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61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如何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答:

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⑵①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起着无法比拟的指导作用。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掌握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于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领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2.物质与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的意识。

 

3.实践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答:

(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实践的特殊本质:

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2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联系、发展及其意义

答:

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又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运动变化的过程。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意义:

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意义

答: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唯物辩证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是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论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意义(老师补充部分):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急躁、片面的追求高速度,反而会欲速则不达,当然也要注意克服僵化保守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现代化事业。

 

7.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答:

⑴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

2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⑵意义:

第一、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在肯定中看到否定,从而把握事物的发展和未来;从否定中看到肯定,从而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和状态。

第二、辩证否定观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第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古今中外关系。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二十二字方针: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8.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

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只有认识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不顾或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现实意义(老师补充部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9.认识的本质及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

⑴本质:

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②反映具有创造性。

⑵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②从认识到实践,

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           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

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终极真理或真理发展的顶峰论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老师补充部分)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真理具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或“无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老师补充部分)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保守的教条主义。

 

11.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答:

⑴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

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

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等)。

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           ★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

(老师补充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不同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原有的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性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地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2)指导意义: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13.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

(老师补充部分)改革的必要性:

(1)根据发展的规律,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时,我们有必要进行改革。

(2)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上层建筑既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

不适应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一、党政不分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

二、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

三、干部制度不健全

四、法制不完备

(3)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辩证统一的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14.           论述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

①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5.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和理论基础

答:

⑴群众观点:

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就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作用。

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⑵理论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

   

 

 

 

选择题考试重点:

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4.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5.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路线;唯心主义路线。

8.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9.   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1.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历史性;多维性。

12.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13.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

一是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14.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因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16.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17.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各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的后果: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8.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一无所有。

20.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力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3.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的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4.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用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

周期性特点。

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