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456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汉语笔记 前六周剖析.docx

古汉语笔记前六周剖析

古汉语绪论

除了这本郭锡良的教材,还可以留意王丽的教材。

古代汉语:

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两个系统:

一、文言…………文言文

二、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言:

以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

用文言语言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

六朝(魏晋南北朝)以后再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如:

敦煌变文、宋代平话、元杂剧的人物对白,明清长短篇小说。

古白话文:

用古白话所写成的文章作品

 

最新学术观点

古白话应叫“近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

 

如何学习

1熟读甚至背诵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文,增强语感,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途径。

2区分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汇语法知识,通过对比来加强记忆,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方法。

3以语音(与现在差别很大,很难学,不要求掌握))、词汇、语法三要素维伦`,主要掌握词汇知识。

以文选为纲,大量阅读,实践带动对文字、词汇、语法(规律性很强,很容易掌握)

 

文体

指作品的题材和样式。

由作品德用途决定,由于长期实用某种场合,从而具备某种表达特点与语言风格,形成某种样式,于是产生文体。

分为:

散文、诗歌、辞赋和骈文。

散文,诗歌是两极。

辞赋、骈文是中间形式。

划分标准:

押韵、平仄、排偶

散文

从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类和论说类

记叙类:

史体:

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杂记:

记台阁、山水、人事、杂物

论说类:

论、说、辩、议、原、解

辞赋、骈文

辞:

楚辞

赋:

骚赋(接近楚辞)

古赋(汉、散体大赋、小赋、接近散文)

骈赋(六朝,唐朝也叫律赋,接近律诗)

文赋(接近散文)

骈文:

将平仄

诗歌

古体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近体诗:

五言:

律、绝、排(8句以上)

七言:

律、绝、排

词:

小令、中调、长调

曲:

散曲:

小令、套数

剧曲:

套数加“科(动作)、白(内心独白)”

文体对阅读的制约,文体不同,我们阅读的目标、思路也不同

课文

精卫填海

一、文字古今字:

文,通纹

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东流,指向东流

三、句式判断句:

是炎帝之少女

夸父逐日

一、动词作名词:

饮,用作名词,喝的水。

二、名次作状语:

北饮大洋,北,向北。

道渴而死,道,在路上

女娲补天

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

废:

屋顿也,即指房子倒塌了

九州:

古时候称中国为神州,神州之内有九州,神州以外又有九州,称大九州。

这里泛指大地。

(老师曾把九个州都列了出来,那时忘了记下,以后我会补上)

兼:

同时具备若干方面,广泛地。

周:

普遍

颛民:

善良百姓

济:

拯救

狡虫:

凶猛的鸟兽

艺术特色

语言简洁,故事情节完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蝜蝂传

文字:

厚:

使动,使其室厚

踬仆:

跌倒

要点

通假字:

卬(昂)其首负之亦以(已)病矣

词类活用:

厚其室高其位大其禄

句式:

判断句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其名人也

艺术特色:

因无肖形,讽刺幽默

传是楼记

重点词语:

凡(我也不会)七楹

间(隔些时候)命工斫木为橱

各以其次(次序)

故(本来)以清白起家、、

重(使动用法,使……重)官赏以购(悬赏征求)之

厚(使……优厚)金帛以易之

辄(副词、就)

琬顾(副词、却)为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

躬体(亲身实践)而心得得之之难

与弗读奚(何、介词宾语、置于介词前)以异哉

根柢(树根、用作动词,以什么为根)于性命而究极(追求)于事功

明体(指事物的本体)以适用(指事物的外在表现)

次为中朝大夫之所矜式(尊重效法)

藉(借)是以润色大业

俾(使得)后先挤巍科

姑(姑且)为一言以复之

 

古代汉语常识

一、字典

部首

1、造字法部首《说文解字》

2、检字法部首《康熙字典》、《辞源》、《辞海》

笔画

1、笔画数《说文解字》、《辞海》

2、笔形

A、起笔笔形法《辞海》

B、笔形代码法《现代汉语词典》、《辞源》

1、注音字母:

《词诠》

2、调——韵——音法:

《广韵》、《经藉X诂》

3、汉语拼音字母: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义关(意义相同的放在一起,如天文地理)

《尔雅》、《方言》、《现代汉语知识词典》

二、字典辞书常用的注音法

1、譬况法,具体描写某个字的发音情况。

但多数很抽象。

2、读若法,用音近的字来注音,不加以描写。

3、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4、纽四声法,利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

如《康熙字典》

5、反切法,用两个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字注音。

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

如:

攀,普班切。

6、注音字母

7、拼音字母

选择工具书:

《汉语大字典》(电脑里要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建议买一本)

(二)查字的古音

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2、《汉字古音手册》

(三)查复音词(一个字以上的词)

1、《汉语大词典》

2、《辞源》

3、《辞海》

4、《辞通》

5、《连绵字典》

(四)查虚词

1、《词诠》(词过去指虚词)

2、《古书虚字集释》

3、《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4、《古汉语虚词手册》

(五)查口语词(汉语大词典里也很少口语词)

1、《诗词曲语辞汇释》

2、《诗词曲语例释》

(六)查人名、职官、地名

1、《中国人民大辞典》

2、《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3、《辞海、历史分册》、《辞海、地理分册》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1、缘故人类记事主要有失误、契刻、图画等方式,随着人类的进步,在契刻、图画的基础上产生了文字。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

2、汉字的起源大约在原始社会晚年,汉字体系的形成大约在夏代初年,最迟在夏代中期。

3、我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六书与四体二用。

六书: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四体二用: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之体也。

转注、假借,字之用也。

象形:

将字形化为它所代表的物体的漠阳,让字的笔画随着物的形状而曲折,描绘十五形状。

这种字一般是描摹占有空间的十五即视觉形象而形成的。

(日、月、鸟、虎、羊、鱼、鹿……)

 

意义:

造字的基础

指事:

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事该字所要表达意思的字。

自馁有无抽象符号是衡量该字的唯一标准。

该抽象性指事符号像人们提示该字的含义。

术语:

指事或象……之形

例:

上、下、刃、末、朱、本、亦、甘、寸

数量小,所以意义不大,完全可由其他代替

指事可分为如下两类:

1、纯由抽象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

(一)数字:

积画为文者:

一、二、三、四、十

(二)错画为文者:

五、六、七、八

(三)非数字。

如:

上、下、入

2、在独体象形字加抽象性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

亦、寸、尤、刃、公、本、朱、中、天、臀、左

会意:

即把几个相关的字排比在一起,由他们联合形式呈现出新字所指的含义,一般以图画或为多。

术语:

从……从……

例:

武、信、步、伐、取、逐、莫、牧、兵、及、并

意义:

合二字为一字之义

形象会意:

会意字的组成部分(意符)多数由象形字充当,但该象形字一旦充当了会意字的部件后,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质。

抽象会意:

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合成意

少力为劣、更生为甦、小土为尘、上小下大为尖、不正为歪、山石为岩、四方木为楞

形声: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和声旁。

形旁和声旁,形旁指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的发音。

术语:

从……,……声

例:

江、河、问、裹、裁、疆、徒、发

意义:

数量最大,占90%

一般结构:

左形右声:

梧、快、江右形左声:

鸠、胡、颈

上形下声:

草、雾、管下形上声:

婆、案、臀

外形内声:

国、阁、里内形外声:

闻、辩、凤

特俗结构:

A形符偏在一角:

载、栽、哉

B声符偏在一角:

旗、施、

C形符声符穿插其中:

D省形或省声:

1、省形:

考、老也。

从老省,丂声

耇:

从老省,句声

星:

从晶省,生声

2、省声:

融、炊气上出也。

从鬲、蟲省声

豪、从,高省声

毫、从毛,高省声

转注

(1)、转注者,建某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两个字,属于同一义类,有相同的部首,可以互相解释,如:

考,老也。

转注就是互训——“传相为注,互相来调”

转注是文字使用的方法,而不是造字法。

对于转注,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1、二字如果部首相同:

意义可以相互解释就是转注

2、比较宽泛的观点认为,只要二字意义相近可以解释就可以是转注。

3、还有一种观点是转注表同源。

同源就是意思相通,读音相近。

假借

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语言中有些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专门造字,而是借用一个已选的同音字来表示,这就是假借。

假借的1就是同音替代。

假借狂打了字的使用范围,但字的总量没有增多。

举例:

1、“我”以前是武器,被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2、汝,本意是水名,借用第二人称代词。

3、西,本意指鸟栖息与巢,后借用为方位名词。

假借大多用于抽象的词。

二、汉字形体演变

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春秋)——大篆(战国)——秦(小篆)——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战国文字分为两大系统:

比较保持传统的西方周秦文字,编译较大的东方六国文字。

由小篆变为隶书叫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分水岭,此前甲骨文、金文,大笑篆成为古文字,字形具有象形性,此后的隶书,楷书,行书叫今文字,字形不具有象形性。

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

(2)整个字的简省

(3)不同部首或偏旁的混同:

如秦和春以前两个上面部分不同,现在都一样了。

古书的用字情况

古今字

古今字的定义

所谓古今字,是对前代多词多意公用的统用字与后世为示区别而出现的分化字的称呼。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暮这个词,本来是用莫,莫与暮就是古今字。

莫原来有很多意思,后来被暮分担了一些。

2特征

A、汉字分化,母字与分化字构成古今字。

如“禽”与“擒”。

今字在古字的基础上加偏旁。

B、假借构成古今字。

如“伯”与“霸”。

(字形上没联系)

C、古今对异体字不同的应用构成古今字,常与裳。

古今字的意义关系

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州——洲(水中的陆地)队——坠(坠落)

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

取——娶(娶妻)解——懈(松懈)

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法制)——避(躲避)

意义:

上古汉字数量较小,常有一字书写多词的简直表现。

但若干不同的词在书写上没有区别,影响了书面的表达。

后世为了加以区别,为某些词新造一些字,这就导致了古今字的区别。

古今字与通假字之别

(1)古今是历时的,通假是共时的

(2)古今字的对应关系是固定的,通假字是临时的

异体字

什么是异体字

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与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文字结构类型不同

泪,从水,从目(会意字)。

(2)结构部件不同

1、形符不同

2、声符不同

2、形符声符都不同

(2)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

那些字实在打不出来。

繁简字

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的合成

汉字简化历史悠久。

从甲骨文起历代都有简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简化字指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

简化字的来源

(1)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字:

“如乱、体”

(2)采用新造的简化字:

“如”鸡、队、邓、连“

(3)用笔画较少的同音字替代,如云(说)、雲(云彩)。

后(君主、皇后)、後(前后、后代)。

谷(山谷)、榖(五谷)

(4)利用草书楷化的办法:

“如书、为、伟。

3、注意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1)、绝大部分是一对一的关系。

迁——遷

(2)、还有一些是一对多的关系

里(长度)、裹(里外)——里

繁简字需注意的情况

古今同形字:

臘,简化为腊,腊味

腊(读“吸“),小动物的整体干肉

同音替代字

後(后面、后来)简化为后(君王)

即两个以上的繁体字共简化为一个字

有时简化字无法用六书分辨,如邓

合音字

两个字音合为一个音节,叫合音字。

反映在用字上,可以分析为两个词。

i.投诸(之于)与渤海……《愚公移山》

ii.子曰:

“有诸(之呼)“《论语》

iii.大耳儿(刘备)最叵(不可)信

iv.虞公求旃(之焉)

v.弃甲则那(奈何)

避讳字

因避君王,尊长之讳而改易的字叫做避讳字。

避讳的主要方式是

(1)、口头上说的时候要改字音

(2)、书写的时候要改字形

如:

《红楼梦》描写林黛玉六岁时,贾雨村设课授书,她每遇到敏字,就读成密字,写到此字时还故意缺笔,这使教书先生疑惑不已,后来才知道黛玉是避母讳

书写避讳字的方法:

1、换用近义字

正月——端月,避嬴政之讳

邦——国,避刘邦

2、避名称字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沛丰邑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3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替代

4、书写时有意缺笔,表示避讳,这是从唐代开始才有的

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天、地、人、田

2、古今词义迥异:

绸,古义:

缠绕。

今义:

丝绸

该,古义:

完备。

今义:

应当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一)、词义范围差异

词意范围扩大:

如河,古:

黄河。

今:

河流。

菜,古:

可吃的草类。

今:

泛指一切菜肴

睡,古:

打瞌睡。

今:

睡觉

(二)、词义的缩小:

宫:

房屋,房舍。

今:

特殊的建筑物

瓦:

已烧的土器的总称。

既陶器。

今:

瓦片

词义范围转移:

暂,古:

突然。

中古:

短暂今:

暂时

汤,古:

热水。

今:

汤水

寺:

古:

官署今;佛寺

脚:

古:

小脚今:

涕:

古:

眼泪今:

鼻涕

(二)、词感觉色彩的差异

词义有褒义、中性、贬义

复辟:

古:

褒义或中性,恢复君位。

今:

贬义。

爪牙:

古:

褒义。

今:

贬义

风骚:

古:

褒义今:

贬义

锻炼:

古:

贬义,诬陷。

今:

褒义

谤:

古:

中性,背后议论。

今:

贬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根据其意义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义与多义词。

根据词义与引申义的不同,多义词可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严格讲,本义与假借不是一个词,仅仅是同形而已。

一、本义

1、本义指文献记载最初的意义,是词义引申的基础和源头,也可以说,是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

2、如何求本义

通过分析古文字形,利用《说文解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结构和意义相关,特别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离造字时代近,象形特征明显。

从造字法看,象形最能反映本义。

形声字的意符并不等于本义,但本义与意符有密切关系,通过意符推求本义是一个办法

当一个字的形体结构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时,就使造字时候的本义。

实际语言,就是指古代的文献语言

二、词的引申义

1、由词的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2、根据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关系的不同,引申义可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本义1——引申2——引申3——引申4

1与2,2于3是直接引申。

1与3、1与4是间接引申

任:

本义:

担东西

1、引申:

担当——担保——信任

2、引申:

所担的东西——责任、任务——委任——听任

解:

本义:

解牛

引申:

分解动物——解结——晓悟——见解——和解

解体——开放——解脱——解说

引申与本义之间存在这不同的亲缘关系

引申的规律:

(1)具体到抽象,如,可:

本义:

鸟频繁的飞。

引申:

习惯

(2)个别到一般:

如:

雄雌,本指指鸟类,后来引申到所有动物

(3)实——虚:

如:

因,本义:

坐垫,引申:

依靠——凭借——因为

 

课文

郑伯克段于鄢

背景介绍:

《左传》据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原名《左氏春秋》,汉顾问经学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也称《左氏春秋》。

《左传》是我国第一步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文献,最通行的是《春秋左传注疏》

春秋时,周王室衰微,个诸侯国之间开始互相兼并,各国内部贵族的权势之争也加剧起来。

本篇就叙述了这样一件事。

春秋时期妇女的称呼:

1、丈夫之谥号加妇女本人的姓武姜

2、丈夫国名加妇女本人的姓

3、所出国名加上妇女本人的姓

4、本人排行加上妇女本人的姓。

女子的排行:

孟仲叔季

男子的排行:

伯仲叔季

寤:

无请:

求取

亟:

多次邑:

人群聚居的地方

制:

地名,虎牢关焉:

合音词,在那里

大:

这个字后来写作太,太叔是尊称的意思。

邑:

人聚居的地方。

都:

大城市城:

城墙

稚:

计算城墙尺度的单位。

分数表现法

分母+分+名词+之+分子

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

省略法:

(1):

省略“分”即:

分母数+名词+之+分子。

例:

大都不过参(分)国之一

(2):

省略名词,如秦定天下三分(天下)之一

(3):

“分”与名词都省:

测其高下,得三之二。

用字现象:

(通假、古今、异体)

庄公寤生,通“啎”,即难产。

京城太叔:

通太

大度不过参国之一:

通三

焉辟害;通避

何厌之有:

通餍,满足

大叔完聚:

修葺城

无庸,将自及:

通用

食舍肉:

通捨的古体,舍弃

一词多意:

为之请制(虎牢关)、先王之制(制度)

郭叔死焉(指代词兼语气词,于是),焉辟害(疑问代词,哪里)

国之害(国家),参国之一(国都)

合音词:

死焉,焉,在那里。

公伐诸鄢:

诸,之于

活用:

今京不度,名词活用作动词。

双宾语:

为之请制,早为之所,有献于公,

介词用法:

夫人将启之(为动用法,为……做)

惊姜氏(使动,使……)

无生民心(使动,使……)

何厌之有,敢问何谓也。

(语序颠倒)

固定用法:

参国之一,若之何,既而悔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