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010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

超级全能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超级全能生”2019高考浙江省2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说神女峰常为云雾遮蔽,轻易不肯露(lù)面,人们从上船起便关心是否有缘得见。

抬头仰望,只觉得巉(chán)岩绝壁压顶而来,令人赞叹之间不免惶怂。

B.酋长看着这场闹剧,既惊奇又鄙夷:

这是天涯海角不谙(yīn)世事的人们对文明人的永远的惊讶,在这些文明人眼里,一小撮(cuō)黄色金属比他们的文明所取得的一切精神上和技术上的成就还要宝贵。

C.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yǐlí)行来,已到水边。

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qǐ)晖。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D.时间退回到遥远的遥远的过去,那时生命还没有发生。

没有动物的踪(zōng)迹,也没有植物的覆被,有的只是永恒的静谧(mì),和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露(lù)面——lòu,惶怂——惶悚(惶恐);B项,不谙(yīn)世事——ān;C项,迤逦(yǐlí)——(yǐlǐ),绮晖——绮辉。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并非搪塞之言。

人生的过程不仅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甲】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

【乙】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铤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丙】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

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B.自暴自弃C.翻检D.缓释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答案】2.A3.B

【解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不仅:

不但。

结合后面“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分析可知,此处应用“虽然”。

B项,自暴自弃: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结合“沮丧绝望”“铤而走险”等分析可知,使用正确。

C项,翻检:

翻动查看。

结合“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分析,使用正确。

D项,缓释:

延缓释放。

结合“心情”分析,使用正确。

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

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乙句中“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的“短路”表特殊意义,需加引号。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制造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激活产业,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还可以解放人力。

B.作为拥有10亿用户的超级平台,微信一直看作是可以扭转电商格局的选手,而其电商生态到底有多大势能、去中心化逻辑会让电商产生多剧烈的化学反应,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将随着微信商品搜索的开放而逐渐浮出水面。

C.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一份报告发现,大量食用加工肉类会增加患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

相反,要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

D.观众的思想水平、审美趣味与艺术鉴赏能力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的基本判断。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语序不当,强调的是“激活产业,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应与“解放人力”前后互换;B项,成分残缺,应在“看作”前加“被”;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删去“根据”。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下面是某学校设计的“未来课堂”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括“未来课堂”的三个基本特点。

(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在线组织实施教学;②师生互动更高效;③统计反馈更精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以图文转化的形式考查。

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

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学校设计的‘未来课堂’的图示框架”,从图示来看,在未来课堂,教与络组织和实施教育,完成相关作业及测评。

图下方的文字,“高效提升”“精准得当”系其另两个特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据调查,随着“90后”甚至“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

近日,一则关于“‘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来网友热议。

从就业上看,“95后”有着更多不同于前辈的个性。

有的“95后”约了面试时间,却“放鸽子”,有的不愿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的流水线工作,有的刚工作两天就“闪辞”。

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这份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

“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

(1)“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2)“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一方面反映了就业机制的灵活与自由,另一方面说明企业要以人为本,增强自身吸引力。

同时,学校要做好职前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任劳任怨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段的压缩、概括及评述的能力。

压缩语段,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

结合材料内容“随着‘90后’甚至‘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分析,陈述的核心事件是“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评述此事,要一分为二来看,切忌偏颇,可从社会、企业及个人三个层面来剖析,作合理恰当的评述。

如“95后”平均七个月就离职,反映了就业机制的灵活,也反映了“95后”群体的就业心理,学校可以加强吃苦精神的教育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络成瘾综合征”,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C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

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的发病率稍高,已接近10%。

网瘾已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家庭和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疑难杂症。

据某高校对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调查,有80%的络而无心学习,导致成绩下降。

同时,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导致自我约束力下降,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中放纵自己的欲望,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极易引发冲突,导致违规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此外,青少年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和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减少,将自己封闭起来。

(摘编自《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对策》)

材料二:

网瘾在不同年龄上的分布

不同职业的网瘾分布

(摘自《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材料三:

网瘾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问题。

美国哈里斯调查公司2007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大约85%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瘾问题。

在我国,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已成为网瘾泛滥的重灾区。

究其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位是导致网瘾泛滥的因素之一,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子女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料,这些实际监护人因对孙辈的溺爱及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等原因,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温饱需求。

此外,农村文娱活动相对匮乏,城市青少年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博物馆、儿童剧院、手工作坊等文化空间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在农村是很难想象的。

最后,互联网企业挺进中小城市与农村市场,瞄准了农村青少年这一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自控能力比较弱的青少年中招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编自《抵御网瘾,重塑农村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材料四: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规定,重拳整治网络空间秩序、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

但就目前来看,面对屡见不鲜的诱导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不断发展的互联网产品形态,监管的提升仍然有较大空间。

当然,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难题,需要多方发力、齐抓共管。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把防沉迷措施建立起来,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位。

另一方面,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不能缺席,强制命令、一味禁止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关键是帮助孩子做到健康上网、正确用网。

(摘编自《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刻不容缓》)

7.下列表述中不属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危害的一项是()

A.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的直接表现就是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弱,学习成绩下降。

B.青少年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易导致角色混乱,道德感弱化,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C.青少年长久沉迷于网络,容易对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情感淡漠,和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减少,将自己封闭起来。

同时,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D.“网络成瘾综合征”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网瘾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表现得更机智活泼自信。

8.下列对材料中“网络成瘾综合征”的相关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成瘾综合征”已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家庭和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疑难杂症,成了世界性的难题,患者无法彻底根治。

B.调查显示,从年龄阶段来看,我国13~17岁的青少年患网瘾的比例最高,随着年龄增长,患网瘾人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职业分布来看,初中生、失业或无固定职业者、职高生患网瘾的比例最高;从成因分析来看,满足感缺失、自控能力弱、过于清闲是主因。

C.“网络成瘾综合征”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颈椎病、失眠、自闭症等都是由“网络成瘾综合征”引起的。

D.要解决我国农村网瘾泛滥的问题,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学校、家庭等多方发力、齐抓共管。

当前尤其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防沉迷措施,切实提高老年实际监护人的素质。

9.现在部分互联网企业只顾赚钱,缺乏社会责任感,请你联系实际对其提两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7.D8.B

9.①设置身份认证,限制上网时间;②游戏分级,禁止未成年人玩某些游戏。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题干要求“下列表述中不属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危害的一项”,D项,“网瘾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表现得更机智活泼自信”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导致自我约束力下降,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中放纵自己的欲望,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极易引发冲突”分析可知,“网瘾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表现得更机智活泼自信”于文无据。

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患者无法彻底根治”说法过于绝对。

结合“网瘾已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家庭和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疑难杂症”“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个难题,需要多方发力、齐抓共管”分析可知,“患者无法彻底根治”错误。

C项,“颈椎病、失眠、自闭症等都是由‘网络成瘾综合征’引起的”以偏概全。

“颈椎病、失眠、自闭症”成因很多,把它们全归因于“网络成瘾综合征”显然是错误的。

D项,“切实提高老年实际监护人的素质”无中生有。

结合文本内容“需要多方发力、齐抓共管。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把防沉迷措施建立起来,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位。

另一方面,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引导不能缺席,强制命令、一味禁止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关键是帮助孩子做到健康上网、正确用网”分析可知,“切实提高老年实际监护人的素质”于文无据,况且老年人素质不是短期内就能提高的。

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题干要求“现在部分互联网企业只顾赚钱,缺乏社会责任感,请你联系实际对其提两条合理的建议”,可抓住材料四中“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把防沉迷措施建立起来,把社会责任落实到位”一句,联系实际思考怎样建立防沉迷机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如实名制,进行身份认证,然后结合不同的年龄,规定上网时间,或者进行IP监控,一些暴力的游戏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等。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其次是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最后是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无一用

[意大利]卡尔维诺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斜照进街道,杂乱地照亮这条街。

阳光从料想不到的缝隙里射出来,打在拥挤的人行道上匆匆走过的行人的脸上。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第一次看到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记不清他是停在那里还是往前走着,可以肯定的是,他离我越来越近,因此或者是我朝他走去,或者是他向我走来。

他高大而消瘦,穿着一件浅色的雨衣,一把紧紧卷起的雨伞利落地挂在胳膊上。

他的头上戴着一顶毛毡帽子,也是浅色的,帽檐又宽又圆;底下紧挨着的是眼睛,大大的、冷冷的、亮亮的,眼角带有奇怪的闪光。

他手里拿着一本书,一根手指夹在书里,好像是为了标记那个位置似的。

很快,我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静止的目光打量着我,从头到脚。

我立即把目光转向别处,但是每走一步,我就扫视他一眼,而每一次我都看见他离我更近,并且望着我。

最后,他停在了我的面前,几乎抿着的嘴唇,正要摆出一个微笑。

这个男人从衣袋里抽出一根手指,慢慢地,用它向下指着我的双脚。

这时他才讲话,用一种有点儿谦卑的、极低的声音。

“对不起,”他说道,“您一只鞋的鞋带开了。

真的。

鞋带的两端垂到了鞋的边缘,拖拉下来,被踩脏了。

我的面颊微微地红了,嘴里嘟哝了一句“谢谢”,我俯下了身子。

在马路上停下采系鞋带是令人讨厌的,尤其是像我这样停在人行道的中间,还会被人碰到。

浅色眼睛的男人低声告别后,就马上离开了。

然而命运却注定我又遇到他:

还没有过去一刻钟,我就又看见他站在我面前,望着一个橱窗。

那时候,一种不可解释的冲动攫住了我,我想趁他正专心地看着橱窗的时候,转过身,退回去,或者赶紧走过去,希望他没有注意到我。

不,已经太晚了,这位陌生人转过身来,他看见了我,望着我,还想对我说些什么。

我站在他面前,很害怕。

陌生人讲话的声调更加谦卑了。

“您看,”他说,“它又松开了。

我真想消失,我什么都没有回答,弯下腰,愤怒地努力系鞋带。

我耳朵里嗡嗡响,觉得周围走过并且碰撞我的人,还是上一次就碰撞我、注意我的那些人,他们低声说着嘲讽的话。

不过,现在鞋带系紧了、结实了,走在路上,我既轻松又自信。

这会儿,我甚至怀着一种无意识的自豪感,希望再次巧遇那个陌生人,好为自己恢复名誉。

刚刚沿着广场转了一圈,我竟发现自己离他只有几步之遥,又在那条人行道上,刚才催促我前进的自豪感突然之间被惊慌代替。

陌生人看着我,脸上流露出一种遗憾的表情,他向我靠近,轻轻摇着脑袋,像是为某个不受人控制的自然事实而惋惜。

往前迈步的时候,我担心地瞟了一眼那只让我内疚的鞋子:

鞋带系得又紧又结实。

然而,让我沮丧的是,陌生人继续摇了一会儿脑袋,然后说道:

“现在,另外一只鞋的鞋带松开了。

这时候,我的感受就像是在噩梦中。

我显露出一副反抗的怪相,用牙齿咬住嘴唇,像是不让自己发出诅咒,我又开始在街上弯下腰,暴躁地使劲系鞋带。

我站起来,眼睛下面的脸颊火焰一般灼热,我低着脑袋走开了,只想要避开人们的目光。

但是那天的痛苦并没有结束:

当我吃力地急急忙忙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我感觉到蝴蝶结一点儿一点儿地滑开,结扣则越来越松,鞋带正在渐渐散开。

刚开始,我放慢了脚步,似乎只要小心谨慎一些,就可以维持那一团不稳定的平衡了。

可是我离家还很远,而鞋带的两头则已经拖在地上,这边那边地甩来甩去。

于是,我走得气喘吁吁,像是在逃开疯狂的恐惧:

害怕再次遇到那个男人无法逃避的目光。

人们的目光似乎在我周围密集,仿佛林子里的树枝一般。

我钻进了遇到的第一个门廊,躲了起来。

然而,在过道的深处,在半明半暗之中,我看见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站在那里,双手搭在紧紧卷起的雨伞的伞柄上,似乎是在等我。

我起初惊讶得张大了嘴,随即大着胆子挤出笑容,我指着松开的鞋带,想阻止他说话。

这位陌生人点点头,露出他那忧伤的表情。

“是啊,”他说,“两只鞋的鞋带都开了。

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门廊更安静而适合系鞋带了,虽然我后面的高处站着一个浅色眼睛的男人,他看着我,不放过我手指的每一个动作,而且我还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的手指中间,打乱我的动作。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现在我不再感到任何痛苦,我甚至还吹起口哨,第无数次重复着该死的系鞋带动作,不过这一次系得更结实。

我很放松。

如果那个男人保持沉默,不先轻轻地咳嗽几声,有点儿犹豫不决,接着以坚定的语调一口气说出下面的话,就没事了。

他说道:

“对不起,您还是没有学会系鞋带。

我满脸通红地转向他,仍然猫着腰。

我舔舔嘴唇。

“您知道,”我说,“对于系鞋带,我真的不在行。

也许您不相信我的话。

从孩童时代开始,我就从不愿意费力学会它。

我用穿靴器。

对于鞋的结扣,我无能为力,我弄得乱七八糟。

也许这难以置信。

于是陌生人说了一句奇怪的话。

“那么,”他说道,“您的孩子,假如您有孩子的话,您怎么教他们系鞋带呢?

然而最为奇怪的还是,我思考了一会儿,然后给出答案,似乎我以前想过这个问题,解答过了,还把答案记下来,等待着迟早会有某个人向我提出它一样。

“我的孩子们,”我说,“将从其他人那里学习怎样系鞋带。

陌生人更为荒唐地反驳道:

“假如,比如说,发生了大洪水,整个人类都消失了,您是被选中者,您以及您的孩子们将延续人类。

那时怎么办?

您有没有想过?

您将怎样教他们打结?

因为不然的话,天晓得,在人类能够打结、重新把它发明出来之前,要过去多少个世纪!

我再也理解不了了,无论是打结的事,还是他的这番话。

“但是,”我尝试着提出异议,“为什么恰恰我应该成为被选中者,为什么恰恰是我这个连打结都不会的人呢?

长着浅色眼睛的男人逆光站在门口,他的表情中有些可怕的、天使一般的东西。

“为什么是我?

”他说,“所有的人都这么说。

所有人鞋上部有一个结,一件他们不善于做的事情,一份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

社会依赖现令人们之间的这种不对称。

可洪水呢?

如果来了洪水,需要一条诺亚方舟呢?

不是单单一个人就能完成要重新开始而需要做的那几件事。

您看,您不会系鞋带,另一个人不会刨木头,又一个人还没有阅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还有一个人不会播种,如此等等。

我多年以来就在寻找,请相信我,很困难,困难极了。

看来人们应该手挽着手,就像盲人和瘸子一样,尽管吵架拌嘴,却不能分开行走。

他这样说着,转身消失在街上。

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

多年以来这位天使徒劳地在人间转来转去,为的是寻找另一个诺亚。

10.小说中写“我”反复遇到“那个浅色眼睛”的陌生人,陌生人反复提醒“我”鞋带开了,有什么作用?

11.试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12.小说标题是“百无一用”,有人认为改为“鞋带开了”更合适。

你对此怎么看?

13.小说最后说“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

【答案】10.①结构上构成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不断反复,渲染了“我”焦虑恐惧的心理;③呼应标题,强化隐喻的主旨。

11.①运用比喻,写“众人的目光”像“林子里的树枝一般”,突出聚焦“我”的人之多及“我”内心的惶恐;②细节描写,“急急忙忙”“渐渐散开”“小心谨慎”“甩来甩去”“气喘吁吁”等细节,突出丁“我”小心谨慎走路鞋带仍然松开的现实以及害怕再遇到那位陌生人的恐惧痛苦;③心理描写,交代“我”匆忙、小心谨慎走路及害怕恐惧的原因,并为下文的再次遇见蓄势。

12.不合适。

①“鞋带开了”虽是小说的主要事件和线索,但用作标题,缺乏意趣,过于俗气;②而以“百无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