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173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新课标题型-------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安贫韩偓①

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

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②。

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注】①韩偓:

唐末五代诗人,唐昭宗曾欲拜他为宰相,但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逐出朝廷。

后来朱温篡唐,建立梁朝,韩偓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

②蒲卢,又名螺嬴,一种细腰蜂,每产卵于小孔穴中。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联中的“风”指四肢风痹。

“八行书”指信札。

“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

“九局图”指棋谱。

“手风”和“眼暗”,都写自己病衰的身体。

B.颔联就室内景物略加点染,进一步烘托出“安贫”的题旨。

“野马”一句暗示时光如白驹过隙,难以把握。

“筠管”,竹管,这里指毛笔筒。

C.《新唐书·韩偓传》记载,一次朱温上殿奏事,侍臣们纷纷避席起立,唯有韩偓端坐不动,引起朱温的恼怒。

这就是诗中自谓的“安蛇足”、“捋虎须”,也就是诗人致贫的来由。

D.尾联紧承颈联对往事的回忆,运用了“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黑暗世事彻底失望、愿意隐退,满腔的愤懑最终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E.《安贫》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感叹身世的作品。

诗作将现实与回忆连成一片,这里的“贫”,一语双关,不光指经济上的困窘,同时也指政治上的失意。

15.诗作题为“安贫”,诗人真的安贫吗?

这首诗反映他怎样的心理状态?

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6分)

14.(5分)BD(选B项2分,选D项3分。

B项中的“野马”指浮游于空气中的埃尘,语出《庄子•逍遥游》。

意思是:

闲居无聊,望着室内的埃尘在窗前日光下浮动。

D项尾联,诗人在回顾自己报国无成的经历之后迸发出的一个质问:

世界上怎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可又有谁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呢?

质问又带有那么一点微茫的希望,而更多是无可奈何的感慨:

世无识者,有志难骋,不甘于安贫自处,又将如何!

满腔的愤懑终于化作一声叹息,情切而辞婉。

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并非彻底失望,愿意隐退。

15.(6分)不是真的安贫(1分),颈联中诗人敢于坚守礼法,触怒权贵。

他感到自己虽愚拙,但报国不避艰危,(故表面以“安蛇足”自嘲,实际上以敢于“捋虎须”而自负)透露出他在颓唐外表下隐藏着的一片舍身许国的忠诚(2分)。

尾联,诗人确实有感于世事黑暗,没有明辨贤愚的明君,人才只能沉默无言,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

(2分)题作“安贫”,实质是不甘安贫,希望有所作为;但由于无可作为,又不能不归结为自甘安贫。

表现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1分,一定要答出“矛盾心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客游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

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

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

《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

指写家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

15.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

14.CEC项“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悲”和“暖”形成对比。

E项诗人没有离开故国,“乡国”是“家乡”的意思。

15.相同点:

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

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

(2分)李诗漂泊在外,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2分)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幽居初夏①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陆游晚年居于山阴时所作。

②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湖山”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光水色中透着“幽”字。

B.颔联水满、草深,紧承上联写出夏日清幽,鹭下、蛙鸣,则写出初夏热闹喧腾的景象。

C.颔联上句“观”字明写所见而下句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

D.“箨龙”“木笔”句,诗人明写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生长中的动态景物。

E.本诗的语言很有特点,既有陶渊明的恬静也有李白的明快,诗情也一直是平静如水的。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6分)

14.B、E(B.“鹭下、蛙鸣”,也是反衬环境清幽。

E.诗情不是平静如水的,是起伏变化的。

)(选对一项得2分,两项5分)15.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前六句,主要写了初夏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4、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

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

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浪淘沙”是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

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一般多用于中调,长调。

后来由柳永、周邦彦等人演变为“浪淘沙慢”。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一般有登高、赏秋、饮菊花茶、佩戴茱萸等习俗。

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

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

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15.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表达技巧),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6分)

14.(5分)【答案】A2分B3分【解析】A项,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

本词54个字,属于小令,可见《浪淘沙》多是小令。

B项,“中秋节”表述错误,改为“中元节”。

15.(6分)【答案】①比喻。

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美景。

②拟人。

“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

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以景

结情)。

“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所谓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5题。

杂  诗曹 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14.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的行踪,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表现出其不同凡响的举止。

C.五六句说世俗之人接近佳人时显得有些轻薄,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七八句用“俯仰”一词形象地写出时光飞逝,随后写佳人容颜难以持久也就水到渠成。

E.前人认为此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于悲慨之中自具一种爽朗自然之美,耐人寻味。

15.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是如何抒写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14.BC 各3分。

(B项:

三四句是说“佳人”的迁徙不定,境遇不好,不是表现她的举止不凡。

C项:

“薄”作动词用,鄙薄、不看重的意思,而不是轻薄。

“佳人”虽艳若桃李,但世俗不看重红颜美貌,她又能为谁去启齿歌唱呢?

15.这首诗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以“佳人”自比,(2分)通过佳人的居无定所、不为世俗赏识等遭遇和青春盛颜难以久持的悲叹,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抱负不得施展的深沉慨叹。

(3分)(意思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阙题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僧道。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5.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6分)

14.A、C(答对一个给2分,两个都对得4分)15.“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

(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汀洲:

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江南的故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巧用数字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B.颔联晚眺远景,点明了登楼时间和环境氛围。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晚眺近景。

诗人从声色的角度描摹了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的景色,暗示了诗人孤独漂泊的处境。

D.尾联“莫问”二字,劝诫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不必心生悲凉之感,因为古往今来的一切历史,都会随着滔滔渭水而流逝。

E.此诗通过云、日、风、雨的层层推进,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15.作者登上高楼,为什么产生“万里愁”?

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

14.CD。

C选项虚实结合:

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表达出的是诗人对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从“万里”推向“千古”的哀怨感伤之情。

D选项“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

,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15.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

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扣思乡)颔联写晚眺远景,夕照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为国家局势而愁。

(扣忧国)颈联中,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扣吊古)(答对情感每点1分,分析1分,3点答满给6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塞下曲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

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

D.七八两句以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E.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15.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0.C11.A(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度)12.C(错在“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

)13.

(1)皇帝不相信杜佑的担保,急忙派人捉拿李籓。

进入大殿之后,皇帝看到他的容貌,就说:

“这哪里是作乱的人?

”(5分,“未之信”句式、“追”、“是”各1分,大意通顺2分)

(2)如果神灵没有知觉,那么他们就不能降赐福祉;如果神灵有知觉,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因偏爱自己而讨好取悦他们。

(5分,“无知”、“私”、“悦”各1分,大意通顺2分)14.B、D(B项清新绮丽错;D项尾联没有议论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15.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感慨边塞自然条件艰苦。

(3分)表现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战争的反对。

(3分)答出情感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1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14.15两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陆游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注]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秋,当时陆游六十八岁,罢归山阴故里已四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描写了银河西坠,鸡鸣欲曙的秋晓景象,同时也照应了标题中“秋夜将晓”之意。

B.前两句描写了悠远开阔的景色,并寓情于景,渲染出蓬勃昂扬的氛围,为下文抒写情感做好铺垫。

C.三四句照应标题中“有感”,抒发了词人六十多年来的无尽感慨。

D.这首诗是陆游晚年之作,词人当时尽管体弱多病,但依然心怀壮志,连夜出门为抗金大业而奔走。

15.“搔首”一词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14.(5分)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B项,“渲染出蓬勃昂扬的气氛”错误,应该是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

D项,“但依然心怀壮志,连夜出门为抗金大业而奔走”错误,词人说自己的壮志已经被疾病消磨殆尽,且词人早起也是为了“迎凉”,而不是“连夜出门为抗金大业而奔走”。

15.(6分)细节(动作)描写。

(2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锐意收复失地,反被罢归故里的愤懑;年迈多病、壮志消磨欲尽的悲哀等。

总之,平生无尽的悲怆都包含其中。

(4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代答闺梦还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14.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代答闺梦还》是晚唐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全诗从女子口吻着笔,是一首典型的拟闺怨诗。

是张若虚仅存入全唐诗的两首作品之一。

B.“暖气”“春晖”“燕入”“蜂来”“桃李艳”等词语点明时节。

“试衫”“开镜”摹写动作情态;“罗幕”“画衣”描绘女子的生活环境与装束打扮。

C.本诗中,作者比较典型地用乐景衬哀情,春天的热闹映衬了女子的青春美丽、欣喜欢乐,反衬了女子的孤独期盼、相思离愁。

D.“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和“惟梦闲人不梦君”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思夫难见、盼夫归无望的苦恼心情,词作结尾犹如长长的叹息,更添孤寂。

E.这首诗和《春江花月夜》营造的意境一致,都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孤寂冷清的意境。

15.“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

14.AE15.“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两句开篇点题,丈夫要戍守关塞,与妻子在楼台依依惜别了。

诗句没有写分别的场面,而是写妻子站在楼台遥望的情景,画面凄楚,为中间八句写盼归和最后两句写入梦作铺垫,为全诗定下哀伤的感情基调。

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西塞山①下作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

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

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

烧火做饭。

14.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15.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答案】14.BC15.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

【解析】

1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项“化实为虚”错误,这是从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

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的妙处可以从诗句所写的景物形象及采用的表达技巧上分析。

“西塞山前水似蓝”写出西塞山前的水呈现蔚蓝色彩,“乱云如絮满澄潭”写出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一种神奇的景象。

而且用了比喻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山势和江面又构成对比,画面感极强。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情诗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唏。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

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

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

②处者:

指役夫的家人。

③式微:

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所用手法一致。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子”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E.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15.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答案】14.BC

15.《情诗》:

抒发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表现了诗人有志不得,渴望施展才华(或诗人渴望自由,一展抱负)。

《短歌行》:

①表达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曹操欲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解析】1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B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运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而不是“乐景写哀情”。

C项“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的理解错误,“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唏”表现的是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

1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两首诗虽然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但它们表达的不同情感需要考生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

《短歌行》中,曹操借助“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内容表达的是珍惜时光,渴慕贤才能士,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而曹植的这首诗通过“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等边塞情景的内容可以看出抒发的是思乡,一展抱负,以及对乱离中的夫妻同情的感情。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

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

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出苍凉高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