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3015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docx

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探究实验专题复习原创文件

2018——2019学年北京高三化学下学期

探究实验专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本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根据下列操作及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序号

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将0.1mol·L-1氨水稀释成0.01mol·L-1,测得pH由11.1变成10.6

稀释后NH3·H2O的电离程度减小

B

常温下,测得饱和Na2CO3溶液pH大于饱和NaHCO3溶液

常温下水解程度:

CO32—>HCO3—

C

向25mL冷水和沸水中分别滴入5滴FeCl3饱和溶液,前者为黄色,后者为红褐色

温度升高,Fe3+的水解程度增大

D

将固体CaSO4加入Na2CO3饱和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检验固体成分为CaCO3

同温下溶解度:

CaSO4

2、(18年西城)某同学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①和②,在相同时间内,记录现象如下(溶液的温度变化均不明显)。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电极材料

实验现象

两极均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两极区的溶液均未见白色浑浊

石墨

两极均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阴极区未见白色浑浊,

阳极区产生白色浑浊,分离出该白色固体,加酸溶解,产生气泡

根据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2H2O-4e−==O2↑+4H+

B.②中,白色浑浊的主要成分是Ca(OH)2

C.②中,产生白色浑浊的主要原因是电解过程消耗水

D.②中,产生白色浑浊与阳极材料被氧化生成CO32−有关

3、(19年北京海淀)为探究电解的放电规律,进行如下实验:

序号

阳极材料

阴极材料

电解质

阳极产物

阴极产物

石墨

石墨

0.1mol·L-1CuCl2溶液

Cl2

Cu

石墨

石墨

0.1mol·L-1NaCl溶液

Cl2

H2

石墨

石墨

0.2mol·L-1CuSO4溶液

O2

Cu

石墨

0.2mol·L-1CuSO4溶液

Cu2+

Cu

石墨

石墨

熔融NaCl

Cl2

Na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①

可知,阴极放电顺序是:

Cu2+>H+>Na+

B.对比①③可知,阳极放电顺序是:

Cl->OH->SO42-

C.对比③④可知,阳极是铜时,会先于溶液中的离子放电

D.对比①⑤可知,电解得到金属只能用熔融态,不能用水溶液

4、(18年海淀)实验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

Cr2(SO4)3稀溶液为蓝紫色;Cr(OH)3为灰绿色固体,难溶于水。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结论或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中生成蓝紫色溶液说明K2Cr2O7在反应中表现了氧化性

B.操作II中仅发生反应:

Cr3++3OH-===Cr(OH)3↓

C.将与溶液等体积混合会产生灰绿色浑浊,该现象与Cr3+的水解平衡移动有关

D.若继续向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有可能重新变成蓝紫色

5(18年北京海淀)研究小组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原电池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连接装置5 分钟后,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两侧铜片表面均无明显现象

左侧铁片表面持续产生气泡,连接装置5 分钟后,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右侧铁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装置的盐桥中,阳离子均向右侧移动

B.实验①中,左侧的铜被腐蚀

C.实验②中,左侧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 2e-=H2 ↑

D.实验① 和实验②中,均有O2 得电子的反应发生

6、某同学做如下实验

实验

现象

溶液无色,试管上方

呈红棕色

产生大量气泡,能使湿润红

色石蕊试纸变蓝

产生气泡,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Ⅰ试管上方呈现红棕色的原因是:

2NO+O2=2NO2

B.根据实验Ⅱ、Ⅲ的气体检验结果,说明都有NH3产生

C.实验Ⅰ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

Al+6H++3NO3-=Al3++3NO2↑+3H2O

D.在实验Ⅰ、Ⅱ、Ⅲ中,NO3-在酸、碱及中性溶液中都被还原

7、已知:

Ag++SCN-

AgSCN↓(白色),某同学探究AgSCN的溶解平衡及转化,进行以下实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①中现象能说明Ag+与SCN-生成AgSCN沉淀的反应有限度

B.②中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发生了反应Fe(SCN)3+3Ag+

3AgSCN↓+Fe3+

C.③中产生黄色沉淀的现象能证明AgI的溶解度比AgSCN的溶解度小

D.④中黄色沉淀溶解的原因可能是AgI与KI溶液中的I-进一步发生了反应

8、实验:

①0.005mol·L-1FeCl3溶液和0.015mol·L-1KSCN溶液各1mL混合得到红色溶液a,均分溶液a置于b、c两支试管中;

②向b中滴加3滴饱和FeCl3溶液,溶液颜色加深;

③再向上述b溶液中滴加3滴1mol·L-1NaOH溶液,溶液颜色变浅且出现浑浊;

④向c中逐渐滴加1mol·L-1KSCN溶液2mL,溶液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②中增大Fe3+浓度使平衡Fe3++3SCN-Fe(SCN)3正向移动

B.实验③中发生反应:

Fe3++3OH-===Fe(OH)3↓

C.实验③和④中溶液颜色变浅的原因相同

D.实验②、③、④均可说明浓度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9(18年北京海淀)实验小组探究KI 与Cu(NO3)2 的反应,进行实验一:

实验一

注:

 本实验忽略Cu2+在此条件下的水解。

(1)取棕黄色清液,加入少量______溶液(试剂a),清液变为______色,说明生成了I2。

(2)探究生成I2的原因。

①甲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向2mL Imol/LKI 溶液中加入1mL______溶液( 硝酸酸化,pH=1.5 ),再加入少量试剂a,观察到与

(1)相同的现象。

甲同学由此得出结论:

 实验一中生成I2 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NO3- 氧化了I—。

②乙同学认为仅由甲同学的实验还不能得出相应结论。

他的理由是该实验没有排除____氧化I—的可能性。

③若要确证实验一中是NO3—氧化了I—,应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检验______的实验。

(3)探究棕黑色沉淀的组成。

①查阅资料得知:

 CuI 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于是对棕黑色沉淀的组成提出两种假设:

a.CuI吸附I2; b.__吸附I2。

为证明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取棕黑色沉淀进行实验二:

实验二

已知:

 CuI难溶于CCl4;I2+2S2O32—=2I—+S4O62—(无色);Cu++2S2O32—=Cu(S2O3)23—(无色)。

由实验二得出结论:

 棕黑色沉淀是CuI吸附I2 形成的。

②现象ⅲ为_________。

③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产生现象ii 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

④由实验二可推知,Cu(NO3)2 与KI 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共16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

(1)淀粉蓝(两空各1分)

(2)①2mol·L−1NaNO3(或KNO3)

②溶液中的Cu2+,空气中的O2

③NO3-的还原产物(NO、NO2等)

(3)①Cu②棕黑色固体颜色变浅,溶液变为紫红色

③CuI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CuI(s)

Cu+(aq)+I-(aq),加入足量Na2S2O3溶液后,S2O32-与Cu+反应生成Cu(S2O3)23-使c(Cu+)减小,平衡右移从而使白色沉淀溶解

④2Cu2++4I-

2CuI↓+I2

10(19年海淀)某校学习小组探究不同条件对电解FeCl2溶液产物的影响。

所用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电极为石墨电极。

【查阅文献】i.Fe2+、Fe3+在溶液中通过与Cl-结合分别形成

FeCl42-、FeCl63-,可降低正电荷。

ii.电解过程中,外界条件(如电解液pH、离子

浓度、电压、电极材料等)会影响离子的放电能力。

【实验记录】

序号

实验条件

实验现象

阴极

阳极

I

pH=0

1mol·L-1

FeCl2溶液

电压1.5V

电极上产生无色气体。

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始终未见变蓝。

取阳极附近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II

pH=4.9

1mol·L-1

FeCl2溶液

电压1.5V

未观察到气泡产生,电极表面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固体析出。

电解结束后,将电极浸泡在盐酸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始终未见变蓝。

阳极附近出现红褐色浑浊。

取阳极附近浊液于试管中,先用盐酸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1)结合阴极实验现象的分析

实验I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用化学用语表示实验II中产生阴极现象的原因:

对比实验I、II的阴极现象,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2)结合阳极实验现象的分析

甲同学认为实验I中Cl-没有放电,得出此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阳极附近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依据此现象分析,阳极反应可能是Fe2+-e-===Fe3+、________。

对比实验I、II的阳极现象,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实验讨论】

(3)有同学提出,改变条件有可能在阳极看到“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现象,可能改变的条件是,对应的实验方案是。

答案

(1)

2H++2e-==H2↑

Fe2++2e-==Fe和Fe+2H+==Fe2++H2↑(FeCl42-合理正确给分,各1分)

其他条件相同时,pH=0,pH较小,c(H+)较大]时,阴极H+优先于1mol·L-1Fe2+放电产生H2,

而pH=4.9,pH较大,c(H+)较小时,阴极1mol·L-1Fe2+优先于H+放电产生Fe

或整体回答:

由pH=0变为pH=4.9,c(H+)减小,H+放电能力减弱,Fe2+放电能力增强

(2)

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始终未见变蓝

FeCl42--e-===Fe3++4Cl-(或写为:

FeCl42-+2Cl--e-===FeCl63-)

随着溶液pH的越低,c(H+)升高,抑制水解平衡Fe3++3H2O

Fe(OH)3+3H+正向移动,难以生成Fe(OH)3

或正向回答:

随着溶液pH的增大,c(H+)减小,有利于水解平衡Fe3++3H2O

Fe(OH)3+3H+正向移动,生成Fe(OH)3

(3)可改变条件1:

改变c(Cl-)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2mol/LFeCl2溶液和n(n>0)mol/L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的溶液作为电解液[c(Fe2+)=1mol/L,c(Cl-)>2mol/L],观察阳极“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上的现象

可改变条件2:

改变电压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电压(或改变电压),观察阳极“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上的现象

11、(18年北京西城)某小组研究NaClO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溶液变为浅黄色

ⅱ.溶液变蓝

ⅰ.溶液保持无色

ⅱ.溶液不变蓝,溶液的pH=10

【资料】:

碘的化合物主要以I−和IO3−的形式存在。

酸性条件下IO3−不能氧化Cl−,可以氧化I−。

ClO−在pH<4并加热的条件下极不稳定。

(1)0.5mol·L−1NaClO溶液的pH=1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2)实验Ⅰ中溶液变为浅黄色的离子方程式是。

(3)对比实验Ⅰ和Ⅱ,研究实验Ⅱ反应后“溶液不变蓝”的原因。

①提出假设a:

I2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设计实验Ⅲ证实了假设a成立,实验Ⅲ的操作及现象是。

②进一步提出假设b:

NaClO可将I2氧化为IO3−。

进行实验证实了假设b成立,装置如下图,其中甲溶液是,实验现象是。

 

(4)检验实验Ⅱ所得溶液中的IO3−:

取实验Ⅱ所得溶液,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整个过程均未出现蓝色,一段时间后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测得溶液的pH=2。

再加入KI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实验Ⅱ所得溶液中存在IO3−。

①产生的黄绿色气体是。

②有同学认为此实验不能说明实验Ⅱ所得溶液中存在IO3−,理由是

欲证明实验Ⅱ所得溶液中存在IO3−,改进的实验方案是。

③实验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答案

(1)ClO−+H2O

OH−+HClO

(2)ClO−+2I−+H2O==I2+Cl−+2OH−

(3)①向pH=10的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滴有淀粉溶液的碘水,振荡,蓝色褪去

②碘水右侧碘水棕黄色变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4)①Cl2

②溶液中的Cl2或HClO也可将I−氧化为I2,使溶液变蓝

加热pH=2的溶液至无色,使黄绿色气体(或Cl2)充分逸出,使HClO完全分解,冷却后再加入KI溶液

③3ClO−+I−==3Cl−+IO3−

12、(2018年北京朝阳)某小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比较Cu2+、Ag+的氧化性。

(1)方案1:

通过置换反应比较

向酸化的AgNO3溶液插入铜丝,析出黑色固体,溶液变蓝。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说明氧化性Ag+>Cu2+。

(2)方案2:

通过Cu2+、Ag+分别与同一物质反应进行比较

实验

试剂

编号及现象

试管

滴管

1.0mol·L-1

KI溶液

1.0mol·L-1

AgNO3溶液

Ⅰ.产生黄色沉淀,溶液无色

1.0mol·L-1

CuSO4溶液

Ⅱ.产生白色沉淀A,溶液变黄

①经检验,Ⅰ中溶液不含I2,黄色沉淀是。

②经检验,Ⅱ中溶液含I2。

推测Cu2+做氧化剂,白色沉淀A是CuI。

确认A的实验如下:

a.检验滤液无I2。

溶液呈蓝色说明溶液含有(填离子符号)。

b.白色沉淀B是。

c.白色沉淀A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说明氧化性Ag+>Cu2+。

(3)分析方案2中Ag+未能氧化I-,但Cu2+氧化了I-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

现象

无明显变化

a中溶液较快变棕黄色,b中电上析出银;电流计指针偏转

c中溶液较慢变浅黄色;电流计指针偏转

(电极均为石墨,溶液浓度均为1mol/L,b、d中溶液pH≈4)

①a中溶液呈棕黄色的原因是(用电极反应式表示)。

②“实验3”不能说明Cu2+氧化了I-。

依据是空气中的氧气也有氧化作用,设计实验证实了该依据,实验方案及现象是。

③方案2中,Cu2+能氧化I-,而Ag+未能氧化I-的原因:

(资料:

Ag++I-=AgI↓K1=1.2×1016;2Ag++2I-=2Ag↓+I2K2=8.7×108)

答案:

(1)

(2)①AgI②a.

b.AgClc.

(3)①

②将d烧杯内的溶液换为pH≈4的1mol/L

溶液,c中溶液较慢变浅黄,电流计指针偏转

(4)K1>K2,故

更易与

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AgI。

2Cu2++4I-=2CuI+I2,生成了CuI沉淀,使得

的氧化性增强。

13、某校兴趣小组对SO2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进行探究,实验如下:

装置

序号

试管中的药品

现象

持续

通入

实验Ⅰ

1.5mL 1mol·L-1CuSO4

溶液和3.5mL 1 mol·L-1 

NaOH溶液混合

开始时有砖红色沉淀出现,一段时间后,砖红色沉淀消失,静置,试管底部有少量紫红色固体,溶液呈绿色

 

实验Ⅱ

1.5mL 1mol·L-1CuCl2溶液和3.5mL 1mol·L-1 

NaOH溶液混合

开始时有黄色沉淀出现,一段时间后,黄色沉淀消失,静置,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绿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新制Cu(OH)2悬浊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2)甲同学重新用实验II的方法制备新制Cu(OH)2悬浊液,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干净。

向洗净后的Cu(OH)2中加入5mL蒸馏水,再持续通入SO2气体,现象与实验I相同,此步实验证明:

检验Cu(OH)2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3)同学们对白色沉淀的成分继续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如下:

CuCl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浓盐酸。

它与氨水反应生成Cu(NH3)2+,在空气中会立即被氧化成含有蓝色Cu(NH3)42+溶液。

①甲同学向洗涤得到的白色沉淀中加入氨水,得到蓝色溶液,此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uCl+2NH3·H2O===Cu(NH3)2++Cl-+2H2O、。

②乙同学用另一种方法证明了该白色沉淀为CuCl,实验方案如下:

填写下表空格:

试剂1

试剂2

蒸馏水

现象1

现象2

③写出实验II中由Cu(OH)2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4)丙同学通过实验证明:

实验Ⅰ中观察到的砖红色沉淀是Cu2O。

完成合理的实验方案:

取少量Cu2O固体于试管中,,则说明砖红色沉淀是Cu2O。

答案

(1)Cu2++2OH-===Cu(OH)2↓

(2)黄色沉淀消失,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或实验II与实验I的现象差异)与Cl-有关(或与SO42-无关)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不出现白色沉淀,证明Cu(OH)2洗涤干净

(3)①4Cu(NH3)2++8NH3·H2O+O2===4Cu(NH3)42++4OH-+6H2O②

试剂1

浓盐酸

现象1

白色沉淀溶解

现象2

出现白色沉淀

③2Cu(OH)2+2Cl-+SO2===2CuCl↓+SO42-+2H2O

(4)加5mL蒸馏水,向其中持续通入SO2,一段时间后,静置,试管底部有少量紫红色固体,溶液呈绿色(或现象与实验I相同)(3分,每个给分点1分)

 

14、某兴趣小组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

实验1

实验现象

液面上方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振荡,试管壁上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1)实验1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2)为了探究沉淀变灰绿色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展开如下探究:

①甲同学推测灰绿色物质为Fe(OH)2和Fe(OH)3混合物。

查阅资料后根据调色原理认为白色和红褐色的调和色不可能是灰绿色,并设计实验证实灰绿色物质中不含有Fe(OH)3,方案是。

②乙同学查阅文献:

Fe(OH)2在大量SO42存在的情况下形成Fe6(SO4)2(OH)4O3(一种氧

基碱式复盐)。

并设计对比实验证实该假设:

向试管中加入,再往试管中加入,振荡,现象与实验1相同,结论是该假设不成立。

③乙同学继续查阅文献:

Fe(OH)2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灰绿色可能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

推测所用的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应越小越好;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应越大越好。

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中10mL

NaOH溶液

滴加

FeSO4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2

6mol/L

NaOH溶液

0.2mol/LFeSO4溶液

产生悬浮于液面的白色沉淀(带有少量灰绿色),沉淀下沉后,大部分灰绿色变为白色沉淀

实验3

6mol/L

NaOH溶液

0.1mol/LFeSO4溶液

产生悬浮于液面的白色沉淀(带有极少量灰绿色),沉淀下沉后,底部都为白色沉淀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能说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的证据

是。

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足以证明灰绿色是由Fe(OH)2表面吸附Fe2+引起

的,还需补充的实验是,证明该假设成立。

(3)丙同学探究温度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影响:

取少量灰绿色沉淀,在水浴中加热,

颜色由灰绿变白,且有絮状白色沉淀下沉,原因为。

(4)根据以上实验探究,若尽可能制得白色Fe(OH)2沉淀,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

答案:

(1)Fe2++2OH—=Fe(OH)2↓

(2)①取一定量的灰绿色沉淀,加入盐酸溶解,再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不变红色,则证明灰绿色物质中不含有Fe(OH)3。

②2mL0.1mol/LFeCl2溶液3滴0.1mol/LNaOH溶液

③在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一定的条件下,硫酸亚铁溶液的浓度越小,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越明显。

实验2中沉淀下沉后,大部分灰绿色变为白色沉淀(或实验3中沉淀下沉后,底部都为白色沉淀)

向实验2(或实验3)的白色沉淀中继续加入过量的硫酸亚铁溶液,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

(3)Fe2+在加热时易发生水解,生成Fe(OH)2,因此颜色变白,同时沉淀的量增加,导致出现片状白色沉淀。

(2分)

(4)隔绝氧气、硫酸亚铁少量(或氢氧化钠过量)、硫酸亚铁浓度小(或氢氧化钠浓度大)、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微热等。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