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450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C.喑(yīn)哑阻遏(yè

)名副(fù

)其实锋芒必(bÌ

)露

D.侧(cè

)隐迁徙(xĭ)郑重其事(shÌ

)沧(cānɡ)海桑田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A项“拈”的读音zhān应为niān,C项“遏”的读音“è

”,D项中“侧”应为“恻”。

恻隐;

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恻”即悲伤,自然应该是竖心旁。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6分)

立春之美,没有桃花肉红、萱草绿肥的艳俗,完全是一种()的静静等待着的含蓄美。

残雪虽然还未消尽,但是早梅已经在山坳中疏影横斜,占尽了风情;

______________。

水仙花尽情享受着即将被替换的阳光,枝条摇曳,金盏簇拥。

本是素馨之花,竟也会被激发出、拥挤成甜俗的浓香。

这令人想到,梅也好,水仙也好,其实本质都是免不了争春的。

真正唯一不争的是春兰,虽然她依然故我,仍然静静地只甘居墙角架上一隅。

与梅或水仙比,它绝不怒放,漫长地()良久,才偷开半朵,只为自由之赏。

学_科_网]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2分)

清淡淡雅哺育孕育

【参考答案】淡雅孕育

【试题解析】“清淡,淡雅;

哺育,孕育”这两组词仅从词义和语境就可以判断了。

“清淡”指清新恬淡,颜色、味道等不浓……“淡雅”指素淡雅致,“哺育”指喂养,“孕育”指本意是使哺乳动物得以在体内孕育其后代。

也指一样事物衍生,及帮助了另一样事物的发展生长等。

更何况还有“静静等待着的含蓄美”、“绝不怒放,漫长地”的提示。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参考答案】真正唯一不争的是春兰,只有(因为)她依然故我,仍然静静地只甘居墙角架上一隅;

或删去“虽然”。

【试题解析】划线句是“真正唯一不争的是春兰,虽然她依然故我,仍然静静地只甘居墙角架上一隅”。

从句意上看,“虽然”根本就是多余的,直接删去好了。

另外,提醒一下,成对的关联词往往配套使用哦。

(3)运用“虽然……但是……”的句式为文中横线处写一句话。

【参考答案】示例一:

春风虽然还是料峭,但是垂柳已经在河畔边绽出新芽,描绘着画意。

示例二:

阳光虽然还不够温暖,但是迎春花已经在花园里悄然含苞,充满了生机。

示例三:

蛰虫们虽然还未出土,但是一个个细小的孔洞都已钻通,积蓄着力量。

【试题解析】造句很简单,只是要注意前半句的“虽然”中的“然”是“这样”的意思,那么“这样”指那样?

应该是立春前后景象,“但是”表转折,转到哪里去呢?

从文意来看,应该偏向“争春”了。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

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

勃朗特的代表作,作品成功塑造了主人公简·

爱独立自主、敢于反抗、追求平等的女性形象。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亲切感人。

B.《背影》《老王》《藤野先生》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杨绛、鲁迅,文体都是散文,都刻画了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

C.《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作品中“遭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海底观美景”“征服‘星期五’收为奴仆”等情节极富幻想、引人人胜。

D.《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

两篇文章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星期五”是英国作家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他是一个野人,后来成为鲁滨逊的仆人和朋友,鲁滨逊用救起他的日期命以的名字。

名著选择题的解题诀窍是细心、细心、再细心。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6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晋·

陈寿《进<

<

/SPAN>

诸葛亮集>

表》)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参考答案】B[来源:

学科网]

【试题解析】断句的主要标准是不破句,即意思相对完整。

好在本题只考一句,反复推敲的话,必然选对。

“是以”是一个固定结构,即“以是”,解释为“因此、所以”。

如果只停顿一处的话,你要知道,“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短语。

搞定!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志虑忠纯志:

__________________

(2)悉以咨之咨:

(3)时人异焉异:

__________________

(4)益州既定既:

(1)志向

(2)询问,咨询(3)(感到)惊奇,(感到)诧异(4)已经,……之后

【试题解析】前两题是课内字词解释,不再做解释。

“时人异焉”的“异”作谓语,且它的后面省略了“之”(他,指诸葛亮),所以解释为“感到惊异”;

“益州既定”的“既”常用意义就是“已经”,如“既然”,由此可知。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有所广益B.①性行淑均

②益慕圣贤之道②大道之行也

C.①备得用与武帝交战D.①江南悉平

②所识贫乏者得我与②悉如外人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结题标准是“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中的“悉”都是“全部、全都”的意思。

A项中的“益”一指“增加”,一指“更加”;

B项中的“行”一指“品行”,一指“施行、实行”C项中的“得”一指“得以”,一指“感激恩德”。

其实,仔细一点,看词性也能进行比较判断。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1)奖惩功过、好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2)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就提出(建议)良策,亲自出使(到)孙权那里,请求吴国助援。

【试题解析】翻译的规则和技巧:

连猜带蒙、逐字解释,确保通顺、意思完整、注意句式。

前一句课内句子,故略。

亮(诸葛亮)时(当时)年(年龄、年纪)二十七(岁),乃(于是,就)建(提出、建议)奇(奇妙、良)策(计策),身(亲自)使(出使)孙权,求(寻求)援(援助)吴会(吴国)。

9.【甲】文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而【乙】文则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

【参考答案】忠诚,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远见卓识;

才华出众,有勇有谋。

【试题解析】《出师表》的主旨简言之“报先帝忠陛下”,所以在出师前上表进言,你说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乙】文中“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亮有殊量”、“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江南悉平”“益州既定”,诸葛亮的特点不是明显得很嘛。

(二)古诗词鉴赏。

(3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试题解析】“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是绝对没有的,是苏东坡想都不不敢想的,那可是抄家灭族的罪名;

除非是对别的王朝。

稍微对封建王朝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选错的。

好意提醒一下: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差一丢丢就废了。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1—12题。

“你好,小爷子……你倒是说话啊,不要生气了!

怎么,你怎么啦?

……”

我很想踢他一脚,可是一动弹就疼。

他的须发显得比平时还红,脑袋不安地摇晃着,放光的眼睛往墙壁搜索着什么。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山羊形的甜饼、两个糖角、一个苹果和一包青色的葡萄干,他把这些东西放在枕头上我的鼻子跟前。

“你瞧,我给你带来的礼物!

他弯下身来吻了吻我的额头,又摸了摸我的头,他的手不仅冰凉而且焦黄,比鸟嘴还黄,那是染布染的。

他一面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一面谈起来:

“我当时对你太过分了,朋友。

我火得厉害;

你咬我,抓我,也把我惹火了!

然而,你多挨几下并不算倒霉,你要知道:

挨自己亲人的打,这不算屈辱,是受教训!

不要让外人打,自己人打没关系!

你以为我没挨过打吗?

我挨的那个打啊,你连做梦都没梦见过。

我给人家欺辱成那个样子,大约上帝看见也会掉泪!

结果怎样呢?

我这个孤儿,叫化子母亲的儿子,熬出头了,当上行会的头儿,手下管很多人。

他那端正干瘦的身体轻轻靠着我,他开始讲他的童年时代,他的话沉重而且结实,轻巧流利地一句跟着一句。

11.写出“我”的名字并概括选文内容。

【参考答案】阿廖沙。

外祖父打过“我”之后来安慰“我”。

【试题解析】首先要判断这段文字出自哪一部名著,从“他的须发显得比平时还红”“那是染布染的”“你咬我,抓我”“我这个孤儿,叫化子母亲的儿子,熬出头了,当上行会的头儿”等句子来看,应该出自高尔基的《童年》。

这样,被打的小赤佬自然就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了,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12.从整部作品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外祖父是一个残暴(吝啬、专横、贪婪)而有时也会流露出仁爱之心的人。

从对犯错的孩子和工人,甚至是对相依为命的妻子,他都会狠狠毒打,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残暴、专横的人。

从他教“我”认字,关心“我”的成长,对不幸的女儿越来越宽容,为给女儿办嫁妆甚至把大房子卖了,可以看出,他有时又是一个关心“我”,有宽容心的人。

【试题解析】外祖父这一形象,可以说是《童年》整部作品中最复杂的,因为要求“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而且是4分。

建议至少写三方面,最好不少于四方面。

他残酷无情,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

他贪婪吝啬。

同时,年轻的他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也算得上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

他身上也有人性的闪光,那就是不时表现出来的护犊之情、关爱小辈之心。

事例就暂且不举了。

最讨厌的就是他时常殴打外祖母。

有一次打她时,从复活节的第一天做午祷的时候开始,一直打到晚上。

打累了,歇一会儿再打。

还用缰绳打……

(二)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3~16题。

(11分)

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王晓刚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

②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

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

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

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

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

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

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

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

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

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

学|科|网]

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

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

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

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4日,有删改)

13.净化网络“雾霾”,我们需要保持怎样的理性?

【参考答案】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试题解析】结尾处已经很明确了:

当然结合选文,我们还可以补上“强化网络言论自律意识”和“珍惜共处的网络空间”。

14.网络“雾霾”指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

【试题解析】答案主要在第二段中,“雾霾”具体指网络世界中不文明的网络用语。

“具体表现”只要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分分类就可以了。

因为段中已经用分号(共两个)将“乱象”归好类了,两个分号三个层次,然后整理摘抄就可以了。

15.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举例论证,论证了“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或从现在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观点。

【试题解析】第⑤段一共四行字,举了一个例子,还有一个“因此”,你看解题多简单。

论证方法自然是举例论证;

作用嘛,所有的论证方法都是要起到“论证”作用,有没有很好地起到这个作用?

于是答案也就有了。

生动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从现在起就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

16.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回答问题。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罗宇凡)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15年度“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结果正式揭晓。

据了解,这是中央网信办成立以来首次开展全网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旨在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传播和弘扬正能量。

本次活动共计610余家单位及1000余名网友推荐了正能量榜样1300余个,正能量作品和专题活动6000余项,所有入围作品厚重多元、亮点纷呈、喜闻乐见,包含了全网2015年发挥网上正面引导作用的优秀榜样和作品。

“五个一百”刷爆朋友圈,红遍网络空间,网民参与投票数高达1.2亿人次,点击量突破10亿次。

问题:

请你说一说这种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能够起到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传播和弘扬正能量,让优秀榜样和作品发挥网上正面引导作用,可以促进网络“雾霾”(网络不文明用语)的净化。

【试题解析】这个题目正好是第14题的另一面(或是对称面,称“反面”随你)。

“网络正能量精品”——“正能量”!

“精品”!

同时还要“结合上文”,也就是“A+B”的答法。

“A”就是“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传播和弘扬正能量”,“发挥网上正面引导作用的优秀榜样”,“B”就是净化网络“雾霾”,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7~21题。

(17分)

三角梅

刘成章

①那天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图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③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④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对它几平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⑤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暑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⑥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

我们高兴极了。

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

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

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

它像憋屈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要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嬗变了。

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个妙龄女子的脸,静静地望着我,她的身子还隐在墙后,恍恍惚惚似真似假,是邻家的客人吗?

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

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

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⑧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

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⑨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秘和潜能的。

17.写出作者对三角梅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参考答案】憧憬→沮丧→痛恨(憎恶、厌恶、厌弃)→惊喜

【试题解析】命题人将文章中人物感情变化分为四个阶段,于是我们就把文章主体大致分为四个对应的部分,找出老师在文中划出的关键词句,于是,我们找到了体现情感变化的主要句子:

①“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②“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③“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④“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们惊喜地看见……”。

因为不一定用原文,只要推敲一下,选择词语表达即可。

18.本文的②~⑤节写了什么?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写了三角梅在栽下的三年里毫无变化、毫无生机。

为下文写三角梅的盛开做铺垫。

(与下丈写三角梅的盛开形成对比,突出了三角梅盛开的笑丽,欲扬先抑,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试题解析】第②~⑤节就是三角梅生长停滞、毫无生机,甚至似乎要“死去”的三年,就是“我们”对三角梅的感情从“沮丧”到“厌弃”的段落。

“写了什么”是内容上的问题,“起什么作用”则应该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在上,不再赘述。

19.“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为什么?

【参考答案】本以为将要死亡的三角梅竟然开放出如此美丽的花朵,出乎意料,让她感到惊喜,因此“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试题解析】原句是“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

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我”以为是“邻家女”,没想到是梅花,一个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