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8405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6.毛泽东指出: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下列史实能证明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有

①淞沪会战②台儿庄战役③百团大战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C.沉重打击清朝封建统治及其体制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8.“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

9.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10.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岛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火焰”

A.促进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1.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阁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

“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

”你认为林肯的做法

A.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B.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

C.违背美国宪法,林肯反对无效D.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

12.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港、澳问题说:

“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

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这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意为

A.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

B.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

D.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

13.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见右),该生试图揭示的是

A.中德关系趋势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D.中日关系趋势

15.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

“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

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

“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该会议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矛盾

16.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

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

“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

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B.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C.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7.1966年3月7日,戴高乐正式通知美国总统约翰逊,法国完全退出北美大西洋公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接管驻法美军军事基地。

1O月,北约理事会被迫撤出法国。

美国联合其他盟国孤立法国,还煽动盟国各国舆论反对戴高乐,并大力支持法国国内的反对派。

这实质上表明

A.法美形成对抗局面B.法美关系走向破裂

C.欧美关系日益紧张D.两极格局内部分化

18.下图为两位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可见,两位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

A.完全对立B.完全一致C.无法比较D.基本一致

19.1997年,美国正式发表了第一份关于环境问题的年度报告《环境外交——环境与美国对外政策》,表明环境问题成为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主流。

推动美国实施“环境外交”的因素有

①新经济的出现②国际生态环境的恶化

③国际局势的变化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0.下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

这幅漫画反映了

A.法国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

B.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苏相抗衡

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

D.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

2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的主要作用是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C.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D.国王“统而不治”,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22.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C.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D.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23.下面是1960年至1969年,外国在我国领馆以及我国在国外设立领馆的变化示意图。

这反映了

①我国外交环境日益恶化

②“左倾”错误影响外交工作

③西方国家对华均推行政治封锁

④“求同存异”方针没有得到亚非国家认可

A.①②B.①③④

C.②③D.①②③④

24.2012年2月22日,日本驻联合国大使西田恒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针没变,但在该过程中,成为任期更长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也是选项之一。

这表明日本

A.愿为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承担大国责任B.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难以乐观其成

C.视联合国安理会为其未来发展的根基D.国家理想被无情地掣肘于国际歧视

25.据“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披露,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派出鲍勃•迪伦等偶像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公众支持……。

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扩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力B.丰富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C.通过民间外交改善美苏关系D.撼动苏联共产主义的文化基础

26.“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

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该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结束,形成单极世界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27.有人指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

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

这肯定了中国的

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分权制衡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8.“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目的是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9.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

“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

”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D.以《临时约法》为施政纲领

30.五四运动发生后,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

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

这说明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31.有人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

A.都是美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B.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C.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D.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32.《全球通史》指出: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

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看是如此。

”这段材料听“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B.美苏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牟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l(14%)

消极报道

323(95%)

8l(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材料三:

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

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

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

材料四:

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

……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

——《时代周刊·

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

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

(4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

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组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

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浸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

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有一整套典章制度……但人们如果稍稍翻阅一下史书不能不对一种现象感到困惑不解,正史中可以用《舆服志》、《礼仪志》等大量篇幅来记载什么身分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衣服用什么料子、什么颜色、多大尺寸、用什么装饰;

仪仗队有多少人,排什么队伍,手里拿什么东西,每件东西什么尺寸这一类近于无聊的内容,甚至连演滑稽戏一样的“禅让”也要照录那三劝三让的表文和诏书,可是真要查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却往往非常简略,或者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有的竞毫无踪影可见。

其实这倒并不是史官们的疏忽,而是由于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基本上都存在着两个系统:

由皇帝和官员们制定的正式制度,由官吏们执行着的实际制度。

前者是官方的、法定的、成文的,见于记载,却不一定起实际作用;

后者是实际通用的、得到法律认可的、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但从来未被正式记载,却真正得到了执行。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成文规章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8分)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文规章对罗马和中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8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

……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

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

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卡特赖特勋爵和威廉·

特尼的意见,否决了由配兰(时任内阁首相)提出的任命威廉·

皮特为国防大臣的建议。

配兰等人毫不退让,于2月10日带领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

乔治二世恼羞成怒。

当时就任命巴思伯爵为财政大臣,受命组阁。

巴思伯爵不是下院议员,又缺少一位能帮助他控制下院多数的得力助手,很难得到下院的必要支持。

……他总共只当了两天“首相”。

在英国近代政治史上创下了一个新记录。

……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只好再请配兰等人复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其主要内容有:

一是重新分配议席,下议院议席分配将郡议员人数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减至399席。

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其具体规定是:

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

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基本原则,说明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政治根源。

(6分)

(3)据材料三概括l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一改革内容有何积极影响?

(4分)

历史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14分)

(1)(5分)

(2)(5分)

(3)(4分)

34、(20分)

(1)(4分)

(2)(8分)

(3)(8分)

35、(18分)

(1)(8分)

(2)(6分)

高二下期段考一参考答案(历史)

小题

B

A

C

D

33.

(1)中国观:

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1分)

背景:

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

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

(4分,答出2点即可)

(2)变化:

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

(1分)

原因:

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

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

国际形势的变化。

(3)印象:

亦敌亦友。

挑战:

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

34.

(1)罗马的扩张;

多民族的融合;

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4分,答出2点即可)

(2)特点:

注重礼仪;

流于形式(忽视实务);

难成体系。

封建专制制度下重视等级、权威观念;

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

(3)罗马:

稳定社会秩序;

强化司法(法治)精神。

中国:

强化君主专制;

阻碍经济发展;

固化等级观念。

(4分,任答两点均可)

35.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分)

原因:

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

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

“光荣革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并取得成功。

(2)基本原则: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内阁首相要得到议会(下院)的多数支持。

政治根源:

乔治二世试图突破《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对国王权力的限制。

(3)主要内容:

取消或减少原有选区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

积极影响: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