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6483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新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docx

中新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839年3月,前往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主张报纸上应“广译五洲近事”,其思想和林则徐相通。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

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

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王韬认为报纸的功能有四项,即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新闻自由的思想。

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见于其专著《盛世危言》的《日报》等文章中。

他于1893年刊行的著作《盛世危言》影响很大,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革的方案。

郑观应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②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③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郑观应对清政府只准外人而不准国人办报的愚蠢政策表示强烈不满,呼吁清政府明令允许并支持中国人创办自己的报纸。

④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郑观应明确提出了新闻立法的建议,要求清廷制定与颁行法律以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2.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兴起。

(1)汉口的《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创办人是艾小梅,初为日报,用白鹿纸印刷。

该报“仿香港、上海之式而作”,刊行不到3个月,因销路不畅而改为五日刊,装订成书册状。

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但读者仍然不多,不久即停刊。

《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2)香港的《循环日报》

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王韬任该报主笔。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

(3)上海的《汇报》与《新报》

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了《汇报》,该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

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与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曾谴责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工部局的专横,遭到官府非议,出版未及一年即停刊。

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在上海出现。

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经费也全部出自道库,主笔由袁祖志担任。

该报所刊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

(4)广州的《述报》与《广报》

已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

该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创刊之时,正逢中法交战。

该报连续、详尽地报道了这次战争的发展过程、战役实况及官方态度、社会舆论等,表现出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

《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1886年6月24日,广州出现了第二家国人报纸《广报》。

该报由邝其照创办,版式与《申报》相仿,内容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

除中外新闻外,该报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

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查封。

3.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身份比较复杂,包括先进的知识分子、商人和洋务派官员。

(2)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

(3)报纸内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4)政治立场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5)业务工作方面,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如改进标题的制作、运用图画配合新闻报道等,王韬在报刊政论写作上的革新等。

(6)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

二、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1.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中国。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机关报。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

从内容上看,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以及上谕等。

1896年1月20日被迫停刊。

(2)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报》创刊。

其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浓厚,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发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久矣”的警告,提出了“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等政治主张。

该报于1月25日被迫停办,只存在了14天。

(3)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

由梁启超任总撰述,汪康年任总经理。

《时务报》每期约30000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数十篇政论,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

《时务报》最高发行量达到17000份,创造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2.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

(1)澳门的《知新报》

《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这份创办较早、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在康有为亲自策划下创办起来的。

该报初创时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半月刊,由何廷光、康广仁任总理。

《知新报》与《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

该报到1901年1月20日才自动停刊,共出版133期。

(2)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

《湘学新报》和《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湘报》于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应运而生。

该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目,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湘报》的主要撰稿人是谭嗣同。

该报于1898年10月15日被迫停刊,共出177期。

(3)严复与天津《国闻报》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

《国闻报》设有电传、上谕恭录、制台辕门抄、路透电讯、论说、国闻录要、本埠新闻、国内新闻、国外新闻、广告等栏,社论大部分出于严复之手。

该报尤注重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国内各地及国外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设有特约记者。

同时还出版旬刊《国闻汇编》。

《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帮助读者学习西方的“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3.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包括:

①报刊数量多;②办报地区广;③报刊种类多。

(2)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

①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出现了一批文摘类报刊,如上海的《集成报》、《萃报》,长沙的《博文报》,江西萍乡的《菁华报》等。

②维新变法期间,国人还创办了一批妇女、儿童报刊。

③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报刊中,有许多专业类、行业类报刊,如《农学报》、《算学报》、《利济学堂报》。

④在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中,以上海为中心创办了一系列消闲性文艺小报,如《指南报》、《奇闻报》、《笑报》、《笑笑报》、《游戏报》、《采风报》、《趣报》,还有杭州的《笑林报》、广州的《嘻笑报》等。

⑤维新运动中白话报的出现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现象。

(3)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在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中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这些政论性报刊的办报人员大多是维新派人士。

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4.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维新志士不仅继王韬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次公开提出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冲破“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1)光绪帝发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

(2)光绪帝还发布过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

(3)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

三、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1.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

(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

(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

(4)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

(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2.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其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

(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3.2课后习题详解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

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

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

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

洪仁玕的办报思想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而当时的中国却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加上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主要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人对近代报刊还是很陌生的,多数人不知报刊为何物。

把西方的新闻理论一下子引入中国加以实践,在当时的情形下是不切实际的。

而且太平天国始终处于战争的氛围中,形势不稳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

但是,洪仁玕为太平天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办报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从林则徐的译报、开眼看世界,到后来王韬的办报、宣传变法。

洪仁玕的新闻理念设计是一个过渡环节,展现了中国新闻思想逐步递进的过程。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随着维新变法思潮在中国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化的报纸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关于报纸的性质和办报的意义的讨论也就越来越多。

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其办报思想具体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以上关于办报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他们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

同时,在他们的办报思想中也表达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

2.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答: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他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1)创办《循环日报》,开政论报纸先河。

《循环日报》于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这种报纸,既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又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弢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2)提出较为系统的办报主张,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韬的办报思想,具体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王韬的这些办报主张,在当时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3.简述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

答:

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重要发展,中国社会内部要求社会变革的思潮兴起,中外联系日益增多,近代报刊的样式和办报知识已经传入中国,推动国人自办报刊的条件逐渐成熟。

而且,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参与了外报的编辑工作,积累了办报的经验,为国人自办报刊做了必要的准备。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人创办与出版近代报刊的活动开始兴起。

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均出现了一批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具体如下:

(1)上海的《汇报》与《新报》

①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了《汇报》,该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出版未及一年,因种种困难而两次改组,于1875年7月16日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

《益报》于1875年12月初停刊。

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国人办报之艰难。

②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在上海出现,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

他以《新报》为宣传工具,欲借此影响在沪外国人的舆论。

1877年6月11日,《新报》取消了英文内容,改为纯中文报纸。

1882年7月14日,《新报》并入上海机器制造局,转为该局机关报,旋停刊。

《新报》所刊内容,除转录京报和苏省辕门抄外,还刊有本埠新闻、各地新闻及国际新闻,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情等各方面。

由于该报为上海道台所控制,因而还明确宣布“国政则不可议也”,规定凡“疾世愤时”之作一律不予发表。

③此外,这一时期在上海出版的其他国人自办报刊还有《侯鲭薪录》、《词林书画报》、《飞影阁画报》、《华洋日报集成》、《中西文报》、《艺林报》、《告白日报》、《海匕奇书》等。

(2)广州的《述报》与《广报》

①目前已知的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是《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内容有中外新闻与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

《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②1886年6月24日,在广州出现了第二家国人报纸《广报》,它是由邝其照创办的日刊。

该报内容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

除中外新闻外,该报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

该报的发行面很广,除广东各地和香港、澳门、上海外,还发行到新加坡、西贡、小吕宋、旧金山等地,颇受海外侨胞欢迎。

1900年因刊登义和团战胜八国联军的消息,被英、法等国殖民者勾结广东地方当局查封。

③在广州除上述报纸外,还有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岭南日报》,1891年创刊,由劳保胜、武子韬、朱鹤等主办,主要栏目有上谕电传、督宪牌示、论说、本省新闻、中外新闻、来稿照登、西报汇译,京报照录、各行告白、货价行情等。

该报至1897年停刊。

4.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答:

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在中国最先创办报刊的人,既有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有商人,还有洋务派官员。

其中,知识分子是倡导办报的主要力量。

但是,在这些办报的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人同时也是或者曾经是官员、买办。

第一批国人报刊的创办者们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

(2)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

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既是一种政治上的觉醒,也是一种经营性的行为。

这些报刊的办报经费多半是由私人集资合股而来,应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办报刊,私人所有,自主经营,是自由知识分子的自发活动,不带有政党色彩。

(3)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创办之时正值洋务运动时期,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决定了洋务运动是它们报道和评论的重要主题。

主张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造械开矿,富国强兵,主张“以富民为本”,要求重点发展商办企业。

但是,当洋务运动中显现出一些弊端的时候,这些报刊也进行尖锐的批评。

它们中的个别报纸,如地处香港的《循环日报》和《维新日报》,还曾主张进行政治、文化改革,宣扬议会制度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4)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这些报刊通过新闻与言论不断陈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提醒政府加强武备。

对西方国家的侵略行径和不平等条约带给他们的特权,大加鞭笞抨击,宣传抵制列强在华的经济扩张。

(5)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在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的时候,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业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尤其是商业性的中文报纸成为国人办报的样板和直接模仿对象。

由于借鉴了外报的经验,国人报刊一出现就有了成熟完备的形式,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创新。

(6)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①经济上的困难。

表现为:

a.当时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还很薄弱,还不能为报刊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足够的广告收入;b.读者不多,发行很少;c.缺少政党和政府的经费和财政上的支持。

②政治上的困难。

主要是来自中国封建统治者方面的限制。

清政府当时实行的是一种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没有保障,即使谨小慎微,也动辄得咎,不敢畅所欲言。

此外,国人办报还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特别是各地租界当局的限禁。

先于他们出版的《字林西报》、《申报》等中外文外报也极力排斥和阻挠他们的出版。

在这种条件下,除香港的国人报纸外,内地的自办报纸大多寿命不长。

总之,第一批国人办报,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行时间不长,地域范围不广,仅限于汉口、香港、上海、广州等地,而且为求得生存往往还要寻求官方庇护、挂洋招牌、托庇于租界,所以总体上社会影响还不大。

5.简要介绍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

答: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活动的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至1898年三年的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的,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维新运动中报刊起到了重要的鼓动作用,维新派首先创办起来的报刊就是《万国公报》。

该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在《万国公报》创刊的同月,强学会成立,《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

《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题目有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

1895年12月16日,强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仍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编。

从内容上看,《中外纪闻》除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还有上谕等。

《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欢迎。

1896年1月20日,《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只存在了一个月零五天,共出18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