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2950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拟卷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应全流域综合考虑,这样就排除了A、C;

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

故答案为D。

3、转换法

用同一事实的两种说法,考察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转换视角。

[例3]当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各地河流封冻影响通航B.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

C.非洲热带草原上动物成群北迁D.澳大利亚小麦收割基本结束

看起来,题干与选项无必然联系,如果把题干“我国南极中山站处于极昼时”转换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那么,就可以判断A、B、C为错误选项。

因为我国冬季只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频繁,在夏秋季节;

非洲热带草原既有在北半球,又有在南半球,北半球热带草原上动物在干季时(时间上对应北半球冬季)南迁到热带雨林边缘及湿季的热带草原(南半球)去栖息,湿季返回。

南半球热带草原上动物在干季时(时间上对应南半球冬季)北迁,湿季返回,所以C选择项以偏概全;

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小麦为冬小麦,夏季收割。

D为正确选项。

4、图像法

把题干的要求转换成示意图,根据示意图来辅助答题。

[例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A.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B.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南移动

C.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D.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时间是7月初。

可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趋向的相关知识转换成示意图。

故答案为C。

5、读图法

读图法与图解法有所不同,它是根据题干提供的相关示意图、表格或图像,进行分析题干要求,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5]有4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B.②C.③D.④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从图中可以读出①、②、③、④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比较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之后,③所示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6、逻辑推理法

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属性和地理特征,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6]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A.6月B.7月C.8月D.9月

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答案为C

二、指导学生解答区域类地理综合题的策略

利用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地理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1、重视对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能否正确进行空间定位,是能否准确解答区域类综合题的前提和关键。

如果空间定位不准确,思维就难以展开或误入歧途,解题也就难以深入或出现偏差。

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2、重视对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

能否通过题干获取有效的信息就取决于学生提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并强调题干中的关键词;

要注重对地图的分析。

首先要注重分析图幅本身提供的各种信息,其次还要分析包括图例、注记、方向标在内的辅助信息;

要注重对提出问题的分析。

只有弄清楚了题目问什么,我们才能知道答什么,从什么角度作答,该答几个方面。

3、重视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高考考查的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一面要鼓励学生多读报,多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之外,也要将知识向生活中延伸。

4、重视对学生文字表述的培养

“进行文字准确、条例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也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而实际上学生普遍存在对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视,往往出现答案思维方向正确,但无法用文字准确、完整、规范地表达出来,或表述缺乏层次性、逻辑性,要点不突出,不能科学准确地应用地理术语等情况。

在复习中,教师要耐心、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锤炼、答题的层次,以帮助学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鸿沟,提高得分。

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审题要做到:

不看错题,不遗漏题、要看全题、要审准题;

认定和处理好(剖析)图文信息,学会二次审题、阅读试题的多次设问、反复观察图文信息,充分挖掘题目中显性和隐性条件。

明确考题问的是什么?

要求是什么?

给的条件有哪些?

 

地理试题情境的设置千变万化,素材的来源十分广泛,试卷的切入点,很可能都不是老师讲的,也不是教材上有的,并且有些题干叙述较长,情景、前提、层次较多,可能给学生的答题带来一定的影响。

但同学们一定要记住,问题的落脚点始终不会脱离地理本身。

考生要深信地理试题的答案要领定能在课本中找到联系。

当无法用记忆中的知识答题时,不妨像对待作文一样来对待该问题。

对于题干叙述过长的题目,一定要先读问题,再读材料,这样会让自己有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同时还能节省考试时间。

2、.其次是针对题目要求,调动所学知识,思考可从哪几方面进行回答,也即是理清答题的思路,罗列简易提纲,明确这个问题要从什么角度去说?

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从多维角度考虑解答,尽可能多角度,尽可能全面,以克服想到什么就答什么的缺乏逻辑的现象。

第三是答题时具体该怎么说?

以提纲为依据,内容充实、要点精确,规范地、条理清晰地答题,有层次、有逻辑地组织语言。

关于原因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因果关系,从根源上答,层层递进。

3、关于发生规律、过程的描述,一定要注意先后的顺序。

⑴具体与模糊的技巧:

对于答案中自己似是而非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

例如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如果不清楚洋流的名称,不妨模糊回答是寒暖流的交汇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饵料丰富。

⑵多与少的技巧:

对于自己确信无误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的书写,并且要全面。

注意答案尽可能简洁准确,条理分明,把握答案的方向性、逻辑性与全面性。

高考评卷是多写不扣分,但少写绝对得不了高分。

在某些时候不妨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术语。

多写,即在审题之后结合题意,把知道的相关东西都搬上去;

多分点,显得答题有条理,高考评卷时,教师往往是提纲挈领看分点、看标题。

分点明显可避免教师把两点看成一点而造成失分。

⑶主要与次要的技巧

尽量抓住主要方面,切中要害。

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把抓,把自己认为最好,最关键、答得最到位的要点放前面。

⑷段落与分点的技巧

一个问题答一段,一个问题的分点用序号,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4、复查检验 

有无错别字;

表述正确,无歧义;

表述完整,没有信息或要点丢失;

表述符合逻辑,前后无相互抵触,无自相矛盾。

三、指导学生解答人文类地理综合题的策略

人文地理是目前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常常关系到地理考试的成败,但不少同学感到解答时无从下手,不太容易把握住答题要点,有时自己感觉答得还不错,而得分却很有限,出现莫明其妙地丢分现象。

事实上只要我们在解题时能充分利用题目呈现的各种条件,仔细思考出题者的本意,揣摩出命题者主要想通过该题考查课本上的什么知识点,应选择课本上的什么原理来进行解答,然后再辅以严密、工整的书写,一般就会得到高分。

因此在答人文地理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解题方法和策略:

1.对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

一般而言,高考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切不可轻易放过,对于总量较多的文字,也应认真阅读,找出这段信息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其中哪些信息是解题必不可少的,甚至于本身就是试题答案的。

例1:

2004年上海地理卷的第53小题(题略)。

该题要求考生:

在治理环境污染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实际答题时,不少考生就把课本中鲁尔区针对衰落所采取的几个措施原封不动地“背”上去,认为这样回答才万无一失。

实际上这些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注意到题中的材料及本题要求与课本有所不同,没有根据材料来答题,甚至根本就没有运用到题中的材料,使题目的材料成了摆设,这种死记硬背课本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命题者所希望看到的,因此这种答法虽和课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但得分肯定不会理想。

解题时,只要我们能认真阅读题中所给的材料,不难从所给材料的倒数第二段中找出“植树造林、建立治污设施、改组污染严重的企业”这一标准答案。

用命题者所给的材料,回答命题者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切中要害。

因此我们一定要能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并对其归纳、总结,找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2.注意题中的关键字或隐含信息:

虽然题中的每个字都有其作用,但我们可从中找出对我们解题帮助最大的关键字,或者隐藏在题中的解题必须信息,这才是我们正确解题的关键。

如:

例2:

(2004年上海地理卷)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

本题考查了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但题中的“必然”就是要求考生找出城市化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性条件,也就是题中的关键字。

在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些有相当的迷惑性,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等,这些现象的产生常常是伴随着城市过程而出现的,不少粗心的考生会从这两者中选择,而忽视了“必然”这两个字,实际上我们不难理解,上述这两个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其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结果,从而出现了城市化的一些负作用,然而这些现象并不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在发达国家,由于城市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就不会产生这些现象,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也会逐步消失。

3.正确地进行图文转换:

对于题目所给出的各种图示信息,要能够结合图名、图例、图中所标注的文字以及其它信息,搞清楚哪些是我们解题所必需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转化为哪些内容,或是相当于课本中的哪一段教材。

例3:

2003年江苏地理卷第34题(题略)。

该题要求描述该镇服装工业的特点;

并说明目前我国多数出口服装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在整个服装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及今后的发展策略。

实际上本题提供了明显的图像信息,只需将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即可。

服装企业的特点在图中全部都反映出来了,只要我们按照图中的箭头分别描述它的“原材料、设计、设备来自海外;

多个服装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该镇服装生产专业化突出;

同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和社会服务;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也有一部分产品在国内及本地销售。

”这一过程即可。

而对于我国服装企业的地位也可从坐标图中得出:

中国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中国主要从事裁剪缝纫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环节。

生产的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为发达国家服装公司和跨国连锁商所获取。

很显然,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今后的发展策略是:

第一,加强服装设计,培育著名品牌;

第二,加强市场营销,努力进入国际市场。

解题时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图表,认真分析其内涵,明白图中坐标、点、直线、曲线的含义,然后将之转化为相应的文字即可。

4.根据表格数字,认真分析、计算:

对于以表格形式提供数据的人文地理题,表格里的数据切不可掉以轻心去忽视它,而应认真分析这些数据反映出了什么样的规律、说明了什么问题等;

还有一些数据是要我们根据提供的(或应记住的)算式,分别进行计算,再去逐一判断各种叙述的正误。

例4:

2004年文综Ⅱ7-9题(题略)。

题中提供了一些数据,只简单地凭这些数据是不能做出判断的,应先计算出铁路和公路在2002年的平均运距:

铁路平均运距=4969/10.56≈470.55,公路平均运距=7806/111.63≈69.93,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铁路运输在长途运输中占有优势,而公路运输在短途客运上占有优势,铁路的平均运距约为公路的6.7倍。

其余各项的推算方法同此,略。

5.进行发散性思维:

不少人文地理题为了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知识能力,往往不限于书本知识、不限制考生的思维,而是任由考生的思维发展,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根据课本中对某一具体案例的分析方法,去分析题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得分,因为人文地理的评分规则往往是要求答到几点后可给满分。

如要求分析某地工业发展的条件时,可从自然(地形、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经济(近原料、近燃料、近市场、交通便利等)、社会(国家政策、个人偏好、国防等)和环境等方面去分析。

例5:

2004年上海地理第55题(题略)。

要求回答:

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

回答时,我们就可以从影响工业基地的基本因素入手,逐一列举出可能会产生影响的措施,再从中选择较为理想的措施即可,如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

产学研相结合;

加强技术改造;

治理污染;

引进民间资本;

政府支持(或政策鼓励)等。

四、指导学生解答比较类地理综合题的策略

地理考试中,常见的比较类型试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型,通过比较找差异,如2006年四川高考文综卷36题第(3)小题:

图中甲、乙两阴影区均是著名工业区。

乙工业区与甲工业区相比,工业发展的条件有何差异?

这是最常见的比较类型试题。

第二类型,通过比较找相同点,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34题

(1)小题:

图20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

第三类型,通过比较找异同点,如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卷28题第(3)小题:

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主要异同点。

第四类型,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如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卷27题第

(2)小题:

比较甲、乙两地≥10℃积温有何差异?

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根据四种比较类型试题的具体要求和考察的知识考点不同,为提高解决上述问题的能力,增加考试的有效分数,比较类型试题的解题方法应从下面的要诀去落实:

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一规范。

1、四步审题是关键。

审题的目的是要理解试题的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由于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是多方面的,审题时一方面要能获取所有信息,避免因忽略某方面信息而影响解题;

另一方面要对每一条信息有准确的把握,避免因理解偏差而误解了试题的要求和考查意图,进而使解题出现较大的偏差。

针对比较类型试题的难度较大的特点,审题要作四步走:

一步审比较对象,要求审准对象,这在极大程度上可避免偏题,以免答题时张冠李戴。

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是找相同点还是找差异,还是异同点都找,还是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

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卷28题第(3)小题:

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这步可避免跑题。

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这步可避免漏掉题设的要点。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

在试卷中,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

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框图等形式来表达。

而无论试题的形式、内容如何变化,仍然“万变不离其宗”都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所以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

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所谓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即在认识和接受题目形式的基础上,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景和期望解决的问题,与已具备的知识背景中相关的内容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抽取出需要的知识点。

当然,这需要知识体系的熟练掌握,即学生应有相应的知识网络。

再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

这一点,由于标准化考试的性质决定,有所体现,但不是很充分。

当学生实在回忆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学生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还是很有效的。

3、、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

根据分值定要点,这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

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

我倾向于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4、一规范是指规范表达,美观书写。

五、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也是学好地理的拐杖。

地图中蕴含着众多的地理知识、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教具。

1、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让学生爱看图

古人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地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因为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地图,并积极主动地在地图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

兴趣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使人不容易疲倦。

教师在上课时强调地图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养成看地图的习惯。

通过一些填图比赛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要求养成“左图右书”和利用空余时间翻地图册的习惯。

请一些地理成绩较好,喜欢看地图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用事实来证明地图是学好地理的拐杖。

2、重视读图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图

在地理复习教学中特别是在讲评试卷时要强调按“读图名、读图例、读地图”的顺序去阅读地图。

因为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

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知图中信息的基础;

读地图时首先要定位,确定是哪个区域。

在主要经、纬线上下功夫:

①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②经线:

0゜、180゜、90゜E、90゜W、120゜E等经线,然后由此构建各种重要图形。

然后根据地图本身揭示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地理图像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3、通过多种填图练习,让学生能填图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把空白图发给学生,先让学生看,然后通过默写的方式进行检查,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空间概念自然就增强了。

绘图能力也是高考的考查内容,所以在复习中进行“绘制图表、缺图补图”的训练,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使地图植根于学生脑海中,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迅速地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度。

4、强化读图思维训练,让学生巧解图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地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上信息看图说话,也可以把地理信息转换成地图,进行图文的相互转换。

图图转换,如剖面图转换成地形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等、整体图转换成局部图等等。

一图多思,读图的目的是要运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

在地图教学中,一图多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地理问题,从一个思维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

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等值线地图,可以假设是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进行多角度思考。

多图分析

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 

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

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一一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

如通过地图分析世界耕地的分布特点时,可先展示耕地分布图,然后再叠加五带分布图,同学们易得出:

耕地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

再投影出降水状况分布图,得出:

耕地多分布于降水多的湿润地区;

投影地形图得出:

耕地多分布于平原地区。

逐一观察后,再总结出耕地分布的特点。

对于一个复杂的地图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地图来观察,学生要读的地理事物突出,有利于循序渐进的地分析问题,也利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问题。

这样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一解决。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习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