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电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410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生活中的电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电学.docx

《生活中的电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电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中的电学.docx

生活中的电学

不用光照就能发电的二极管

  一般发电需要燃煤、燃油或靠原子能反应、化学反应等,这些物质用完了,电也就发不出来了。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物理实验室徐业林研究员经过36年艰苦探索,研制成功一种能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吸取能量发出电能的新型半导体器件;无偏二极管。

  无偏二极管获取能量的途径与常规发电完全不同。

它是向内能库要能量。

在导体、半导体中有很多导电电子,它们以很高的速度作热运动,由于运动方向杂乱无章,互相抵消电流为零。

无偏二极管在无任何偏置电流、电压的条件下,具有单向导电特性,故可将杂乱无章的热运动定向化,当将其两端用导线相连时,便形成了电流。

这一能量是二极管中热运动速度高的电子降速换来的,因而二极管将降温;降温后的二极管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

二极管发出的电流流过负载电阻,负载电阻发热,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通过环境再还给二极管,自然形成循环,二极管便可持续输出能量。

它发电时不需光照,也不需温差,即便将它放入一个密封的金属盒中,电流电压也不会受任何影响。

  目前,徐业林研制的无偏二极管,在带动负载的情况下,负载电压达100毫伏特,负载电流达0.1微安培;短路电流为5微安培。

电压已达理论上限,电流理论上限为每平方厘米数百安培。

  无偏二极管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它由硅构成,资源丰富,体积小。

将多个无偏二极管串联,可以构成强大的发电器,带动各种电器,如作为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等的电源。

它不污染环境,从取之不尽的环境中获取能量,不需加油,不需充电,是一种新型的理想能源。

  这一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最近又通过了专家评议。

专家们认为该实验结果真实可信,理论分析合乎道理,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大力资助和支持,以尽快使它走向实际应用。

已为此奋战了36年的徐业林更是热切盼望得到企业界的支持。

给计算机注入光

  最近,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实验室里,阿希姆·维克斯福特和他的同学们找到了一种捕获光束的方法,能把光束存储一会儿,然后再把它放走。

这种巧妙的方法对于制造未来的光学计算机可能具有深远意义。

  

  神奇的光具有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人员所盼望的理想特性,其信息载运能力(或者说带宽)非常巨大。

一束激光脉冲一秒钟就可传输整部《不列颠百科全书》。

光还能轻而易举地分成很多光束,成为并行处理的理想媒介,而并行处理是高速计算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还有,光的运动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

  

  光的运动速度快是个优点也是缺点,如果你想获得数据,你必须让它撞上什么东西停下来。

近年来,物理学家已设计出一些非常奇特的墙壁供光束撞击,这些统称为光电子学技术会把光所携带的数据转换成普通机器所使用的电子形式的技术。

  

  应用光电子技术能够把信息以光速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在越洋电话电缆、电视遥控器等各个领域都可见到光电子设备的身影。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要把光的惊人速度和传输容量转换成缓慢的电子流,从而受到导电物体变幻莫测的电流的限制。

如果能够使用光而不是电子,那么就有可能建造超高速的设备;如光学计算机。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必须设法让光在某些地方滞留一段时间以备使用,实际的滞留时间要足够长,以使光束能够充当光传导数据的存储器。

  人们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制造这种光学存储器的方法。

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方法要利用古怪的量子效应,有的方法则显得直截了当(比如让光在一个光纤做成的线圈中运行一段时间等)。

  

  维克斯福特说,这些装置的缺点在于它们的体积一般很庞大,为了把光滞留百万分之一秒,你需要300米长的光纤,并且它们还难以控制。

他说:

“理想的光学存储器应该是一个小型容器,进入容器中的光信号应该能够按人们的需要保留一段时间,然后再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  

  维克斯福特的研究小组今年早些时候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一种把光存储在比一个句号还要小的存储装置中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他们使用的是半导体材料,使这种装置非常容易制造并且可与现有的电子技术相结合。

  

  不过制造一种能够捕获、存储和释放光的存储器要困难得多。

  

  为了克服这个障碍,维克斯福特的科研小组研究控制电子运动的新方法。

他们发现表面声波施加到晶体表面的波浪形压力是一种大有希望的控制电子的方法。

 

  维克斯福特的学生卡斯腾·勒克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使用一个高频电场制造出了一种声波。

勒克和他的同事们还设法把能量保存了几个微秒的时间,这比自然条件下电子空穴对的存在时间长了几千倍。

  

  但是这里有个难题:

所有这些实验都是在只比绝对零度高4度的液氦低温下进行的,并不便于在日常电器中使用。

目前,维克斯福特则向人们表明,通过采用砷化镓和砷化铝半导体层,并且在表面装上一个透明的电极用来产生电场,在液氮温度下也能取得同样的结果。

  他们设法把光存储了35微秒。

通过进一步改善设计,他们认为能够在室温下运行的装置没有理由不会很快做成。

维克斯福特说,只要你知道了原理,就像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一样,制造一个光学存储器是非常容易的。

 

  这种“声光”装置大有用途。

这种存储器的灵活性为制造一系列的装置开辟了道路,这些装置不仅能够存储光,而且还能够处理诸如复合和分解(把很多输入的光信号合成一个信号以及把一个信号分解成多个信号)这样的任务。

  

  维克斯福特说:

“光学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在诸如光学模式的识别和图像处理等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潜力。

不洗手不开门的厕所

  法国敦克尔克的一位57岁的瓷砖匠侯拜设计了一种新型厕所,对那些上了厕所后不洗手的人,厕所门上的电子锁就不会给打开。

侯拜之所以发明这种厕所,是因为他希望改善餐厅人员的卫生习惯。

  侯拜曾看到一则电视新闻报道说,巴黎一间酒吧装花生的盘子上留有许多人的尿迹。

这件事促使他发明了这种厕所。

  使用侯拜的这种新型厕所后,必须把手放在厕所内的盥洗水龙头下10秒钟以上,厕所的门才能打开。

水龙头与厕所门上的电子锁是由光电管连通的。

神秘的闪电

黑色闪电1974年6月23日17时45分,前苏联著名天文学家契尔诺夫在札巴洛日城曾亲眼看到一次飞速滚动的黑色闪电。

时值一场大雷雨正袭击该城。

开始是强烈的球状闪电,一会在它后边飞过一团黑色闪电,在灰色云层的背景下看得很清楚。

更为有趣的是,前苏军上校包格旦诺夫,在莫斯科市的大白天里也目睹到一个平稳地、冒着气的黑色闪电,直径大约25—30厘米,像是雾状的凝结物。

它的身后呈淡红色的阴影,周围呈现深棕色的光轮,像烧红了的大火球,飞快地滚动,不久就爆炸了。

  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后发现,黑色闪电常在树上、桅杆上、房顶上和金属表面上,呈现出瘤体状或泥团状。

当人们用物体敲打或摘除它时,它便会燃烧或爆炸。

  黑色闪电的“本来面目”很难被揭穿,人们往往把它看成是一只鸟儿或其它物体,因此是最危险的闪电。

当人们或飞机接近时,它会变成球状体并发生爆炸。

  黑色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们研究结论是:

它是由分子气溶胶聚集物产生出来的。

它是由于太阳、宇宙光、云电场、条状闪电等因素长时间作用于空气产生的。

当聚集物基本聚成球状时,就会变成能爆炸的黑色闪电。

  干闪电海外闪电研究专家告诫世人,即使在没有暴雨和雷声的时候,也要当心干闪电的突然袭击。

因为云层中的空气和水粒子的湍流作用会在大气中形成电荷,由此形成的闪电已使许多人丧生。

离赤道较近的新加坡在过去的40年里就有一百多人遭到这种被称为干闪电的袭击而死去。

1995年12月份的一天,天空中形成的使人们无法用裸眼测出的干闪电将一名正在起重机上操作的33岁的男子击中,起重机也被击毁。

  科研人员认为,即使在天空中没有下过一点雨珠也听不到雷响的情况下,闪电活动也可能产生。

一般说来,只要在天空中发现类似要下暴雨的云层,在高空作业或野外空旷地区工作的人员就应该马上回到室内或寻找一处较为安全的地方避免可能出现的干闪电的袭击。

  海底闪电大气中的闪电打雷司空见惯,这是由于空气的导电能力差,当乌云中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放电。

而海水是咸的,且浓度大,导电率相对较好,似乎无法积聚起大量的电荷,怎么能产生闪电现象呢?

  海底也有闪电,这是前苏联科学家在日本海底发现的。

灵敏的电场仪表明,海底放电的频率与大气中闪电的频率相同。

这使科学家们大惑不解。

因为按照水文物理学规律,深层海水的导电率良好,理应与雷公雷母无缘。

  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最后认为:

电荷源实际上来自陆地上近海岸的空中,再经过岩石传导,一直深入到海底。

但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电量逐渐减少。

因此,海底测得的放电量一般是较弱的。

这样看来,海底世界并不平静,它程度不同的与陆地世界息息相通。

无论海洋,还是陆地,都是地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怪乎总是难舍难分的。

闪电为什么总是弯弯曲曲的

  大家都知道,带异性电的两块云接近时放出闪电,闪道中因高温使空气体积迅速膨胀、水滴汽化而发出强烈的爆炸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闪电雷鸣”。

  闪电为什么总是弯弯曲曲的呢?

美国国家气象局的内泽特·赖德尔认为,每当暴风雨来临,雨点即能获得额外的电子。

电子是带负电的,这些电子会追寻地面上的正电荷。

额外的电子流出云层后,要碰撞别的电子,使别的电子也变成游离电子,因而产生了传导性轨迹。

传导的轨迹会在空气中散布着的不规则形状的带电离子群中间跳跃着迂回延伸,而一般不会是直线。

所以,闪电的轨迹总是蜿蜒曲折的。

新的污染-电磁辐射

北京市科学研究所电磁防护研究室主任赵玉峰教授 

  在电气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地球上,各式各样的电磁波充满人类生活的间。

无线电广播、电视、无线电通讯、卫星通讯;无线电导航;雷达;微波中继站;电子计算机;高频淬火、焊接、熔炬;塑料热合、微波加热与干燥;短波与微波治疗;高压、超高压输电网、变电站等的广泛应用,对于促进社会时步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做出屯巨大贡献!

但是随之而来的电磁污染日趋严重,不仅危害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严重负面效应,而且阻碍与影响了正当发射功能设施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与人们日常密切相关的“大哥大”、对讲机;家庭电脑;电热毯;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等相继进入千家万户,通信事业的崛起,又使"大哥大"成为这个时代的“宠物”。

给人们的学习、经济带来极大的方便。

 

  当您与家人围坐电视旁欣赏节目,或驾驶计算机在世界信息交互网络上遨游时,你可能不会想到,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穿透力强,且充斥整个空间,令人防不防,成为一种新污染源,正悄悄地侵蚀着你的躯体,影响着你的健康,引发了种种社会文明病。

根据国外资料显示,电磁辐射已成为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源之一。

调查表明,在2毫高斯以上电磁波磁场中,人群患白血病的为正常的2.93倍,肌肉肿瘤的为正常的3.26倍。

由于计算机的工作频率范围在150KHz-500MHz,这是一段包括中波、短波、超短波与微波等频段的宽带辐射,按标准评价,电脑的上部与两侧等部位均超标几十倍,最高达45倍。

 

  孕妇在怀期的前三个月尤其要避免接触电磁辐射。

因为当胚胎儿在母体内时,对有害因素的毒性作用比成人敏感,受到电磁辐射后,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果是在胚胎形成期,受到电磁辐射,有可能导致流产;如果是在胎儿的发育期,若受到辐射,也可能伤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婴儿智力低下。

征服雷电的避雷针

  在18世纪以前,人类对于雷电的性质还不了解,那些信奉上帝的人,把雷电引起的火灾看作是上帝的惩罚。

但一些富有科学精神的人,则已在探索雷电的秘密了。

  1749年,波尔多科学院悬赏征求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

“在电和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

”一个叫巴巴雷特的医生在论文中宣称:

电跟雷是一回事。

他的论文因此而中奖。

  然而,真正以科学实验寻求答案的,却是美国的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出生于北美东海岸的海港市波士顿。

在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51岁了。

在他前面已有了11个哥哥和姐姐。

富兰克林的父亲原是英国的一个染匠,为逃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宗教迫害而远涉重洋,来到北美,在波士顿开了一家小作坊,以制蜡烛和肥皂为业。

  富兰克林自幼勤奋好学,他的父亲曾极想让他上大学,以便成为一个新教神学家。

无奈家境太苦,所以富兰克林只上了两年公立小学和一年私立小学之后便停学了。

停学后,富兰克林曾先后在自家和他家的作坊学徒。

后来又进了他大哥开的印刷所,一边做工,一边自学。

  富兰克林17岁时离开波士顿,先后在纽约、费城等地流浪,后来又到了英国,不久又返回北美。

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他把自己培养成了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1746年,40岁的富兰克林开始全力投入电学研究。

1749年,他进行了一些新的电学实验。

在一次实验中,为了增大电容量,他把几个莱顿瓶连接在一起。

当时,他的妻子丽达正在一旁观看他的实验。

她无意中碰到了莱顿瓶上的金属杆,只见一团电火花一冒,并随之传出一声怪响,丽达已应声倒地。

原来丽达受到了电击。

幸好当时的电容量不大,丽达躺了一个星期才慢慢好转。

  这次使丽达差点送命的电击实验给富兰克林很大启示。

他联想到人们对雷电的两种不同的观念,决定从理论上探讨雷电的实质。

富兰克林通过实验,证明正负电荷在短路时发生的火花、响声和雷电非常相似,他确信:

雷电就是自然界的电。

富兰克林弄清了雷电的性质之后,就开始研究控制雷电、避免雷击的办法。

当时,荷兰莱顿大学一位叫马森布洛克的教授做过一个试验:

在一个玻璃瓶里装上水,用来储存磨擦起电产生的电荷。

试验成功后,经过改进,在瓶的内外贴上金属箔,正式叫做莱顿瓶。

富兰克林认为,既然莱顿瓶里的电可以引进引出,自然界的电也应该能通过导线从天上引下来。

  那么,怎样才能把雷电从天上引下来呢?

细心的富兰克林观察到,闪电和电火花都是瞬时发生的,而且光和声都集中在物体的尖端。

他由此想到,如果将带尖的金属杆装在屋顶上,再用电线把金属杆和地面相连,不就可以把空中的电引到地下来吗?

这样就能避免高大建筑遭受雷击。

  1752年6月,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费城风筝试验。

这一天,狂风漫卷,阴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

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

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入高空。

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躲进一个建筑物内。

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空掠过,富兰克林的手上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

“我被电击了!

我被电击了!

”随即他用一串铜钥匙与风筝线接触,钥匙上立即放射出一串电火花。

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

  在进行风筝实验之后的当年,富兰克林就发明了避雷针。

其办法是:

在建筑物的最高处立上一根2米至3米高的金属杆,用金属线使它和地面相连接,等到雷雨天气,雷电驯服地沿着金属线流向地下,建筑物就不会遭雷电了。

  富兰克林为了推广避雷针的使用,专门写了《怎样使房屋等免遭雷电的袭击》的文章。

文章发表后,美国的各个城市马上就开始安装避雷针。

但这却遭到教士们的反对,他们说雷电是上帝的震怒。

也有人因缺乏电的知识对避雷针的使用持怀疑态度。

有个叫普林斯的医生发表看法说:

“如果把雷电导入地里,那儿带的电就会增加,就很可能发生地震。

”“啊!

”他叫道:

“我们无法逃脱上帝的惩罚!

如果我们逃脱了来自空中的惩罚,却不能逃脱来自地上的惩罚……”避雷针在法国也受到了强烈反对。

圣奥梅尔的居民对当地安装了避雷装置的人提出控告,他们害怕惩罚这种亵渎行为。

  尽管有人反对,但避雷针还是普及开来了,因为事实证明,拒绝安装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装上了避雷针而安然无恙。

  避雷针传入英国后,英国人开始时广泛采用了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

但美国的独立战争爆发后,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在英国人眼中似乎成了将要诞生的美国的象征。

据说当时英国的国王乔治三世出于反对美国革命的盛怒,曾下令把英国全部皇家建筑物上的避雷针的尖头上统统装上圆头,以示与作为美国象征的尖头避雷针势不两立。

  避雷针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它不仅使人类免受“雷公”肆虐之苦,而且也使雷电和上帝脱离了关系。

电磁炉工作原理及使用

一、什么是电磁炉

  电磁炉(又名电磁灶)--是现代厨房革命的产物,是无需明火或传导式加热的无火煮食厨具,完全区别于传统所有的有火或无火传导加热厨具(炉具)。

二、电磁炉工作原理

  电磁炉作为厨具市场的一种新型灶具。

它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采用磁场感应电流(又称为涡流)的加热原理,电磁炉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锅具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

(即涡流),涡流使锅具铁分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分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故:

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所以热效率要比所有炊具的效率均高出近1倍)使器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的。

具有升温快、热效率高、无明火、无烟尘、无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不产生热辐射、体积小巧、安全性好和外观美观等优点,能完成家庭的绝大多数烹饪任务。

因此,在电磁炉较普及的一些国家里,人们誉之为"烹饪之神"和"绿色炉具"。

  电磁炉不适用的锅 

  铜、铝、陶、玻璃材料的锅和容器,因为它们的分子都不是磁性分子,不能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碰撞。

磁性分子包括铁、钴、镍及其所属氧化物。

超导世界的秘密

  在电能传输过程中,由于导线电阻的存在,都要产生热效应,白白地消耗了电能,还会给机器、设备造成损害,科学爱为此伤透了脑筋,千方百计地探索电阻很小甚至为零的导体输送电能。

在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踏入从未进入的低温奇异世界时,1911年科学爱发现在4.2K附近,水银的电阻消失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超导现象。

这时水银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电阻变为零,这种特殊的导电性质的物质状态,科学爱称为超导态。

从此揭开了研究超导的第一页。

超导现象这一伟大发现,促使人们挖掘物质世界中超导电性所隐藏的最神秘的宝藏。

  具有超导电性的物质叫超导体,超导体电阻突然变为零的温度叫超导临界温度至今已发现有28种元素、几千种合金和化合物是超导体。

超导体进入超导状态时,不仅其内的电阻为零,而且体内的磁场也为零,表现出完全的抗磁性。

请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把由三条铜腿支撑着的铅碗浸入液氦中,这时温度为4K,铅进入超导状态,当永久磁棒靠近铅碗表面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磁棒悬空漂浮在碗的上面。

这是由于铅碗的完全抗磁性产生了足够大的排斥力,与磁棒受到的重力相平衡的缘故。

  长期以来,人们发现的超导体只能低温液氦区(4K左右)工作,这就需要许多低温设备和技术,费用很高且不方便,因而限制了超导体的应用。

60年代开始,人们一直在探索把超导临界温度提高到液氮温区(77K)以上的办法,这就是高温超导研究。

1986年高温超导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科学家相继发现了许多高温超导物质。

现在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30K左右,使超导体已走出了液氦的阴影,为人类挖掘超导电性所隐藏的宝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现在超导的应用已闯入许多重要领域,如超导磁体、超导加速器、超导电动机等。

但超导的广泛应用还要克服许多障碍,超导世界的奥秘有待进一步揭示。

有位超导专家说过:

"如果在常温下,例如300K左右能实现超导电现象,则将使现代文明的一切技术发生变化"科学家正在超导世界中探索性能更好的高温超导材料,研究高温超导在技术上的应用。

可以预见,超导奖在能源、通信、计算机、医疗、交通各个领域中大显身手,为人类造福。

为什么雷声总是响很长时间

  大家都知道闪电是怎么回事。

它是高空运动云互相摩擦时产生的静电,当静电积累到很多时就会放电,从而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划破长空的闪电。

  雷声实际上就是闪电击穿空气时产生的。

  一道闪电通常有几百米到几千米,那么这道闪电击穿空气时发出的声响传到我们耳中所需的时间就会差几秒、十几秒(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况且,雷声在云和云之间还会来回反射,所以当一道闪电过后,我们才会听到雷声,而且雷声“隆隆”作响持续很长时间。

家庭节电小常识

  照明节电日光灯具有发光效率高、光线柔和、寿命长、耗电少的特点,一盏14瓦节能日光灯的亮度相当于75瓦白炽灯的亮度,所以用日光灯代替白炽灯可以使耗电量大大降低。

在走廊和卫生间可以安装小功率的日光灯。

看电视时,只开1瓦节电日光灯,既节约用电,收看效果又理想。

还要做到人走灯灭,消灭“长明灯”。

  电视机节电电视机的最亮状态比最暗状态多耗电50~60%;音量开得越大,耗电量也越大。

所以看电视时,亮度和音量应调在人感觉最佳的状态,不要过亮,音量也不要太大。

这样不仅能节电,而且有助于延长电视机的使用寿命。

有些电视机只要插上电源插头,显像管就预热,耗电量为6~8瓦。

所以电视机关上后,应把插头从电源插座上拔下来。

  电冰箱节电电冰箱应放置在阴凉通风处,决不能靠近热源,以保证散热片很好地散热。

使用时,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和时间。

电冰箱内的食物不要塞得太满,食物之间要留有空隙,以便冷气对流。

准备食用的冷冻食物,要提前在冷藏室里慢慢融化,这样可以降低冷藏室温度,节省电能消耗。

  洗衣机节电洗衣机的耗电量取决于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和使用时间的长短。

电动机的功率是固定的,所以恰当地减少洗涤时间,就能节约用电。

洗涤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衣物的种类和脏污程度来决定。

一般洗涤丝绸等精细衣物的时间可短些,洗涤棉、麻等粗厚织物的时间可稍长些。

如果用洗衣机漂洗,可以先把衣物上的肥皂水或洗衣粉泡沫拧干,再进行漂洗,既可以节约用电,也减少了漂清次数,达到节电的目的。

  电风扇节电一般扇叶大的电风扇,电功率就大,消耗的电能也多。

同一台电风扇的最快档与最慢档的耗电量相差约40%,在快档上使用1小时的耗电量可在慢档上使用将近2小时。

所以,常用慢速度,可减少电风扇的耗电量。

为什么电冰箱在停机后不能立刻起动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下面就压缩式冰箱介绍一下。

压缩式电冰箱是电机压缩式电冰箱的简称,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构成部分:

箱体、制冷系统与控制系统。

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制冷系统。

现在就来看看制冷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它是利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现象,使之气液循环,不断地吸热和放热,以达到制冷的目的。

其具体过程是:

通电后压缩机工作,将蒸发器内已吸热的低压、低温气态制冷剂吸入,经压缩后,形成温度为55C~58C,压强为1128帕的高压、高温蒸气,进入冷凝器。

由于毛细管的节流,使压力急剧降低。

因蒸发器内压力低于冷凝器压力,液态制冷剂就立即沸腾蒸发,吸收箱内的热量变成低压、低温的蒸气。

再次被压缩机吸入。

如此不断循环,将冰箱内部热量不断的转移到箱外。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夏天用冰箱来冷却房间,不但是不可能的,反而会使其内部温度升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只要压缩机一工作,其机体内就有高压存在,并且在断电后,要有段时间才能消失,这就是冰箱为什么不能在关机后立即开机的原因所在。

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其内在机理。

电冰箱在运行过程中,其制冷系统压缩机的吸气侧移为低压侧,其压力略高于大气压力。

压缩机的排压侧移为高压侧,压强高达117007帕左右,两侧的压强差很大(压力差也是很大),停机后两侧系统仍然保持这个压力差,如果立即起动,压缩机活塞压力加大,电机的压动力矩不能克服这样的压力差,使电机不能起动,处于堵转状态,这就使得旋转磁场相对于转子的转速加快,磁通量的变化率加大了,从而导致电机绕组的电流剧增,温度升高,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