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654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docx

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

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仿真试题【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

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

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也输入西方。

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大蒜、菠菜等,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

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城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

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多元统一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

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之路的传奇,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摘编自杜建录《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B.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的。

C.丝绸之路对内密切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则密切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关系。

D.丝绸之路联结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又联结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是重要的沟通交流舞台。

(2)根据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可见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

B.早期月氏、匈奴,后来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表明民族融合的绵延不断。

C.中原、巴蜀名茶输入西方、西域,西域、欧洲的物产和文化转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民族与国家间的关系。

D.唐朝时的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鲜卑、吐蕃等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

B.汉、唐、元、明各朝代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是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C.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和交流舞台,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D.和古代丝绸之路一样,未来的“一带一路”必将活跃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东西方交往。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4分)

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

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

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

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

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

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

“美!

”这叫“解馋”。

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

”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

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

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

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

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

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

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

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

“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

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

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

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

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

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

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

味!

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

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

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

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

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

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

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

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

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

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

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

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

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3)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

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3.(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材料一: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LockinChina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等发布的《2017年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圈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归国发展。

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

而美国、英国和澳洲留学的学生就占比超过56%,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现象。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的调查数据显示:

国外读研毕业生三年后超过半数居住在直辖市,发展优于国内读研毕业生。

(摘编自《中国留学生海归调查:

第三轮归国潮开启“人才顺差”世纪拐点》,《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9月7日)

材料二:

由于不了解国内环境,海归们回国后往往需要克服“逆文化冲击”。

除生活条件、工作节奏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外,国内外在办事程序、沟通渠道与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

对此,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人才科学基金副主任王真表示,海归人才急需一个重新认知自我与适应国内环境的过程。

“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逆文化冲击’在海归群体中普遍存在。

大部分人谈及回国后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在社交、择业、就业、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表现出‘水土不服’

(摘编自《林熙“筑巢引凤”服务海归人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6月16日)

材料三: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认为薪酬超过预期的海归仅有1%,三成海归认为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而近七成海归对工资待遇感到失望。

一方面,近年来海归人数呈几何倍数攀升;另一方面,国内每年也有700多万的毕业生与他们在应聘市场上竞争,雇主的选择余地很大,海归们在薪水上讨价还价的空间越来越小。

在国内就业形势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许多海归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

他们对海归光环深信不疑,带着并不理智的骄傲闯入人才市场,自然会被打击得头破血流。

更要命的是,海归人数增长的同时,质量却在下降。

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留学生却选择了含金量并不高的国外大学和专业。

并且,中国留学生对1年制硕士的“速成”学制尤其偏爱。

尽管留洋经验可以为他们的简历镀上一层金,但他们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却颇为有限。

(摘编自《凤凰网》2017年09月08日)

材料四:

“海带”(意指“海待”)的出现是个好现象,一位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海带”的出现说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再唯学历、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

这也提醒那些想借着出国留学镀金的人,不要试图靠一张海外文凭回来就想搞特殊化。

专家建议出国留学应该结合自身,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

(摘编自《海归过剩成“面霸”?

》,《环球时报》2011年7月31日)

(1)下列对材料中关于海归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2017年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海归人员回国发展主要是考虑国内经济以及家庭等因素。

B.海归人才在多个维度上表现出“水土不服”,多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不当,以及对国内环境的不适。

C.只有三成左右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基本符合期望值,可知海归人员不如之前那样受追捧。

D.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留学热潮的兴起,因追求“速成”等原因,留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令人堪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侧重分析了留学生归国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则侧重分析海归们回国之后需要克服的困难。

B.英、美、澳洲移民政策的收紧,使得留学生不能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是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因素。

C.在国内就业形势发生明显改变的情况下,不少海归在择业时仍带着不理智的傲娇,是极其不恰当的。

D.“海带”的出现提醒出国留学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注重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E.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海归人员归国的原因,归国后面临的问题,认为留洋镀金前应考虑归国后的问题。

(3)结合材料,分析“海归”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个题。

夏侯亶字世龙,车骑将军详长子也。

齐初,起家奉朝请。

齐永元末,夏侯详为西中郎南康王司马,随府镇荆州,亶留都下,为东昏听政主帅。

及崔慧景作乱,亶以捍御功,除骁骑将军。

及梁武起兵,详与长史萧颖胄协同,密遣迎亶。

亶乃赍宣德皇后令,令南康王纂承大统。

建邺平,以亶为尚书吏部郎,俄迁侍中,奉玺于帝。

天监六年,累迁南郡太守。

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

八年,起为司州刺史,领安陆太守。

服阕,袭封丰城县公。

居州甚有威惠,为边人悦服。

历都官尚书,迁给事中、右卫将军。

累迁吴兴太守。

在郡复有惠政,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

普通五年,为中护军。

六年,大举北侵,先遣豫州刺史裴邃帅谯州刺史湛僧智等自南道攻寿阳,未克而邃卒,乃加亶使持节代邃,与魏将河间王琛、临淮王彧等相拒,频战克捷。

寻敕班师合肥,须堰成复进。

七年夏,淮堰水盛,寿阳城将没,武帝复遣北道军元树帅彭宝孙、陈庆之等稍进。

亶帅湛僧智、鱼弘、张澄等通清流涧,将入淮、肥。

魏军夹肥筑城,出亶后。

亶与僧智还袭,破之。

进攻黎浆,贞威将军韦放自北道会焉。

两军既合,所向皆降,凡降城五十二,获男女口七万五千人。

寿春久罹兵荒,百姓多流散,亶轻刑薄赋,务农省役,顷之人户充复。

卒于州镇。

帝闻之,即日素服举哀,赠车骑将军,谥曰襄。

州人夏侯简等表请为亶立碑置祠,诏许之。

亶美风仪,宽厚有器量,涉猎文史,辨给能专对。

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晚年颇好音乐,有妓妾十数人,并无被服姿容。

子谊袭封丰城县公。

(节选自《南史•夏侯亶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B.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C.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D.亶历六郡/三州不为产业/禄赐所得随散亲故/性俭率居处/服用充足而已/不事华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予官职。

类似于后来的进士及第,被“释褐”授官。

B.服阕,守丧期满除服。

按古礼,官员守丧期间绝不可外出做官,只有期满除服方可。

C.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凡使臣持节,就代表着皇帝的亲临。

D.谥,谥号,古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亶审时度势,安国定邦。

他先后在齐东昏侯、南康王和梁武帝时期为官。

他看清形势,顺应时局,拥戴三位皇帝顺利登基。

B.夏侯亶能文能武,功绩显赫。

崔慧景作乱时,有捍卫抵御之功;攻打北魏时,屡战屡胜。

治理时,轻刑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

C.夏侯亶才能卓著,受人敬重。

卒于州镇后,皇帝当天就素服举哀;州人上表请求为他立碑设置祠堂,来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感激。

D.夏侯亶看淡财利,拒绝奢靡。

他在州郡为官时,不置产业,吃穿够用就行;晚年颇好音乐,那些妓妾都没有用华丽的衣服打扮。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忧解职,居丧尽礼,庐于墓侧,遗财悉推诸弟。

②在郡复有惠政,吏人图其像,立碑颂美焉。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5.(9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个题。

饮酒二十首(其四)

晋•陶渊明

栖栖①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②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栖栖:

心神不安的样子②翮(hé):

鸟的翅膀。

(1)下列对本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只失去同伴,在暮色中独自飞翔、徘徊哀鸣的孤鸟形象。

B.诗的五、六两句是说这只鸟鸣叫着想要飞向远方,就不必来来去去的依依不舍。

C.《归园田居》和《饮酒》都是陶渊明的得意之作,能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

D.诗的七、八两句和曹操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抒发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E.作者认为,既然自己和这只鸟一样,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就不会再离开了。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6.(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作者说到自己唯独只爱莲,其原因是莲花“  ,  ”,外形挺直,没有枝蔓。

(2)苏轼在《赤壁赋》里的句子“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是描述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历史的,对这段历史,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这样描绘的: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交易淡季的到来,宋总强调,公司鼓励各部门的同事调休出去学习充电,走走看看,但也强调不允许久假不归。

②陈老师是一个非常和蔼的人,他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对同学们的种种不情之请,他都尽最大努力去帮忙。

③如今,很多的网红靠炒作、制造话题等“吸睛、吸粉、吸金”,导致当今的“网红”群体泥沙俱下。

④一谈到自己最近的发明,这个小学生顿时双眼放光,跟身边的询问者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它的特点、优势等。

⑤老陈对即将参加工作的儿子说:

“孩子,进入单位要学会做人,搞好同事关系;要见机行事,不能见风使舵。

⑥作为新闻发言人的他,碰到过很多特殊的情况,也遇到过很多尖酸刻薄的问题,对这些他都能做到谈笑自若。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8.(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印军非法越界中国洞朗地区一个多月后,最终被迫于近日撤军。

这一争端的解决,显示出我国领导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解决争端问题的铁腕。

B.国家防总指出,当前要进一步落实江河洪水防御预案,强化监测预警、险情抢护、人员转移等措施,及时处置并发现各类险情,确保江河湖泊度汛安全。

C.前不久,北京多家五星级酒店被曝光在客人退房后没有彻底更换床品、浴缸及马桶圈,一时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

D.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认为,方舟子关于喝普洱茶能致癌的言论,极大损害了普洱茶产业的声誉,损害了云南省近600万茶农的合法权益。

9.(3分)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戏剧节,相信您会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

B.本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全自动、智能化扫地机器人,竭诚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垂询。

C.学生给老师拜年时说:

“学生叩问老师金安!

祝老师在新的一年里事业蟾宫折桂!

D.承蒙先生的惠允,本报首家摘要发表先生的大作,在学术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好评如潮。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

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  ,就不那么容易了。

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

齐白石用几只蝌科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

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  。

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

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

  ,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11.(5分)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只知终日拼命地去“争温饱”,这种人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也一定不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希望。

只要培养人们的“美的态度”或“唯美的眼光”,就一定能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①不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人生的人,不一定不懂得什么是人生。

②  

③  

四、写作(60分)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学校知名度,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工作经验,社会关系,沟通表达能力,学科优势,外表形象。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