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3576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9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ocx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ocx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LT

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由艾思奇率先提出,而毛泽东则将其发展壮大。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使之“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相继诞生了四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依据,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和中国的哲学土壤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中国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中国哲学中存在着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传统,更重要的是这种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达到了统一,形成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某种一致性。

  正因为中国哲学中存在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很容易被先进的思想家接受。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中国哲学中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不同民族哲学都有其独立性,但却可以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学说。

我们既要看到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某种一致性,又要看到二者有不一致的方面,要有自觉的批判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达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觉。

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批判中国传统哲学及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对之进行创造性转换。

然后,再用经过分析、批判的中国传统哲学及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去创造性地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其具有“民族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界性理论,需要具体化以指导具体的国家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的科学把握,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性理论。

因此,中国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普适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世界性哲学”,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指出世界上每个民族的具体特点和发展道路。

列宁指出:

“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所以,依照列宁的观点,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首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

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同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转化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的需要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十月革命以前始终没有找到解救中国的真正出路。

十月革命使部分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此,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救中国的历史选择。

中国革命不但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且尤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毛泽东指出“: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代中国,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发展着的实践不断实现新的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时代的脉搏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形势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不断变化着的新的实际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握世界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趋势,切实了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扬长避短,争取主动。

而且只有既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掌握本国的实际,才能找到适合中国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才能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给以全面的、辩证的理解。

因为我们所讲的“特色”,正是从世界历史中获得规定的,是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总体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与世界不断发展着的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建立在世界与中国的连接点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于他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的结合,他面对中国现实,果断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而使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江泽民同志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任务和党的现状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光辉,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楷模。

(五)中国革命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中国化

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先进的科学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同样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一要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命题应包含有三层指意:

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我们党的立身之本,是“起家”的法宝,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纷繁复杂,风云多变的世界背景下,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必须坚持中国化,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融为一体;三是必须坚持最新理论成果。

所谓最新理论成果重点是指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可以把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最新成果概括为八个方面,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农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观”;坚持“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能力观”;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先进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的外交观”。

总结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在中国发展必须中国化,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还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适应。

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8.534.

  [2]孙伟平,张羽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J].哲学研究,2006(6).

  [3]陈晖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4]杨 耕,陈志良,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9,79.

[5]刘明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J].发展论坛,2002(9)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