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7689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docx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根底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评估

 

自主学习

 

〔一〕文题解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

论语·颜渊?

,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答复。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受承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一样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那么。

〔二〕课文释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原文】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1〕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2〕仁焉〔3〕。

(4)仁由己,而由〔5〕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6〕目(7)?

〞子曰:

“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8〕。

〞颜渊曰:

“回虽不敏〔9〕,请事〔10〕斯语矣。

〞(?

论语·颜渊?

 

【注释】〔1〕为:

是〔2〕归:

赞许,赞许。

〔3〕焉:

句末语气词。

(4〕为:

动词,做到。

〔5〕由:

依靠〔6〕其:

代词,代指克己复礼。

(7〕目:

条目,详情。

〔8〕动:

做。

〔9〕敏:

聪明,机敏。

(10〕事:

名词作动词,从事、实行。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

“抑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普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你是仁人。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

吗?

颜渊说:

“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

“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

“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句话。

2.【原文】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1〕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2〕,勿施于〔3〕人。

在邦〔4〕无怨,在家〔5〕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第1页共14页

 

(?

论语·颜渊?

 

【注释】〔1〕如:

像,好似。

〔2〕所:

与“欲〞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

欲,想要。

(3〕于:

给。

〔4〕邦:

古时诸侯的封邑。

〔5〕家:

古时卿大夫的封邑。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

“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慎重,使唤百姓就像

承担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

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在诸侯国做官,为

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

“我冉庸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问知〔1〕,子曰:

“知〔2〕人。

〞樊迟未达。

子曰:

“举直措诸枉〔3〕,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

“乡〔4〕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5〕诸枉,能

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

“富哉言乎!

〔6〕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

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论语·颜渊?

 

【注释】〔1〕知通“智〞智慧,精明〔2〕知:

了解〔3〕枉:

名词,邪恶的人。

(4)乡:

通“向〞,先前,在此作“刚刚〞讲。

〔5〕错,通“措〞,安置

(6〕富哉言乎:

即言乎富〔7〕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疏远;此处为被动用法。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

“对人慈祥。

〞问什么是智。

孔子说:

“了解别人。

樊迟没有明白。

孔子说:

“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去见子夏,说:

“先前我拜见教师,问他什么是智,教师说:

‘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

〞子夏说:

“这句话的含义多么深广啊!

舜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汤做了天子,从群众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4.【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子曰:

“其〔2〕‘恕’乎!

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注释】〔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此句为定语后置句,以“而......者〞为标志。

言:

字。

行:

奉行,实践。

〔2〕其:

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也许。

【译文】子贡问道:

“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

〞孔子说:

“大概是‘恕’字吧?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5.【原文】

子贡曰:

“如〔1〕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2〕!

必〔3〕也圣乎!

尧舜其〔4〕犹病〔5〕诸〔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7〕,己欲达而

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雍也?

 

【注释】〔1〕如:

如果。

〔2〕何事于仁:

即何止于仁,岂止是仁。

〔3〕必:

一定

 

第2页共14页

 

〔5〕其:

表委婉揣测语气的副词,也许,大概。

〔5〕病:

担忧,忧虑

(6〕诸:

兼词“之于〞。

〔7〕立人:

使别人立得住。

立,使动用法。

(8〕达人:

使别人通达。

达,使动用法。

【译文】子贡说:

“假设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怎么样?

可以说是仁了吧?

孔子说:

“这何止是仁呢,必定是圣了!

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

所谓

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啊。

 

6.【原文】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

“仁的境界很高远吗?

只要我想到达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7.【原文】

曾子曰:

“士〔1〕不可以不弘〔2〕毅〔3〕,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4〕己任,不亦

重乎?

死而后已(5),不亦远乎?

〞(?

论语·泰伯?

【注释】〔1〕士:

读书人。

〔2〕弘:

广阔,志向远大。

〔3〕毅:

坚强,意志坚强。

〔4〕以为:

以......为,把......作为。

〔5〕已:

停顿。

【译文】曾子说:

“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道

路漫长。

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

到死才停顿,不是很遥

远吗?

 

8.【原文】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

【注释】〔1〕志士:

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

【译文】孔子说:

“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性命。

 

9.【原文】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2〕。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论语·里仁?

【注释】〔1〕约:

形容词作名词,贫困的生活。

〔2〕乐:

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生活。

(3〕安:

意动用法,以......为安。

〔4〕利:

意动用法,以......为利。

【译文】孔子说:

“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

有仁德

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

 

〔三〕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根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第3页共14页

 

学习评估

〔一〕字音

1.皋陶(ɡāoyáo)

..

〔二〕通假字

 

2.譬(pì)3.弘毅(hónɡ)

..

①举直错诸枉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知者利仁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措安排、安置②向先前③智智慧,精明

(三〕古今异义

①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丈夫或妻子。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答案①保护别人。

②可以凭借。

 

(四)词类活用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仁者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不可以长处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前“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

后“直〞,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正直。

枉:

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疏远(3)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

住。

达: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达(4)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生活(5)安、利:

容词作动词,安于,利于(6)名词作动词,担忧、忧虑

〔五〕一词多义

 

第4页共14页

 

①归

 

②事

 

③举

 

天下归仁焉:

秦伯归女五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臣请完璧归.赵:

众士仰慕,假设水之归.海:

 

今日之事何如:

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举类迩而见义远: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戍卒叫,函谷举.: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舜有天下,选于.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于

何事于人,必也圣乎:

君幸于赵王:

 

答案①赞许,赞许/出嫁/返回/归还/归聚②事情/事故,变故/事业/从事,实行/侍奉,

伺候③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发动,出动/推荐,选拔/攻克,占领/拿,用/全,都

④介词,从/介词,给/介词,在/介词,被

(六〕特殊句式

(1)克己复礼为仁。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富哉言乎!

(4)何谓也?

(5)何如?

可谓仁乎?

 

第5页共14页

 

(6)舜有天下,选于众⋯⋯

(7)不仁者远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判断句,(3)主谓倒装句,(4)(5)宾语前置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7)被动句。

〔七〕语句翻译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2)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3)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

(4)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会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

(5)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二、合作探究解疑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终究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

请大家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

文中相关的句子:

a克己复礼为仁。

〔什么叫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

天下归仁。

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什么。

怎么样: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爱人,知人〔是什么。

怎样做: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6页共14页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到达仁,

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一〕概括:

a什么是仁: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到达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能近取譬。

施仁之后会怎样:

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二〕有人说,“仁〞是很高尚的道德,但施仁的社会已远离我们而去了;有人却认为,“仁〞一直与我们在一起,我们生活中,仍需要“仁〞,存在“仁〞,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

(1〕克己复礼:

抑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那么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方抗击肺炎过程中,需要“宅戴洗〞,但人们也想要出门、想要更多口罩确保物资充裕,但是面对严峻的疫情,必须严格约束自己,留在家中,必要外出时,戴口罩做好防护。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抗击肺炎过程中,时不时会看到新闻里,有女子或是老年男子,外出时拒绝戴口罩,甚

至还和执勤人员起冲突,不配合防疫工作。

每个人都不想染病,而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染病或

者传病的可能,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珍爱自己生病,也请珍爱别人XX,外出时无比

戴口罩。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

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

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教师,如为我们宿舍

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教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平安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教师⋯⋯当

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

兴旺。

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开展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应该

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

所以,

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

了。

 

总结:

学以致用。

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

也许一开场我们

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

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典X,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立不起来呢?

今天我们在汲

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

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立和开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

读这么几句话:

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还有一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

〞又说:

“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

〞——耶稣

 

第7页共14页

 

最高贵的XX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

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穆罕默德

 

三、思悟稳固提升

1.课内素材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适用话题】志向,责任,执着

【运用例如】曾子认为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

要走的路很长。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孔子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济世救人的

责任。

而曾子在进展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决的意志,他的这两句名言后

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

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X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博大的胸怀与

这样高远的志向,都是源自于孔子的?

论语?

和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理想,正是这种理想人格的伟大表达。

愿我们

在新的历史时期,能担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

2.有关“为理想而活〞的名言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

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纪伯伦

·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伏尼契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车尔尼雪夫斯基

·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决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

·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

 

【拓展阅读】

虽己所欲,勿施于人

①蝴蝶的破茧重生只能由它们自己完成生命的突围幼鹰的展翅蓝天只能由它们单独完

成成长的使命,被喂食的动物却只能因为固守依赖而丧失生命的本能。

孔夫子曾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果真“施于人〞?

其实不然。

自然的生长规律早已在宇

宙洪荒时便已定下,随着亘古流传下的规那么推着它前行。

帮蝴蝶翻开束缚它的蝶茧又当如何?

不!

那是你在摧残生命。

②川端康成曾写道:

“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

〞大师并未下这朵芬芳,也并未用闪光灯打搅它彼时的宁静。

③然而,总有人穿上“善意〞的外衣却大行伤害之事,将天然生长的野菊移于温室,将

 

第8页共14页

 

翱翔天际的飞鸟拘于小小笼中,还美其名曰“保护〞,实那么伤害了它们最引以为傲的天性和

自由。

如果将天性比作双足,那么善意便是助行之履,倘假设削足适履,以善意伤害原本的天

性,那便是适得其反,本末倒置了。

善意的力量不在你手中,而在于你的内心,在于你的一

念之间,成全抑或不成全它们的天性,满足抑或不满足你自己喜爱的“欲望〞,决定权完全

在于你。

④不止对于生命中的动物朋友,对于社会以及个人的精神家园,也因“喜爱〞而被伤害。

雷锋日,敬老院的奶奶因被洗脚二十余次而苦不堪言;网络上,因“喜爱〞而被恶搞的事件

不计其数;因“喜爱〞而高调行善的背后是对他人的尊严的践踏⋯⋯当我们只能在雷锋日一

表自己的爱心,而平日对弱势群体不管不问时;当所有历史社会事件都可以被戏谑玩笑,狂

欢成风时,我们的喜爱与关注早已演变成了一阵阵狂风,将我们的责任感与善举之意吹得摇

摇欲坠。

当国民的喜爱没有一丝敬畏与尊重时,我们的家国大厦必将岌岌可危。

怀揣一颗体

贴与尊重之心吧,在平日里去照顾孤寡老人,让他们体味家的温暖;在网络上也别人云亦云

哗众取宠,让正气返璞归真,我们不需要对恶劣之事口诛笔伐,只要每个人身正独善,便能

将善举之履穿好,便能保护天性使之越行越远,便能以众人拾柴之力照彻漆黑长空。

⑤君不见那花间纷飞的蝴蝶,假设没有当初蜕变的痛苦,又怎会成就日后美丽动人的翩翩

舞姿;那九天盘旋的苍鹰,假设是不经历那断崖折翅的刻骨铭心,又怎会成就笑傲长天的勃勃

雄姿。

⑥让生命成为他们自己吧!

莫削天性之足适善意之履,莫用好心办了坏事。

哪怕是“己

所欲〞,也要用理智的冷眼和平和的心境判断是否应该“施于人〞。

⑦遵从生命本来的规律,“虽己所欲,勿施于人〞。

 

第9页共14页

 

课时精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根底精练

1.以下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克己复礼为仁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举直错诸枉

答案D

解析“错〞通“措〞,译为“安排、安置〞。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家无怨

B.尧舜其犹病.诸

C.非礼勿视

D.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答案C

解析A项“家〞古义为“古代大夫的家族〞。

B项古义为“担忧、忧虑〞。

D项古义为“贫

困〞。

均与今义不同。

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举直错诸枉

③何谓也

②尧舜其犹病诸

④可谓仁乎

A.①②一样,③④一样

B.①②一样,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一样

答案C

解析①中“诸〞用在句中,作兼词“之于〞用;②中“诸〞用在句末,作兼词“之乎〞用;③中“何谓〞是“谓何〞的倒装,“谓〞作“说的是〞讲;④中“谓〞作“称为〞“叫作〞讲。

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为哪一项()

A.己欲立而立.人

 

第10页共14页

 

B.尧舜其犹病.诸

C.不仁者远.矣

D.死而后已.

答案D

解析D项意为“停顿〞。

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

B项名词作动词,担忧、

忧虑。

C项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5.以下句子为宾语前置句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克己复礼为仁

B.仲尼岂贤于子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