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有效作业及方式阶段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物理有效作业及方式阶段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有效作业及方式阶段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取得一定的效果而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或投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取得较少的效果都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行为。
因此,没有效率的制约,仅依赖教学效果来判断作业的有效性必然导致学生作业时间的膨胀,从而剥夺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引起学生厌学。
第二,有效作业是高效益的作业。
有效作业必须是总体上有效的作业,不是对个别学生有效的作业,它要体现作业的效率并实现作业的公平,为追求作业效率而出现的仅对个别学生有效的作业是不公平的。
有效作业的效益包括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教学是由师生的共同活动构成的,所以有效作业的个体效益不仅包括学生的成长,还包括它所带来的教师的满足感和进一步完善的愿望,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社会效益是由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所带来的社会发展进步,是间接的效益。
第三,有效作业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业。
有效作业是为了学生有效地学,而有效地学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的成功,学习成功又给予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激励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成功,如此不停地反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持续有效学习。
4﹑有效物理作业,是指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建构所学物理知识、训练学习物理知识的技能,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懂得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使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强烈欲望、形成可持续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5、有效物理作业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循环过程。
判断物理作业“有效”与否不应该取决与教师布置了多少内容的作业,学生收获的少也徒劳无功。
对于什么是高效的“作业”,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同的是指教师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
如何判断作业是否有效?
国内的研究往往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衡量:
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
2)是否注重个别差异;
3)是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4)作业能否体现互动的要求,师生是否共同参与;
5)是否把作业与学生课堂学习联系起来;
6)是否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技能,提高其素质。
有效教学特别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直接影响认知的结果。
有效作业要实现高效认知,必须解决如何使学生高效参与作业的问题。
6、作业批改:
学生的学习是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与调节,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批改作业是实现有效反馈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调节学生学习的行为,也可以调节教师施教的行为。
批改作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作业批改是师生、生生交流信息、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
教师既是布置作业的主体,也是批改作业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认真、及时、准确、高效地批改学生作业。
作业的批改包括两个环节:
批作业和改作业。
作业的批改涉及批改的目的、批改用时、批改方式等。
批改作业的功能有反馈、监督、评价;
批改作业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批改方式。
7、作业批改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生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丰富物理课外作业方式:
能在以前较为单一、机械的物理课外作业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能解决学生困惑、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作业方式。
实践探索:
对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各种各样零散的、随意的物理作业方式系统化,条理化,分别研究他们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研究他们的操作流程,使用效果,以及使用范围和局限性。
二、收集整理作业设计(数量、对象、内容、形式)方面的研究成果.收集整理作业批改、反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
1、有效作业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1)关于家庭作业的功能
中西方学者普遍认可家庭作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过量的家庭作业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家庭作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适量的家庭作业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技能的提高,有助于内化学生纪律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自制力的提高以及独立性和责任心的培养,有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了解学校的发展,促进家校合作等。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卡迈克尔(JacobCarmichael)指出:
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做家庭作业,就会对重新做家庭作业感到困难,不会安排时间学习,所以影响学习成绩。
洪淼对高中英语家庭作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布置作业是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同时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来促进教学改进。
学生们也认为作业的应试功能不再是高中生期待的唯一目标。
[1]但过量的家庭作业则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如剥夺学生享用闲暇,易导致学生睡眠不足,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失去进行集体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进而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厌学,还可能助长欺骗等不良品性。
在国内外都发生过学生由于学业成绩的压力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的亲子关系冲突,甚至血案。
美国教学问题专家哈里斯·
库帕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令人深思:
家庭作业对高中生成绩的积极影响很大,对初中生也有一定影响,但功效大约只有高中生影响的一半,对小学生来说,尽管作业对他们的成绩真的有效,那也是很小。
[2]在国内,吴也显认为:
“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方法。
”[3]
(2)关于家庭作业的类型
中西方教师在课外作业类型设计上存在很大分歧。
就近几十年的作业设计研究历程来看,作业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种是美国的杜威提出的基于实验主义的活动作业形式,把作业看成课程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课程就是社会活动作业。
作业的类型更倾向扩展型与创造型,即课外作业应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与迁移,作业完成重结果更重过程,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余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创新。
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Real-lifehomework),他们认为当鼓励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即学以致用,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透彻;
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学生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就特别显得有意义。
[4]在日本,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非常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
如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自己设计自己的郊游”、“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等等。
[5]美、日中学生的课外作业比较突出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整合性。
另一种是前苏联的凯洛夫提出的基于认知主义的文本性作业,把作业视为家庭范围内完成的课程补充和延伸内容。
[6]我国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课外作业主要是这种类型。
在课外作业类型设计上,主要是记忆型和积累型。
作业内容往往都是复习课堂教学内容,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谈振华认为,学生课外作业的内容包括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预习或复习教科书,完成习题、作文、绘制图表等书面练习,完成朗读、背诵、复述、答问等口头作业,完成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业。
[7]
(3)关于作业设计的难度
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感到完成作业不是不得不承担的负担,而是一种內隐的需求时,作业对他们来说就会变得轻松而有兴趣,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反之则会成为心理和生理的负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教师应该明确指出学生作业的内容和范围,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经典习题。
为了使每一次作业之后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教师在复习每一章节的时候,都要由易到难,避免内容的简单机械重复。
日本学者在差生较多的筱井旭高中的实验结果表明,一律布置“一刀切”的家庭作业而不考虑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即使给予再严厉的惩罚,仍有不交作业现象发生。
但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分别设计与其相适应的课外作业,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
我国很多学者为了解决作业难度问题,提出针对不同学生水平设计分层作业做法。
宋秋前认为实施有效作业,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控作业难度和类型,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因人制宜,从而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促进学生有个性化、差异地发展。
[8]傅道春在其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描述了英语学习和“自设作业”结合起来的范例。
他指出,学生只要有兴趣做就是一种享受,不能称其为负担,因此“自设作业”完全是一种学生自愿自为行为。
周晓艳认为学生应该自主选择作业,参与设计作业及合作完成作业。
[9]李银芳认为高中英语作业的设计应有层次性、延伸性、文化性及趣味性。
[10]
(4)关于作业设计的作业量
实践证明家庭能否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发挥程度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外作业量的“适度”。
应该布置多少家庭作业是个价值问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答案也会不同。
西方学者就多长时间的课外作业才是适量的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深入的探究。
美国的哈里斯·
库帕就学生课外作业量的问题,曾经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他的研究结论是:
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每周需有一至三项家庭作业,时间在45分钟左右;
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需有二至四项家庭作业,时间在60分钟到180分钟之间;
相当于我国的初中的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每周需有三至五项课外作业,作业时间应该控制在235分钟至385分钟之间;
相当于我国的高中的十至十二年级的学生,每周需有四至五项课外作业,时间控制在385分钟至650分钟之间。
[11]
从国际背景来看,研究表明北美的中学生并没有做很多课外作业。
加拿大的小学生在9岁之前没有家庭作业;
10-11岁每晚30-45分钟;
12-13岁每晚1-1.5小时;
中学生平均每晚1-2小时的课外作业。
我国的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一直偏多。
[12]设计课外作业的“量”,在没有新规定以前,要严格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中有关规定,中午尽量不要布置课外作业,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13]但事实上很多教师不顾文件的相关规定,一意孤行,并未按文件执行,甚至在教学科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在竞赛中有一个好的名次,课外作业被当作学校节省工作量的手段。
(5)关于家长在家庭作业中的作用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较多关心的是作业完成情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而很少去关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及学业成绩以外的影响。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和特殊教育系的杰克林·
贝克赛奈特比较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及其外在条件,他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究竟是谁在做作业?
”他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许多家长过多地参与了孩子的作业,到了中学,家长们参与孩子作业的时间和机会大大减少了。
杰克林·
贝克赛奈特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家长更多地参与,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比没有家长参与的学生优秀得多;
研究还表明家长参与孩子做作业的过程并跟学校保持联系和沟通,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比那些具有同等智力、同样家庭背景,但家长不参与做作业过程的学生成绩好。
[14]在国内有相同的结论,小学阶段一般做法是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在家里在“陪读父母”的协助下,学生完成作业后,父母签字才算完事。
所以学生的作业肯定全对,作业的反馈功能彻底失去,教师根本不可能通过作业了解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有个辖区教育局明令禁止父母协助学生作业和签字。
另外国内外学者还就作业的目的、反馈与评价研究、心理研究及完成作业的状况及影响作业的效果因素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2、新课程标准下作业的观点
[1]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特点
新课程环境下,要变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多元化的、复合型的作业设计方略,把陈旧的、单一的、呆板的、书面为中心作业方式变为新颖的、综合的、活泼的、各种作业相结合的,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作业布局。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体现了以下特点:
(1)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以人为目的的。
如果以传授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为作业的唯一目的,那么,教师无疑会沦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无疑将沦为接受和巩固知识的工具。
师生成了知识的奴隶,知识成了作业过程中的统治者,教学活动焕发不出生命的活力,这正是传统教育的产物。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则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
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作业,并不排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但知识的掌握不再是作业的唯一目的,作业的目的还包括培养具有合作理性和对话理性的人,具有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的人。
这样的人,不仅会有健全的理性,还会有健全的人性。
因此,为顺应时代的要求,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主体性素质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性素质。
由于主体的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必须做到多样性、差异性、趣味性、实践性和评价的人性化、多元化。
(2)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民主的、平等的。
民主、平等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的重要前提,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的题中要义,而且也在于它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作业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还在于使学生获得生活的能力,使其社会化,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
这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责任感。
学生这些品性的养成,需要作业权力的分享、师生关系的融洽和师生人格的平等。
消解教师在作业中的“霸权”,作业过程应充满理解、信任和关爱,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民主与平等包括知和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
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15]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成为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它自身就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3)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沟通的、合作的。
沟通与合作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的必要条件。
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
“教和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学的沟通正是通过教学的共同构成者的合作得以实现”。
[16]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面无形的墙,人们也因此各自独立地存在着。
但参与社会活动时,人就不得不暂时放弃独立,走进社会。
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人就需要与他人沟通,若有共同的任务,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
这看似顺理成章的道理,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民主时代虽然已向我们走来,但“非民主的传统”远远没有结束。
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然而,教师应该是先行者,即使处在非民主的时代,他也完全可以在作业中,与学生沟通与合作,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
[17]作为现代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应是沟通的艺术,合作的艺术。
(4).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互动的、交往的。
在民主的、平等的氛围中,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
互动与交往绝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中的存在状态,也是学习的基本手段。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且不说社会化起源于交往,起源于主体与主体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作业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对学生而言,作业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作业的设计及批改过程是传授知识、分享理解的过程,也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同时,作业还意味着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者首席”。
交往理论昭示我们应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作业。
具体而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中,师生都是平等的、有着不同的角色和责任,他们用合理的言语表达方式向他人传达自己对作业的理解和建议,让大家共同分享、共同理解、共同沟通,最终能在作业中获得全面发展。
(5).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创造的、生成的。
建立在沟通、交往的基础上,作业当然会超越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功能。
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
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在新课程理念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就作业的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教师“独霸”的作业相比较,整个作业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借助创造性的、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主体性教学理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业过程中师生都是教学中真实的人,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既要重视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协商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和启迪。
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中,一方面,要研究学生,以富有人性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另一方面,要求解构教师对作业权力的“独霸”,还学生应有的权力。
[2]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功能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交往实际上构成了学生的智力背景,并使学生真正涉及到由不同个性、观点和视界所构成的“精神场”。
具体而言,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学生学会学习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但至关重要的是增强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判断是非、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否则,自学难以落实,学会学习沦为空话。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大部分内容是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答案具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同时,学生有了参与作业布置、批改和讲评的权力,也就有了新的责任。
例如,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在参照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互批或自批作业时,他们不得不努力发现问题、判断是非。
长此以往,他们的相应能力得以增强。
同时,由于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是一套完整的策略,要求学生严格跟踪并解决作业问题,使得学生不仅能较好地完成作业,而且能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
因为任何社会生活说到底都是在形成常规的基础上发现与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如此,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概莫能外。
比较而言,教师“垄断”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明显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这主要因为由教师“垄断”的作业,给学生提供了无需思考的现成解题过程与答案,容易使部分学生养成简单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毛病。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能够使学生把这些知识体系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良知、力量、智慧和自身文化,能够指导人生道路,给自己创造幸福,也为人类创造幸福。
(2).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统的作业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没有从人的发展的连续性和终身学习的角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而且由于过于强调学生某个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对知识的掌握)而导致学生发展的结构失调,由于采取强制等方法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于重复了他人的思维和机械地练习而造成思维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等。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持续、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是个体与社会协调一致的发展。
它是个体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存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个体主体性的持续发展过程;
在发展的前一个阶段孕育着后一个阶段的构成要素,成为后一阶段的动力。
首先,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注重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还给学生适当的自由时间和发展空间,使学生能感受到人的尊严和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通过提高主体性而增强自信心,并成为今后学习、工作的动力机制。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中,民主协商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学生可以积极思考、质疑,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多种思维视角探寻,使问题在共同互动中得到解决和延伸。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多维思维的方式、好问的良好品质和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思维特征。
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品质的发展,必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种下创造的种子。
(3).促进教师“质性”敬业,增加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敬业精神可分为“量性”与“质性”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以牺牲休息、苦干蛮干、任劳任怨等为标志。
后者以勤于思索、探究奥秘、坚持巧干等为特征。
对于当代的教师来说,前者诚可贵,后者价更高。
因为前者缺少人文与科学的关怀,教师不仅不给自己安排必要的放松时空,忽略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很容易要求学生同样不惜血本的苦干。
现实中,教师“垄断”作业通常作为衡量教师的工作态度与业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包含着教师不“垄断”作业会导致教师工作懈怠的担心,或让学生参与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会使教育质量滑坡的疑虑。
教师“垄断”作业是以对师生的低信任度为依据的,而不是以师生幸福观和科学效益观为基础的。
因此它容易诱发师生的不满情绪,降低他们的幸福指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教师想走“质性”敬业的道路,但也会因精力不济等作罢。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的实施,相信师生的自觉性与能力,为他们腾出“质性”敬业的空间,使他们有可能把大量时间用在“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上,通过潜心探索,发现解决学生问题的更巧妙的方法,变苦干为巧干,在发挥主体精神的过程中获得胜任感、愉悦感与幸福感。
“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
[18]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敬业重心由“量性”向“质性”的转移,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必不可少的策略。
(4).实现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
先从人文方面看,实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把教师从无效或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消除疲劳的充足时间。
传统的作业由教师设计布置并由教师“全批全改”是天经地义的,这样教师的每天工作量远远超过八小时。
他们经常不得不把在学校无法做完的事情带回家,夜以继日地干。
而教师负担过重是学生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之一。
当负担重到他们没有或很少有时间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时,他们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