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681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二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汇编文档格式.docx

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天下无治《尚书》者()

(2)太子善错计策()

(3)诸侯皆喧哗疾晁错()(4)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19.第③段划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2分)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20.概括晁错的主要性格特点。

21.根据文章内容,简析晁错被杀的原因?

(3分)

17.(4分)

(1)研究

(2)认为……好(3)痛恨(4)闭

18.

(1)(3分)(晁错)学成归来,就征引《尚书》上书陈说对国家有利的治国方略。

(“主语”省略、“便宜事”、“称说”各1分)

(2)(2分)等到窦婴、袁盎进谏陈说,景帝下令让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斩了。

(“进”、句式各1分)

19.(2分)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20.(2分)耿直聪慧远见卓识

21.(3分)权势超过九卿,引来嫉妒;

试图削藩,引来诸侯嫉恨,成为诸侯反叛的借口,引火上身;

成为帝王镇压反叛的替罪羔羊。

14年奉贤区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6分)

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

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

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

“风神如许,他日不在我下。

”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

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

“事亟矣,掞请行。

”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

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

夜以青布藉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

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常用其策,称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

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

似道欲杀之,掞曰:

“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

”似道始置之。

珙尝宴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

“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珙大服。

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

“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

”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

向士璧守黄州,檄人幕,寻以战功升三官。

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

“王景宗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

但恐终以勇败。

”后登死,人以为知言。

逾时,士璧守峡州,病不果行而卒。

《宋史杨掞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事亟矣,掞请行()

(2)掞念置身行伍间()

(3)公乃顾此区区()(4)如掞副之()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逾时,士璧守峡州,病不果行而卒。

19.画浪线的句子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

B.公乃顾此区区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乘生马以跃寻以战功升三官。

D.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制置使孟珙辟于幕

21.杜杲评价杨掞“风神(风采神韵)如许”,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简析其“风神”。

17.(4分)

(1)急,紧急

(2)军队(3)少少的,一点点的(钱)(4)做副职、帮助、辅佐

18.(5分)

(1)斩了他确实对,但是现在正会集宾客多方征集计谋建议,斩他不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这个地方。

(2)过了一段时间,向士璧驻守峡州,招他前去,杨掞生病没有去成而去世。

19.(2分)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

20.(2分)B

21.(3分)

智勇双全(有勇有谋):

安丰被敌兵包围,情况危急时,杨掞主动要求前去,用奇策解围;

”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很器重他,多次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

豪迈不羁、大度:

掞以本领钱数万费,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

上进:

练习骑射,多次闪失跌倒他也不顾;

研究进士学业,考中进士;

知人、有远见:

“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王景宗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

参考译文:

杨掞字纯父,是抚州临川县人。

青年时能写词赋,乡里有个姓陈的人家请他住在客舍里教儿子,过了几个月他拂衣离去。

后来因为老朋友推荐,他出任驻淮地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说:

“杨掞有如此的风度神采,将来不会在我之下。

”从此政治方法征战计谋多向杨掞咨询。

过了一年,安丰被敌兵包围,杨掞激动地说:

“情况很紧急了,我请求前去。

”他于是用奇策解了围,杜杲上奏朝廷任命他为七品官员。

杨掞考虑自己身处军队中,骑马射箭是应当擅长的。

晚上他把青布垫放在地上,骑着不熟悉的马跳跃,起初跳过三尺高,接着跳过五尺至一丈高,多次闪失跌倒他也不顾。

制置使孟珙征召他到幕府,曾采用他的计策,称他为“小子房”(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孟珙和他喝茶下棋,周济他财物。

杨掞把自己掌管的财务钱几万耗用了,总管财务的贾似道核实数目责令偿还,孟珙把六百两银子给杨掞让他偿还,杨掞又把这些钱分给了宾客,饮酒欢歌不顾念偿还钱财之事。

贾似道想要杀他,杨掞说:

“汉高祖把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不过问钱的出入,您竟顾念这一点点的钱财,却不用这钱财结交豪杰的心吗?

”贾似道这才赦免了他。

孟珙曾宴请宾客,有个手下军官出言不逊,孟珙命令斩他,杨掞从容地说:

“斩了他确实对,但是现在正会集宾客多方征集计谋建议,斩他不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这个地方。

”孟珙很信服他的话。

不久,有个大将立了功,孟珙坐着接受那个大将拜见,杨掞为此脸色有了变化,于是感叹道:

“大将立了功,却要到官长庭前低头行拜见之礼,实在是头盔(指代军人)不如毛笔(指代文官)啊。

”于是他谢绝了宾客,研究进士学业,于是考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

向士璧驻守黄州,用公文召他入幕府,不久他因战功升为三品官员。

赵葵做京湖制置使,杨掞与他一起前去,王登在沙市迎接,杨掞和王登畅谈到半夜,杨掞回来说:

“王景宗(王登,字景宗)浑身是胆,可惜不够沉稳细致,如果我帮助他,什么事情不能办成呢?

只是恐怕他因勇敢而失败。

”后来王登死了,人们认为杨掞的话是知人之言。

过了一段时间,向士璧驻守峡州,招他前去,杨掞生病没有去成而去世。

14年虹口区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陶弘景传

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阳林陵人也。

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

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朝仪故事,多所取焉。

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

诏许之。

②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恒曰:

“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谓之茅山。

”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

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

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谓门人曰:

“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

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

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

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

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

③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

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动之,悉与天相会。

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④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⑤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

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

武帝笑曰:

“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选自《南史·

隐逸下》,有删改)

(1)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  

(2)自恒欲就之(    )

(3)老而弥笃(    )       (4)以机动之(    )

(6分)

(1)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2)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19.第⑤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0.根据文意,概括陶弘景隐居的原因。

21.陶弘景所画的两头牛分别有什么寓意,借此他想表达何意?

17.

(1)止:

居住

(2)就:

接近,前往 (3)笃:

深、甚 (4)动:

使……转动

18.

(1)等到长大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

(及、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各1分) 

(2)沈约担任东阳郡守,认为他的志向和节操高尚,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高、累书、要各1分)

19.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0.陶弘景本性喜爱山水自然的隐居生活,质性高洁(1分);

为官之时虽才华横溢,小心谨慎,但终不免差错,故归隐也是为免于官场之害。

(1分)

21.散养在水草的牛无拘无束,就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人自由自在;

套上金笼头的牛,就像为官之人,虽身处富贵,却备受驱使。

(2分)借此陶弘景欲告诉梁武帝自己宁愿隐居山间,而不愿出仕为官。

(1分)

【译文一】:

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

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

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画土灰中学习书法。

等到长大成人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

二十岁不到,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

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

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

永明十年,他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上奏章辞去官职。

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

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

他常说:

“过去汉代有咸1习三茅君,他们得道后,来掌管此山,所以又叫它茅山。

”于是他在山的中部建造了一处住宅,自号“华阳陶隐居”。

他游历遍访各座名山,寻求仙药。

本性喜爱山水,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

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二听到松涛响,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

他对弟子说道;

“我见到权贵之家,华屋大厦,虽然见识过华贵之欢愉,却没有向往之心。

远望高高的山,俯瞰广阔的湖,(虽然)知道这难以容身居住,但却常常想要接近它们。

而且永明年间做官时,得到的总是差错;

(但)如果不是那样,(我)怎么会能做到今天的事‘清呢。

难道只是(我’自身具有神仙的体鳃卜华是(因为我)顺从趋势才变成这样的。

陶弘景为人谦虚谨慎诵达事理而不拘泥,无论在官在隐都自然地符食桃‘他的心明白如镜,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于心。

他生性喜好著书立说,崇尚奇暴超常的事物,爱惜自然的风光,年龄越大,其爱越深。

又曾经造了浑天仪,高三尺多,地球仪套中间,天体球转动而地球仪不转,用机器使它转动,全部与天体球相聚。

他说“我造浑天象是修道的需要,不止是史官才用它”。

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

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梁武帝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经常派特使前去探望他,还给他送礼物去。

但他并不出仕,只是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放养在水草之间,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有人手拿绳子牵着,用棍棒驱赶它。

梁武帝笑着说道:

“这个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做的,想要学曳尾之龟,怎么会有被我召见进宫任职的道理呢。

”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

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

14年黄浦区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袁宏传

①袁宏字彦伯,侍中猷之孙也。

父勖,临汝令。

宏有逸才①,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②所寄。

少孤贫,以运租自业。

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

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

答云:

“是袁临汝郎诵诗。

”即其咏史之作也。

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②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

累迁大司马桓温③府记室。

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

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

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

宏笑而不答。

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

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

行数里,问宏云:

“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

”宏答曰“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呈启,不敢显之耳。

”温疑不实,乃曰:

“君欲为何辞?

”宏即答云:

“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

”温泫然而止。

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

“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

”宏窘急,答曰:

“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

”因曰:

“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胡奴乃止。

【注】①逸才:

杰出的才干。

②风情:

节操、情感。

③桓温:

桓彝之子,专横跋扈,图谋篡逆,袁宏对其不满,多次在著文或谈论中冒犯到他。

(1)会宏在舫中讽咏()

(2)引宏参其军事()

(3)又与宏善()(4)我已盛述尊公()

(1)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论。

(2)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

19.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

20.有人评第②段袁宏的“笑而不答”妙在不言,简析其中的不言之妙。

21.简析袁宏这一人物形象。

(五)(16分)

17.(4分)

(1)恰逢,正赶上

(2)推荐,举荐

(3)交好,友善(4)多,广泛

18.(5分)

(1)谢尚倾慕(袁宏)文风率真文笔典雅,就把(他)迎接过来上船,与(他)交谈。

(2)我的父亲功业这么大,你的东征赋中为什么忽略他不记。

19.(2分)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

20.(2分)妙在以笑婉拒,虽不言却表明态度,袁宏看不惯桓温跋扈,故不愿加其父名于赋中,迫于桓温的威势,不便名言。

21.(3分)袁宏为官、为文皆有杰出才华,为文受到谢尚欣赏,且善于即时为文,做官累升;

他做人有节操,咏史诗体现他的节操情感,为东征赋不惜得罪权贵。

【参考译文】

袁宏字彦伯,是侍中袁猷的孙子。

父亲袁勖为临汝令。

袁宏有杰出的才干,文章绝美,他曾经写咏史诗,这是他用来寄托自己节操情感的。

他年少孤贫,以运租船只为业养家糊口。

谢尚当时镇守牛渚,秋夜趁着月光,随意与左右穿便装在江中泛舟。

恰逢袁宏在船中歌诵,声音清朗有节奏,文辞润色优美,谢尚当时停下来听了很久,然后派人去打听。

回报说:

“这是袁临汝的儿子在诵诗。

”袁宏这时就是在诵读他的咏史诗。

谢尚倾慕他文风率真文笔典雅,就迎接他过来上船,与他交谈,通宵达旦没有合眼,从此袁宏的声誉一天天大起来。

谢尚做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荐袁宏参与军政之事。

袁宏做官多次升迁一直到在大司马桓温府记室为官。

桓温看中他的文笔,让他专门汇总书籍、奏记一类的文字资料。

后来袁宏写《东征赋》,赋的结尾列出曾经过江的诸位名德,却单单没有列出桓温父亲桓彝的名字。

当时伏滔比袁宏先到温府,又和袁宏交好,苦苦地劝袁弘宏。

袁宏笑而不答。

桓温知道了非常生气,但敬畏袁宏为一代文宗,不想让人公开去质问。

后来一起去游山喝酒后返回,桓温让袁宏同乘一架车,大家为袁宏捏一把汗。

车行了几里路,桓温问到:

“听说你作《东征赋》,称列多位先贤,为什么没有列及我的父亲?

”袁宏答到:

“称列您父亲这事下官不敢擅自决定,在没得到您的允许之前,我不敢公开让人知道。

”桓温怀疑不是真的,就说:

“你想怎么写?

”袁宏随即答到:

”桓温听后感动得欲流泪的样子,不再讲话。

袁宏的赋文也没有列出陶侃的名字,陶侃的儿子胡奴曾经在深邃隐秘之室抽刀逼问袁宏:

“我的父亲功业这么大,你的《东征赋》中为什么忽略他不列?

”袁宏惊急,答到:

“我已对您父亲多加称述,怎么说没有呢?

”于是诵到:

”胡奴这才停下来。

14年静安区二模

一壶先生①传[清]戴名世

①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

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

尝往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

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

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②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

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

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

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

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

“行酒来,余与生痛饮。

”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

尝从容叩之,不答。

③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

心度之曰:

“其一壶先生乎?

”比至,果先生也。

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

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

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

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

问其所自来,不答。

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④赞曰:

“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②之流亚欤!

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

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

”李生曰:

“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注]①一壶先生:

明末人,明亡后避世。

②补锅匠、雪庵和尚:

两人皆明末清初隐士。

①佯狂自放()②饮以酒()

③尝从容叩之()④其殆补锅匠()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姓名其一壶先生乎

B.每行以酒壶自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或久留之,乃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醉而别去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

(2)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20.给第③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注。

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

21.概括“一壶先生”的主要形象特点。

(五)一壶先生传(16分)

17.①自我放逸(自我放纵);

②给……酒喝;

③问;

④大概。

18.B(2分)19.(5分)

(1)有时候一读书,(就)唏嘘流泪而停下,常常不能读完。

(3分。

得分点:

“间”“涕”“竟”)

(2)每到晚上,他(一壶先生)放声痛哭,整夜哭泣,过了几天,最终自缢而死。

(2分。

省略、“阅”。

20.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

21.好饮酒;

爱好山水;

忠于明朝(爱国)。

14年闵行区二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①陈元达,字长宏,后部人也。

本姓高,以生月妨父,故改云陈。

少而孤贫,常躬耕兼诵书,乐道行咏,忻忻如也。

至年四十,不与人交通。

②元海之为左贤王,闻而招之,元达不答。

及元海僭号⑴,人谓元达曰:

“往刘公相屈,君蔑而不顾,今称号龙飞,君其惧乎?

”元达笑曰:

“是何言邪?

彼人姿度卓荦,有笼罗宇宙之志,吾固知之久矣。

然往日所以不往者,以运期未至,不能无事喧喧,彼自有以亮吾矣⑵。

卿但识之,吾恐不过二三日,驿书必至。

”其暮,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

人曰:

“君殆圣乎!

”既至,引见,元海曰:

“卿若早来,岂为郎官而已。

”元达曰:

“臣惟性之有分,盈分者颠。

臣若早叩天门者,恐大王赐处于九卿、纳言之间,此则非臣之分,臣将何以堪之!

是以抑情盘桓,待分而至,大王无过授之谤,小臣免招寇之祸,不亦可乎!

”元海大悦。

③在位屡进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而知也。

刘聪即位,聪每谓元达曰:

“卿当畏朕,反使朕畏卿乎?

”元达叩头谢曰:

“臣闻师臣者王,友臣者霸。

臣诚愚暗无可采也,幸邀陛下垂齐桓纳九九之义,故使微臣得尽愚忠。

昔世宗遥可汲黯之奏,故能恢隆汉道;

桀纣诛谏,幽厉弭谤,是以三代之亡也忽焉。

陛下以大圣应期,挺不世之量,能远捐商周覆国之弊⑶,近模孝武光汉之美,则天下幸甚,群臣知免⑷。

”元达苦谏不从,忧愤而死。

及其死也,人尽冤之。

注:

⑴僭号:

冒用帝王的称号。

⑵亮:

通“谅”。

⑶捐:

除去。

⑷免:

同“勉”。

(《晋书•陈元达传》有删改)

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吾固知之久矣()⑵卿但识之()

⑶元海果征元达为黄门郎()⑷既至,引见()

18.下列各句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

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A.君其惧乎(《晋书•陈元达传》)

B.其暮(《晋书•陈元达传》)

C.及其死也(《晋书•陈元达传》)

D.吾其还也(《秦晋崤之战》)

19.第②段中,元达的话使“元海大悦”的原因,可概述为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