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303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1、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黄仁宇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陆九渊的“心学”

【答案】B

【解析】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分析题干,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两个特征:

一是以慈悲为怀,二是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天性。

ABC三项都体现了慈悲和善良,但孔子和墨子都没有强调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内心,只有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而D项陆九渊的“心学”主要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没有体现“性善”的特点,答案为B。

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

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B

【解析】考点:

中国传统思想。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主张社会的改造在于强化礼教和法制,即用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共同改造,说明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答案选B。

3、《中国文化概论》中对某一学派特征的描述是:

“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这一学派为统治者所重用是在: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答案】D

【解析】考点:

战国百家思想。

从材料“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可以看出这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格的修养,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治国理念,并在汉武帝时期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接纳。

故选D。

4、程颐认为: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答案】A

【解析】考点:

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

圣人之所以能大治天下,就是因为能做到以上方面。

这反映的是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故选A。

5、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考点:

宋明理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全新的创造”是指程朱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新特征或创新之处,结合所学不难判断A项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CD两项均是传统儒学的内容特征,三者均不符合题意要求,只有B项才是程朱理学的独特时代特征和新儒学内涵的真实体现,故答案选B。

6、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

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D.外在的美胜过内在的美德

【答案】C

【解析】考点:

人文主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解读材料,可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古希腊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的精神,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

古希腊的思想注重人文主义,即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因此,分析选项,得知,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7、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

”下列句子有类似思想是()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B.“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C.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答案】D

【解析】考点: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

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道”“过度”告诉我们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理论,与中国的孔子有相同之处。

D项即是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故选D。

A项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的重要性;B项为庄子的思想,体现的是辩证法;C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平等。

8、柏拉图的《申辩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苏格拉底:

我像一只牛虻,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据此得出苏格拉底“叮人“的目的是  ()

A.提升雅典城邦公民的素质   B.要求雅典臣民之间相互学习

C.为了解救雅典人的精神危机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根据课本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道德,主要是由于当时的雅典城邦道德败坏。

再由“保护你们的灵魂”可知,苏格拉底是为了拯救雅典人的精神道德危机,故正确答案为C项。

9、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米兰多拉说: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

‘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畜牲;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这表明他认为(  )

   A.人不是上帝创造的   B.人是无理性的

   C.人的地位在上帝之下  D.人是伟大的

【答案】D

【解析】考点:

人文主义。

提取信息:

“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题中强调了人的伟大人的地位,体现了人文主义。

10、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

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

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答案】A

【解析】考点:

考察文艺复兴运动。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等因素,14—16世纪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所以出现题干中所叙述的现象。

故最佳应选A。

11、20世纪20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

剧中有4位人物:

理学博士、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和光神。

全剧描写理学博士(实为爱因斯坦化身)借“光神”(实为光速)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此话剧创作的最要历史背景是爱因斯坦( )

A.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B.解释了光电效应问题

C.创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创立了相对论

【答案】D

【解析】考点:

相对论和量子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显然是“时间和空间”的含义,所以该话剧意在说明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特征,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12、在《物种起源》一书出版20年后,有一位名叫马歇尔的英国评论家,大胆说出了他的一些同代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他写道:

如果英国人口的增长赶不上中国人,那个无精打采的种族将会蹂躏地球的许多地方,而本来应当是朝气蓬勃的英国人定居在这些地区将受到威胁。

这主要说明()

A.达尔文主义成为19世纪末后种族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B.达尔文主义应用于社会对世界的影响是消极的

C.达尔文主义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后殖民主义的指导思想

D.中国过多的人口挤占了英国人生存的空间

【答案】A

【解析】考点:

进化论。

从材料“如果英国人口的增长赶不上中国人,那个无精打采的种族将会蹂躏地球的许多地方,而本来应当是朝气蓬勃的英国人定居在这些地区将受到威胁”可以看出这名英国人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作为基础分析社会,发展成种族主义,故选A。

B项错误,对世界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材料并未体现;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的理解。

13、“20世纪初,煤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在1928年,据统计,它仍占世界能源生产的75%,而石油占17%,水力大约占8%。

1950年左右,煤炭大约占总能源的一半,同时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提升至30%。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已经颠倒过来。

”造成石油和煤炭比例发生颠倒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大战对能源的需求   B、石油开采与加工工业的发展

C、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D、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答案】D

【解析】考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是蒸汽机的广泛的使用,是以煤炭作为燃料的,推动了煤炭开采业的发展。

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得到广泛地使用,石油的使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

因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已经颠倒过来”。

故选D。

ABC项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从根本上进行分析的,均不符合题意。

14、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

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

上述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考点:

第三产业兴起。

材料表明:

传统的农业(即第一产业)和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人数下降,而服务、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即第三产业)快速增加。

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选D。

15、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答案】A

【解析】考点:

四大发明。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史实错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排除④,因此选择A.

16、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考点:

古代中国科技文化。

分析题干各个小项,联系所学可知,《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①错误。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②说法正确。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③对。

明清小说反映的是广大市民的文化心理需求,④不对。

所以答案为C。

17、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答案】A

【解析】考点:

绘画艺术。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时间限制可直接排除C项汉赋和唐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京剧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排除BD;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风俗画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世俗化,因此A项符合题意。

18、《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注重实验 B.理论探究 C.注重实用  D.适可而止

【答案】C

【解析】考点:

中国古代科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九章算术》属于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成果,而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就是重视实用而忽视理论,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另外,从材料中的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也能证明C就是正确的答案。

19、公元649年6月16日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唐王朝宣布这一天是全国的忌日。

后来,这一天也成为中国书法界的忌日,因为传说在这一天,一幅叫《兰亭序》的书帖被当作殉葬品,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消失了。

关于《兰亭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畅快淋漓,“伏如虎卧,起如龙跳”   

B、规范法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

C、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协调对称      

D、潇洒飘逸,“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答案】D

【解析】考点:

书法。

根据所学,《兰亭序》是行书,其中A是草书的特点,C是楷书D是行书。

20、祖籍江苏泰州的梅兰芳先生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身世界戏剧之林。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梅兰芳是“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之一

B.梅兰芳为中国京剧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C.我国京剧艺术成为世界戏剧殿堂中的重要一员

D.艺术交流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加深各国人民的友谊

【答案】A

【解析】考点:

“同光十三绝”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十三位著名京剧表演艺人,梅兰芳明显不在此列。

B、C、D都可以从材料分析出来,都是正确的。

21、《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

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

梁启超说:

“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

”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答案】D

【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魏源的贡献。

解题时注意材料“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可知这反映的是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从而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故D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抵抗派还没有付诸实践,故A项错误;B项是指林则徐;C项是严复。

所以应选D。

22、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其境遇也起伏不定。

下列言论摘自不同时期思想家之著作,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②“仁者,以天下为己责也。

③“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④“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①是明朝末期李贽的思想;②是宋朝朱熹的思想;③是明朝王阳明的思想;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

所以答案选B。

23、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法国面世后,引起了法国社会强烈的动荡。

拿破仑说:

“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

”该材料实质上:

()

A.赞誉了卢梭的个人才华             

B.体现了思想对政治的重大影响

C.肯定了卢梭对法国政治的重大贡献   

D.说明了社会契约论受到法国社会上层欢迎

【答案】B

【解析】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思想的影响。

卢梭,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等主张。

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备受推崇,所以拿破仑说:

“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

”所以应选B。

24、德国历史学家阿道夫·冯·哈纳克在《教义史》一书中对欧洲某一历史时期这样写道: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

”该历史时期应该是()

A.宗教改革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考点:

启蒙运动。

“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说明的上帝所代表的基督教或者天主教也被彻底批判,再结合材料中的“理性”一词,可以得出这是指启蒙运动时期发生的情况,故选C。

25、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正是由于这论纲的发表在欧洲揭开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使德意志、英国等国()

A.以路德派新教为主  B.以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D.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答案】D

【解析】考点:

“宗教改革后,德国盛行路德教,英国主要是英国国教,还有清教,故A、B、C的说法不正确。

但两国的改革都使本国教会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故选D。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24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

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一一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

(8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

说明儒家思想受到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8分)

 (3)原因: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代封建统治者注重“三孔”的修建和保护等。

(10分)

 意义:

“三孔”是历史文化教育的阵地,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三孔’’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解析】考点:

中国儒家思想。

(1)第一问;从材料一中“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可以看出孔子的主张。

材料二中“皆绝其道”、“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第二问中其结局可站到是统治者角度分析,原因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进行思考,注意角度要全面。

(2)从材料“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可以分析出朱熹是坚持儒家学说。

材料“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反映李贽则反对儒家的权威。

根据材料概括观点比较即可。

(3)三孔之所以有着不一般的影响力,主要原因是由于三孔是孔子的故乡,可以了解孔子的后代的生活。

其现实意义主要从宣传中国文化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27、阅读下列材料:

(26分)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段独白

材料二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

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

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材料三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的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材料四 当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血腥和暴力的悲剧时,在英国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使得围攻巴士底狱和滑铁卢战役在相形之下似乎无足轻重了。

……全部近代历史上没有别的事件曾更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

──(美)海斯《世界史》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4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中对“人”的认识有何新的发展?

(6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伟大人物有哪些?

(3分)这些人物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则有哪些?

(6分)材料中所说的“法国行将到来的革命”是指什么?

(2分)

 

(4)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个变化”是指什么?

(2分)写出这次变化中“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的三件事例。

(3分) 

【答案】

【解析】考点:

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反映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材料二反映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肯定人,肯定人性,突出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

当然人文主义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容易造成私欲泛滥,但是主要还是要强调人文主义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需要。

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则是理性主义。

(2)《哈姆雷特》是英国杰出的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当然是肯定人,肯定人性,突出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活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