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29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2文档格式.docx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

淹没。

漪(yī):

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腔:

曲调。

信口:

随口。

归去:

回去。

池塘:

堤岸。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日积月累(第16页)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

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

诗体名称。

临:

将要。

意恐:

担心。

归:

回来,回家。

谁言:

言:

说。

寸草:

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

语义双关,既指草

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

报答。

三春晖:

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

旧称农

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

阳光。

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日积月累(第38页)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

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

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

一种。

春山:

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

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

有。

月出:

月亮升起。

惊:

惊动,扰乱。

山鸟:

山中的鸟。

时鸣:

偶尔(时而)啼叫。

时:

时而,偶尔。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

叫。

第9课古诗三首(第54-55页)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青海:

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

戍守。

长云:

层层浓云。

雪山:

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

即玉门关。

玉门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楼兰: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汉时西域国名,

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

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

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

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

回家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将晓:

快要天亮。

三万里:

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

指黄河。

三万里河:

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五千仞(rè

n):

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

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

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

摩天:

碰到天。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

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泪尽:

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

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指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

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

远眺南方。

王师: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

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

听说。

官军:

指唐朝军队。

剑外:

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

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涕:

眼泪。

却看:

回头看。

妻子:

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

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

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

放声高歌。

须:

应当。

纵酒:

开怀痛饮。

青春:

指春天。

作伴:

与妻儿一同。

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

就的意思。

襄阳:

今属湖北。

洛阳:

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日积月累(第68页)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

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

《凉州歌》,并引《乐苑》云:

“《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

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

市凉州区)。

远上;

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

远望黄河的源头。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

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

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

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

何必。

何须怨:

何必埋怨。

杨柳:

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度:

吹到过。

不度:

吹不到

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

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

西双塔堡附近。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

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

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

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

李白的朋

友。

之:

往、到达。

广陵:

即扬州。

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

辞别。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

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

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

尽头,消失了。

唯见:

只看见。

天际流:

流向天边。

天际:

天边,天边的尽头。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

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第15课自相矛盾(第84页)yù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

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

矛:

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

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

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

卖。

誉:

赞誉,夸耀。

曰:

说,讲。

吾:

我。

陷:

穿透。

或:

有人。

以:

使用;

用。

子:

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

怎么样。

应:

回答。

利:

锋利,锐利。

其:

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

不能。

的。

鬻(yù

):

者:

...的人。

莫:

没有什么。

夫:

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

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

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

“如果用您

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

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

这个世界上。

日积月累(第92页)

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

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

指人三十岁。

不惑:

指人四十岁。

花甲:

指人六十岁。

古稀:

指人七十岁。

期颐:

指人一百岁。

解释:

1.豆蔻年华:

意思是指女子十三四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出自

唐·

杜牧《赠别》诗。

2.及笄:

亦作“既笄”。

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

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

笄”。

3.弱冠:

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

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

帽子,指代成年。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

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

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

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

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

在《礼记·

曲礼上》记有:

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举

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

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4.而立:

来源于《论语·

为政》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5.不惑:

指40岁。

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6.花甲:

指60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

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7.古稀:

古稀,称人年七十。

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

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

8.期颐:

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

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日积月累(第106页)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原:

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

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

平地。

子规:

鸟名,杜鹃鸟。

才了:

刚刚结束。

蚕桑:

种桑养蚕。

插田:

插秧。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

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第21课杨氏之子(第108页)

huì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言语》

惠:

惠同“慧”,智慧。

孔君平:

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

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

设:

摆放,摆设。

甚:

非常。

诣:

拜访。

未闻:

没有听说过。

示:

给……看。

乃:

就;

于是。

未:

没有。

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

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

他为孔君平端来水

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

“这是你家的

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

“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日积月累(第118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

是利益。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

小人则斤

斤计较,患得患失。

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4.多行不义,必自毙。

意思是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5.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

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