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238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珠海市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珠海市九中2021年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化学家已经开发出多种酯类人工香料,如丁酸甲酯(C5H10O2)具有苹果香味.下列有关丁酸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丁酸甲酯属于氧化物

B.丁酸甲酯由17个原子构成

C.丁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58.82%

D.丁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0:

5:

16

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3.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4.在反应X+2Y→M+2N中,已知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M。

则在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为

A.

B.

C.

D.

5.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

探究燃烧的条件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

氧气验满

6.某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M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

A.+6B.+4C.+2D.+1

7.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

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不变),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

A.生成CO2的体积

B.生成CaO的质量

C.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8.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b中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

B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打开止水夹前)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

DCO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

A.AB.BC.CD.D

9.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10.蜡烛(足量)在如图所示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测得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1.我国一些城市使用焦炉煤气作为生活燃料。

以下实验流程是对焦炉煤气的成分进行局部探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焦炉煤气可能含有COB.X、Y都是碳酸钙

C.上述流程中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CO2和CH4

12.在一耐压的密闭容器中有一定量的炭粉和过量的氧气,对该容器加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相关量之间关系的是(  )

A.AB.BC.CD.D

1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固体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与b质量差是生成氧气的质量

B.P点处固体成分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C.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D.反应过程中,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保持不变

1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

16

24

15

20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0

 

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

B.x的取值范围:

0≤x≤30

C.当y≤24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15.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18

10

2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A.反应物是X和Y,生成物是Z和Q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Q可能是催化剂

C.Y、Z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X中元素种类相同

D.反应后Q的质量为24g

16.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A.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加热

C.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

D.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17.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水的电解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完全燃烧

18.在由CH4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是

A.11:

18B.22:

9C.11:

37D.1:

1

19.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A.区分一氧化碳和甲烷:

将燃烧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

B.除去氧化铜中混有的木炭粉:

向固体中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

C.检验甲烷中是否混有氢气:

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

D.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20.一瓶无色透明的液体,经过分析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这瓶液体()

A.一定是化合物B.一定是混合物C.可能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

21.与碳元素一样,氢元素也有三种不同的原子,依次称为氕[piē]、氘[dāo]、氚[chuān],分别用符号H、D、T表示,其原子核内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依次为0、1、2。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氕、氘、氚三种原子核外均只有一个电子

B.一个氘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氕原子质量的2倍

C.氕、氘、氚三种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D.化学式为HD的物质属于化合物

22.下列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的是()

A.

B.

C.

D.

23.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3O—3个氧元素B.H—1个氢分子C.K—l个钾原子D.Ca+2—1个钙离子

24.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9.7

8.7

21.6

0.4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19.4

0

3.6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反应中,物质B和物质D质量比为87:

36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25.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盛有一定量的H2O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MnO2

B.二氧化锰与氯酸钾混合受热

C.镁带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红磷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A.AB.BC.CD.D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图中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如图2所示。

(1)X曲线表示的是_____(填“温度”或“氧气的浓度”)。

(2)结合X、Y两条曲线,解释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3)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

实验前

实验后

测量项目

烧杯中水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瓶中剩余气体的体积

体积/mL

80.0

46.4

126.0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

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

(4)若测得的实验结果明显偏小,可能的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__。

27.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①(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

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③。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选用C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

(3)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①(填“a”或“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②(填“a”或“b”)端通入。

(4)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填字母序号)。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D、E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且B与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

已知A为黑色粉末,H为绿色粉末,D、E、F、G在常温下是气体,其中F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试推断:

(1)化学式:

F___________,H____________。

(2)以上①~⑤五个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选填反应序号)。

(3)由反应②中体现的能量转化关系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

a.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用化学符号表示反应:

①__________;实验室检验G的反应_________。

29.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E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是能供给呼吸的气体单质。

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表示相互间能反应,“→”表示能转化。

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图乙表示的是A、C的相关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D、E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

(2)C的用途之一为_______,写出其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

(3)①②③三个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都可能为_______,写出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A→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0.A~F为初中常见物质,相互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

其中E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F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

请回答:

(1)B物质呈固态时俗称_____,写出它的任意一个用途_____。

(2)反应③的符号表达式为:

_____。

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

(3)若A是白色固体,C是气体,则反应①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A.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丁酸甲酯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B.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一个丁酸甲酯分子由17个原子构成;C.

,丁酸甲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58.82%;D.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丁酸甲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0:

10:

32=30:

5:

16。

选D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过程中木炭质量逐渐减少,因为氧气过量,最终木炭被反应完,质量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B、刚开始未反应时二氧化碳质量为零,所以图象应从零开始,反应完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氧气过量,所以最终氧气应有剩余,不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a的质量减少了6.4g-5.2g=1.2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c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7.2g-4.0g=3.2g;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b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3.2g-1.2g=2g,故x的数值为3.2g-2g=1.2g。

【详解】

A、x=1.2,故选项说法错误;

B、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是c,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C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

D。

4.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反应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现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那么M与N反应的质量比=22:

18=11:

9,。

根据题意生成4.4gM,那么生成N的质量为11:

9=4.4g:

N,N=3.6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4.4g+3.6g-1.6g=6.4g。

故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6.4g:

3.6g=16:

9.故选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硫粉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不会造成压强差,不能验证,不符合题意;

B、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因为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后固体质量会明显增大,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

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设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氧化物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可知x大于0,则该氧化物中氧元素与M的原子个数比为2:

x,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M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M的质量分数为1-60%=40%,M的质量分数=

×100%=40%,x=+6,故则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6价,故选A。

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的体积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的质量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C、反应开始时由于温度未达到碳酸钙的分解温度,杂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随着反应进行,碳酸钙分解,固体质量减小,杂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直至反应停止,杂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D、反应前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8%,反应后,氧化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8.6%,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大,b中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但是有催化作用,则b中产生的氧气少,但产生的氧气快;故选项正确;

B、利用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装置内温度升高,压强先变大,随着反应的结束,氧气被消耗,热量散失,压强变小;故选项错误;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粒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溶液中的硝酸铜的质量不减少,与硝酸铜开始反应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CO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CO+O2

2CO2,反应物由3个分子变为2个分子,容器内的分子总数减少;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9.D

解析:

D

【解析】

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氢气燃烧生成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错误;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由无色变为淡蓝色,故错误;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由无色变为蓝色,故错误;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正确。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19%,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了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总质量不会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1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焦炉煤气点燃后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能含有CO;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焦炉煤直接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白色沉淀X是碳酸钙,焦炉煤气点燃后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白色沉淀Y是碳酸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上述流程中干燥后的气体点燃,产生水雾,可能是混合物气体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CO2、可能有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

D。

12.D

解析:

D

【解析】A、密闭容器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错误;

B、开始容器中有氧气,故气体的质量不能从0开始,错误;

C、密闭容器中碳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

D、刚开始,容器中有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减少,当碳反应完后,氧气的质量不变,正确。

故选D。

1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差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选项正确;

B.P点处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固体成分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剩余的高锰酸钾,选项错误;

C.设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x=

,选项正确;

D.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反应过程中,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保持不变,选项正确。

故选B。

14.B

解析:

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参加反应的Q为10g,P为15g,故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是正确的叙述;N可能为反应物,也可能为生成物;故x的范围为0≤x≤51;当y≤24时,说明N物质为反应物,故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是正确的叙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y=65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B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5.D

解析:

D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表中数据可知:

18g+10g+2g+21g=0g+12g+15g+待测,则待测=24g.则可推测X是反应物,Y、Z、Q是生成物.

A、反应物是X,生成物是Y、Z和Q.故选项错误;

B、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因为X是反应物,Y、Z、Q是生成物,故“Y、Z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不一定与X中元素种类相同”.故选项错误;

D、根据18g+10g+2g+21g=0g+12g+15g+待测,则待测=24g.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判断,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1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否则装置漏气时会浪费药品,故A正确;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集中的部位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炸裂,故B正确;

C、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否则可能会收集的气体不纯,故C正确;

D、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内的气压降低,水槽中水会倒流到试管中,引起试管的炸裂。

故D错误。

故选D。

17.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质量是相等的;故选项错误;

B、电解水的实验结论:

生成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1:

2,质量比是8:

1;故选项错误;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氧气,固体总质量减少,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先变大,待反应完全后,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选项错误;

D、木炭与氧气反应:

C+O2

CO2,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加,待容器内的氧气反应完全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8.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气体中C、H元素质量比为:

60%:

40%=3:

2,其中C、H原子个数比:

;所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

,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1×44):

(4×18)=11:

18。

故选A。

19.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和甲烷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气体都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不能鉴别;

B.氧化铜也能和一氧化碳发生反应,不但除去了木炭也除去了氧化铜,不符合除杂的原则;

C.甲烷、氢气燃烧都能产生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都有水生成,所以不能检验是否含有氢气;

D.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区分。

故选D。

20.C

解析:

C

【解析】

试题分析:

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水或者双氧水,也有可能是水和双氧水的混合物,故此题选C。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组成方面的知识,解答类似题目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

2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氕、氘、氚三种原子的电子数都是1,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质子数,一个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一个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所以一个氘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氕原子质量的2倍,正确;

C、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氕、氘、氚三种原子的电子数都是1,氕、氘、氚三种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正确;

D、H、D都属于氢元素,化学式为HD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错误。

故选D。

22.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将导管插入水中后,密闭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