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354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docx

五年级课外阅读练习题

五年级阅读练习题

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

(一)食物从哪里来?

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

如何获得食物?

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一种叫自养。

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

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

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

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

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

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小颗粒,一个叶肉细胞里,一般含20至100个。

叶子的绿色就是它们的颜色。

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就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另一种叫异养。

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

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例如,野兔靠吃野草来生活。

狼以野兔为食物。

狼一旦碰到了老虎,也就成了牺牲品。

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不用多久,尸体就分解得精光,变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到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

所以兔、狼、虎、细菌,归根结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2.下面是植物“自养”的过程,请根据选文的说明,将这一过程补充完整。

①根系→采集原料(水和无机盐)

②()→吸入二氧化碳

③()→吸收太阳光能,合成有机物

3.下面句子中“——”号的作用是什么?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意思的转折D.表示声音的延长

4.“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

”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现。

5.请将下面的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出来。

答题处只填句子序号。

①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当然是属于异养型。

②不过人是靠劳动获得食物的,能够用各种方式改造植物,使它更好地为人服务。

③人,每天除了要吃进一定量的水和盐以外,还要吃淀粉、蛋白质、脂肪。

④吃荤也好,吃素也好,反正都是靠植物而生活。

答:

→→→

(二)海啸

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回答问题:

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加线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__,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_________。

5、全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顺序。

(三)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

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度,最高可达47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

在盛夏(猛烈强烈)的阳光(照射照耀)下,满山像烧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

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

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

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回头一看,哟!

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

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分(精致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

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长的林阴路:

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

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记领人栽的。

他想让后人()有遮阳蔽日之处,()有解热止渴的桃梨。

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

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回答问题:

1、“漫”在字典里的解释:

(1)水过满,向外流

(2)到处都是(3)莫,不要(4)不受约束,随便(5)广阔,长。

“漫天风沙”的“漫”应选第()条解释。

“长夜漫漫”的“漫”应选第()条解释。

“漫无目的”的“漫”应选第()条解释。

2、用“/”划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3、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4、人们把吐鲁番称作、。

5、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理由有两点:

(1);

(2)。

6、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的特点。

这两个事例是:

(1)

(2)

7、吐鲁番人用的方法,来改造这儿的自然环境,在林阴路在中钻天的白杨,可以,栽种桃树、梨树,可以。

从中可以看出吐鲁番人的。

(四)春风

北京人说:

“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

“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来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忽;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

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岸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不论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洋渣……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

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渣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觉得解气。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忽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

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回答问题:

1.概括出北京春天的两大特点:

;     。

2.南方来的人为什么觉得“脖子”有名无实?

(用原文回答)

3、用“”画出文中的2个比喻句。

4.作者说,北京的春风不仅仅是刮土,而且有“别样的体会”。

这“别样的体会”在七八两段中分别表现为:

①              ②              

5.江南的春风和北京的春风各自的特点,请分别用一个词予以准确概括。

①江南春风的特点是:

     ②北京春风的特点是:

     

(五)细菌和病毒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

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

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

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

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

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

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

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

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

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

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

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

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回答问题:

1、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说明的方法。

用“”画出比喻句。

2、文章从哪几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

请分点概括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病毒的特征,给病毒下一个定义。

(不超过35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

(六)石榴郭沫若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杨柳之长,而舍去了杨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英译,一种尖底胆瓶)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绣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

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用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1)石榴的枝干:

______________。

(2)石榴的叶片:

______________。

(3)石榴的花:

______________。

(4)石榴的骨朵:

______________。

2.在夏天,很多花都不再争妍斗艳,石榴却开起花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

A.独树一帜,超凡脱俗B.为秋天的果实不惧炎热

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D.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石榴是夏天的心脏。

对此,你如何理解?

阅读记叙文,回答问题。

(一)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家虽说不是“书香书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

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táozuì)___________于其中。

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

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

我们为此忧心忡忡。

这时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

父亲还(专、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

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剪)药,又作针灸治疗。

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

奇迹终于(jiànglín)____________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突然、忽然]下床了!

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

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他享受到(ɡǔxī)_______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回答问题: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里选择正确的字,用“√”标出。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别无嗜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心忡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选择文中[]里恰当的词语。

这个词表示_____的意思,也表现了全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读“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一句话,填空:

“秉承”指________“父亲的精神”指____

6.读“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

为什么“苦”字加引号?

这个词意思是什么?

(二)敬重卑微

①我偶然读到一篇英文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

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

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zhìcì)序有意义。

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④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扰,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⑤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

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⑥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绝对全军覆灭。

⑦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卑微微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单薄卑微微薄)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单薄卑微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⑧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

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表,刺痛我的灵魂。

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⑨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体积,()精神。

千里之堤(tí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注释:

1.将短文括号中不恰当的拼音或词语划掉;在第⑨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解释词语。

卑微:

地位低下而渺小。

玩世不恭:

不把现实社会放在眼里,对什么事都采取不严肃的态度。

3.“和睦”可重叠成“和和睦睦”,“忙碌”可重叠成“忙忙碌碌”,这样重叠后,意思有什么不同?

“伟大、深刻、模糊”这三个词语中能这样重叠的词是

4.短文中共有三个问句。

①“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

”这个设问句,它在文中起作用,

第自然段是这个设问句的回答。

②“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

”改成陈述句应为

③第⑧自然段中,作者把比作了“一根细小的针”。

5、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

它常用来比喻。

这里用这个成语是为了说明。

6、蚂蚁家庭“抱成团”逃离火海,避免全军覆灭的行为体现了这样两种精神:

(三)仁慈比聪慧更重要

(1)小时候,我经常到农场与祖父母一起度过暑假。

农场工作很辛苦,但对一个在大城市念书、平时只知道跟朋友玩“星际大战”的小孩来说,这倒不失为一大有趣变化。

(2)我喜欢农场生活。

祖父母都是当地一家篷车俱乐部的会员,我们几乎每年暑假都会参加车队旅行。

那时我年纪还小,大约10来岁,正是对数字相当着迷的时候。

300多辆车的车队旅行中,我有很多时间玩算术游戏,像计算汽油里程,以及沿途所采购的生活用品的平均价格。

我在某处看到一则反吸烟的电视广告,旁白宣称吸烟者每吸一口烟就减少2分钟寿命。

祖母是一位老烟枪,在这部充满烟味的老爷车里,我尤其讨厌她抽烟,因此,在某一个开车时段特别长的日子里,我决定展开跟吸烟有关的算术。

(3)我已经不太记得确切数字:

30年来每天抽1包烟,1包烟20支,一支烟可以抽20口,1口烟减少2分钟寿命,约莫减少16年寿命。

我对自己计算出的这一答案相当满意,于是便把头朝前座间的空隙一探,同时轻拍祖母的肩膀:

“你已经因为抽烟而减少了16年生命。

”我接着以毫无必要的严肃口吻,解释我如何获得这一数字。

我原以为会听到“你真聪明,好会算术喔”之类的反应。

不料,竟仿佛是无意间踏触到一枚地雷,祖母突然哭了起来。

(4)我闯祸了吗?

这一切真是糟透了,我一言不发地坐在后座,不晓得该怎么办。

祖母依然哭泣,始终沉默开车的祖父小心翼翼地靠边停车,要我跟他一起走下车。

我们往后走了几步,我看着一长列车队经过我们身旁,等待着终将降临的责难。

片刻后,祖父看着我,一手轻按着我的肩膀说:

“你有一天会知道,为人仁慈比为人聪颖困难得多。

(5)祖父的话语及其温柔的表达方式,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我一直很景仰祖父的智慧,但直到那天才明白,他的仁慈才是最值得他引以为傲的,而这也是我自此努力不懈的目标。

回答问题:

1、按要求写词语。

(1)近义词:

聪颖()片刻()

(2)反义词:

温柔()仁慈()

2、给下面词语搭配合适的词。

景仰()()的口吻

3、我决定展开跟吸烟有关的算术的原因是:

4、“竟仿佛是无意间踏触到一枚地雷,祖母突然哭了起来”,“无意间踏触到一枚地雷”比喻

5、概括第4自然段的大意。

6、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生之喜悦

  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é)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ān)痪(huàn)的威廉·马修。

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à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年轻的女护士为马修所经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视。

马修说:

“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马修住院的头几年,身体没有任何感觉,没有舒适感也没有痛楚感。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枢(shū)神经发出“痛”的信号。

  在痛楚中发现喜悦,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荒唐。

但置身马修的处境,就知道这种特定的痛楚不仅给他带来了喜悦,而且带来了希望。

当然一个重要前提在于,马修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过去马修经历过无数没有任何知觉的日夜。

如果说,痛楚感是一处断壁残垣(yuán)的话,无知觉则是死寂的沙漠。

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了“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种价值体现——医疗价值与康复价值的体现。

当然,马修不是病态的自虐(nuè)狂,他把痛楚作为契(qì)机,进而康复,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所有感受。

谁也不能保证可怜的马修能获得这一天,但他和医生一起朝这个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会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来。

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以手掩面——

契机——

2、破折号的主要用法有①表注释,②表语意转换,③表声音延长或中断。

请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选择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  )中。

 A.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

(  )

 B.钻心的刺痛难忍,但我还是感激它——痛楚让我感到我还活着。

 (  )

3、你对“生之喜悦”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