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08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文档格式.doc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杜牧在《赤壁》一诗中,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的两句是“,”。

(4)他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才是有德之人的作风,所以孔子说“,

”。

(《论语·

学而》)

5.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按要求答题(共9分)

6.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补全对话。

(4分)

小红即将中考。

一天,晚饭后——

妈妈(对小红爸爸):

我们单位今晚有急事,你陪小红复习功课吧。

爸爸:

不行啊,我要去见老远来的一位重要客户呢。

妈妈(生气):

你……究竟是客户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当然是客户重要了。

妈妈:

既然你认为客户重要,干脆跟他去过好了!

小红说:

示例:

爸爸妈妈你们不要生气吵架了。

你们都很辛苦,不用太担心我。

我自己可以好好复习功课的,放心去工作吧!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5分)

表一2012~2016年我国老年人口统计表(单位:

万人)

指标 年份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60岁以上人口

19390

20243

21242

22200

23086

占总人口比重

14.3﹪

14.9﹪

15.5﹪

16.1﹪

16.7﹪

表二我国老年人消费规模预测(单位:

万亿)

指标年份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消费金额

3.2

5.3

16.6[

34.5

60.4

(1)表一表明:

(2分)

(2)表二表明:

(3分)

7.

(1)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长,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

(2)我国老年人消费规模将快速发展(扩大、扩展)。

二、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共37分)

(一)生产的扩展秩序

①四十年前,南方农村甚至小城,如果吃上一顿饺子,一定是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那时需要从买面粉、猪肉等原料开始,而这些都不易办到。

好不容易材料齐了,头一关是和面,干了不行,稀了也不行。

然后要将和好的面切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擀成饺子皮。

这个难度同样不小,饺子皮要薄且圆,但太薄则易烂,太厚又煮不熟。

 

②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浩大工程,全家分工,每个人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还得提前几天就做准备。

然而,全家总动员忙上大半天,做出来的饺子很可能并不好吃。

③若干年后,终于有饺子皮卖了,包饺子瞬间简化了大半。

渐渐地,城镇有人包饺子卖了,人们花几元钱就可以吃一顿。

但不方便存放,必须现买现吃,且味道平平。

④速冻饺子的出现则是一场革命。

各种口味、各种品牌,高中低档,琳琅满目。

平时买几袋冻在冰箱里,需要的时候,往锅里倒上水,烧开后放入饺子,几分钟捞起来就行,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时间成本、体力成本都可忽略不计。

不想做饭的时候,许多人就煮饺子吃。

⑤到底发生了什么,将饺子这一不可承受的浩大工程变成了懒人的首选?

⑥这无论如何都是个奇迹!

它不是来自伟大君王的高瞻远瞩、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也没有谁像家长那样去安排调度,统一指挥,而是源于普通人之间的合作。

没错,源于平凡如你我的人之间通力合作。

⑦在家庭范围内,合作的过程显而易见。

有人擀皮,有人剁馅,包的包,煮的煮。

然而,这种合作的范围极其有限,凭借的是管事人的安排、组织和协调。

合作范围有限,意味着知识和技能有限,所能动用的资源也有限,因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果却不如人意。

后来,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家庭到社区(小区门口包饺子卖),进而到全国(速冻水饺)。

而且,速冻水饺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必然会用到其他国家的技术、设备或人才。

小小的饺子,可以说是全世界合作的产物。

⑧合作范围的扩大产生了惊人的效果。

现在,我们能够利用十倍百倍的人手,百倍千倍的知识技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调动资源,效率千倍万倍地增加,产量和质量极大提高。

人们利用素不相识甚至远在天边的人的成果,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弄不懂完整的过程,只须做好经手的那一点工作。

没有人能弄明白整个过程,但一切井井有条,各就各位,简单高效,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

⑨这就是扩展秩序及其显著成效。

而且,由于合作范围扩大、合作方式更多样,我们更加独立了。

任何商品,这家店没有,还有另一家;

这个牌子没有,还有别的牌子。

市场上买得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如此,价格或许有涨跌,但供给不是问题。

⑩饺子从古传到今,被封为民族特色美食,但为什么以前没有大规模生产?

实际上,这并不涉及多么高精尖的技术难题,而只是因为出现了促进扩展秩序的制度环境。

8.四十年前,吃一顿饺子也会成为深刻记忆的原因是。

(2分)

9.根据原文,“看不见的手”指什么?

它能够高效发挥作用,最根本的条件是什么?

10.从⑥⑦两段可以看出,“扩展秩序”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述。

(1)

(2)

11.举例说明为什么“由于合作范围扩大、合作方式更多样,我们更加独立了”。

8.包饺子是一个浩大工程。

9.(生产的)扩展秩序促进扩展秩序的制度环境。

10.

(1)(合作)是非人为设计的(或合作是“自发的”)。

(“没有谁像家长那样去安排调度,统一指挥,而是源于普通人之间的合作”)

(2)(合作)范围是“不断扩大的”,从家庭一直扩展到国际分工合作。

11.随着合作范围的扩大、合作方式的更多样,我们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不必依赖特定的他人。

例如,你想吃饺子,如果只能在自家做,而会和面的人不在家,就难以吃到。

由于合作范围扩大、合作方式增多,可以随时到不同商店购买不同品牌的饺子。

(二)诗人

我们这儿的住户贫困而好客。

有一天来了一个乞丐,说他饿坏了,我们就让他饱餐了一顿,他还要了支香烟,直到我们替他把香烟点燃后才离去。

一天下午,我刚放学回家,有人叫住我:

“小弟弟,我可以进你家的院子吗?

”他身材瘦小,穿戴整齐。

我问:

“你想干啥?

”“我想看看你们的蜜蜂。

我家院里有四棵大棕榈树,上面聚集着蜜蜂。

我跑上台阶,喊道:

“妈,有一个人在院子里,他说想看看蜜蜂。

”妈妈走出来,上下打量着他,极不友善地问:

“你要干吗?

谢谢您,太太。

”他讲得极缓慢而清晰,仿佛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

他和我,蹲在棕榈树下一块儿看着蜜蜂。

我说:

“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先生?

”“我是诗人。

你也是个诗人。

你喜欢妈妈吗?

”“她不打我的时候,喜欢。

”他站起身来,从裤兜里掏出一张纸片:

“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伟大的诗篇。

我打算卖给你,只要四分钱。

我跑进屋:

“妈,你想花四分钱买一首诗吗?

”“你听着,告诉那个家伙,赶快出去。

我对诗人说:

“妈妈说她没有四分钱。

”“这就是诗人的遭遇。

”他好像并不介意。

“像你这样到处转游着卖诗倒挺有意思。

有很多人买吗?

”“从来没人买过。

”“那你为什么还要四处转游?

”“这样我就可以看到许多东西,我还一直希望遇到别的诗人。

”“你真的认为我是个诗人吗?

”我问。

“你像我一样有才华。

”他走了。

我祈祷能再见到他。

一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在街的拐弯处又见到了他。

“我已经等你很久了。

”“卖掉诗了吗?

”他摇摇头,说:

“我院里有棵挺好的芒果树。

现在芒果都熟透了,红彤彤的,果汁又多又甜。

我等你是想请你去吃芒果。

  诗人住在一间小棚屋里,家具很少,显得很冷清。

院子里绿茵茵的,还有一棵高大的芒果树。

他说得不错,芒果汁又多又甜,我一连吃了六个。

橘黄色的芒果汁从嘴角流到下巴上,我的衬衫也染上了果汁。

  回到家后,妈妈很气愤:

“你窜到哪儿疯去啦?

去,给我拿根鞭子来!

”我从家里逃出来,发誓再也不回去了。

我气极了,跑到了诗人家。

他说:

“别哭啦,咱们一块去散散步吧!

”我们散了步,还躺在草坪上看星星,他让我猜那些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我按他说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如此骄傲和愉快,我的气愤一扫而光。

忽然,一个警察出现在面前。

“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诗人说:

“已经四十多年啦,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警察无趣地走了。

  从此,我和诗人总是一起去散步,看星星。

  一天,诗人对我说:

“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

我正在写一首诗,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

我已经写了五年啦。

每月只写一行,再有二十二年就完成了。

”“上个月写的那行是什么?

”他仰起头看着天空:

“往昔深邃而奇妙。

”“是行很美的诗。

”“我希望能把一个月的体会感受全部倾注到这行诗句中去,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的诗篇。

”我惊叹道:

“等写完了最伟大的诗,你就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吧?

”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我觉得诗人在一天天衰老下去。

一天,我到小房子里去看望他,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那么苍老、虚弱。

“诗写得不太顺利。

”我敏锐地感觉到了什么,泪水突然涌了出来。

他挣扎着坐起来,让我坐到他的膝盖上,看着我的眼睛说:

“嗯,你也看出来了,我一直说你具有诗人的眼光。

”他看上去并不难过,把我搂到瘦削的胸前:

“想听我再给你讲一件有趣的事吗?

”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给你讲完,你要答应我马上回家,再也不要来看我了,好吗?

”我点点头。

“很好。

现在听我讲,以前我给你讲过的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

你说这是不是你听过的最有趣的事?

  他的声音中断了。

  不久,诗人的小房子被扒掉了。

芒果树也被砍倒了。

诗人好像从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

(节选自奈保尔《米格尔街》,花城出版社,1992年9月)

12.米格尔街的人是“好客”的,但“妈妈”为什么对诗人“极不友善”?

(3分)

13.诗人“讲得极缓慢而清晰,仿佛说出的每个字都要花掉他的钱一样”,一方面表明他使用语言,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物质生活上的。

当警察问:

”诗人答非所问,说:

”诗人四十多年都在思考的问题是。

14.诗人最后对“我”说:

“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

”出人意料,但为什么又是合情合理的?

15.小说中,诗人为什么和“我”成为了好朋友?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6分)

12.因为诗人说想看看蜜蜂,这让“妈妈”觉得很诡异,难以理解(或让“妈妈”产生了警惕、提防心理)。

“看蜜蜂”属于闲情逸致,与这里的贫困生活格格不入。

13.非常严谨(字斟句酌、谨慎、爱推敲);

贫困;

人生应该如何度过。

14.①诗人因沉迷诗歌而一生穷困潦倒;

②诗人和“我”是朋友,善良的他不希望“我”重蹈他的人生之路。

15.①从诗人的角度,诗人孤独,渴望交流分享与情感慰藉;

举例略。

②从“我”的角度,“我”是一个小孩,保有童真和诗性,能同情、理解诗人的遭遇与情感;

能和诗人精神相通;

(三)

如来对众言曰:

“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

如来曰:

“三藏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

谁肯去走一遭来?

”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

“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第八回)

唐僧正走处,忽听得一棒锣声,路两边闪出三十多人,一个个枪刀棍棒,拦住路口道:

“和尚!

那里走!

”唬得个唐僧战兢兢,坐不稳,跌下马来,蹲在路旁草科里,只叫“大王饶命!

大王饶命!

”那为头的两个大汉道:

“不打你,只是有盘缠留下。

”长老合掌当胸道:

“大王,贫僧是东土唐王差往西天取经者。

自别了长安,年深日久,就有些盘缠也使尽了。

” 

那贼闻言,掣大棍,上前就打。

长老一生不会说慌,遇着这急难处,没奈何,只得打个诳语道:

“二位大王,且莫动手。

我有个小徒弟,在后面就到。

他身上有几两银子,把与你罢。

”那贼道:

“且捆起来。

”众喽啰一齐下手,把一条绳捆了,高高吊在树上。

却说三个撞祸精,随后赶来。

忽见长老在树上,八戒呵呵大笑道:

“你看师父。

在那等我们便罢了,却又有这般心肠,爬上树去,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哩!

”行者见了道:

“呆子,莫乱谈。

师父吊在那里不是?

你两个慢来,等我去看看。

”好大圣,急登高坡细看,认得是伙强人。

心中暗喜道:

“买卖上门了!

”即转步,摇身一变,变做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肩上背着一个蓝布包袱。

来到前边,叫道:

“师父。

”三藏道:

“徒弟呀,还不救我一救?

”那伙贼见行者与他师父讲话,撒开势,围将上来道:

“小和尚,你师父说你腰里有盘缠,趁早拿出来,饶你们性命!

”行者放下包袱道:

“盘缠有些在此包袱,不多,只有马蹄金二十来锭,粉面银二三十锭,散碎的未曾见数。

要时就连包儿拿去,切莫打我师父。

”那伙贼闻言,都甚欢喜道:

“这老和尚悭吝,这小和尚倒还慷慨。

”教:

“放下来。

”那长老得了性命,跳上马,顾不得行者,操着鞭,一直跑回旧路。

行者忙叫道:

“走错路了。

”提着包袱,就要追去。

那伙贼拦住道:

“那里走?

将盘缠留下,免得动刑!

”好大圣,耳中摸一摸,拔出一个绣花针儿道:

“列位,我出家人,果然不曾带得盘缠,只这个针儿送你罢。

“你好道会做裁缝?

我要针做甚的?

”行者听说不要,就拈在手中,晃了一晃,变作碗来粗细的一条棍子。

将棍子插在地下道:

“列位拿得动,就送你罢。

”两个贼上前抢夺,可怜就如蜻蜓撼石柱,莫想弄动半分毫。

这条棍本是如意金箍棒,天秤称的,一万三千五百斤重,那伙贼怎么知得。

大圣走上前,轻轻的拿起,丢一个蟒翻身拗步势,指着强人道:

“你都造化低,遇着我老孙了!

”群贼围上前来,打了五六十下。

行者笑道:

“且消停!

待我一个个打来,一发教你断了根罢!

”荡的两棍,打死了两个,唬得那众喽啰撇枪弃棍,四路逃生而走。

却说唐僧骑着马,往东正跑,八戒、沙僧拦住道:

“师父往那里去?

错走路了。

”长老兜马道:

“徒弟啊,趁早去与你师兄说,教他棍下留情,莫要打杀那些强盗。

”呆子一路跑到前边,厉声高叫道:

“哥哥,师父教你莫打人哩。

”行者道:

“别个都散了,只是两个头儿在这里睡觉哩。

”呆子行到身边,看看道:

“这两个,张着口睡,都淌出些粘涎来了。

“是老孙一棍子打出豆腐来了。

”八戒道:

“人头上又有豆腐?

“打出脑子来了!

”八戒听说打出脑子来,慌忙跑转去,对唐僧道:

“打杀了。

散伙了!

”三藏问:

“阿弥陀佛!

打的怎么模样?

“头上打了两个大窟窿。

”三藏教:

“解开包,取几文衬钱,快去那里讨两个膏药与他两个贴贴。

”八戒笑道:

“师父好没正经。

膏药只好贴得活人的疮肿,那里好贴得死人的窟窿?

“真打死了?

”就恼起来,口里不住的絮絮叨叨,猢狲长,猴子短……(第五十六回)

(节选自《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6.根据第八回,简要概括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根本原因。

17.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唐僧形象。

18.鲁迅认为《西游记》“实出于游戏”,请结合上文第五十六回节选内容简要分析。

16.如来寻人取经以传法、劝化众生。

17.善良/慈悲;

怯懦/胆小。

遇强盗便“战兢兢,坐不稳”直呼“大王饶命”,见出他胆小、怯懦的一面;

逃脱后又让八戒去劝行者“莫要打杀那些强盗”,见出他善良、慈悲的一面。

18.示例:

《西游记》中有很多逗乐、好玩、戏弄、戏谑成分。

如:

唐僧路遇强盗被吊在树上却被八戒笑说成“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

孙行者见着强盗竟很高兴,认为是来了买卖,变着戏法、故意耍弄了他们一番,让人读来忍俊不禁。

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4分)

(一)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湮于沙上

(2)遂反溯流逆上矣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可据理臆断欤?

21.初三复习时,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

老师提示说:

“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

”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

(1);

(2)。

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19.

(1)埋没

(2)于是,就

20.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2)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1.从河床角度,如河床太陡、淤泥或卵石河床等从水流角度,如水流常年很浅、很缓等

(二)

高宗(乾隆皇帝)循卫河南巡,舟行倚窗,见道旁农夫耕作,为向所未见,辄顾而乐之。

至山左某邑,欲悉民间疾苦,因召一农夫至御舟,问岁获之丰歉,农业之大略,地方长官之贤否。

农夫奏对,颇惬圣意。

寻又令徧视随扈诸臣,兼询姓氏。

群臣以农夫奉旨询问,于上前不敢不以名对,中多有恐农夫采舆论上闻致触圣怒者,皆股栗失常。

农夫阅竟,奏曰:

“满朝皆忠臣。

”上问何以知之。

农夫奏称:

“吾见演剧时,净脚所扮之奸臣,如曹操、秦桧,皆面涂白粉如雪,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故知其皆忠臣也。

”上大噱①。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①噱(jué

):

笑。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寻又令徧视随扈诸臣寻:

徧: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宗见道旁农夫耕作,很高兴,因为他之前从未见过。

B.高宗想了解民间疾苦,农夫据实以告,高宗十分满意。

C.群臣“不敢不以名对”说明他们并非良善之辈,心虚。

D.高宗对群臣的表现视而不见,这说明他并不想听真话。

22.寻:

不久徧:

通“遍”,(全部,遍及)

23.群臣因为农民是奉旨来询问,(所以)在皇上面前不敢不用真实姓名回答,其中有很多害怕农夫将舆论上报以致皇上发怒的,都两腿发抖失去常态。

24.B

(三)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25.

(1)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的诗歌。

(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2分)

(2)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25.

(1)忧国伤时。

(2)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对比鲜明,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

四、作文(共60分)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

题目:

没有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