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818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8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docx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石家庄市初三化学中考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将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稀硫酸分装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再称取质量相等的铝和锌,把铝放入甲烧杯中,锌放入乙烧杯中。

待反应结束后,发现甲烧杯中铝有剩余,乙烧杯中的锌已全部反应,根据此现象推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B.可能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C.一定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D.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因为甲烧杯中铝有剩余,说明稀硫酸已用完,在此反应中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而乙烧杯中锌已全部反应,在此反应中有两种情况可能存在:

①稀硫酸已用完,也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那么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②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因此,就没有产生稀硫酸全部反应生成的那么多氢气,此种情况实验中就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详解】

A、根据分析,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可能一样多,选项A不正确;

B、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最多与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B不正确;

C、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比甲烧杯少,但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和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C不正确;

D、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已用完,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比甲烧杯少,因此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D正确。

故选D。

2.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m表示食盐的质量,A%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

【答案】D

【解析】A.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

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使溶液的酸性变弱,溶液pH变大,但是始终呈酸性,不会出现pH等于7或pH大于7;B.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是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随酸的加入,pH不断减小,刚好完全反应pH等于7;酸过量时,溶液呈酸性,pH小于7;C.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开始,随食盐的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先反应完,但是铁比同质量的锌生成氢气多。

选D

点睛: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3.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CO(CO2)——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MnO2粉末(KCl)——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FeSO4溶液(CuSO4)——加入足量锌粉、过滤

D.Na2SO4溶液(NaCl)——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CO能与灼热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与灼热氧化铜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Cl易溶于水,MnO2粉末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FeSO4溶液和CuSO4均能与锌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NaCl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小菁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其成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

C.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D.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根据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而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正确;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正确;C、因为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故原固体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错误;D、因为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都为复分解反应,故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正确。

故选C。

点睛:

碳酸钠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碳酸钙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硫酸钡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考虑碳酸钠溶液也为碱性;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其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

已知: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OH)2

MgO+H2O;碳酸钙高温下分解。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12.9g水垢样品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点剩余固体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

B.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C.图中ab间任一点(不包括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D.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2.0-x)g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详解】

A、图中a点剩余固体是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故A说法正确;

B、由图象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

12.9g-12.0g=0.9g

设氢氧化镁的质量为m

解得:

m=2.9g

则碳酸钙的质量为12.9g-2.9g=10g

设碳酸钙完全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

,解得:

n=4.4g

x=12.0g-4.4g=7.6g

若碳酸钙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36.0%,说明了碳酸钙没有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CaO,故B说法错误;

C、图中ab间任一点(不包括a、b两点),说明了氢氧化镁没有完全分解,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故C说法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2.0-x)g,故D说法正确。

故选:

B。

6.向质量为m的Zn和Fe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Cu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滤液的颜色一定呈无色B.滤渣中的物质一定有3种

C.滤渣中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D.滤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

【答案】D

【解析】Zn+CuCl2=ZnCl2+Cu

6564

Fe+CuCl2=FeCl2+Cu

5664

由此可知,锌的反应使固体质量减少,铁的反应使固体质量增加,质量为m的Zn和Fe的混合粉末中加入一定量的Cu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

说明锌、铁都参与反应,因此溶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选D

点睛: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7.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蓝色溶液屮加入W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混合物仍是W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的取值范围是W≥8gB.加入氧化铜的质量是10g

C.最后得到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是19.7%D.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07g

【答案】D

【解析】

解法一:

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m,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x,生成硫酸铜的质量y。

CuO+H2SO4═CuSO4+H2O

80  98   160

m   x     y

x=

 y=2m

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a;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同时放出氢气质量为c。

Fe+CuSO4═FeSO4+Cu固体质量增加

56 160        64  64-56=8

    2m                 a

a=0.1m

 Fe+H2SO4═FeSO4+H2↑

 5698           2

 b14g-

c

b=8-0.7m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即:

a=b,0.1m=8-0.7m,解得m=10g,b=1g。

由于b=1g,所以有:

c≈0.04g

由题意可知,硫酸最终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设硫酸亚铁的质量为z。

H2SO4 ~FeSO4

98     152

100g×14%z

Z=

加入铁粉的质量W=

×

×100%=8g;

最后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19.73%

故选D。

解法二:

根据加入铁粉后,固体质量相等,则说明反应消耗铁粉的量等于析出金属铜的质量。

反应过程中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H2SO4

H2SO4、CuSO4

FeSO4

则存在关系式:

H2SO4~Fe~FeSO4

9856152

100g×14%xw

解得x=8g,w=21.7g,则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铜的质量为8g÷

=10g,则A、B项正确。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y,生成硫酸铜的质量z。

CuO+H2SO4═CuSO4+H2O

8098160

10gyz

解得y=12.25g,z=20g,则剩余H2SO4的质量为100g×14%-12.25g=1.75g

设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Fe+H2SO4═FeSO4+H2↑

982

1.75gm

解得m=0.036g,则D项错误。

则最后所得硫酸亚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9.7%,C项正确。

点睛:

分析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

8.小明在实验室中找到了三包已经失落标签的白色粉末,已知是CaCO3、Na2CO3、CaO,请从下面的试剂或方法中选择一种来确定该三种物质()

A、稀盐酸B、水C、加强热D、CaCl2溶液

【答案】B

【解析】A、盐酸和碳酸钙,碳酸钠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鉴别

B、碳酸钙不溶与水,碳酸钠溶于水,氧化钙和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

C,碳酸钙,碳酸钠加热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鉴别

D,氯化钙和碳酸钠生成沉淀碳酸钙,与碳酸钙和氧化钙吧反应,不能鉴别

故选B

9.将一定量的丙醇(CH308)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C3H8O+bO2

cCO2+dH2O+eX,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丙醇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6.0

12.8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7.2

8.8

x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x的值为2.8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为甲烷

D.方程式中a:

b=1:

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丙醇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和X的质量之和,则12.8g+6.0g−7.2g−8.8g=2.8g,即a=2.8,正确;

B、因X的开始的质量为0,反应后质量增加,则X是生成物,错误;

C、因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由氢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则X中没有氢元素,不可能使甲烷,错误;

D、若无X生成,则只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

2C3H8O+9O2

6CO2+8H2O,设6.0克丙醇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

解得:

=14.4g,而题给的氧气的质量为12.8g,所以氧气的质量不足,此时丙醇要发生不完全燃烧,有根据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加上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刚好等于氧气的质量,故X中只含有碳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可知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2C3H8O+5O2

2CO2+8H2O+4C,所以a:

b=2:

5,错误。

故选A。

点睛:

根据丙醇的组成可知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及质量守恒可知,则该反应中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X三种物质,则X的质量为12.8g+6.0g-7.2g-8.8g=2.8g。

10.在托盘天平(灵敏度极高)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各加入足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然后向左端烧杯加入5.6克铁,要使天平再次平衡,应向右边烧杯加入

A.5.4克氧化钙B.5.6克铜C.6克镁D.10克碳酸钙

【答案】A

【解析】天平的两边增加的量相同时天平才能仍然平衡。

5.6克铁和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0.2g氢气,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没有气体逸出,增加的量为5.4g,天平平衡;5.6g铜和酸不反应,增加的量为5.6g;6g镁和酸反应生成气体0.5g;增加5.5g;10g碳酸钙和足量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g,增加5.6g;选A

点睛:

天平的平衡问题的关键是余下的物质一样多,天平平衡。

11.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

其中错误的操作顺序是()

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④②⑤①③B.⑤④②①③C.②⑤④①③D.⑤②④①③

【答案】A

【解析】

要先除硫酸根离子,然后再除钙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钡离子就没法除去,至于加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顺序不受限制,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节了,只要将三种离子除完了,过滤就行了,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

12.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用数轴表示正确的是(  )

A.不同物质的着火点:

B.硫及其化合物与化合价的关系:

C.50g19.6%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D.物质形成溶液的pH:

【答案】B

【解析】A、白磷的着火点比铁的低,B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所以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

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C、50g19.6%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因为金属足量,酸反应完,氢气的质量由酸决定。

D、纯碱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等于7;酸奶呈酸性,pH小于7。

选B

13.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鉴别NaOH和CaCO3

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

除去CaO中的CaCO3

方案1

加水溶解,看是否溶解、放热

加适量Ca(OH)2溶液,过滤

点燃

加适量稀盐酸

方案2

加入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加适量稀盐酸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加水溶解,过滤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鉴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溶解时放热,而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和氯化钙,方案1和方案2都合理,不符合题意;

B、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根据除杂原则方案1是正确的,方案2不正确,因为盐酸既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符合题意;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用点燃的方法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不能点燃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加入适量的盐酸是错误的叙述,盐酸能与氧化钙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实验①

实验②

A

探究碘在汽油和植物油中的溶解性

B

探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

C

探究催化剂对反应快慢的影响

D

探究CO2的化学性质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A、食盐和高锰酸钾都能溶于水,能够达到实验目的;B、铜和盐酸不能发生反应,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C、由于温度不一样,因此无法比较催化剂对反应快慢的影响,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实验1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验2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1和实验2探究的化学性质不同,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5.已知AgNO3见光易分解,aAgNO3=bNO2↑+cO2↑+dX(NO2能与NaOH反应)。

取34g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B.生成X的质量为21.6gC.X是银D.c:

d=1: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

说明34g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氮9.2g,氧气3.2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X一定含有银元素,它的质量为34g-9.2g-3.2g=21.6g。

34g硝酸银中银元素的质量为,

,X一定是银。

【详解】

A、AgNO3见光易分解,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生成X的质量为21.6g,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X是银,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c:

d=1:

2,符合题意。

故选D。

16.将ag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加入到bgAgNO3和Cu(NO3)2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g

B.若滤渣中含有单质Zn,则滤液一定是无色溶液

C.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渣中一定含有Ag、Cu、Fe

D.若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中的一定含有四种金属阳离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锌>铁>铜>银,将ag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加入到bgAgNO3和Cu(NO3)2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反应顺序是,锌先与盐溶液反应,锌完全反应后,如果硝酸银或硝酸铜有剩余,铁在与两溶液反应;①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②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反应中金属的质量关系如下:

【详解】

A、铁和硝酸银、硝酸铜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减小,固体质量增加,锌和硝酸银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减小,固体质量增加,锌和硝酸铜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质量增加,固体质量减小,当锌和硝酸铜的质量远远大于铁和硝酸银的质量时,滤渣的质量会小于a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若滤渣中含有单质Zn,则滤液一定是无色溶液;

C.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渣中一定含有Ag、Cu、Fe,由于锌先反应,锌可能剩余,也可能反应完;

D.若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硝酸银有剩余,硝酸铜没反应,锌和铁都反应完,则滤液中的一定含有银离子,四种金属阳离子。

选A

【点睛】

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B.将铜片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

【答案】C

【解析】A.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盐酸足量时,锌被完全反应,没有锌剩余,最后固体的质量为零;B.将铜片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根据反应方程式可计算,每64克铜参与反应,会从溶液中置换出216g银,所以固体的质量增加,反应结束了质量不再改变;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由于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反应的酸中氢元素的质量,所以镁、锌最后生成氢气质量相同;但反应中,等质量的镁比锌生成氢气多;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二氧化锰是催化加质量不变,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反应中,固体总量减少,所以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

选C

18.下列除杂(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A.CuO(C):

隔绝空气高温加热

B.Na2SO4溶液(NaOH):

加适量稀盐酸

C.CO2(HCl):

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CaCl2溶液(HCl):

加入过量碳酸钙,充分反应后过滤

【答案】D

【解析】A.CuO(C):

隔绝空气高温加热,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B.Na2SO4溶液(NaOH):

加适量稀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引入杂质氯化钠;C.CO2(HCl):

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能将二氧化碳反应掉;D.CaCl2溶液(HCl):

加入过量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钙、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中只有氯化钙;选D

点睛:

除杂的原则:

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

B.降低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50g甲、乙,同时降温至t1℃,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答案】C

【解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