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75178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伊索寓言》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伊索寓言》教案.doc

读《伊索寓言》教案

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三、提高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训练学生逆向和多角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 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这个动画,请你们谈谈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大家知道这个寓言是出哪里吗?

对,《伊索寓言》。

我们先看看《伊索寓言》的常识。

《伊索寓言》: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

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刚刚我们对《伊索寓言》里一篇寓言进行了解读,我们发现思考的角度不同,受到的启发也就不同。

不是有一句话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看看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他读《伊索寓言》有什么感受呢?

二、认识钱钟书

钱钟书:

(1910-1999),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同时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读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散文和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

他的代表作有:

学术论著《谈艺录》和《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

大家要注意,钱钟书的行文风格:

含沙射影、话中有话。

三、感知文本

寓言都是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钱钟书借文中九则寓言联类引申,既提炼了九个故事的本身寓意,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一个故事所发生的新寓意都在讥刺某种一社会丑类。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到书中选择的九则寓言,大声朗读其中的一则你感兴趣的寓言,以分组抢答的形式,思考:

这些动物分别给我们影射了社会上哪种人?

(同学们,展示你们个性的时候到了)

分组抢答

理解九则寓言中的动物各喻什么人或什么行为,将动物与喻指对象相对应

1、蝙蝠A、比喻无自知之明的人。

2、蚂蚁B、比喻见风使舵想保持身份的人。

3、狗C、比喻下了台还想上去为所欲为的人。

4、天文家D、比喻靠给死人写文章抬高自己的人。

5、乌鸦E、比喻品质底下、妒贤忌能的人。

6、母蛙F、比喻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人。

7、母鸡G、比喻自以为是和人比长处的人。

8、狐狸H、比喻缺乏职业道德以职业牟利的人。

9、狼I、比喻贪心不足得了益处反诉苦的人。

1(B)2(D)3(A)4(C)5(E)

6(G)7(F)8(I)9(H)

四、感悟主题

1、这些寓言故事十分生动形象,给我们很多启迪,钱钟书是不是简单的给我们分析这些寓言的寓意呢?

那钱钟书这位大作家通过寓言到底告诉我们什么观点?

(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观点:

《伊索寓言》不宜做儿童读物,认为寓言要不得。

理由:

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为什么钱钟书会认为“《伊索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呢?

或者说,作者引发他这种观点的契机是什么呢?

作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告诉了我们答案。

(请大家看到课文的前三段)

作者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比做小孩子,反视现代为老头子。

理解这个比喻的意思,也就掌握了解读全文的钥匙。

小孩子简单、幼稚,相信是非定有公论,善恶必有果报;老头子饱经风霜,历经坎坷,头脑就要复杂得多。

在现代社会里,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人类文明进步,在恶的一面,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作者对每个寓言故事的“纠正”,通过联类引申,来洞烛世相,讲的就是现代社会的那些不良行为乃至丑恶现象,比起古老的寓言故事来,其手法是狡猾多了。

可见作者是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

作者到底渴望怎样的社会呢?

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刚刚我们分析了钱钟书的观点,文中还有其它人的观点吗?

卢梭的观点:

反对小孩子读寓言 理由:

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很复杂,失去天真。

通常的观点:

认为是儿童读物 理由:

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

讨论:

你们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大家一定要注意,卢梭和钱钟书的这段话是作者批评、嘲讽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伊索寓言》早已成了世界名著,无论是儿童抑或是成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益。

《伊索寓言》中许多故事,正如许多文学名著一样,有着不可限定的丰富的意义指向,作者从中读出如许新意,也正是源于它的这个特色。

《伊索寓言》是触发作者产生诸多思考与体验的由头,是作者借以“浇自己之块垒”的酒杯。

 

五、拓展延伸

让我们借鉴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的思维方法联类引申,也来重新审视少年时代就熟知的寓言故事,试着从中翻出新意。

《 鹤死鸡群》

一农人逮着了一只鹤,无处饲养,便把它放在了鸡棚里。

鹤在鸡群里,显得那么挺拔、高贵,一副出类拔萃的样子。

然而,不到一晌的工夫,鹤就有点儿蔫了,几天以后,竟死在鸡棚里。

鸡饲料鹤不吃,饮水器里的水它喝不下;满眼都是异类,满鼻子都是异味;想飞飞不起来,想逃逃不了。

农人关心的只是他的鸡和鸡蛋,哪管鹤的死活。

原寓意:

再优秀的人才也会被扼死在龌龊的环境里。

新寓意:

人才的引进和任用问题。

(让学生展开联想,自由发言,并且说说是从文中哪个地方而引发联想的。

同学们,一个寓言故事,从不同处着眼,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启发。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如何才能做到“识庐山真面目”呢?

 我们应当“不畏浮云遮望眼”。

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已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六、片断练习:

放飞想象翅膀编写寓言故事。

请同学们结合现实和社会写一篇寓言,让其它同学猜一下你的寓意。

教师指导:

 如何进行寓言写作呢?

我们应从把握其文体特征入手。

寓言是以假想的故事或通过对事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说明某种道理,以达到教育和讽刺目的的一种文体。

因而,写寓言一定要把握其体裁特征:

编生动的故事,设诱人的情节,表现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因为寓言的主人公既可是人,也可是物,所以写作时要借助夸张、拟人、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以小见大,像《愚公移山》《郑人买履》《伊索寓言》那样,力求有故事,多趣味,见道理。

七、课堂小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

文章的字里行间折射出学贯中西的学者的睿智,然而睿智又是来自对生活长期的细心观察与思考,希望同学们要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