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3331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

(1)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事若知足心常乐

吴建国

   ①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

著名作家刘墉对人类的贪婪本性描述得淋漓尽致:

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位置坐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包厢就好了。

世上的人们,大多如乘客一样。

   ②遇事若知道满足的人时常感到快乐,就是要学会自我安慰,珍视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给自己的理想和生活定好位,不空想,不妄生痴念,不盲目攀比。

宋代诗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说: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人生快乐与否,全在于你对人生所持的态度。

知道满足心理的平衡,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乃人生一大快乐。

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尤人。

   ③人生苦短,岁月如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敞开心胸,便会云蒸霞蔚。

终日为身外之物劳心费神而奔波,岂不知人生总是有许多的无奈与缺憾,与其梦想天边的玫瑰园,不如珍惜窗边的玫瑰花。

在生活中,懂得知足,不贪恋身外之名,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看淡尘世的烦恼,不慕荣利,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保持一种自然、平常心就会消解一切烦恼,生活恬然自得,则是人们众望所归的通往真正快乐的秘密通道。

白石老人是深谙其中况味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他的画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是百年难现的艺术大师;也有人责难他是挂羊头卖狗肉。

但是白石老人却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只是以他的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应对。

   ④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

老子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思是说:

罪恶、祸患、过失没有大过放纵欲望、不知满足、贪得无厌的了。

生活中的烦恼如同灰尘一样,无处不在,切不可揽于身堆积于心。

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调和畅达、养生保健和健康长寿彼有益处。

有的人则心常忧,还喜欢用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相比,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忧愤、嫉妒的不良情绪。

俗话说:

人比人气死人。

做到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确是治病的良药。

   ⑤知足,并非不求上进,安于现状,而是要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

这里说的“知足”,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

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

因为一生之中,太多的不知足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心灵、理智,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许多本来属于我们的快乐。

   ⑥有舍才有得,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这种境界,既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

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

做一个乐观向上之人,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处。

   ⑦事若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不贪婪,不强求,不攀比,明白自己的幸福,活出真实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能知足常乐呢?

其实,幸福也很容易抓住——知足就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说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知足呢?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白石“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这句座右铭的感悟。

【链接材料】1960年3月31日,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受狂风暴雨般批斗,被免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

当儿子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神态自若。

1979年9月14日,北大隆重召开大会,为马寅初平反,并给予高度评价。

当儿子将喜讯告之当时已年届97岁的老人时,他心不在焉地“噢”了一声,心如止水。

【答案】

(1)事若知足心常乐。

(2)通过列举作家刘墉对人类贪婪的描述作为事实论据,阐述“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的道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引了宋代诗人林逋在《省心录》说的话,有力地论证了“遇事若知道满足的人时常感到快乐”,从而证明中心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3)学会自我安慰,珍惜目前拥有的;不空想,不攀比;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保持平常心,心胸宽广。

(4)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使我学会淡然处之地面对成败得失。

成功时,要懂得“一笑”,笑出自信与从容;失败时,也要懂得“一笑”,笑出豁达和超脱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以及论证过程论证内容的理解概括。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

本文题目是“事若知足心常乐”,结合首尾段以及文章内容,可以判断,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证的作用。

要了解论据的种类和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道理论证的作用: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仔细阅读原文全部内容,把每段句首的句子总结概括即可,注意语言要简练。

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会自我安慰,珍惜目前拥有的;不空想,不攀比;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保持平常心,心胸宽广。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实际,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使我学会淡然处之地面对成败得失。

成功时,要懂得“一笑”,笑出自信与从容;失败时,也要懂得“一笑”,笑出豁达和超脱。

故答案为:

(1)事若知足心常乐。

(2)通过列举作家刘墉对人类贪婪的描述作为事实论据,阐述“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的道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引了宋代诗人林逋在《省心录》说的话,有力地论证了“遇事若知道满足的人时常感到快乐”,从而证明中心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3)学会自我安慰,珍惜目前拥有的;不空想,不攀比;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保持平常心,心胸宽广。

(4)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使我学会淡然处之地面对成败得失。

成功时,要懂得“一笑”,笑出自信与从容;失败时,也要懂得“一笑”,笑出豁达和超脱。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论点的归纳、论证方法的辨析及作用的理解、开放性试题的解答等。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口袋里的父爱

李 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

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

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

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

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

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

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

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

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④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

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

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

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

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

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

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

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

后来发病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

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

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

   ③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

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

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

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

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

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

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地说:

“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

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

选白《读者》(2017年第1期)

(1)选文围绕“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写了哪几件事情?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

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⑧段和第⑤段中“竟然”一词的含义有何异同?

(4)如何理解文题“口袋里的父爱”?

(5)就像文章中的父亲一样,很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尽相同,甚至藏得很深。

请结合生活实际,试举一例谈淡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的?

【答案】

(1)①父亲忘记她刚刚过去看过他;②父亲想来看她却迷路了;③父亲给她塞几百块钱;④父亲给她买最爱吃的点心时迷路了;⑤父亲往她的外套口袋里塞100元钱。

或“①刚离开父亲就打电话过来②屡次出门都迷路了③依然偷偷给我钱④有时候还不认识我”

(2)插叙。

补充父亲以前给她塞钱,交代了父亲在回家时给她几百元钱的理由,凸显出父亲的记忆力差,表现了父爱,为下文做铺垫,是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不同。

第③段是在路口看到父亲而感到惊讶不解;或者“包含着意识到父亲老去的酸楚”第⑤段是难以相信父亲患了病,或者“后者带着得知病情的痛惜”。

相同点:

都包含着“出乎意料”的情绪,都是因为父亲老去而感到难过,表达她对父亲的感激与爱。

(4)①父亲已经不认识她的女儿了,却依然偷偷地在“她”的口袋里放钱;

②父爱从未停止,一直伴随在“她”的身边;③文章以此为题,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5)略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选文围绕“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写了①父亲忘记她刚刚过去看过他;②父亲想来看她却迷路了;③父亲给她塞几百块钱;④父亲给她买最爱吃的点心时迷路了;⑤父亲往她的外套口袋里塞100元钱。

(2)此题考查文章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插叙叙述方式,补充父亲以前给她塞钱,交代了父亲在回家时给她几百元钱的理由,凸显出父亲的记忆力差,表现了父爱,为下文做铺垫,是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首先分析句子本身的结构特点,找到突破口。

第⑧段和第⑤段中“竟然”一词的含义:

不同点。

第③段是在路口看到父亲而感到惊讶不解;或者“包含着意识到父亲老去的酸楚”第⑤段是难以相信父亲患了病,或者“后者带着得知病情的痛惜”。

相同点:

都包含着“出乎意料”的情绪,都是因为父亲老去而感到难过,表达她对父亲的感激与爱。

(4)此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是:

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

此题题目①父亲已经不认识她的女儿了,却依然偷偷地在“她”的口袋里放钱;②父爱从未停止,一直伴随在“她”的身边;③文章以此为题,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5)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的,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

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

“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

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

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

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

“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

”乔老答:

“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

“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

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

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

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

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

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

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

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

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不信,你试试!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中划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案】

(1)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

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其次要了解议论文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最常见的情况有:

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处。

文中没有直接体现中心论点的语句,但是,通过将文中各部分的意思进行推敲,整理,找出集中议论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本篇文章是在文章的开头第一段。

(2)“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

结合前文内容来理解,指的是前一句所说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3)文章第④段“人生之树”,将“不退不让”与“让人”的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进行对比,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让”的重要性。

(4)此题考查了两段之间的关系,仔细阅读两段,同时结合文章中心和段落所写的内容,第四段主要写让人对事业的重要性,我们应学会让人。

第五段是对如何让人的进一步解释。

可以判断出两段是递进关系。

故而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

⑴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⑵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⑶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⑷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

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断和概括能力。

解答时要求考生通读全文,领会文意并结合文中线索综合归纳分析。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常出现在标题或首尾部分,本篇文章结构清晰,考生容易发现中心论点。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指示代词的理解。

考生要联系上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准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说来都是前文出现的内容。

⑶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理解能力。

考生在平时要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要结合文中的内容准确找出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结构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各个分论点的内容,理顺分论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

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

   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

他万万没有想到,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根本是容不下绿色的地方。

   ③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近乎无望。

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

“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

   ④对于番薯,我有一些童年的记忆。

我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

“番薯呀!

番薯呀!

”我就回骂:

“老芋呀!

老芋呀!

   ⑤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

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的那一部分说:

“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

”而无知的我便指着北方广大的内地说:

“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

”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

“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⑥然后他用一支红笔,将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我们所居的台湾南部。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⑦我更早的记忆,是从我会吃饭开始的。

我们的每餐饭中一定煮了三分之一的番薯,有时吃腻了,我就抱怨起来。

   ⑧听完我的抱怨,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

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

所以祖母每每把番薯煮好放着,一旦警报声响,父亲的九个兄弟姊妹就每人抱两三个番薯直奔防空壕。

他的结论常常是:

“那时候有番薯吃,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了。

   ⑨父亲的番薯训诫并不是寻常都如此严肃,偶尔也会说起战前在日本人的小学堂中放屁的事。

由于吃多了番薯,屁有时是忍不住的,父亲形容说:

“因此一进了教室往往是战云密布,不时传来屁声。

”而他说放屁是会传染的,常常一呼百应,万众皆响。

有一回屁放得太厉害,全班被日本老师罚跪在窗前,即使跪着,屁声仍然不断。

父亲玩笑地说:

“因为跪的姿势,屁声好像更响了。

   ⑩然后是一阵战乱,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只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

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

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

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⑪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

   ⑫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

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

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额地瓜,他的理由是:

“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

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似的!

”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

看着他的神情,我想起父亲和他的南洋,他在烽火中的梦,我才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乡思的天地里吐露新芽。

(选自2018年3月17日《文摘报》,有删改)

(1)文中记述了哪些关于番薯的事情?

(2)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的表达作用。

(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作者说“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联结着乡愁的土地”。

是啊,番薯虽普通卑微,但它是故乡的代名词,寄托着我们的乡愁。

如果有一天,你离开温馨的家园和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这时你会如何来描述你心中的乡愁。

请你借助一种或几种事物,运用比喻的手法试着表达一下“乡愁”。

(30字左右)

【答案】

(1)①父亲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②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是失望;③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④父亲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⑤父亲在南洋战场上思念番薯;⑥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甜。

(2)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3)这里是语言描写,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的思念。

(4)插叙。

①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上文父亲为何要给“我”送番薯,为下文做铺垫。

②补充叙述父亲对番薯的记忆,丰富故事情节,解释父亲为何对番薯有这样深刻的情感。

(5)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丫,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解析】【分析】

(1)结合“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得出:

父亲送自己种的红心番薯给我;结合“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近乎无望。

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

‘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地方,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

’”得出:

因我搬家,父亲无法在家种番薯,很是失望;结合“对于番薯,我有一些童年的记忆。

我有一次我和几位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

‘番薯呀!

番薯呀!

’我就回骂:

‘老芋呀!

老芋呀!

’”得出:

我关于番薯的童年记忆;结合“父亲就激动地说起他少年的往事。

他们那时为了躲警报,常常在防空壕里一窝就是一整天。

”得出:

父亲回忆少年时吃番薯的往事;结合“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只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

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

”得出:

父亲在南洋战场上思念番薯;结合“老人是个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城。

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额地瓜”得出:

老兵坚持家乡的番薯比台湾的甜。

(2)要求学生牢记第一人称的好处:

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使文章具有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带有亲切感。

然后结合本文分析,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3)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分析,“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

”、“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

”、“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是语言描写,通过父与子的对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大陆的形状像芋头,台湾的形状像番薯,表达了父亲对大陆的思念。

(4)结合本文分析:

补充叙述“我”对番薯的童年记忆,丰富故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