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469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docx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案岳麓版

第2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_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__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整体感知

(1)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黄金时期”

(2)赫鲁晓夫改革,未能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美国和西欧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政策调整,发展“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发展起来

(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失败告终 

(1)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起来

(2)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时代,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

(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主旨归纳

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考点1

从“末日来临”到“走出梦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对应学生用书第167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

3.特点: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4.影响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2)国际关系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5.胡佛反危机措施:

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恶化,社会动荡不已。

[轻巧识记]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胡佛反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加剧了经济危机。

2.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3)调整农业:

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减耕减产。

(4)实行福利制度:

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5)社会立法: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3.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4.影响

(1)直接影响:

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2)间接影响: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3)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教材补遗]__美国社会各派别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保守派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就反感

社会主义政党及其他激进组织

激进的左派批评新政不彻底,攻击财富仍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政治异见者(非左非右)

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整个社会实施专制

多数民众

讴歌新政,认为新政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地位,视罗斯福为“救星”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笔者认为,1929-1933年大危机……在美国之所以特别严重是由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那些刺激生产迅速发展的因素已经消失: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极盛时期已经结束,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造成的比例失调走向了反面;世界性危机和高关税保护政策使世界市场急剧缩小;严重的信贷危机使分期付款的办法开始失灵;农业的长期慢性危机又加深了工业危机;企业开工不足,大量失业的经常存在则使国内市场缩小;信用危机又进一步加重了工农业生产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胡佛政府在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哲学和不强化干预的政策。

——黄安年《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观述评》

史料二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导致经济大危机出现和加剧的因素。

解读史料关键是注意分号的运用。

五个分号从不同角度综合分析了导致经济大危机的因素。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经济大危机的后果。

解读时注意第一个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说明了当时人们生活非常困苦。

第二层说明了当时工人大量失业。

[史料运用]

(1)史料一主要分析了导致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因素,作者特别强调了哪一因素?

[提示] 作者重点强调了“胡佛政府在危机迅速蔓延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合时宜的自由放任哲学和不强化干预的政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史料二中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及根源。

[提示] 直接原因: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

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史论归纳]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1)提高关税:

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实行货币贬值:

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1)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2)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3)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

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

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

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史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的改革措施,体现了国家加强对农业的干预,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2)史料二表明了罗斯福新政期间部分人对其实质的误解。

表面上看,罗斯福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但实质上还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提示] 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

(2)根据史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提示]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史论归纳]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政策:

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2)新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

(3)新特点:

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4)新起点:

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2.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

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

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

英美各国的做法(  )

【导学号:

02990082】

A.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B.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C.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D.客观上调节了各国的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C [材料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表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故A项错误;材料中“大幅度降低关税”会刺激出口贸易,“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会打击出口贸易,故B项错误;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与材料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只会加剧各国的贸易纠纷,故D项错误。

]

2.(2017·山西高考适应性考试)胡佛大坝于1931年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1935年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

建成之时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和发电设施,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已成为美国人的度假圣地。

这反映出(  )

A.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B.胡佛政府没有应对危机

C.大坝的竣工标志着罗斯福新政的开始

D.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

D [A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题无关,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不符,故B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开始新政,故C项错误;材料“胡佛大坝……由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动用5000人兴建……由罗斯福总统主持了竣工仪式”表明两任总统都关注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

]

3.1933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发行量。

对于此举,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每日邮报》上写文章盛赞:

“罗斯福总统做得极其正确。

”凯恩斯如此盛赞是因为该项政策有助于(  )

A.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B.恢复银行经营信誉

C.刺激外贸,复苏经济D.扩展市场消费能力

C [“废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发行量”不能体现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A项错误;这一措施主要针对外贸,与银行信誉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这一政策的本质目的是刺激经济复苏,故C项正确;这项政策的对象是对外,而不是内需,故D项错误。

]

4.(2017·衡阳高三联考)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A [题干材料“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体现了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与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理念相违背,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有效防止了美国法西斯的泛滥,故B项错误;“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罗斯福新政相隔太远,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错误。

]

考点2

从大发展到大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黄金时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滞胀”时期:

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调整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

[教材补遗]__“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则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

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

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历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评价

(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3.作用

(1)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形成: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由此问世。

3.特点: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形态。

[图解历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探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史料二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

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说明凯恩斯认为政府需要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去纠正自由主义的弱点,以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

(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调整。

[史料运用]

(1)指出史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提示] 定位:

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干预。

实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

[提示] “病症”:

“滞胀”。

解决办法:

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史论归纳]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

(1)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③财政政策调节。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2)实质:

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探究“福利国家”的建立

 

史料一 贝弗里奇爵士在他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提出:

“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与暴力的威胁一样。

史料二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

其失业保险规定:

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说明国家必须承担起避免国民失业以保障其经济安全的职能。

(2)史料二反映出欧洲各国福利制度的特点是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利制度的实质。

[提示] 福利制度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的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简单评价。

[提示] 积极:

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增强了社会消费能力。

消极:

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史论归纳]

从多角度认识“福利国家”

(1)概念:

“福利国家”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2)形成原因: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3)形成过程:

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4)主要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实质:

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6)影响:

“福利国家”的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而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烟台高考适应性练习)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

材料反映了英国(  )

A.为应对经济危机持续影响采取措施

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

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

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

D [20世纪30年代英国是为了度过经济危机进行的措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不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可以判断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新科技革命不相吻合,故B项错误;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故D项正确。

]

2.(2017·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联邦德国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在国家财富再分配的基础上

B.资本主义福利政策不会给普通百姓带来好处

C.20世纪80年代后“福利国家”的规模不断扩大

D.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A [“福利国家”制度属于西方国家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福利政策给普通百姓带来基本的生活保障,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福利政策加大国家的经济负担,因此不可能扩大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福利政策建立的关系,故D项错误。

]

3.皇祐二年(1050年),浙江发生饥荒,主事的范仲淹不开仓放粮赈灾,却趁饥荒之时,工钱便宜,大兴土木,有人因此参了他一本,在给朝廷的条陈中他解释道:

“……兴造,皆

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饥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以下能体现范仲淹经济思想的是(  )

A.重农抑商B.社会福利制度

C.农商并重D.凯恩斯理论

D [范仲淹的意思是大兴土木可以利用富人的资金惠及贫困者。

建设工程就要用到各种人力、物力(贸易、饥食、工技、服力),人们由此便解决了就业问题,饥荒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增加公共开支,刺激投资和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理念不谋而合,故本题选D项。

]

4.(2017·太原高三模拟)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

十亿美元)。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导学号:

02990083】

年份

制造业总产值

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

60

30

1980

527

24

1993

1118

17.6

2000

1566.6

15.8

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D.知识经济开始崛起

C [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说明产业技术革新快,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国际竞争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但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却不断减少,这说明美国国民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