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851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 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Word格式.docx

复习

新课程的第一次课,无“复习”环节

作业讲评

新课程的第一次课,无“作业讲评”环节

新课导入

由简单的使用说明书、相应的工程图纸引入……

讲授新课

 

§

2-1蓄电池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作特性

第2章蓄电池

2.1蓄电池的分类及功用

2.1.1蓄电池的分类

蓄电池是一种可逆的低压直流电源,它既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也能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

蓄电池可分为碱性蓄电池和酸性蓄电池两大类。

汽车上一般采用铅酸蓄电池,其主要目的是起动发动机。

车用蓄电池可分为以下4种:

湿荷电蓄电池、干荷电蓄电池、少维护蓄电池和免维护蓄电池。

2.1.2蓄电池的功用

汽车上装有蓄电池与发电机两个直流电源,全车用电设备均与直流电源并联连接,电路如图。

b)外搭铁式a)内搭铁式

蓄电池功用有:

1、发动机起动时,向起动机和点火系统供电;

2、发动机低速运转时,向用电设备和发电机励磁绕组供电;

3、发动机中、高速运转时,将发电机剩余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4、发电机过载时,协助发电机向用电设备供电;

5、蓄电池相当于一个大电容器,能吸收电路中出现的瞬时过电压,保护电子元件,保持汽车电气系统电压稳定。

2.2铅蓄电池的结构与型号

2.2.1普通铅蓄电池的构造

汽车上广泛采用的蓄电池由于其极板的主要成分是铅、电解液是稀硫酸,所以又称铅酸蓄电池。

汽车上的蓄电池主要用于起动发动机,又称起动型铅酸蓄电池,简称蓄电池,俗称“电瓶”。

目前汽车上采用的蓄电池可以分为普通铅蓄电池、干荷电蓄电池和免维护蓄电池等。

普通铅蓄电池由正极板、负极板、隔板、电解液、外壳、蓄电池盖、极桩等组成,如图2-2所示。

1、极板

极板是蓄电池的核心,在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电能与化学能的转换就是通过正、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与电解液中的硫酸进行电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蓄电池极板分正、负极板,由栅架和活性物质组成。

活性物质填充在铅锑合金铸成的栅架上,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褐色的二氧化铅(PbO2),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青灰色海棉状铅(Pb)。

目前,国产蓄电池极板厚度在1.6~2.4mm之间。

由于单片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数量少,所存储的电量少,为了增大蓄电池的容量,通常将多片正、负极板分别并联,用横板焊接。

安装时,正负极板相互嵌合,中间插入隔板,组成正、负极板组。

同时,横板上涛有极桩,以便连接各个单格电池。

在每个单格电池中,负极板的数量总比正极板多一片。

这是因为正极板在进行电化学反应时比负极板强烈,且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比较疏松,为防止正极板放电不均匀造成极板拱曲而使活性物质脱落,因此在制造时使正极板处于负极板之间。

2、隔板

为避免正、负两极板彼此接触而导致短路,正负极板间用绝缘的隔板隔开。

隔板具有多孔性,以利电解液渗透,减小蓄电池内阻。

常用隔板的材料有木质、微孔橡胶、微孔塑料(聚氯乙烯、酚醛树脂)、玻璃纤维等,隔板厚度为1mm左右。

隔板安装时,带槽的一面应面向正极板,且沟槽必须与外壳底部垂直。

因为正极板在充、放电过程中化学反应剧烈,沟槽既能使电解液上下流通,也能使气泡沿槽上升,还能使脱落的活性物质沿槽下沉。

近年来,出现了袋式的微孔塑料隔板,它将正极板紧紧套在里面,起到了良好的分隔作用,既减小了蓄电池尺寸,又增大了极板面积,使蓄电池容量增大。

3、电解液

电解液的作用是与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发生电化学反应,进行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换。

由密度为1.84g/cm3的化学纯硫酸和密度为1g/cm3的蒸馏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电解液的密度一般为1.23~1.30g/cm3,使用时密度应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和制造厂的要求而定,见表2-l。

使用中应注意,电解液的腐蚀性极强,溅到皮肤上或眼睛里会受伤。

如果接触了蓄电池电解液要立即用苏打水冲洗,酸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用凉水或医用眼睛冲洗器冲洗,然后进行处置。

适应不同气温的电解液密度表2-1

4、外壳

蓄电池外壳用于盛放电解液和极板组,早期生产的蓄电池大都采用耐酸、耐热、耐震、绝缘性能好的硬橡胶制成,但由于近年来发展的聚丙烯塑料其韧性、强度、耐酸、耐热等方面的性能优于硬橡胶,且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外形美观、透明、成本低,又便于观察液面高度,因此,现已逐步取代硬橡胶。

一组蓄电池正负极板产生的电动势为2V,为获得6V或12V电动势,蓄电池需要将三组或六组极板串联起来,因此在制造蓄电池外壳时,将整个壳体制成三个或六个互不相通的单格,安装三组或六组极板,形成6V或12V的蓄电池。

为防止极板上的活性物质脱落后造成短路,在每个单格的底部有突起的肋条以搁置极板组。

肋条间的空隙用来积存脱落下来的活性物质。

5、蓄电池盖

蓄电池盖用来封闭蓄电池。

蓄电池盖有硬质橡胶的或聚丙烯塑料压制而成的。

硬质橡胶盖用于每个单格一个电池盖的蓄电池,聚丙烯塑料盖用于整体式蓄电池。

整体式蓄电池盖的结构形式虽多,但一般都只留一对极桩孔和与单格数相等的注液口。

蓄电池盖与外壳配合严密,使各单格完全隔开。

整体式电池盖的可拆修性较差。

6、联条

联条用于连接蓄电池各单格。

传统的联条安装在蓄电池外壳之外,不仅浪费材料、容易损坏,还导致蓄电池自放电,所以这种连接方式正被穿壁式联条所取代。

采用穿壁式联条连接单格电池时,所用联条尺寸很小,并设在蓄电池内部。

7、极桩

蓄电池各单格电池串联后,两端的正负极桩穿出电池盖,用于连接外电路。

正极桩标“+”号或涂红色,负极桩标“-”号或涂蓝色、绿色等。

蓄电池极桩用铅锑合金浇铸。

8、防护板

通常由一片布满小孔的lmm厚橡胶板或塑料板制成,盖在极板组的上面,保护极板不被碰伤,还能防止落入异物使极板短路。

9、加液孔盖

加液孔盖可以防止电解液溅出和方便加注电解液。

加液孔盖上有通气孔,便于排出蓄电池内因化学反应产生的H2和O2,以免发生事故,如果在孔盖上安装氧过滤器,还可避免水蒸气的溢出,减少水的消耗。

10、封口料

填充在蓄电池盖与外壳之间缝隙里的易熔材料就是封口料。

其作用是密封间隙,防止电解液溢出。

封口料必须耐酸、耐温、耐寒、具有粘性,软化点应高于100℃,在零下60℃时也不开裂。

聚丙烯塑料外壳与整体式盖之间,可以直接加热熔合,不必使用封口料。

2.2.2蓄电池的型号

1、国产蓄电池型号和规格

按JB2599-85《起动型铅蓄电池标准》规定,国产蓄电池的型号共分为3段5部分,其排列及含义如下:

第1部分表示串联的单格电池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表示3个单格,额定电压为6V;

6表示6个单格,额定电压为12V。

第2部分表示蓄电池的类型,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

Q表示起动用蓄电池;

M表示摩托车用铅蓄电池;

JC表示舰船用铅蓄电池;

HK表示航空用铅蓄电池。

第3部分表示蓄电池特征,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无字为干封普通极板铅蓄电池)。

有两种特征时顺序将两个代号并列标示,各代号含义见表2-2。

铅蓄电池特征代号表2-2

第4部分表示蓄电池的额定容量,我国目前规定采用20h放电率的额定容量,不带容量单位。

第5部分表示蓄电池的特殊性能,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

G表示高起动率;

S表示塑料槽;

D表示低温起动性好。

2、进口蓄电池型号和规格

进口蓄电池的型号和规格是蓄电池协会(BIC)和汽车工程师学会(SAE)联合制定的。

进口蓄电池型号和规格见表2-4。

2.2.3蓄电池的选用

蓄电池在先用时必须注意:

1、电压必须和汽车电气系统的额定电压一致。

2、容量必须满足汽车起动的要求。

可根据表2-3和表2-4上所列技术参数进行选择。

2.3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2.3.1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就是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铅蓄电池由浸渍在电解液中的正极板(二氧化铅PbO2)和负极板(海绵状纯铅Pb)组成,电解液是硫酸(H2SO4)的水溶液。

一般认为1882年格拉斯顿和特拉普提出的双极(或双重)硫酸盐化理论(简称双硫化理论)能较确切地说明蓄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过程。

该理论认为:

蓄电池和负载接通放电时,正极板上的PbO2和负极板上的Pb都变成PbSO4,电解液中的H2SO4减少,相对密度下降。

充电时按相反的方向变化,正负极板上的PbSO4分别恢复成原来的PbO2和Pb,电解液中的硫酸增加,相对密度变大。

1、电动势的建立

当极板浸入电解液后,由于少量的活性物质溶解于电解液,产生了电极电位,并且由于正负极板的电极电位不同形成了蓄电池的电动势。

正极板处,少量PbO2溶入电解液,与水生成Pb(OH)4,再分离成四价铅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PbO2+2H2O→Pb(OH)4

Pb(OH)4→Pb4++4OH-

其中,溶液中的Pb4+有沉附于正极板的倾向,使正极板呈正电位,同时由于正、负电荷的吸引,极板上Pb4+有与溶液中OH-结合,生成Pb(OH)4的倾向,当两者达到动态平衡时,正极板的电极电位约为+2.0V。

在负极板处,金属铅受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有溶解于电解液的倾向,因而有少量铅进入溶液,生成Pb2+,在负极板上留下两个电子2e,使负极板带负电;

另一方面,由于正、负电荷的相互吸引,Pb2+有沉附于极板表面的倾向。

当两者达到平衡时,溶解便停止,此时极板具有负电位,约为-0.1V。

因此,当外电路未接通,一个充足电的蓄电池,反应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时,在静止状态下的电动势Ej:

Ej=2.0-(-0.1)=2.1(V)

实际测定的结果是Ej=2.044V。

2、铅蓄电池的放电

将蓄电池与电路上的负载接通时,在电动势的作用下,电流If从正极经过负载流往负极(电子从蓄电池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使正极电位降低,负极电位升高,破坏了原有的平衡。

放电时的化学反应过程,如图2-4所示。

图2-4蓄电池的放电过程

如果电路不中断,放电化学反应将不断进行,使正极板上的PbO2和负极板上的Pb都逐渐转变为PbSO4,电解液中H2SO4逐渐减少而水增多,电解液相对密度下降。

总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PbO2+2H2SO4+Pb→PbSO4+2H2O+PbSO4

理论上,放电过程应进行到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全部变为硫酸铅为止。

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电解液不能渗透到活性物质的最内层。

使用中,所谓放完电的蓄电池,实际上只有20%~30%的活性物质变成了硫酸铅,因此采用薄型极板,增加多孔率,提高极板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是蓄电池工业的发展方向。

3、铅蓄电池的充电

充电时将蓄电池的正负极与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对应相接,当电源电压高于蓄电池的电动势时,在电源力的作用下,电流从蓄电池正极流入,负极流出(电源驱使电子从蓄电池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这时,正负极板上发生的化学反应与放电过程正好相反,充电时的化学反应过程,如图2-5所示。

图2-5蓄电池的充电过程

由此可见,在充电过程中,正负极板上的PbSO4将逐渐恢复为PbO2和Pb,电解液中H2SO4逐渐增多而水减少,电解液相对密度上升。

PbSO4+2H2O+PbSO4→PbO2+2H2SO4+Pb

由蓄电池充放电时的化学反应过程,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蓄电池在放电时,电解液中的硫酸逐渐减少,水逐渐增多,电解液密度下降;

蓄电池在充电时,电解液中的硫酸将逐渐增多,而水将逐渐减少,电解液密度增加。

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电解液密度的方法定性地判断蓄电池充放电程度。

2)在充放电时,电解液密度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正极板的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因此要求正极板处的电解液流动性要好。

所以在装配蓄电池时,应将隔板有沟槽的一面对着正极板,以便电解液流通。

3)蓄电池放电终了时,极板上尚余有70%~80%的活性物质没有起作用。

因此,要减轻铅蓄电池的质量,提高供电能力,应该充分提高极板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在结构上提高极板的多孔性,减少极板的厚度。

2.3.2蓄电池的工作特性

要正确使用蓄电池,必须掌握它的工作特性,即蓄电池的静止电动势、内阻和充放电特性的变化规律。

1、静止电动势和内阻

1)静止电动势

在蓄电池内部工作物质的运动处于静止状态(不充电也不放电)时,蓄电池的电动势称为静止电动势。

静止电动势可用直流电压表或万用表直接测量,静止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电解液的密度和温度,在电解液密度为1.050~1.300g/cm3的范围内,蓄电池的静止电动势可用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

Ej=0.84+ρ25℃

式中,Ej——蓄电池的静止电动势,单位为V;

ρ25℃——25℃时电解液的密度。

如果测量电解液密度时的电解液温度不是标准温度25℃,则需要进行换算,公式为:

ρ25℃=ρt+β(t-25)

式中,ρt——实测的电解液密度;

t——测量时电解液温度,单位为℃;

β——密度温度系数,取β=0.00075

2)内阻

蓄电池的内阻大小反映了蓄电池带负载的能力。

在相同条件下,内阻越小,输出电流越大,带负载能力越强。

蓄电池内阻包括极板电阻、隔板电阻、电解液电阻、铅连接条和极桩的电阻等。

在正常的使用中,蓄电池的内阻很小,约为0.0l1Ω。

极板电阻一般很小,并随着极板上活性物质的变化而变化。

隔板电阻主要取决于隔板的材料、厚度及多孔性,在常用的隔板中,微孔塑料隔板的电阻较小。

电解液的电阻与电解液的温度和密度有关。

总之,铅蓄电池的内阻是很小的,如美国标准SAEJ546明确规定,12V蓄电池在标准负荷时的内阻为0.014Ω。

因此,铅蓄电池可以获得较大的输出电流,以适应起动需要。

完全充足电的蓄电池在温度为20℃时的内阻R0可按下述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

Ue——蓄电池额定电压,V;

C20——蓄电池额定容量,Ah。

R0=

2、蓄电池的放电特性

蓄电池的放电特性是指恒流放电时,蓄电池端电压Uf、电动势E和电解液密度ρ25℃、随放电时间变化的规律。

完全充足电的蓄电池以20h放电率恒流放电的特性曲线如图2-6所示。

图2-6蓄电池的放电特性

第一阶段是开始放电阶段(2.11~2.0V)。

这时,蓄电池端电压Uf从2.11V迅速下降,这是由于放电之初极板孔隙内的H2SO4迅速消耗,密度迅速下降的缘故。

第二阶段是相对稳定阶段(2.0~1.85V)。

这一阶段,极板孔隙外的电解液向极板孔隙内渗透速度加快,当渗透速度与化学反应速度达到相对平衡时,极板孔隙内的电解液密度的变化速率趋于一致,端电压将随整个容器内的电解液密度降低而缓慢下降到1.85V。

第三阶段是迅速下降阶段(1.85~1.75V)。

这时由于放电接近终了时,化学反应渗入到极板内层,而放电时生成的硫酸铅较原来的活性物质的体积大(是PbO2的1.86倍,Pb的2.68倍),硫酸铅聚集在极板孔隙内,缩小了孔隙的截面积,使电解液渗入困难,因而极板孔隙内消耗的硫酸难以补充,孔隙内的电解液密度便迅速下降,端电压也随之急剧下降。

第四阶段是过度放电阶段(<1.75V)。

蓄电池单格的端电压下降至一定值时(20h放电率降至1.75V),再继续放电即为过度放电。

过度放电对蓄电池十分有害,易使极板损坏。

此时如果切断电源,让蓄电池“休息”一下,由于极板孔隙中的电解液和容器中的电解液相互渗透,趋于平衡,蓄电池的端电压将会有所回升。

由此可见,蓄电池放电终了的特征是:

(1)单格电压放电至终止电压(以20h放电率放电,单格电压降至1.75V)。

(2)电解液密度降至最小许可值(约1.11g/cm3)。

蓄电池允许的放电终止电压与放电电流强度有关,放电电流越大,则放完电的时间越短,而允许的放电终止电压越低。

3、蓄电池的充电特性

蓄电池的充电特性是指恒流充电时,蓄电池充电电压UC、电动势E及电解液密度ρ25℃等随充电时间变化的规律。

蓄电池以20h充电率恒电流充电时的特性曲线如图2-7。

由于采用恒(定电)流充电,单位时间内生成的硫酸量相同。

所以,电解液的密度ρ25℃呈直线上升,静止电动势也随之上升。

图2-7蓄电池的充电特性

从充电特性曲线可看出,蓄电池单格端电压的变化规律也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阶段是开始充电阶段(2.0~2.11V)。

开始接通充电电源时,极板孔隙内表层迅速生成硫酸,使孔隙中电解液的密度增大,因此,蓄电池单格端电压迅速上升。

第二阶段是稳定上升阶段(2.11~2.3V)。

蓄电池单格端电压上升到2.1V以后,孔隙内硫酸向外扩散,继续充电至孔隙内产生硫酸的速度和渗透的速度达到平衡时,蓄电池的端电压就不再上升,而是随着整个容器内电解液密度的上升而相应提高。

第三阶段是迅速上升阶段(2.3~2.7V)。

蓄电池单格电压达到2.3~2.4V时,极板外层的活性物质基本都恢复为PbO2和Pb了,继续通电,则使电解液中的水电解,产生H2和O2,以气泡形式出现,形成“沸腾”现象。

由于产生的H2以离子状态H+集结在溶液中负极板处,来不及立即全部变成气泡放出,使得溶液与极板之间产生约0.33V的附加电压,因而使得蓄电池单格端电压U上升至2.7V左右。

四阶段是过充电阶段(≥2.7V)。

蓄电池单格端电压U上升至2.7V时应切断电源,停止充电,否则将会造成“过充电”。

长时间过充电易加速极板活性物质的脱落,使极板过早损坏,因此必须避免。

在实际使用中,为保证将蓄电池充足电,往往在出现“沸腾”之后,再继续充电2~3h,注意测量端电压和电解液密度,如果不再增加,才停止充电。

充电停止后由于充电电流为零,端电压迅速回落,极板孔隙内电解液和容器中的电解液密度趋于平衡,因而蓄电池端电压又降至2.11V左右。

可见,蓄电池在充电终了时(充足电)有如下特征:

(l)蓄电池内产生大量气泡,即出现“沸腾”现象。

(2)端电压上升至最大值,且2h内不再增加。

(3)电解液密度上升至最大值,且2~3h内不再增加。

2.3.3蓄电池容量及其影响因素

1、蓄电池的容量

蓄电池的容量是指在规定的放电条件下,完全充足电的蓄电池所能提供的电量,用C表示。

蓄电池的容量是衡量蓄电池对外放电能力、质量优劣、以及选用蓄电池的最重要指标。

蓄电池的容量等于放电电流与持续放电时间的乘积,用下式表示:

C=Iftf

C——蓄电池容量,Ah;

If——放电电流,A;

tf——放电持续时间,h。

蓄电池的容量与放电电流、放电持续时间及电解液温度有关。

因此,蓄电池出厂时规定的额定容量是在一定的放电电流、一定的终止电压和一定的电解液温度下取得的。

我国国家标准GB5008.1-91《起动用铅酸蓄电池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规定以20h放电率额定容量,作为起动型蓄电池的额定容量。

1)20h放电率额定容量

20h放电率额定容量是指完全充电的蓄电池,在电解液温度为25℃时,以20h放电率的电流连续放电到6V蓄电池端电压降到5.25V±

0.02V;

12V蓄电池端电压降到10.50V±

0.05V时所输出的电量。

用C20表示。

例如,6-Q-105型蓄电池,在电解液平均温度为25℃时,以5.25A的电流连续放电20h后,端电压降至10.50V,其20h率额定容量则为:

C=5.25×

20h=105Ah。

2)储备容量

由国际蓄电池协会和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规定了另外一种蓄电池容量表示法,即储备容量表示法,我国GB5008.1-1991标准也对储备容量的定义和试验方法做了有关规定。

蓄电池的额定储备容量是指完全充足电的蓄电池,在电解液温度为25℃±

2℃时,以25A电流放电至6V蓄电池端电压达5.25V±

12V蓄电池端电压达10.50V±

0.05V时,放电所持续的时间,用Cm表示,单位为min(分钟)。

它说明当汽车充电系统失效时,汽车尚能持续提供25A电流的能力。

3)起动容量

起动容量表示蓄电池在发动机电力起动时的供电能力,用倍率和持续时间表示。

起动容量有两种规定:

常温起动容量和低温起动容量。

(1)常温起动容量

常温起动容量为电解液初始温度25℃时,以5min放电率的电流放电,放电5min至单格电池电压降至1.5V时所输出的电量。

5min放电率的电流在数值上约为其额定容量的3倍。

例如,6-Q-100型蓄电池,其C20=100Ah,在电解液初始温度为25℃时,以3C20=3×

100=300A的电流放电5min,单格电池电压下降至1.5V,其起动容量为(300×

5/60)Ah=25Ah。

(2)低温起动容量

低温起动容量为电解液初始温度为-18℃时,以5min放电率的电流放电,放电2.5min至单格电池电压下降至1V时所输出的电量。

2、影响蓄电池容量的因素

蓄电池的容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而与很多因素有关,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生产工艺及产品结构有关的因素,如活性物质的数量、极板的厚薄、活性物质的孔率等;

另一类是使用条件,如放电电流、电解液温度和电解液相对密度等。

1)产品结构因素

(1)极板上活性物质的数量

(2)极板的厚度

(3)活性物质的孔率

(4)活性物质的真实表面积

(5)极板中心距

2)使用条件对蓄电池容量的影响

(1)放电电流的影响

(2)电解液温度的影响

(3)电解液密度的影响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2、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