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383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46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8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8页
亲,该文档总共1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docx

(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1.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4.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数学书P3 

练习一 

1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教学反思:

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三、教学准备练习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

同学们,看到图片,有什么感觉?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

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4.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5.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乘法定义)

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因数×

因数=积)

6、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

小组讨论一下。

7、汇报交流。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除法定义)

8、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

除数=商)

整理总结:

(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

因数

因数=积÷

另一个因数

(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

除数

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书P7 

练习二 

2.综合练习:

判断:

(数学书 

P8 

9)

已知△+□=○,◇×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 

(2)○-△=□( 

(3)☆÷

◆=◇( 

(4)☆×

◇=◆( 

(五)课堂总结: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

2+30 

 

(2)175-25×

4

(3)40÷

4+6 

(4)48-18÷

2

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序有关的知识。

四则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

(1)

1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2倍。

2、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3、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学生独立完成

5、小组交流

6、汇报

(三)自主学习

(2)

1.合唱组:

6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4、汇报交流。

5、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

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6、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四)巩固练习。

练习题1-3题

(五)总结收获

租船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对“租船费用”问题的研究,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结果进行逐步调整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逐渐调整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怎样租船最省钱?

3.学生独立完成.

4.合作交流:

5.交流展示

(4)总结收获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今天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

P11 

练习三 

春游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一)情境引入。

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图片)

2.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

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预设:

生:

方便全面观察

3.师:

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

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

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

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

(板书题目: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现象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

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

到底对不对呢?

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

(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

问:

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

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

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观察与想象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不可缺少的要素。

通过全面、有序的观察活动,使学生对所观察的物体有了整体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了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

(3)师:

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4)学生动手操作

(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开放的、积极的活动过程。

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明确结论科学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确定方法。

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

有什么方法吗?

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设计意图】从更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质的习惯和意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1)学生试连线

(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提高练习:

练一练

【设计意图】通过连一连、找一找、想一想和猜一猜的活动,使学生认知得到巩固,为后续课程中进一步研究二维与三维图形打下基础。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四)提炼升华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问:

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凸显数学的应用。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

一、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练习五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

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

4、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四、教学难点: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形成问题

1、谈话:

同学们喜欢运动吗?

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

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

1、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讨论与思考: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板书:

40+56=56+40

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交换位置和不变)

6、提出猜想。

在加法中是不是存在这么一个规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呢?

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行市基础

(二)猜想,形成结论

1、男女生猜想。

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

3024+7696+237……

男生完成:

76+3024237+96……

学生汇报发现: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符合猜想。

2、小组内猜想。

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事例验证。

(寻找身边的例子)

如:

(1)四

(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

31+25=25+31

(2)○○○○

○○○○

2=2×

交流:

从这些事例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对学生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只予以肯定,但不作探索)

4、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法。

(1)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我们猜想的这个规律吗?

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2)观察不同的表示方法:

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

○+□=□+○中,“□”和“○”代表什么?

(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

(3)小结:

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板书:

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

a+b=b+a。

(三)应用,巩固新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①()+165=165+35

②1013+214=()+()

③80○50=50○80

④48+29+52=48+()+()

⑤()+()=()+()

(1)自主练习。

(2)交流:

第④小题中有三个数,还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吗?

对你有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完善加法交换律: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最后一题:

可以怎么填?

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抽象,渗透符号化思想)

2、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讨论:

对加法验算时,我们用什么方法?

你知道这是根据什么吗?

(2)小结:

我们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运算,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总结,引申定律

1、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

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应用。

2、质疑引申:

学了今天这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学生举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第二课时:

加法结合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练习五有关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数学思维。

3、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在运算中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关键:

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形成问题

1、出示教材插图,让学生说说插图的意思,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自主列式计算。

4、请学生介绍并展示不同的算法。

(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千米)=288(千米)

5、讨论:

(1)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结果怎样?

(2)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

(88+104)+96=88+(104+96)

(3)从这两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提出假设。

(1)小组讨论并交流:

在加法中,除了交换律之外,根据这两个算式,你还能发现什么?

(2)师生交流并板书初步的发现。

(3)提出要求:

这只是我们根据这两个算式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运用更多的事实去验证它。

2、验证假设。

(1)个别举例验证。

女生完成(69+172)+28155+(145+207)

男生完成69+(172+28)(155+145)+207

从而得到:

(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汇报答案:

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男生用“凑整法”使计算更简便。

(2)自由举例验证。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总结。

(3)寻找生活实例。

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

下午去文具店买钢笔用去12元。

他一共用去几元?

(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找出这两个算式间的关系)

(27+18)+12=27+(18+12)

(4)小组讨论并归纳。

讨论小结:

①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一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另一边则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的和相等(不变)。

④改变计算的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5)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结合律。

达成一致后板书:

(a+b)+c=a+(b+c)

3、形成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9页,并齐读课题和内容。

(导出规律的命名)

4、辨析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相同点: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

(1)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

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加上小括号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a+b)+c=a+(b+c)。

(2)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应用加法结合律时,加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特征——几个加数可以“凑整”(一般凑十、凑百……)。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

1、我能填得又快又对。

a+(b+c)=(□+b)+c(28+36)+64=28+(□+64)

□+235+65=78+(235+□)182+18+276+24=(182+□)+(□+24)

(1)独立完成习题,并说说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律?

(2)讨论:

四个数相加,结合律还可以用吗?

更多的数相加呢?

(3)尝试归纳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数相加时的结合律。

(如果出现要使用交换律、结合律的,暂不研究)

2、我能很快比较它们的大小。

(63+25)+35○63+(25+35)a+(b十c)○(a+b)+c

(33+232)+3768○33+(232+3768)418+(56+82)○(418+82)+43

讨论:

怎样比较更快?

我请谁帮忙?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15+41+59

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练习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例3(P30)练习五习题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利用“凑整”的基本思想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数据特点凑整。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85+632=()

304+215=519215+304=()

(二)创设情境探讨算法

1、设问启忆。

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已经为李叔叔骑车解决了哪些问题?

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还剩下几天?

想知道李叔叔接下来是怎么安排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