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8898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docx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

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研究

2012-7-3121:

17:

53  来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第1期

  摘要:

本文在客观描述分析鄂东南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细致探究其在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强调要将市场导向与资源特色结合,实现交通驱动与区域协作联动,进行分级规划与突出重点精品,集群设计鄂东南特色旅游产品,整合区域内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共同市场,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

  关键词:

鄂东南,集群设计,旅游产品,区域协作

  基金项目:

2010年度黄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鄂东南旅游发展共同体模式构建研究》部分成果

  “集群设计”最早源于国外示范性实物建筑展,是建筑学的创作观念[1]。

在鄂东南旅游景区产品开发过程中,进行整体集群设计,实现单体旅游景区产品的个性策划,可以使各景区之间的产品市场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并能使单个景区的市场覆盖显著提高。

同时,集群产品的投资与回报显著高于外地的大投资单体景区产品,有利于构建旅游发展共同体的产业基础,使区域旅游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1研究区概况

  本文所指的鄂东南地区,包括地处湖北省东南部的黄石市、黄冈市、咸宁市和鄂州市,土地面积约3373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土地面积的17.95%;人口约1362.2万,占湖北省总人口的22.64%。

鄂东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东邻江西、安徽,穿境而过的长江和沪蓉高速公路将其与“长三角”联系在一起;南接湖南,纵贯咸宁的京广线、穿越鄂东南的京珠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其与“珠三角”的空间距离;西依武汉,循沪蓉高速公路西去可达四川;北上直抵中原[2]。

  在鄂东南旅游发展中,黄石以矿冶文化、山水生态而著称,黄冈以红色文化、三国品牌而突出,咸宁以温泉文化、绿色休闲闻名,鄂州以吴楚文化、湖泊风光见长,四者间的旅游资源个体之间共性小而独特性大,多样性明显,相互依存度高、互补性强,客观上有利于形成一个具有人缘、地缘和业缘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发展统一体,合作空间和潜力巨大。

  本文的研究通过集群设计鄂东南特色旅游产品,旨在增强鄂东南各地市主动参与旅游区域合作的认知,立足各地实际,积极寻求融入旅游区域合作的可操作路径。

  2鄂东南各城市旅游资源特色

  2.1黄石:

矿冶文化、山水生态

  黄石依山襟江、内嵌湖泊,景色秀丽,既是青铜故里,更是一座山水名城。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黄石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开采鼓铸、大兴炉冶,留下了斐声中外的铜绿山古铜矿冶遗址,使黄石成为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从自然的角度看,山,黄石城区有西塞山、东方山,大冶有小雷山、大王山,阳新有七峰山;水,有长江黄金水道,还有磁湖、青山湖、大冶湖、保安湖、仙岛湖。

黄石所辖的大冶和阳新,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被称为革命苏区。

现有大冶红三军团纪念馆、阳新龙港苏维埃革命遗址和湘鄂赣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是黄石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与优势[3]。

  2.2黄冈:

红色文化、三国品牌

  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造就了黄冈雄伟壮丽、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

黄冈名山遍布,有以中山山岳地貌,原始森林景观为特征,融民俗风情、农艺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大别山、奇峰突兀,环周皆石,峭立如壁,势若接天的天台山、有黄州府“笔架山”之称的三角山、素称“吴楚东南第一关”的吴家山等。

除了这些名山以外,黄冈也有“千湖之城”的美誉,拥有“江浙有苏杭,湖北有天堂”之美称的天堂湖、白莲河、白潭湖、铸钱湖等[4]。

除自然风光秀丽,黄冈人文景点也较多。

黄州赤壁是历代文人墨客流连之所,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这里留下了一词、二赋、八诗等千古名篇;黄梅佛教禅宗四祖寺、五祖寺是著名的佛教祖庭;境内还有一大批革命领袖和历史名人的陵园、堂馆等遗址、遗迹。

  2.3咸宁:

温泉文化、绿色休闲

  咸宁地处湖北南部,东临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州,北靠武汉,是一个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享有“温泉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桂花之乡”之美称。

咸宁市旅游资源富集,包括温泉、山体、水体、洞穴、古遗址和古民居以及园林类旅游资源,有8主类,27亚类,77种基本类型,占全国基本类型总数的49.7%。

788处单体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旅游资源408处,占总数的52%;人文旅游资源380处,占总数的48%。

咸宁市四县一区一市均有温泉、湖泊、山岳、古民居古遗址、洞穴、桂花和竹林分布。

沐温泉、品赤壁、登九宫、游陆水、探溶洞、赏桂竹构成了咸宁鲜明的旅游特色。

  2.4鄂州:

吴楚文化、湖泊风光

  鄂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遗产颇多。

如西周鄂王城、三国吴王古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万里长江第一阁观音阁、世称“三绝”的唐李冰摩崖石刻、名扬天下的松风阁、古铜镜之乡等。

自然山水美不胜收,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鄂州号称“百湖之市”,133个湖泊布满市域[5],最大的梁子湖是全国十大名湖,风光旖旎,湖中梁子岛宁静安逸,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意蕴、渔岛风情独特,好似世外桃源。

西山风景区是孙权王家园囿,气势非凡。

武昌鱼、梁子湖螃蟹蜚声海内外。

  3鄂东南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区域旅游业发展中,鄂东南地区也面临空间格局零乱而日益被边缘化的趋势、在旅游开发方向上雷同现象严重、在对外旅游宣传上各自为政等一些问题。

  3.1旅游空间格局有待优化

  一般而言,为充分发挥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益,节省游客的旅行时间,便于旅游线路的规划与设计,旅游区内的旅游资源应尽可能以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为核心集中分布。

鄂东南地区除温泉度假区的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外,其余的山水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均相对分散,各旅游景区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如同是山岳地貌的大别山、三角山与九宫山之间,同是宗教胜境的黄梅五祖寺、鄂州莲花山与黄石东方山之间、同是红色遗迹的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与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之间等,缺乏相互之间的直接联系线路,使得各景区相对孤立,给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安排带来很大的不便。

  3.2旅游资源开发亟待整合

  鄂东南地区旅游结构体系上存在的首要问题表现为资源类型的重复,既有重点开发旅游资源与辅助开发旅游资源的重复,亦有辅助开发旅游资源相互的重复。

这种资源类型上的重复一方面存在着投资上的重复浪费;另一方面导致同一旅游区内各景区相互争客源,造成不必要的内部竞争,且都“吃不饱”。

以咸宁温泉度假区为例,该区内先后开发了太乙洞、飞仙洞和澄水洞三个旅游景区,但三个景区的主体旅游资源均为溶洞,这种类型上重复性导致三个景区除太乙洞景区因开发较早及良好的区位条件目前经营尚可外,其它两景区游人寥寥[6]。

  3.3旅游产品体系尤需丰富

  客观地讲,多年来鄂东南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也很少升华出具有震撼力、冲击力和广泛吸引力的精品和极品旅游产品或项目。

从产品的功能结构看,鄂东南地区旅游资源的多功能性并没有成功地转化到旅游产品上,突出问题表现在看的多、玩的少,老的多、新的少[7]。

旅游产品还是以传统的观光类为主,缺少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参与性、休闲度假型产品,难以使游客产生难忘地、愉悦地体验,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虽然举办了一些节庆活动,但未形成轰动效应。

为此,需要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旅游产品,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完善产品体系。

  3.4旅游形象宣传尚需集中

  多样的城市宣传主题,往往造成旅游形象混乱。

黄石被定位为“青铜故里”、“山水名城”、“红色之都”、“钢铁摇篮”、“水泥之乡”和“服装新城”;咸宁被誉为“温泉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桂花之乡”;鄂州享有“冶金之都、百湖之市、古铜镜之乡、武昌鱼之乡、山水园林城、优秀旅游城、中国药谷、书画之乡”等美称,这些多样形象在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增加旅游魅力的同时,也容易让人产生混乱,冲淡了城市旅游的主题形象,并且也会导致旅游形象宣传无法突出资源本底,营造不出具有吸引力的载体。

鄂东南地区整体上也缺乏一个整合性突出、概括性强的区域旅游宣传口号,在市场上的认知程度比较低。

  4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的思路

  4.1市场导向与资源特色结合

  如前所述,鄂东南地区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富集,但在开发环节中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从鄂东南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可能实现的途径来看,除了要充分体现旅游资源特色外,还应落脚于旅游产业与市场化运作上来。

为此,鄂东南地区旅游发展应重点以旅游资源的产品化、市场化为目标,一切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和风向标。

只有努力将地方的特色旅游资源与市场全面对接,才有可能寻找到最终实现旅游产业化与地方资源相结合的市场开发最佳模式与突破口。

  4.2交通驱动与区域协作联动

  区域旅游发展与其对外交通状况紧密相关,高速公路、铁路的贯通以及机场的修建将有效扩大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

鄂东南地区在战略布局上应充分考虑未来交通轴线可能对旅游市场格局产生的关联效应,通过交通贯通来驱动跨区域的旅游线路产品重组和市场化,最终实现鄂东南大区域的旅游市场一体化以及鄂东南内外(湘北、皖西、赣西北、河南等周边)的市场协作联动,共建中部地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4.3分级规划与突出重点精品

  鄂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数量较大,类型多样,但面对不同层次(国际、国内或区域性)、不同区域(本地、周边或更大范围)的市场,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必须有分级、分层次和具体的目标选择。

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级规划,能够确定出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重点产品,进而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鄂东南的旅游精品。

  5旅游产品集群设计体系

  鄂东南地区自然风光奇险秀丽,地处山区,山岳风光具有一定特色,以大别山、九宫山山体景观为主;梁子湖、磁湖等湖泊风光在省内也有较大的吸引力;人文景观积淀丰厚,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西塞山、东坡赤壁、赤壁古战场、五祖寺、名人故里和现代革命遗址最为著名,名人名山名寺旅游线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该区旅游资源知名度高、互补性强且成组团式集聚,旅游客源市场相似,区位交通条件好,特色旅游商品丰富,非常有利于旅游产品的集群设计和旅游市场联合开发[8](表1)。

  6旅游精品线路设计

  鄂东南地区景点丰富,可供游客游览的旅游线路众多,本文研究尝试设计出六条集群化的精品线路。

  6.1“一江一山一泉”黄金三角旅游线

  该旅游线含长江游线、大别山景区(含主峰、三角山、龟峰山等)和温泉生态新城,属本区顶级的自然与人文复合型旅游线路,主要面向国际高端的休闲市场(游船)和国内远程的观光市场。

  6.2“名山名寺名人”鄂东旅游线

  该旅游线将鄂州莲花山、黄石东方山与黄梅五祖寺、四祖寺联动打造宗教胜境游线,主要面向宗教文化影响地区;同时,整合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李时珍纪念园、闻一多故居等名人旅游资源,面向国内市场。

  6.3“青铜故里”矿冶文化旅游线

  该旅游线将构建“矿冶文化走廊”,以西塞山为龙头,在黄石新冶钢厂区之间建设一条矿冶文化走廊。

该走廊融西塞山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和十里钢城工业生产线和百年工业遗址为一体。

近期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

  6.4“吴楚风韵”文化体验旅游线

  该旅游线以鄂州为龙头,整合周边资源,注重与武汉楚文化旅游对接,形成吴楚文化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吴楚文化旅游线路;可考虑与西安组合,形成朝秦暮楚文化旅游线路。

面向国际与国内市场,国外市场重点针对汉文化影响圈。

  6.5“恢弘赤壁”文化寻踪旅游线

  以赤壁为特色,整合黄冈、咸宁等地的三国资源,打造国内展示三国风云故事的黄金旅游线路。

注重外围与鄂西圈(襄阳、荆州、宜昌)联动,整体提升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同时可考虑与成都组合,形成中国三国文化旅游线路。

除国内市场、港澳台地区市场外,国际市场中重点针对日本及东南亚市场。

  6.6“红色史迹”踏访巡礼旅游线

  以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阳新县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为龙头,串联麻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红安县七里坪遗址群、罗田胜利老街、英山县革命烈士陵园,打造国内一流的“红色史迹”踏访巡礼的专题旅游线,以等为窗口,整合黄冈、黄石红色旅游资源,形成红色文化主题旅游产品。

重点面向国内青少年市场。

  7结语

  本文在实地调查分析鄂东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客观描述其主要特色,细致探究其存在的不足,强调要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整合利用区域内旅游资源,集群设计旅游产品线路,期望为有关政府部门在制定鄂东南旅游发展建设战略过程中提供一种优化思路,为鄂东南旅游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表1鄂东南旅游产品集群设计示例

  作者简介:

许贤棠(1981~),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美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蔡瑜.中国当代建筑集群设计现象研究[D].硕士论文,上海:

同济大学2006.

  [2]刘磁滋,夏恩德,李德雄.鄂东南融入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02)

  [3]王建鸣.以城市转型为契机加快发展黄石旅游业[J].政策.2009(06)

  [4]尹建军.黄冈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08)

  [5]吴仙云.鄂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09(07)

  [6]车裕斌,林祺胜.鄂东南旅游资源结构体系及其评价[J].咸宁师专学报,2000(02)

  [7]金丽娟.基于市场需求的鄂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09(11)

  [8]李文兵.鄂东南湘东北交接地带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