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4766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历史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1.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应(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B

【解析】考查新文化运动。

依据材料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

早在1917年陈独秀等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故A项错误;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故D项排除。

2.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答案】A

【解析】考查辛亥革命。

从材料“不过……至于……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主要揭露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即辛亥革命仅仅是完成了政治层面的革命,完成了表面任务,而对封建思想和文化教育并未触及,这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激进分子的认知水平,B项符合题意,A项没有体现,CD两项表述错误。

故应选A。

3.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但并非说马克思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领袖,排除①;李大钊是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排除③。

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

故应选B。

4.(2011·天津·5)《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A

【解析】考查新文化运动。

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故应选A。

5.1921年,有人谈到:

“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

”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

【答案】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9世纪90年代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与1921年时间不吻合;“中体西用”思想不反对孔子;袁世凯1915年提倡“尊孔复古”,使儒学有一定的恢复,与材料中不敢谈孔子不符。

正由于陈独秀等思想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故应选C。

6.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

其相同目的是(  )

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B.弘扬传统文化

C.宣传资产阶级思想D.主张政治变革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康有为等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为其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阻力。

分析选项,C项是两者的共同目的。

故应选C。

7.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答案】A

【解析】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材料表格的内容可知,1860—1899年主要侧重与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902年—1904年主要学习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

故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故应选A。

8.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D

【解析】考查三民主义。

材料“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与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主张吻合,故应选D。

9.孙中山曾说: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考查民生主义。

从材料“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不能够马上推翻”可以看出,孙中山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弊端,设想通过民生主义加以改进,但并不主张推翻它。

分析选项,A与题意不符,B、D不符合史实。

故应选C。

10.“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答案】D

【解析】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从材料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必须由城市领导农村。

分析选项,A错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当时的一种革命道路,并未失败,故B错误;C项错误,不符合实际,已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材料反映了在当时有很多人并不赞成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革命的道路上存有分歧。

故应选D。

【答案】C

【解析】考查国民革命运动。

从材料“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可知当时正处于国民革命运动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故应选C。

12.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杰出理论贡献是(  )

A.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B.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C

【解析】考查毛泽东思想。

依据所学,延安时期,毛泽东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A是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理论贡献;B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理论贡献;D是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主要理论贡献。

故应选C。

13.毛泽东在一部作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这部作品最有可能是(  )

A.《新民主主义论》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C

【解析】考查毛泽东思想。

从材料可知,材料涉及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等。

依据所学这部作品应是《论十大关系》。

 故应选C。

14.胡锦涛在《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中说:

“江泽民同志的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这主要是因为(  )

①“三个代表”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③“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④“三个代表”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考查“三个代表”思想。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所学,“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故含有此项的均应排除,即排除A、B、D三项,所以应选C。

15.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答案】B

【解析】考查近现代探索现代化的模式。

依据所学,孙中山模式虽具有市场导向性,但严重缺乏权威整合能力;百日维新,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最后归之失败;C、D两项说法正确均正确。

故应选B。

16.某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某工业大学,当时他在校学习的课程有电工技术、电机学、电路分析原理、电机测试与控制等,可见学校重在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

他说那时我国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该材料说明当时我国的教育(  )

A.遵循旧中国的教育模式B.重视文理科院校均衡发展

C.培养工业化建设人才D.实施“211工程”计划

【答案】C

【解析】考查新中国的教育。

从题干材料可知,20是50年代,国家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时期,人才奇缺。

故这一时期的高等学校以培养建设人才为主的理工类学校居多。

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B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D是新时期的。

故应选C。

17.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是(  )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答案】C

【解析】考查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

依据所学,过渡时期开创基业;十年建设时期出现了偏差;“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全面整顿;改革开放以来,健康发展。

故应选C。

18.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  )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考查高考制度的恢复。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所学可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①不正确,含有此项均可排除,即排除A、B、D三项。

故应选C。

19.《世界报》报道:

“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德国《汉诺威汇报》:

“中国正在奋起直追:

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

”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

A.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D

【解析】考查新中国科技发展。

解答此题关键是材料“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

依据所学,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载着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符合题意。

A、B、C都是改革开放前的成就,与题意不符,故应选D。

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

“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考查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

从材料的内容可知,主要强调的是教育公平问题。

依据所学,“三个面向”思想是教育的现代化主张,与题意不符,故可排除;“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九年义务教育法》和希望工程有助于困难群体接受教育,故应选C。

21.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考查雅典民主的局限。

从材料的内容可知,苏格拉底的强调的是思想自由和对个性的重视,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故排除A,B项符合题意;C项与题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的是极端民主政治,D项与史实不符。

故应选B。

22.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家思想。

材料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说明这位哲学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知识的作用。

苏格拉底更注重人的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故应选B。

23.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首先从已有的材料出发”说明这一运动借助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说明其产生的根源是经济根源即资本主义的萌芽。

与这一论断相吻合的是文艺复兴,故应选C。

24.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A.波斯文化的传播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答案】C

【解析】考查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材料“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使古希腊文化在意大利得以保留下来,这为希腊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应选C。

25.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

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

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

”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考查法国的宗教宽容。

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这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吻合。

所以选A。

B、C与“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不符,故排除;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但仍然把天主教作为法国国教,可见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

故应选A。

26.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

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

A.伏尔泰B.杰弗逊C.圣西门D.卢梭

【答案】A

【解析】考查伏尔泰的思想。

依据所学,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统治,这与材料反映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所作所为相一致。

故应选A。

27.“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辐射能的物体)腔壁由无数能量不连续的带电谐振子组成,它们所带的能量是一个最小能量单元的整倍数,这些带电谐振子通过吸收和辐射电磁波,与腔内辐射场交换能量。

”下列与这一理论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实验科学,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B.时空的性质跟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有关

C.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力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D.与“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基本一致

【答案】C

【解析】考查现代科学。

微观世界的研究是20世纪开始的,近代科学是牛顿时期出现的,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微观领域的研究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与材料相反。

故应选C。

28.(2013·武汉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曾引用过一句名言:

“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

”与此观点一致的科学理论

是(  )

A.经典力学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

【答案】B

【解析】考查进化论。

材料体现了优胜劣汰的观点,故与此观点一致的科学理论是进化论。

故应选B。

29.(2013·郑州模拟)“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

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而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这说明二者学说的共同点

是(  )

①成为了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②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③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④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牛顿力学体系将上帝从无生命的自然界领域干了出去;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故二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故②③符合题意;①与二者都不符;④不符合牛顿力学体系,故应选B。

30.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答案】D

【解析】考查科技的作用。

材料强调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都是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故D最符合题意。

A、C过分夸大了科技的作用,B观点本身有误。

故应选D。

Ⅱ卷(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

大盗不结合乡愿,做不成皇帝;乡愿不结合大盗,做不成圣人。

所以我说,真皇帝是大盗的代表,圣人是乡愿的代表。

到了现在,那些皇帝与圣人的灵魂,捣复辟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这些跋扈的武人,无聊的政客,哪个不是大盗与乡愿的化身呢!

 ——李大钊《政论家和政治家》

材料二 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就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

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

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马勇认为:

“当中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陈独秀所期望的“现代”标准时,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不是中国旧有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滞后于意识形态的变迁。

换言之,包括五四在内的近代国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遂使意识形态不是为社会的稳定与有序服务,而是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

(1)李大钊为什么说“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

据此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4分)

(2)在材料二中,李泽厚是否认为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为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勇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6分)

【答案】

(2)否。

因为新文化运动强调否定传统思想文化,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宣扬民主科学,但却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4分)

(3)观点:

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迁进程应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分)

评论一:

马勇的评论是正确的。

因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意识形态变革的经济基础。

(4分)

评论二:

马勇的评论是不正确的。

因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没有以思想的解放为前提,近代中国社会无从发展。

(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第

(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所学知识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

(2)问,根据材料“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却不自觉地遇上……”“在如此……也不会”“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可以判断李泽厚认为新文化运动没有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说明。

第(3)问,首先根据对材料中关键信息“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的理解概括作者的观点。

对作者观点的评论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认定其正确或不正确,选择一种态度,结合中国近代的局势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证即可。

32.阅读下列材料:

(14分)

材料一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