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女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057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徽州女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徽州女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徽州女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徽州女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徽州女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徽州女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徽州女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徽州女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徽州女人.docx

《徽州女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徽州女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徽州女人.docx

徽州女人

三一文库(XX)

〔徽州女人〕

  *篇一:

徽州女人刊评

  在1998年的黄梅戏艺术年里,《徽州女人》是最后上演的剧目,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黄梅戏新作。

它不仅将黄梅戏与徽州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美术与戏剧融为一体,而且在剧本创作上也富有新意。

这里,我们以发表在1999年第8期月刊的剧本(陈薪伊、刘云程编剧)为依据,对该作予以介绍和评价。

  《徽州女人》的情节比较单纯:

女人出嫁了,她满怀着对未来丈夫的爱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坐着花轿到了婆家。

然而,丈夫并没有见过这位名分上的妻子,在成婚的那天,他离家出走了,只给父母留下一条剪掉的辫子。

公公婆婆告诉她,丈夫去“求功名”了。

而对这一切,女人平静地接受了。

她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等了30多年,丈夫终于回来了,却带回了在外面娶的妻子,女人仍然平静地迎接丈夫的归来,只是告诉他,自己是“伢子的姑姑”。

全剧的结构也很单纯,共分为“嫁、盼、吟、归”四幕。

  但是,情节的简单并不意味着这部作品没有深度和力度,相反,它在简单的情节框架里,展现了丰富的、具有文化厚度的内容,从而引起了观众们的浓厚兴趣和赞誉。

  以展现一种文化现实代替传统的主题表现,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个特点。

作品写了女人从出嫁后一直没有见到丈夫,直到老了,丈夫才回到家乡,可是他却带回来了另外一个妻子。

这个女人以青春作为代价,没有得到自己所期望的爱情和婚姻。

看起来这是一个人生悲剧。

作品没有去表现这个女人反封建的思想和行为,却着力写她无怨无悔的等待。

另一方面,作品又把她的丈夫写成一个封建婚姻的叛逆者,对于父母之命的婚姻,他不屈从,而是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进行反抗;作品也没有将女人周围的人写得十分封建,她的公婆主动提出让她改嫁,村里主事的老秀才也同意了这一提议。

换而言之。

女人处在一个善良的环境中。

这样,她的悲剧命运,其实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她的悲剧与她的丈夫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与她公婆和村民也没有必然联系,她也不是为了获得贞节牌坊而苦苦等待,她的等待来自自发的意识。

她的等待似乎是带着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在第一场“嫁”中她有一段唱词“青山脚下一把伞哪,伞下的书生握书卷哎。

高高的身材,宽宽的肩呀,一条乌黑的长辫垂腰间呀。

”对于弃她而去的丈夫,她的心中一直珍藏着对他极为美好的印象,以至于在35年后,她将这种情愫施加到养子的身上,她喜欢养子“乌黑油亮”的辫子,她让养子时时带着那把补了又补的伞。

但是,她的等待显然又建立在渗入骨髓的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连她的公婆都不忍心让她再等下去了,可是她依然无怨无悔地等待着,她从来也没想到再嫁一个男人,她从来也没想到换一种方式生活,他更没想到应该去追求真实的幸福。

  因此,作品在展现这个女人善良性格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那样:

“它实际上在探讨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能给我们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环境,在这种人文环境中间所孕育、所塑造出来的人物,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应该说,作品所展现的不是一个反封建的故事,展现了民族文化中美和缺陷并存的事实。

浅浅地看,作品展示的是女人,包括她周围人的善和美;往深里看,作品又无声地彰示了民族文化中的畸形部分。

  作品中的女人无名无姓,却被塑造成一个动人的艺术形象。

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又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

她欢欢喜喜嫁到婆家,可是她十分中意的丈夫却离家出走了。

尽管公婆告诉她,他是“求功名”去了,但新婚之夜独守空房,这种滋味是一个年轻女人难以忍受的;可是,当小叔子跪下叫她“嫂子”时,她想到:

“是大嫂就要有个大嫂的样,再不可哭天抹泪地遭人笑。

”决计从今后,做一个,端庄贤惠,持家主事的好大嫂。

作品选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表现她的善良——在善良人的眼里,人都是善良的,她虽然孤独地等待丈夫的归来,虽然辛勤劳作、服侍公婆,可是在她眼里,丈夫一家人都“有家教”,“公婆小叔都厚道”;作品进一步写出她的善解人意——她注意到“二老思儿难展愁眉少欢笑”,因此自己再思念丈夫,也“再不提那不归的人。

  如果把女人仅仅写成一个善良、勤劳的女性,她只是《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再版,这部作品也就说不上有创新意义。

作品还用了较多的笔墨表现了女人漫长等待中的内心痛苦、人性的躁动。

第三场“吟”集中表现了她的痛苦。

在这场戏里,作品表现了她的两重内心世界,一是生活的寂寞:

  隔墙小叔喜盈盈,

  生儿育女烟火兴。

  这夜啊,长夜,夜长;

  这梦啊,梦绝,绝梦。

  小侄啼哭伴无眠,

  何时熬到明天?

  天明,明天,也是一个奈何天,

  我无事可做怎么办?

  上坟,烧纸——清明未到,

  煮饭,纳鞋——谁吃谁穿?

  抹屋,扫院——只需瞬间,

  井台,打水——再无期盼。

  啊,从今后,莫非真是,

  无孝尽,无人盼,

  无事想,

  无事干,

  无依无靠无牵挂,

  无着无落无忧烦。

  无喜无悲,无梦无醒,

  无日无月,无生无死,天哪!

  这熬不到头的日日夜夜哇,我可怎么办?

  如果说公婆在世时,她的等待还有依靠,她在等待中还有一个生活的目标,那么公婆死后,她已经没有了生活的目标,她的等待其实是一个苦涩的虚幻,因为她已经知道,丈夫在外面另娶了妻子。

聆听着小叔家婴儿的啼哭,她更加感到孤独寂寞。

二是她作为女人的性的渴求,作品写了一段她对于春的恐惧,“我熬得过那长夜,熬不过这春哪。

春啊。

春!

你莫来临啊!

”作品用梦幻式的手法,写她投向迎春花,又躲避迎春花,写出她作为自然人对“春”的渴求,又写出了她作为社会人对“春”的拒绝。

接着,作品写她来到井台边,她想到了死,但善良的她又想到“我怎能坏了甜水,污了井,惊吓了乡亲邻里人”,她问星星,她从月亮“静静地挂在天边,不叹无奈,不知清冷”中得到启示——耐得住寂寞就不会寂寞,决意“心静静如水,月明明如镜”。

这场戏所表演的女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所表演的女人的痛苦矛盾的流程也是合乎逻辑的,它的舞台效果似乎过冷,但是,作为文学剧本,却具有真实性,使女人的形象富有生命的质感。

而对女人痛苦、矛盾、终于走向“心静静如水”的表现,也深化了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如同剧名所指称的,《徽州女人》将故事发生地置放在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古徽州。

历史上的徽州,被称为“程朱阕里”,程朱理学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着较之其他地方更为突出的影响力。

明清两代,徽州人外出经商,妻子在家里独守空房。

徽商为了保证家庭的稳定,在意识形态上借用程朱理学束缚她们的思想,在社会控制上依赖宗族势力,在物态形式上为严守贞节的妇女建造贞节牌坊,从而使大批妇女放弃应该得到的幸福,心甘情愿地守节,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为代价,博取一个“节女”、“烈女”的“美名”。

《徽州女人》虽然将故事发生时间放在清末民初,但是,反映的却是明清两代徽州、包括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思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沉重和压抑。

  正如许多评论家注意到的,《徽州女人》在舞台上表现出许多创新。

首先,它实现了戏剧和绘画艺术的结合。

这部作品是韩再芬从应天齐的“西递村版画”中得到的启示,与剧作家一同完成创作的。

另一方面,在舞台表现上,以版画为背景烘托了徽州文化的氛围,创造了一种幽深、古朴、略带压抑感的境界。

其次,导演在舞台处理上特别注重视觉形象的创造,例如女人的服饰,在四幕戏中分别为红、绿、白和深色四种,与女人的“嫁、盼、吟、归”四个生活阶段相对应。

“嫁”的喜庆场面、老秀才和宗族男女议事的场面都具有喜剧色彩,而女人的苦吟以及丈夫归来时的平静,则呈现着悲剧的格调。

最后,在全剧风格上,以抒情化为基调,各种艺术手段都服从于女人情感流程的表现,舞台以虚为主,象征性的道具强化了徽州文化特色,给演员表演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从而使舞台表演时时给人以空灵之美、诗意之美。

  应该说,《徽州女人》是一部具有探索价值的黄梅戏新作,在当代戏曲创作举步艰难的情况下,它的创作思维、它的文化意识、它的戏画结合、它的舞台表演都呈现了大胆探索的态势,也引发了人们诸多的思考,并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当然,对于该作品的成就和是否反映了徽州文化的本质,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议;作品本身也存在着不够流畅的地方,还需细细打磨。

但无论如何,它是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引起较大反向的黄梅戏作品,则是无庸置疑的。

  *篇二:

徽州女人

  她确信眼前的男子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可是她纤细的手臂还没有触及他有点模糊的面庞,就从梦中醒了过来。

  “又是一场梦吗?

”她轻叹一声,暗想。

  透过山墙上的小窗,明媚的阳光洒在她略显忧愁的消瘦面庞上,昨夜梦中留下的泪痕依稀可见。

  慵懒的起身穿好衣服,就看见对面的梳妆台上厚厚地蒙着一层尘土,她苦笑一下,暗想:

“岂无膏沫,谁适为容?

”她径直走过梳妆台推开厚厚的闺门,吱呀作响。

  微微的风吹过月塘,拂在脸上一副春风醉人的样子,外边的阳光明亮的有点耀眼,恣意地遍洒粉白的马头墙。

她斜倚栏杆,饶有兴致地看几只新燕掠过闪亮的月塘,半月形的月塘中片片碎镜般的浪花很快乐的翻动着,却泛起了她心中的忧伤?

?

  几年前,红红的盖头在热闹的唢呐声以及鞭炮声中轻舞飞扬,她小心地掀起一角,透过轿子的帘缝,她第一次看到自己未来的家门,小小的心里边满是幸福。

  也曾花前月下,海誓山盟。

  也曾挑灯而与,耳鬓厮磨。

  也曾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然而,年年的鞭炮声迎进了无数徽州女子,也注定要送走出门远行的徽州男人们。

因着千年不变的习俗,徽州的男人们满了十八岁就要子承父业出门闯天下了。

这个习俗也许是成就徽商辉煌一时的的筹码,可是却成了徽州女人的噩梦。

  那一年暮春,她立在门前,几次欲言却又硬生生地吞下了,就那样痴痴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消失在路的尽头,心中涌动的不知道是期望还是祈愿平安。

  一年一年的空房独守,一年一年的花落花开。

她几乎已渐渐忘记自己已独自多少年。

“啪啪?

?

”远处又是一阵欢快的鞭炮声,“怎么又是似曾相识的昨天?

”她心头一凛,蓦地生出几分厌倦,甚至厌倦近日少见的明媚阳光。

她绕过回廊,躲进自己略显昏暗的阁楼里,百无聊赖地翻出那几封早已经泛黄的家书,有点陶醉又有点伤感的逐字看了几遍,耳边挥不去的依旧是跳跃在空中的鞭炮声,那么刺耳又那么欢快。

  她捧着信,沉浸在思念中,不禁地轻轻吟叹道: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得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鹃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吟着吟着,黄昏便真的不约而至,夕阳灰暗下去,阴云渐渐弥漫了天地,她的心也如古井,灰暗得没有一丝阳光。

  阁楼后的松林风声萧瑟,似乎还夹杂着些许零星的雨声,房间里已经灰暗得看不见信纸上的字了。

她起身摸出几支红烛,依次点了,就托着香腮地望着跳动的火焰。

  “兰堂红烛,心长焰短?

?

”她苦苦一笑。

红烛依旧是昨日的红烛,人依旧是如此,只是心长焰短,微微烛光又怎能触及思念的远方游子呢?

  想到伤心处,不觉地泪光盈盈,就半躺苇席,暗想如何过得这漫漫雨夜。

风声依旧萧瑟,她却昏昏地睡去了,梦里千转百回,萦绕的始终是丈夫模糊的面庞,还有飞扬的红盖头。

可是怎么就突然看见了归来的丈夫,执手相看,丈夫俯身细看自己,也禁不住滴下泪水?

?

忽地从梦中醒来,才发现那一滴泪水原是房顶的一点雨滴,她惺忪的睡眼仰望所及是一处碎瓦,心想自己竟然无能为力到无法对付一页小小碎瓦,她欠欠身子,想明天

  在找家仆修吧。

想着还痴望回到梦中。

她幽幽地想,丈夫还久没有托人带回家书了,是人远在天涯还是?

?

  她劝自己不要去想,只是一心酝酿着睡意,身下的苇席凉凉地让她在五月竟有了深秋的错觉,她好想有个人在身边,陪她度过这凄凄的雨夜,不眠之夜。

  夜,幽幽地消散,晨光又渐亮起来。

稀疏的窗棂外,几点飞红从檐前飘落。

昨夜的冷雨又不知道吹落了多少曾经美丽的花儿?

?

  后记:

只是看完了《徽居》,讲徽州的建筑还有历史,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特别的喜欢灰白相间的古徽州。

也喜欢里边一句话:

“弹指红颜老,一日芳华”。

  *篇三:

徽州女性与徽文化

  徽州女性与徽文化

  去过徽州的人,都说黄山的美举世无双;谁会想到黄山脚下的徽州女性之美呢?

徽州女性在徽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具有着独特的内外美。

  徽州女性身上体现的徽文化的精深内涵之一是“教育至上”。

徽州教育十分发达,明代以后,村村有书屋、书院,大家族还专设教馆。

因为教育的普及,徽州涌现出一大批才女。

如通俗小说家邵振华、“词宗”程淑、电影表演艺术家舒绣文等。

徽州女性崇尚教育还体现在相夫教子上。

在丈夫常年外出的情况下,一大批优秀的母亲,重视教育,崇尚儒学,将孩子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理财家王茂荫、学者胡适等等。

  徽州女性身上体现的徽文化的精深内涵之二是“礼仪规范”。

儒学和理学中的理性精神充分体现在徽州女性遵循礼仪规范上。

徽州地区德治规范,民风淳朴,与徽州女性的敬德修身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在徽文化的浸染下,徽州女性沉稳持重,较少幻想和浪漫色彩,用自己的智慧、辛劳、善良,撑持起一个个和睦的家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徽州女性身上集中体现的徽文化的精深内涵之三是“和谐勤俭”。

徽文化的主要内容离不开“和谐勤俭”。

徽州女性的勤俭是有名的,徽州大族聚族而居,这些大家庭管理有序,德治规范,勤俭是创造其和谐的基础之一。

康熙《徽州府志》卷二载:

徽商能节俭,徽商妇更节俭,她们“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

?

徽商能蓄积,不至仓漏者,盖亦由内德矣。

”徽州妇女堪称勤劳朴实、温柔善良、自尊自强的典范。

  徽州女性身上集中体现的徽文化的精深内涵之四是“孝道诚信”。

“孝道诚信”是实理,是从一件件小事、具体事做起的。

谈到徽文化,不能不提到王茂荫,他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写到的中国人,引起马克思重视的是他的国家货币发行与流通思想。

歙县南乡有一位女性,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将孙儿培养成才,并立下训诫:

“汝宜恪恭尽职,毋躁进,毋营财贿。

”这就是王茂荫的祖母。

“孝道诚信”的理念深植于王茂荫的心中,主要来源于祖母的言行。

  徽州是个充满女性情感的地方。

翻阅徽州历史档案,可以读出徽文化的内涵,可以读出徽州女性的沧桑,可以读出明清时期的人间悲喜剧。

  尽管如此,一说到“徽州女人”,许多人眼前就会出现那高高耸立在古徽州城乡的各类贞节牌坊,牌坊上那些“立节完孤”、“节劲三冬”之类“廉贞扇淑”、鼓励女子“守贞、从一而终”的大匾象沉重的封建礼教铁幕,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节妇烈女”!

“愚昧落后”几乎成了“徽州女人”的代名词。

  其实,当你走进徽州,走近徽州文化,你就会惊奇地发现:

“徽州女人”不仅仅是贞节牌坊、“节妇烈女”。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妇女的一部分,徽州女人自汉唐以来,在马头墙里面的徽州本土和马头墙外面的中华广阔地域,她们承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俭朴勤劳,聪慧勇敢、坚毅顽强、胆识才干,许多人把简单的“人”字写很十分漂亮,“徽州女人”用自己的才智和生命、用自己的辛劳和默默奉献,参与创造了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

徽州女人更多的是让人肃然起敬、垂范后世的贤妻良母、让人由衷感佩、引为自豪的女中丈夫、让人咄咄称赞、心底叹服的才女名媛。

历史上的徽州女人,是一部史诗,是一曲悲歌,是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伟大妇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一个生动历史见证。

  1.贤妻良母

  在历代徽州女人身上,中华民族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传统道德根深蒂固。

且不说那些从中原入徙的世家大族名门之夫人闺秀,即使是偏僻山村文化不高的农家老妪、小家媳妇,也多能秉持“勤、朴、仁、爱”的理念,坚守“忠、孝、节、义”的信条,不少徽州女人,社会地位卑微、生存条件艰辛,但却依然勤劳坚毅、仁爱慈善、心存高远,很有社会担当。

“程朱阙里”的古徽州,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熏陶教化,古徽州社会“崇儒尚文、秉礼仗义、俗尚骨鲠”的潛移默化,使得许多徽州女人在平凡的人生中常有不平凡的举动熠熠闪光。

  古徽州处万山丛中,山多地少,土田瘠确,劳动最为艰辛,收成最为微薄,历代中华劳动妇女素

  “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徽州女人作为中华劳动妇女的一个代表,更是刻苦耐劳,“徽州女人尤号能俭,居乡数月,不沾鱼肉”,俭朴得不能再俭朴,而她们相夫教子、伺奉公婆之后,每天晚上还要辛勤劳作,“同巷夜从相纺织,一月得四十五日”!

  在伟人背后,总有一位伟大的女人。

世界知名学者胡适,对其母亲冯顺弟的教诲终生不忘。

冯顺弟是胡适的慈母和严师,她的教子,既慈爱又严厉,有远见,有办法,不但督其识字读书,还善于思想引导,重视“做人的训练”,冯顺弟言传身教,对胡适的成人有着深刻的影响。

  2.徽商妇、女中丈夫

  徽州“山多田少人众”的生存现实,使得徽州人必须“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经营四方以就口食,促成了宋以后徽商的崛起、明清时期徽商的历史辉煌。

当年徽商从徽州马头墙里义无反顾地往外一丢,几多无奈,几多悲壮,许多人出远门闯荡天下做生意,或三、五年一归,或一、二十年一归,或竟终生不归,这样,留在马头墙内的那一半,无数的徽商妇就挑起了扶老哺幼、主持家政、垦山劳作的重担,坐空房、守活寡,所谓“一世夫妻三年半”,演绎了不少让人动情的“徽商妇”故事。

  一些徽商妇用自己的贞毅、青春和生命在马头墙内为徽商苦苦支撑着徽商大后方这个家,上奉公婆,下抚子女,主持家政,还要以妆资和私蓄支持丈夫创业;而更多的徽商妇则是聪慧机敏,有识见、能决断、敢担当、善谋划,协助丈夫经商闯天下,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丈夫”。

  清代歙县汪于鼎写了一首诗,叙述了一段《纪岁珠》的故事。

歙县有一位十八、九岁的年青媳妇,新婚才一个月,丈夫就匆忙出远门做生意去了。

小女子在家孤苦伶仃,靠做女红刺绣换点粮食度日,独守空房,苦度时光。

每到大年三十,别人家的男子都回家团圆了,而她站在村口大路边望眼欲穿,也不见丈夫回乡的身影。

聪慧内秀、十分贤淑的小女子,把思念压在心底,用自己的劳动所积,买来珍珠,取一粒放在床边小坛子里。

就这样,有一年,这位当年的小伙子胡子拉杂、风尘仆仆地回家了,其家门上锁已生锈,其妻子已经郁郁而殁三年了!

这位徽商伤心地整理妻子留下的遗物,把小坛子一倒,媳妇用彩丝系着的珍珠已有二十多颗!

汪于鼎诗中写道:

“几度抛针背人哭,一岁眼泪成一珠”,“珠累累,天涯归未归?

  在徽商驰骋商海创造事业的过程中,象这类徽商妇事例还有很多,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中用神话手法描写的那位徽商程锁的贤妻“辽阳海神”,美丽聪慧、神机妙算、出奇制胜,使生意从困境中奇迹般地转亏为赢,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徽商妇“女中丈夫”的化身。

而祁门汪村上门地方的那座“贻燕堂”庶母祠,则是对一位出生卑微却聪明伶俐,在商海中协助丈夫运筹打点,干下大事业的“庶母”之特别纪念。

  3.才女名媛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是女子必须恪守“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甚至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

对女子有太多的压抑和约束,极大地阻碍了女性潜能的发挥、女性人才的成长。

古徽州之地“程朱阙里”,封建规条对女子制约严格,而另一方面,这一地域崇文向学民风淳厚,徽商的兴盛又使女性的潜能发挥有了相对宽松的氛围,因此千百年来,徽州女性在封建重压的缝隙中艰难地崛起,仍然出现了许多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巾帼奇人、才女名媛,成为徽州文化历史长廓中的靓丽风景线。

  明末清初歙县女子毕著,出身官宦之家,从小不仅通文章翰墨,能鼓琴、善书画,而且能挽石弓、操刀剑。

崇祯十五年,其父为蓟州太守,在拒清兵战斗中战死,遗体被掠。

毕著誓报血仇,当夜率领了一队将士突袭敌营。

她一马当先,闯入敌帐,左冲右杀,一箭射杀敌将阿巴泰,寻回其父遗体,一把大火烧了敌人营盘,把清兵打得惊慌失措,乱成一团。

  徽州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孕育出不少文才出众的女诗人词人、女画家、艺术家,为徽州文化的辉煌增添了光彩。

  宋代休宁寓居钱塘的朱淑真,是朱熹的侄女,书香之家出身的朱淑真丽质聪慧,博通经史,精诗文、善书画、通音律,“文章幽绝,才色清丽,实闺阁所罕见者”。

所著诗词作品大多已佚,其《断肠集》二卷,世人将其和大词人李清照《漱玉词》并称为“双绝”。

  明末歙县的孙瑶华,天生丽质,能诗工曲,是南京曲中名妓。

清代黟县寄籍仁和的吴藻,十九岁

  丧夫,善琴,工词曲,精绘画,性豪放。

词作清疏哀怨,华绝凄艳,兼有苏、辛豪宕之风,是和当时纳兰容若并称的清代两大女词人。

清代歙县大阜的吴淑娟,自幼随父学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多有佳作。

以《黄山图》、《两湖图》等闻名于世。

清末民初还有一位黟县的奇女子郑彩云,又叫赛金花,她12岁离开家乡,身世坎坷,身处卑微,曾为洪钧妾室。

在八国联军战乱之时,赛金花出面保护北京文物,救护部分同胞,曾说过“国家是人人的国家,爱国是人人的本份”。

在现当代,太平岭下的苏雪林,是五四文坛(冰心、凌叔华、丁玲、沅君)五大才女之一。

她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多才多艺,著作50多部两千多万字,辛勤耕耘八、九十年,103岁才辞世。

  徽州的才女名媛,还有明末歙县的“女博士”吴娟、巧制柳叶诗的程璋、“海内闺阁第一”的休宁曹贞秀、名医汪瑞英、七岁能赋《春雪》诗,人称“小谢道韫”的黟县汪端、被称为“清女史第一”的歙县吴正肃、歙县“女杰”汪蓉、女小说家邵振华、胡适挚友曹诚英、烈士歙县的刘和珍、民初教育家革命家舒畅予、表演艺术家(和白扬、秦怡、张瑞芳齐名的)舒绣文、著名演员歙县三阳的洪雪飞等等。

民国学者胡在渭1936年自编的一本《徽州女子诗选》,就收录了明清两朝63位徽州女诗人109首诗作。

正是有这些在各个领域引领风骚的徽州女性奉献的聪明才智,才使徽州文化有今天的异样璀灿。

  4.节妇烈女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中华儒学的忠节观曾培育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忠节义士。

然而当封建礼教将这种节操观套到妇女头上加以片面强化之后,又成为一道封建桎梏,拷出了无数惨烈的“节妇烈女”。

明清古徽州社会被后儒理学充分浸润,女子守贞节成为天经地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为了殉封建礼教之道,徽州女人只能“存天理,灭人欲”,于是在这个“理学之邦”,“妇子之抗节守义宁为玉碎者多至不可胜记”,“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

一部民国《歙县志》一十六本,“烈女”类就占了整整四本,记载了明清(至咸丰)歙县烈女竟多达8606名!

同治《祁门县志》则载祁门这个小县的烈女2839名!

这其中,有的是妻妾同守节、妯娌同守节、婆媳同守节的,有的甚至是婆、媳、孙媳、曾孙媳同守节的。

黟县旧志也记载这个小县仅明清(到同治)就有烈女1834人。

翻开这些县志,所谓“一门双烈”、“一门四烈”、“一门五烈”乃至“方门九节”之类叙述不在少数。

据统计,在徽州城乡林立的各类牌坊中,表彰女子“贞节”的牌坊占三分之一强。

歙县82座牌坊中就有37座是贞节牌坊,占45%。

闻名海内外的歙县棠樾牌坊群,七座牌坊中就有两座是贞节坊。

棠樾百来户人家,历史上先后就有贞节烈女59人!

在徽州府城里至今尚存的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所建的“孝贞烈坊”,就集中表彰了府属“孝贞节烈妇女”“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口”!

  据资料调查,徽州女子守节时间最长的是清代歙县江村江珊之妻洪氏,她从十八岁出嫁,怀孕两月丧夫,一直苦熬到九十八岁,守寡八十载;还有清代歙县槐塘程梧之妻吴氏,25岁丧夫,“苦志守节”,寡居到一百零四岁,硬是守了八十年。

而徽州女人最早开始守节的,是清代歙县的一位汪贞女,童养媳十岁就丧夫守节。

在这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里面,是许多惨不忍闻的悲烈故事。

  民国《歙县志》列女卷的序文说:

徽州之地,“素崇礼教,又坚守程朱学说,闺阁渐被砥励,廉贞扇淑,扬馨殆成特俗”,于是在明清以来徽州民间慕“贞节”的女子“动以身殉,刭者、刃者、鸠者、绝粒者,数数见焉。

”在徽州城乡那些或巍峨、或简朴的各种贞节牌坊,全是由马头墙内无数徽州年青女子用血泪和生命、用森森白骨所垒成。

清代徽州大学者大思想家戴震亲见家乡女子生存的现实,终于发出了“后儒以理杀人”的愤怒控诉;大学者胡适也紧随戴震之后,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