧、生长衰退。

为了恢复和提升种苗基地的生产能力,受xxx林业局委托,xxx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了xxx灾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生态恢复重建的需要

在“5.12”地震中,xxx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坏,苗木损失达20余万株,全县林地林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防灾减灾和生态恢复”工程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大量优质生态、经济林苗木和绿化苗木。

项目的实施,能为利州乃至周边地区灾后生态恢复提供合格的种苗保障。

2.2.2项目建设是山区受灾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需要

项目的实施,可为当地受灾农户灾后开展产业自救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支持和就业机会,引导受灾农户培育苗木,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现况,促进生产自救。

2.2.3项目建设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资源消耗、环境退化、生态威胁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其重点就是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种苗基地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和提升基地的生产能力,大力推广良种壮苗,为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自然地理概况

3.1.1地理位置、范围

XX市xxx位于xxx北部,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

东邻旺苍县,南连剑阁县、元坝区,西接青川县,北界朝天区,处于XX市腹心。

全区幅员面积153739.2hm2。

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5°

22′20″~106°

09′41″,北纬32°

17′05″~32°

40′48″之间。

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分别位于xxx大石镇、工农镇、三堆镇、赤化镇、龙潭乡、上西办事处和雪峰办事处。

3.1.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XX市xxx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

地势呈东北、西北高,中部低,形成北部中山区,中部河谷浅丘及平坝区,南部低山区的地形地貌,全区70%的面积属山地地貌,西北部的黄蛟山、龙池山海拔均在1700m以上,最高点白朝乡的黄蛟山海拔1917m,最低点南部嘉陵江边的牛塞坝海拔454m。

全境被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南河4个水系划割为大光、艮台、黄蛟、云台、南山5个小山系。

境内山峰属米仓山脉西、岷山脉东,龙门山脉东北三尾端的余脉。

区境东西宽约74km,南北长约44km。

(2)气候

xxx城北属秦巴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城南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二者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

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光热适宜,无霜期长。

年均气温17℃,生长期平均310天,无霜期共263天,年日照时数1342hr。

光热资源丰富,热量集中在4至9月,能满足多种农作物生产。

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698mm,年内降雨量集中在5至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形成了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一般现象。

(3)河流水系

境内河流均为嘉陵江水系。

嘉陵江由北至南横贯全区,流程长90余公里。

嘉陵江、白龙江流经境内有清江河、南河、潜溪河、羊模河等27条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有15条,互成格子状和羽状展布。

境内河流总400多公里,河网密度0.24km/km2,年径流总量11.17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3.64万千瓦。

(4)森林土壤

xxx境内土壤有紫色土,冲积土、山地黄壤及少量黄棕壤、黄色灰土等。

低山下部及河谷浅丘平坝区分布着紫色土和冲积土,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海拔在1000m以下的低山区,母岩以紫色砂岩为主。

由于基岩的影响,土壤有稳定的紫色,土壤层次不明显。

质地主要为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

紫色土基岩矿物成分复杂,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较弱,故成土过程快,土壤矿物营养丰富。

紫色土易流失,故一般表层土较浅薄,且土壤发育大多处于幼年阶段,常反映出母质的特征。

低山中上部和中山地带为山地黄壤和棕壤,基岩为砂岩、石灰岩及少量的黄色泥岩、页岩。

部面通体呈黄色,质地以中壤土和重壤土为主,有少量的砂壤土和轻壤土。

化学性质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pH值一般在5.6-6.0左右,土层厚度一般多在40-100cm,表土层多5-30cm左右,土壤无碳酸盐反应。

(5)森林植被

xxx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属四川东部湿润森林植被区常绿阔叶植被带。

植被的垂直带谱结构有常绿阔叶林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

植被的主要特征是常绿阔叶林带的种类以能耐寒为主。

在垂直带谱中,以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分布幅度最大,而且落叶树种占了乔木层的第一层片,常绿树种屈居第二层。

主要树种有:

铁杉、柏木、日本落叶松、马尾松、华山松、油松、栎、栗、石栎、麻栎、栓皮栎、水青冈、桦木、野胡桃、椴树、杨树、枫杨、槭树、化香、鹅耳枥、四照花、灯台树、桤木等。

下木主要有:

铁仔、映山红、黄荆、马桑、火棘、胡秃子、木竹、箭竹、盐肤木、黄栌等。

区域内复杂多样的生境为各种类群物种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

全区基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南向北过渡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原生的天然植被,其野生植物,且种类繁多,分布面广。

其种类全区现有木本植物320种,其中乔木184种,灌木104种,藤木22种,竹类10种,草本植物255种,蕨类植物24种。

高山区主要生产天麻、杜仲、川芎等名贵药材和菌类;

主要林产品有油桐、生漆、核桃、木耳、棕片、茶叶、水果等。

(6)森林资源状况

XX市xxx幅员面积153739.2hm2,其中:

林地105644.7hm2,占幅员面积的68.7%;

非林地48094.4hm2,占31.3%。

森林覆盖率56.5%。

林地中,有林地面积86778.7hm2,占林地面积的82.1%,疏林地464.4hm2,占0.4%;

灌木林地14209.4hm2,占13.5%;

未成林造林地504.9hm2,占1.7%;

苗圃地4.9hm2;

无林地347.0hm2,占0.3%;

宜林地3335.4hm2,占3.2%。

全区活立木总蓄积4436363m3,其中有林地蓄积4311549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7.2%;

疏林地蓄积5761m3,占0.1%;

散生木蓄积17370m3,占0.4%;

四旁树蓄积101682m3,占2.3%。

全区乔木林面积86778.7hm2,蓄积4311549m3;

其中针叶林面积45221.6hm2,蓄积2570440m3;

阔叶林面积37305.5hm2,蓄积1539335m3。

全区乔木林中幼龄面积41036.4hm2,蓄积1213950m3;

中龄林面积19869.1hm2,蓄积1116157m3;

近熟林面积15100.3hm2,蓄积1016088m3;

成熟林面积10562.8hm2,蓄积942175m3;

过熟林面积210.1hm2,蓄积23179m3。

(7)野生动物

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植被类型较多,复杂多变的气候、高差悬殊的地势,给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

据调查,辖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野生哺乳动物主要有林麝、穿山甲、金猫、大灵猫、青猴、猢狲、刺猪等;

鸟类主要有贝母鸡、长尾鸡、金鸡、羊角鸡、红腹锦鸡、斑鸠、啄木鸟、燕子、画眉猫头鹰等;

爬行动物主要有乌龟、鳖、壁虎、黑眉锦蛇、乌梢蛇、眼镜蛇等;

两栖动物主要有大鲵、蟾蜍、泽蛙、黑斑蛙、花奥蛙等;

鱼类主要有四川百甲、宽口光唇鱼、鲫鱼、中华裂腹鱼、草鱼、红鳞裂腹鱼、鲢鱼、鳙鱼、花鳅、泥鳅、黄鳝、鲶鱼等。

3.2社会经济条件

3.2.1行政区划、人口

xxx现在有2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6个,有回、藏、满、羌、苗、壮、白、蒙古、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散居,以回族较多。

xxx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XX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区共17个乡镇办,到2007年末,全区总人口47.58万人,其中男24.32万人,女23.26万人。

非农业人口27.52万人,占总人口的57.8%,农业人口20.06万人,占总人口的42.2%。

农业劳动力11.35万人,常年作物种植面积约20万公顷,能从事工副业的富余劳力较多,为各种林业经营活动提供丰富的劳力资源。

3.2.2国民经济概况

2008年,XX市xxx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7亿元,财政收入1.15亿元,社会(区本级)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28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

区本级工业总产值实现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16家,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完成增加值5212万元。

引进和建设了伟华纺织、四川上炭、瑞峰模具、亿通不锈钢纤微丝等一批工业项目,初步形成矿冶、建材、轻纺、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重点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初步建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锐昌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园种猪和龙潭30万头仔猪、白龙湖1万吨无公害珍稀鱼类养殖、1.1万亩岩桂和3.5万亩油橄榄种植基地。

大石、龙潭被列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

培育市、区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建立农村专业协会45家。

发展种养大户2134户,将连抓五年,使全区种养大户达到10000户。

新村建设连续3年名列全市第一。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3亿元,旅游经济特别是“农家乐”、假日旅游快速发展。

3.2.3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状况

xxx处于XX市中心位置,近可辐射XX周边县区以及巴中、南充、汉中、陇南,远可连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是连接大西南、大西北两大片区的战略要地。

宝成铁路由东北至西南纵穿全境,境内长度达65km,车站5处。

国道108线、212线纵横其境,国道108线由东北至西南纵穿全境,国道212线由西北向东南横穿全境。

广旺铁路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长度30km,车站两处。

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村组都有公路或机耕道贯通,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公路。

嘉陵江、白龙江两大水系在xxx境内通航里程长达86公里。

XX机场已于2000年建成通航。

随着宝成复线、成广高速的建成和兰渝铁路、兰渝高速、川陕高速公路的即将开工建设,XX的交通优势将更加突出。

兰渝铁路、兰渝高速的建成,将使XX成为四川唯一拥有铁路与高速公路双X线的地级市。

3.3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3.3.1机构及人员配置

xxx林业局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审计股、森林资源管理股、森林警察大队、绿化造林管理股共3股1室一队;

局下设事业单位有野保办、飞播站、防火办、绿委办、天保办、德援办、退耕办、设计队等及17个乡镇林业站。

林业局下属事业单位3个,全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组织管理体系。

全系统现有在职职工151人,退休职工14人。

其中:

局机关现有职工61人,退休职工13人;

在17个乡镇设有林业站,林业站现有职工90人,退休职工1人;

全系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

中级3人、初级22人。

3.3.2森林资源经营与保护情况

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德援项目工程等多项工程造林项目、封山育林项目,不仅直接增加了项目区农户收入,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山区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核桃、板栗、油橄榄等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更是对xxx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xxx退耕还林工程于1999年开始实施,截至到2006年全区已实施退耕还林11.522万亩,配套荒山造林9.3万亩,保存率均达国家规定的标准。

全区共涉及18个乡(镇)184个自然村,涉及农户43034户,农户人口150687人。

天保工程自1999年实施起至2007年,全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470.54hm2,完成飞播造林21089.99hm2,完成封山育林10389.5hm2。

常年森林管护面积85488hm2,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

森林覆盖率为54.46%。

xxx生态林业的框架已经确立定型,林业生态效益明显发挥,森林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实现了稳定“三增长”,完备的生态体系已初步建立,全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3.3.3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产业:

主要以林木培育和种植、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为主。

林木培育规模较小,产业链短,产值较低,对林业第一产业的支撑力度不足。

近年来,XX市xxx立足区位优势和森林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以发展核桃、森林蔬菜、油橄榄等产业为重点,切实加快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全区林业产业发展整体上呈现出“发展迅速、效益提高、后劲增强、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①全区核桃总规模已达到6.37万亩(成片核桃面积2.67万亩,散生核桃1.6万亩,新发展核桃2.1万亩)140多万株。

②成立了黑木耳协会,通过招商引资,带动地方群众,规模化发展黑木耳、香菇等森林蔬菜产业。

③全区已种植油橄榄3.6万亩。

通过招商引资,按照“公司建基地,利益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油橄榄产业,有力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④XX市xxx已建立板栗协会,注册“利州红栗”板栗商标,建立板栗基地,大力发展板栗产业。

⑤XX市xxx鼓励发展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产业,大力发展跑山鸡、黄羊产业,实现年总产值100余万元。

经济林产品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山区林农增收的重要渠道,为产业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为推进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不仅提升了林业的整体实力,而且还延长了产业链,推动了地方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二产业:

全区木材收购加工企业及个体经营户140余户,木质原料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5万立方米,其中板材加工能力达到4万立方米,年加工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

第三产业:

xxx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黑石坡省级森林公园、南山市级森林公园、南河湿地公园、白龙湖、紫兰湖、渔洞河、川北民俗文化风景旅游区等。

全区生态旅游产业年营业额达到了4500万元,解决社会富余劳动力600余人。

森林生态旅游充分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3.4“5.12”灾后林业损失及影响评价

“5.12”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我国最大的一次地震,破坏强度高,波及范围广,灾害损失大,历史罕见。

由于xxx距“5·

12”汶川大地震震中仅300km,加之地形对地震破坏的放大作用,导致xxx境内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受害十分严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生命线工程遭受严重破坏,工农业生产受灾严重。

地震对xxx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导致灾区区域内生态平衡被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严重,给当地乃至嘉陵江流域下游的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3.4.1林业受损情况

地震灾害给全区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基础设施,林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毁坏和较大的经济损失。

据调查统计,林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33827万元。

毁坏林地林木等生态资源面积34121亩。

占全区林地总面积的2.2%。

损失森林蓄积13240m3。

森林和林地直接经济损失8530.25万元。

林区公路451km,防火通道32km,水电通讯线路供水管道102.9km,各类生产生活用房、公共用房13938m2,职工住房57377m2等林区生产生活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4435.75万元。

其它经济损失262万元。

灾害和频繁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使林草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严重受损,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态系统功能衰退,区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

由于灾区林木损毁严重,林下可燃物载量骤增,远远超过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可燃物的临界线,加上森林防火设施损毁50%以上,大大增加了森林火灾隐患,火险等级处于最为严峻的时期。

由于受灾林木树势衰落,林木抗病能力降低,潜在的病虫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防控形势严峻。

“5.12”地震中,毁坏林木种苗基地、采种基地、母树林、种子园3050亩,直接经济损失599万元。

各类苗木损失达20余万株;

工作、生活用房、供水、供电、道路、排灌系统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病虫危害加剧,生长严重衰退,正常的生产工作无法开展。

3.4.2地震影响评价

汶川大地震致使xxx产生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xxx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影响长远。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灾害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