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7673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州1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

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

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

“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

”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

”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

”老朱说。

⑪“大家都没忘啊。

”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⑫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⑬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

”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⑭“你真的舍得?

”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

”老康似乎是哭了。

⑮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⑯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

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⑰“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

“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

”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⑱“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

”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⑲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原文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第⑭段和第⑲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

第一次是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

(3)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⑮段中的画线句。

(4)第⑯段中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一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2)为老朱的离去而伤心和不舍;

因守山后继有人而高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4)环境描写。

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做铺垫。

(5)①交代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代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

②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

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

【解析】【分析】

(1)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2)⑭段中老康哭是因为老朱退休了将回到镇上,和自己分开,老康不忍心和好朋友分开,感到伤心和不舍。

⑲段中因为老朱的儿子朱明泽和老陈的儿子陈遗志继承父辈的任务,来到山上守山,老康觉得后继有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3)“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象山杨一样沉稳。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4)“蓝天,白云,清翠的树林”,是自然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

(5)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二是前后照应;

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

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五起线索作用).规范答题:

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突出了…,表现了…

故答案为:

(1)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2)为老朱的离去而伤心和不舍;

因守山后继有人而高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4)环境描写。

(5)①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的概括与梳理。

情节梳理:

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

⑶本题考查品析文章语言。

答题:

明手法--阐运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析效果;

⑷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或作为情节线索等;

渲染怎样气氛,烘托人物的怎样情感和思想、性格、情绪;

⑸本题考查故事情节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

2.现代文阅读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

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②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

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

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

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③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④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

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⑤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6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

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

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

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

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

斯莫尔《网络化大脑:

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

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

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

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

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

沃尔夫说:

“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

”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

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

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链接四:

功能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

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

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

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

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 

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 

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 

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2)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

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

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

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

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3)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使过于关注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不能深入阅读。

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某些人或某些东西通过摆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促使人们的大脑变化。

【答案】

(1)B

(2)C

(3)D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

B项有误,从“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可知,“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表述不正确。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从“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可知A项错误;

从“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只要一进如逻辑框架,才能说说阅读”可知B项错误;

从“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可知D项错误。

故选C。

⑶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从“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可知,D项的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

⑴B;

⑵C;

⑶D;

【点评】⑴信息筛选类题目答题技巧:

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

②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⑵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命题重点,从命题实践看,许多是从局部和全文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词语与选项内容对比分析。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把握说明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逐项分析判断。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山下的国庆月夜

鲁珉

4年前,我喜欢上了户外徒步旅行。

那年的国庆前夕,与友相约徒步穿越泸沽湖亚丁。

为避开“十一黄金周”,我们提前几天就进入了宁蒗到木里的无人区。

经过3天的徒步穿越,当我们到达川西亚丁雪山下一个叫呷洛的小村子时,正好是“十一”国庆节,农历八月十六。

向导提前联系了一个叫扎西罗布的藏家。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扎西大叔把我们领进一间典型的藏式房屋,非常大的正屋,中间是大大的火炉,原木地板。

放下重装包,大家开始动手做晚餐。

扎西大叔的女儿白玛拉珠有些害羞,我们做饭时她笑呵呵地围着我们,看我们做汉族菜,还用不太流畅的汉语问这问那。

经过一番忙碌,各种炒菜、凉拌菜、汤菜,还有饼干之类的食品,堆了满满一大桌子。

我们热情邀请扎西大叔一家和我们一起吃饭。

席间,我把从千里之外带的月饼分给大家,说昨天是中秋节,今天是国庆节,我们一同共庆佳节。

扎西大叔咬了口月饼说:

“这辈子还没吃过月饼呢。

”我问月饼好吃不?

他说:

“好吃,很好吃。

”他边吃边说,每当国庆时,我们就会在屋前升挂国旗。

你看,那红旗在夜里也还是看得清清楚楚。

他起身从一个超级大的木柜子里搬出一个大壶,笑着说,一起喝青稞酒,庆祝国庆节。

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

那青稞酒虽说有40多度,但入口好,感觉不到有那样高的度数。

大家说笑着,互相敬酒,在雪山下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国庆夜晚。

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

大家一起说着,笑着,喝着一杯杯清甜可口的青稞酒,藏家房屋里充满着别样的喜庆。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

此时,月光从藏家房屋的窗户透了进来,形成道道明亮的线条,把藏式房屋映照得格外美丽,似乎正散发着远古的幽香。

透过窗户,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山下的夜空里随风飘扬。

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

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

或许,在极度亮丽的月色下,悠长的情愫会悄悄地生长成对静美雪山夜空的无限依恋。

其实,一年里有很多美好的月夜。

只不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恰恰又是国庆,这一天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寄托与思念。

在那雪山下的高原上,有种情怀飘然而至:

伟大的祖国,60多年来,走过风雨,遇见彩虹,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深情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屹立在世界东方。

这时,同行的驴友都出来了,仰望着湛蓝的星空,不知谁大声说,我们唱首歌吧,唱《我爱你,中国》!

大家立马附和。

顷刻,雪山下响起高亢的歌声: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月夜里,秋风起,天高云淡。

抬眼望去,雪域高原下的祖国山河美丽妖娆。

年年有国庆,但在雪山下不同民族的同胞一起过国庆,却不是年年有。

高原雪山下的国庆月夜,令我终生难忘。

那年以后,每年的国庆节假期,我都是背起背包,行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伟大与壮丽。

或许,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

(1)根据选文内容,按顺序说说“我们”是如何共庆国庆佳节的。

做晚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国旗,望星空→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扎西大叔”的人物形象。

(3)为什么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4)文章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答案】

(1)吃晚饭;

发月饼;

喝青稞酒;

唱《我爱你,中国》

(2)“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擅长酿酒、热爱祖国的藏民形象。

(3)因为那个国庆节,在扎西大叔家,一起度过这个国庆节的有藏族、普米族、纳西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同胞,我们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所以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4)“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

”作用:

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

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5)深化文章主旨,启迪读者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稳定和谐而努力。

(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提干要求和提示,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所做事情即可。

(2)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如:

表明“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

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

表明“扎西大叔”是一个擅长酿酒的人。

(3)结合下文“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

”分析即可。

(4)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例如: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

作用:

(5)“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

”在结构上总结上文。

内容上是深化主旨,点明中心。

抒发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⑴吃晚饭;

唱《我爱你,中国》;

⑵“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擅长酿酒、热爱祖国的藏民形象;

⑶因为那个国庆节,在扎西大叔家,一起度过这个国庆节的有藏族、普米族、纳西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同胞,我们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所以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⑷“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

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⑸“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

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点评】⑴概括全文内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时,认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概括即可。

⑵结合对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细分为: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⑶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文本内容,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是一道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对每一个选项仔细揣摩,然后得出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