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8695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2015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高三

2013-05-2020:

32

昆明市2015届高三复习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评“抗日神剧”:

暴力夸张罔顾公共理性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

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一段时间以来,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

“抗日”逐渐简化为一种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

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

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

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

中国尽管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

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

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

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

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

在“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计。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

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

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

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

“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选自2013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抗日神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神剧”之所以称为“神剧”,在于它们过度渲染和夸大了我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B.“抗日神剧”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包装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

C.“抗日神剧”用“笑谈”的方式,不仅将血肉之躯筑就的抗战精神空洞化和游戏化,还将其变成了纯粹的暴力刺激。

D.“抗日神剧”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功能,也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抗日神剧”慷先驱之慨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B.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

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后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

D.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民族大义”置于正确的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对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的宣扬人性中某些本能欲求。

B.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来实现“替代性满足”,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

C.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内在共通性。

D.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

“抗日神剧”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

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

明永乐二年,以敏练,拜工部尚书。

七年丁母忧①,诏留视事。

九年命开会通河。

会通河者,元至元中,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

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

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专用海运。

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

永乐初,河海兼运。

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挽百七十里入卫河,历八递运所,民苦其劳。

于是命礼及都督周长往治之。

礼以会通之源,必资汶水。

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

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

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

因相地置闸,以时蓄泄。

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置闸二十有一,而达于淮。

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②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

是年,帝复用工部侍郎张信言,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使河不病漕,命礼兼董之。

八月还京师,论功第一,受上赏。

明年,以卫河水患,命礼往经画。

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

帝命俟秋成后为之。

礼还言:

“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

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派为民病,而船亦不坚。

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

以此而论,利病较然。

请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衮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京。

”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益多。

十三年遂罢海运。

二十年礼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郎代。

七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宋礼传》)

 [注]①丁忧:

遭逢父母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②蠲:

除去,免除。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汶绝济          绝:

截断

B.属之卫河                属:

连接(集中)

C.因相地置闸             相:

交互

D.帝命俟秋成后为之      俟:

等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礼治河有方的一组是(3分)

①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            ②乃筑堽城及戴村坝,横亘五里

③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              ④复旧黄河道,以杀水势

⑤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      ⑥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入土河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礼主要从事水利工作,并得到皇帝的重用,即使遭逢母亲丧事,皇帝也不同意他回家守丧,最终他积劳成疾在工部处理公务时去世。

B.由于会通河淤滞,永乐初年,河海兼运。

海运路途险远物质易失,而河运要抽调壮丁,也周折劳顿,所以皇帝下决心治理会通河。

C.要治理会通河,宋礼认为首先要解决会通河水源补给问题,他采用筑坝的方法,引汶(水)入卫(河)。

宋礼因治水有功,受到皇帝表彰。

D.宋礼认为海运劳民伤财,上言请求改用河运。

会通河、卫河修浚后,河运昌盛,可运输大量物资。

永乐十三年,海运终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

(5分)

 

(2)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派为民病,而船亦不坚。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武关①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

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②圣神:

神圣天子;四海:

天下统一。

8.诗人“笑”怀王什么?

为什么“笑”?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登斯楼也,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2)万里悲秋常作客,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佩缤纷其繁饰兮,           。

          ,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暮   雪  韩少华

下雪了。

守在小桌子旁边的那个老者,还揣着手,眯了眼睛,望着窗外;任凭那些打完电话的,把四分硬币放在桌角,看也不看一眼。

傍晚,信息高潮过去了;就剩下小伙子,一把抄起话筒,开始拨号。

“K—,K—,K—,K—,K—,K—。

老者还是眯了眼睛,望着窗外。

“喂……是我呀……甭管友谊俱乐部,民族宫;也甭管用乐队的,用录音机的,只要有迪斯科舞票,给哥们儿弄两张,就齐啦……”

老者的眼光凝住了——窗外,从纷纷的雪花中间,现出个人影来;衣着,体态,面容,都朦胧着;只见一片玫瑰红,正透过飞雪,轻轻地飘来。

老人目不转睛——那片玫瑰红,眼看飘到门前了。

“什么?

还得等?

……得,谁让咱好这个呢……等你的信儿!

一阵寒气,滑进门来。

小伙子挂上电话,在靠墙那条板凳上坐定,闭目养神。

那话筒让一只小巧的手,给轻轻地拿了起来。

“K—,K—,K—,K—,K—。

号盘拨得轻灵,娴雅。

话筒,让那只纤手举着,像一枝奇怪的黑色的花。

“喂!

”语音,那么轻,那么柔,“是你呀,还是一个人值班?

……没事儿——就因为没事儿,才想跟你聊聊……”

小伙子睁眼了。

借着窗口映进来的雪光,一个姑娘的侧影依稀可辨。

那面容,白,润,冷,让人不能不想起大理石;只是那双眼睛,在望望窗外飞雪的那一瞥间,还闪着光亮。

老者神色不动。

小伙子却把眼睛渐渐睁大了。

“复试了,没什么希望……即兴小品还可以。

亏了你的那位指点有方……成败无所谓。

可你们俩够朋友……当然,咱们仨,聚一聚——在哪儿?

‘老莫儿’‘新侨’,还是‘国际’?

由你定……”

小伙子的肩膀,慢慢离开了他一直倚着的墙。

“妈妈来信了。

她在伯尔尼天堂广场的塞沃伊饭店下榻的……嗯,‘塞沃伊’意思是‘卷心菜’……挺土的一个名字吧?

可它是全瑞士顶有名的一家贵族化饭店……西方就这样儿,最贵族的,跟最土气的,常揉在一块儿,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小伙子还坐在那儿,身子,却不觉倾着了。

“妈妈信里说,巴黎‘卡丹时装研究中心’在圣诞节前夜发布了预测,说‘1984年春季,风靡于整个西欧的女性服装用色,将是以淡淡的丁香紫为主导的变奏色调、多层次色调’……怎么样,要一件吧?

……唔,这容易,让妈妈无论托哪位信使叔叔,搭国际班机,给你捎回来呗……”

姑娘说着,随手撩了撩从额头散下来的一绺柔发。

“别生气,你去年春天那件红的,颜色太正了……对,浅丁香紫的魅力就在不那么正,不那么单一,也不那么清晰;穿在身上,就像走在早春的晨雾里似的——美,也就在这儿了……什么?

‘谬论’?

听着,傻丫头,别林斯基说过,‘艺术不是数学,它越模糊,就越美’!

……”

小伙子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

“来年么,还要考,还要!

……唉,上次复试,糟就糟在了独白上。

你的那位本来让我读蔡文姬……对,就是那段;可我觉得太陈旧了。

这次么,哦,你先听听好了……”

说着,姑娘微昂起头,望着窗外,低声诵读起来: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

展开你密密的帏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

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抱’……”

小伙子好像微颤了一下,却还留在原地。

“哦,对不起……我一读朱丽叶,就激动得难以忍耐,……唉,人生,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可我,还是得一天一天地这么过……抱歉,好朋友,再见了……”

姑娘略低着头,把似乎是两个二分硬币,匆匆地放在桌角上;随后,一转身,任凭长长的玫瑰红头巾披在肩头。

又一阵寒气,滑了进来。

“唉……”老者似乎无所动,只长叹了一声。

“她。

她是几号几楼的?

”小伙子盯着那背影,问。

“不知道。

“她们家里,是干什么的?

”“不知道。

”“那……那她这是……”“反正是每逢星期六这个点儿,她准来——交给我四分钱,跟她自个说上十分钟的话儿……”

“跟,跟自个儿?

”小伙子话音凝在暮色里。

“嗯,全北京直拨电话,号码儿都是六位数的;她呢,每回都只拨五个。

窗外,那片玫瑰红,渐渐隐到纷纷的飞雪中去。

雪地上,竟仿佛没留下什么痕迹……

                                      一九八四年春于西湖龙井寺(有删节)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标题是“暮雪”,“雪”在文中共有三处点扣:

开头“下雪了”;姑娘到来时,“纷纷的雪花”“飞雪”;尾段姑娘离开再次点“雪”。

B.小说多次写到老者的眼光,两次“眯了眼睛,望着窗外”,姑娘来时“眼光凝住了”“目不转睛”等描写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动人。

C.小说刻画姑娘多用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姑娘与众不同的魅力。

D.小说语言带有京腔京韵,最具特点的是儿化音和地方语词的运用,比如“信儿”“事儿”“甭”“得”等,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E.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公共电话站,借助出现在这个电话站的两个人物来完成情节的戏剧性转折,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

⑵小说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请从小说中寻找相关的伏笔,并作简析。

(6分)

 

⑶“小伙子”这个形象有何特点?

对于刻画“姑娘”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⑷有人认为那位姑娘虽然举止怪异,却是一个颇有内涵、不弃梦想的美丽女孩,作者对她是持肯定和同情态度的。

而有人却认为那位姑娘是一个虚荣浅薄之辈,是作者的批判对象。

你赞同哪种看法?

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

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

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

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

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

“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

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

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

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

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

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

”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

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

“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

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

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

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活动。

1917年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

“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

”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

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

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

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

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蔡元培则不同,他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形上”的一部分问题是科学无能为力的。

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

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

“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

”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

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罪恶的“占有性冲动”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创造性冲动”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B.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之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精神。

C.蔡元培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但他同时认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D.蔡元培认识到美虽然与现实无关,但是美可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产生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E.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表现,描写了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事迹,展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伟大人格。

 

(2)对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主要有哪些贡献?

请简要分析。

(6分)

 

(3)蔡元培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思想特色?

请简要分析。

(6分)

 

(4)人们以“亮节高风”来评价蔡元培先生,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里的瀑布群,盛水期飞流直下,如天马奔腾,惊天动地;枯水期清流潺潺,飞短流长,声韵清脆,宛如轻音乐协奏曲,美不胜收。

B.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职业拳击冠军的熊朝忠今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为了迎接熊朝忠,只有8万人口的马关县城几乎万人空巷。

C.《中国最强音》节目一推出,就受到各方诟病。

有人认为,简单地模仿电视台同类节目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鹅行鸭步只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D.在颁奖会上,捧起奖杯的张玲说:

“这次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对我来说,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不虞之誉,我的内心既激动,更忐忑。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增强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同学们在遭遇地震时的处置及防范能力,掌握一定的地震预防及逃生自救知识在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

B.湖南凤凰县决定从4月10日起,启动“收费模式”。

游览凤凰古城,需购买148元/人的门票。

此消息很快被报刊和电视等媒体转载,引发了强烈的舆论风波。

C.被誉为“中国最有名农民”的吴仁宝常在华西村为前来旅游、参观和学习的人介绍华西村发展历程和他个人的思想,受到明星一般的追捧。

D.林业部门加强了滇池流域野生鸟类资源的保护,执法人员发现非法猎捕者,将依法没收违法者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处以相应罚款并进一步接受调查。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_____。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最终也要落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①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②创造经济效益,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目标

③这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必须同时注重社会效益,而且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④然而,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⑤离开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动力

⑥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应当追求经济效益

A.①⑤⑥②④③          B.①⑥⑤②④③   

C.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