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605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各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太平洋舞,高台会

29、羌族

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

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

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

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

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

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

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

脚穿云云鞋。

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

——羌寨

30、锡伯族

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

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

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

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仮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

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

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

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

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31、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其服饰朴素无华。

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熴。

姑娘梳辫,婚后结髻。

老年妇女喜欢用青布包头,腰扎绣有精美花纹图案的围裙。

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头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

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壳平顶碗帽。

多穿草鞋或布鞋。

仫佬族的服装面料是自纺自织自染的蓝靛染成的土布,并且被视为珍贵的布料。

其染制方法与众不同,把长约两丈的土布放入蓝靛染缸,反复晒染多次,使青蓝色泽均匀,然后涂上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等,待晾干后,用石磙滚压或棒槌敲打。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布闪光发亮,美观耐用。

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边。

短上衣的式样为竖领、对襟扣领。

衣外系苿带。

下穿宽脚裤,适宜游牧骑乘,女子服饰为宽大无领,长不及膝,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

下端镶有皮毛的多褶长裙或下端带褶裥的各色连衣裙。

皮或布制的坎肩。

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圆顶小帽,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服的领、袖、前胸等处绣上美丽、精致的几何图案。

色彩以红、蓝、白为主。

编织也表现出精湛的技艺,用染色羊毛、驼毛编织的挂毯、地毯,用芨芨草、红柳枝编成的帘子、围子等都著称于世。

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吹奏和握手礼

33、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服装以袍式为主。

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

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

靴子多选用馏、犴、牛等皮。

除皮质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

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

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

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

达斡尔族妇女擅于手工刺绣,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

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头,佩带各式耳环。

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

34、景颇族

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

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

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

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

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緪颇族尚武的习俗。

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

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饰物。

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35、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多穿愖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

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

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

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

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

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36、布朗族

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

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

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

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 

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

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

37、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

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

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

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

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

“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撃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

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

有自己的语言。

——分龙节舞龙

38、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惍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着光板羊皮大衣。

妇女一年四季都喜欢穿连衣裙,冷天外罩大衣。

男戴黑绒布制成的绣着花纹的圆形高统帽。

女戴圆顶绣花棉帽,外出时再皮上方形大头巾,颜色多为白色,新娘则一定要用红色。

男女皆穿皮靴,皮靴制作讲究,舒适保暖。

塔吉克族妇女最擅长的手工技艺是刺绣。

衣帽、腰带上大都绣有花纹。

女帽的前沿绣得五彩缤纷,逢盛装时帽檐上还加缀一排小银链。

同时佩戴耳环、项链和各种银质胸饰。

新娘妇女在辫梢饰以丝穗,已婚少妇在发辫上缀以白纽扣,美丽的装饰把妇女装扮得如花似玉。

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39、普米族

普米族妇女服饰花样较多,而且有地域差异。

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下着长裤,外套黑褐色绣花坎肩,系围腰,梳辫子。

未婚妇女喜欢用绣花双层蓝布包头,婚后用黑布包头。

宁蒗、永胜一带妇女上穿右襟短衣,下着白色长及脚面的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带。

衣服的襟边镶着花边或金丝边,裙中镶有一道彩色的横纹,十分艳丽。

发辫以粗大为美,所以喜欢用牦牛尾做一假发,梳辫盘于头顶戴黑布包头,佩戴银质饰物、料珠、珊瑚、玛瑙等。

普米族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善,表现在服饰上,衣裙皆以白色为美。

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吹芦笙,吊角楼

41、怒族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典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

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

裹麻布绑腿。

妇女则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

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衣裙上都绣有花边。

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

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

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特审美观。

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织怒毯,努寨

42、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

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

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

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驯鹿、爬犁

43、京族

京族服装服饰特点鲜明,简便飘逸。

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

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

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衣袖仍然很窄。

妇女染黑齿、结"

砧板髻"

的习俗依然存在于少数妇女当中。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分布在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

——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44、基诺族

基诺族的服饰具有古朴素雅的风格。

男子一般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用长布包头,戴着花纹的竹木或银制的耳环。

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镶七色纹饰,内衬紧身衣或戴菱形刺绣胸兜。

下着前面开合式的短裙,裹绑腿,头戴披风形的尖顶帽。

基诺族的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其间点缀黑红色条。

织布技术原始简易,织出来的布不润滑、无光泽,但却结实耐用,深受基诺族的喜爱。

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

——乐器迪他,跳鼓舞

45、德昂族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有彩球。

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

通常分为衣裤式或衣裙式两种。

称为“别列”支系的妇女上穿对襟上衣,下着及踝长的红色条纹筒裙,佩旝耳坠,耳筒和银项圈。

称为“梁”的支系的筒裙则是蓝、红等条纹。

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

46、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绒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

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

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

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且宽大,颜色单调。

青年妇子穿的连衣裙色彩艳丽,胸前绣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

妇女穿的冬装除毛衣、毛裤、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欢穿狐皮、裘皮大衣,更显得气质高雅,雍荣华贵。

乌孜别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注:

袷袢音为掐盼)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7、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

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

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维吾尔族在服装的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

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顶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手鼓舞

48、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长袍,冬天则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

喜庆节日,小伙子爱穿彩色衬衣。

妇女夏季习惯于穿粗布衬衣,外套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

喜庆节日,妇女们喜欢穿绸制的绣花衬衣。

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

男子普遍喜欢戴呢帽和带耳罩的毛皮帽。

妇女的头饰有独特的风俗,婚前婚后界限森严:

姑娘梳长辫子时,要同时把彩色发带和小玻璃球编在辫子里,辫子长长地下垂,头发可以露在外面。

已婚妇女的独辫被两条辫子取代,盘于头顶,再用头巾或帽子罩上。

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拉手风琴,烤面包

49、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都穿的高领衣服是大襟有衽的长袍。

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

而妇女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衣衩、襟边绣着花边,以绿、蓝色布料为主。

外套大红、桃红、翠绿、翠蓝色的缎子高领坎肩,系红、绿、蓝色腰带,配几条彩色手帕,脚穿长筒皮靴。

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风雪帽,穿高筒靴;

夏秋季节,戴圆筒平顶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别具特色。

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

红缨缀在帽顶,帽沿上缝两道黑色丝条边,前沿平伸,后沿微翘。

妇女婚前婚后的头饰不一样。

喜欢佩戴耳环、翡翠或玉石手镯及银戒指等。

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0、门巴族

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51、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为原料。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狍式为主,男女冬季皆穿长袍,女袍长及脚面,两侧开衩。

皮帽用狍油皮头皮精制而成,制作时,把耳朵橆掉,换上狍皮缝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镶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猎人戴在头上,不仅防寒,还可伪装自己,诱惑野兽。

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线穗。

鄂伦春人的装饰和服饰染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皮狍的开衩处及手套上多喜欢用红、绿、黄色缝绣出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

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树煮水揉染成黄色。

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52、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

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

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

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

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

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

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

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

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织独龙毯,烤烙饼

53、塔塔尔族

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

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

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

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4、赫哲族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

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

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

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

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

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

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

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注:

靰鞡音同兀拉,亦做乌拉)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55、珞巴族

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

男子一般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长及腹部,为套头式。

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

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一块长方形的狗熊皮垂于后背,以防箭射、刀砍。

平日外出,身上总是佩挂着弓箭、腰刀、铜银手镯、竹管耳环、各色串珠。

妇女一般敥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

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

佩带铜和银的手镯、戒指、蓝白两种颜色的项珠,腰部周围还缀有很多海贝串成的圆球。

男女都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56、仡佬族

仡佬族,现有437997 

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懕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 

”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螉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糯米团,地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