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327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docx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

重庆市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题(I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初唐的书法家们对王羲之顶礼膜拜,却丢失了王羲之藐视权威的创造精神,胶柱鼓瑟,一味模仿,难以达到新的高度。

B.房地产商津津乐道“金九银十”,因为九月、十月是销售的高峰期,但是现在十月过半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大的房地产公司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C.秋天的关山飞瀑流泉,峰林竞秀,山高水低,景色宜人;那满山遍野的树叶有红有黄,与湛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D.少数媒体不去挖掘有社会价值的重要新闻素材,而是抓住明星的逸闻琐事笔走龙蛇,大肆渲染,连续报道,真是让人费解。

2.(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政府在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农民工报酬等方面开始了有利于改善农民工境遇的改革,但从社会基本面观察,国家现行体制还没有为农民工平等的产业工人地位作好全面准备。

B.春天,在这片土地上,我用细瘦的胳膊,紧紧扶着我锈钝的犁。

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头磕绊着我的犁头和我成倍的体力。

C.经济学及经济学家该不该关注民生?

该不该反映民意?

该不该替老百姓说话?

这些问题都引发了一系列的追问。

D.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3.(2分)(2017高一上·温州期中)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

       ,_________。

       ,       。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①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②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③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

④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⑤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A.②③①⑤④    

B.④③①②⑤    

C.②⑤④③①    

D.④②⑤③①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4分)

4.(6分)(2017高二上·四川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技术推动阅读模式变革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它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分享、互动和可移动性的全新阅读模式。

首先,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区隔的空间、整合了碎片化的时间,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推动了信息的跨域传播,孵化出一个个集合的阅读社群;其次,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亚文化传播,让网络社群升级到文化层面的情感共振及价值认同,促使阅读从传统的私人化行为演化为一种以互动和共享为核心的社会化行为;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生活场景不断转移到线上,线上的社群文化也开始嵌入现实生活,这使碎片化的信息互动升级为更具系统性的知识交流,让阅读的社会化作用更加凸显,这就是社会化阅读。

社会化阅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适应移动状态下的阅读需要,社会化阅读的内容大都以浓缩的形式出现,可谓短平快;微信朋友圈或群推荐的阅读材料,基于熟人、朋友关系,容易引起重视并被优先阅读,也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

一般来说,群主或群里比较活跃的人的推荐有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引导性甚至经过了“再创造”。

群友在分享阅读材料时,会有即时的评论发表,这就形成社会化阅读的一个突出特点:

阅读分享与舆论的酝酿、形成几乎同时出现,没有给理性思维留下足够的时间。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国其转发分享功能十分强大,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让“朋友圈”变成“谣言圈”。

在当前网络时代下,信息知识过剩、信息污染、信息干扰等问题,容易造成阅读浪费。

社会化阅读潜藏着一些危机,如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促使“浅阅读”大行其道、过多地沉迷虛拟空间会使得现实社会的文化互动变得稀缺等。

社会化阅读方式对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在传统社会中,出版物是经过审查、去杂质化的,社会化阅读则很难实现对内容的把关。

因为在社会化媒体上,微新闻、微评论、微小说等随时可以上线,对于内容管理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社会化读内容的管理者,应当了解社会化阅读的特点、规律与诉求,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促进社会正效应和正能量的最大化。

借助社会化阅读这种种迅速直达受众的通道,尽可能多地提供质量高、营养丰富、满足读者需求的内容,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1)下列对“社会化阅读”的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化阅读是一种具有分享、交互、便捷等诸多特点的阅读模式。

B.社会化阅读以读者为中心,人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对阅读有推动作用。

C.社会化阅读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极大的适应移动状态下的阅读需要。

D.社会化阅读让阅读去私人化,但也容易让阅读去理性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社会化阅读的概念,接着从背景、形式和作用的角度加以阐释。

B.文章虽肯定了社会化阅读的进步性,但更多的是指出它可能会产生的社会问题。

C.文章用微信朋友圈容易变成“谣言圈”的例子,证明社会化阅读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

D.文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结构清晰,观点分明,分析客观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太可能突破时空阻隔,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社会化阅读。

B.基于新媒体的社会化阅读内容与传统出版物比较,有内容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的缺点,需要适当的规范管理。

C.社会化阅读借助网络平台,微博、微信、QQ群、新闻客户端等,这些都是社会化阅读的主阵地。

D.阅读从私人化行为演化为社会化行为之后,互动和共享就带有表演性和装饰性了。

5.(15分)(2015高一上·扬州期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后面题目。

忆老舍

梁实秋

最近我到美国去,无意中看到我的女儿文蔷收藏的一个小册,其中有一页是老舍的题字。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老舍和我都住在四川北碚。

老舍先是住在林语堂先生所有的一栋小洋房的楼上靠近楼梯的一小间房屋,房间很小,一床一桌,才可容身。

他独自一人,以写作自遣。

有一次我问他写小说进度如何,他说每天写上七百字,不多写。

他身体不大好,患胃下垂,走路微微有些佝偻着腰,脸上显着苍老。

老舍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内心却很孤独。

后来老舍搬离了那个地方,搬到马路边的一排平房中的一间。

这个地方离我的雅舍很近,所以我和老舍见面的机会较多。

有一天我带着文蔷去看他,文蔷那时候就读沙坪坝南开中学初中,还是十来岁的小孩子。

请人签名题字是年轻学生们的习气。

老舍欣然提笔,为她写下“身体强学问好才是最好的公民”十三个字。

虽然是泛泛的鼓励后进的话,但也可以看出老舍之朴实无华的亲切的态度。

抗战初,老舍和我一样,只身出走到后方,家眷由济南送到北平。

他写信给朋友说:

“妻小没办法出来,我得向他们告别,我是家长,现在得把他们交给命运。

”后来我曾问其夫人近况,他故作镇定地说:

“她的情况很好,现服务于一所民众图书馆——就是中央公园里那个‘五色土’的后面的那座大楼。

”事实上,抗战到了末期的时候北平居民生活非常困苦,几近无以为生的地步。

不久,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女士来到了后方,在北碚住了不久便和老舍搬走,好像是搬到重庆附近什么乡下去了。

他离去不久有一封信给我,附近作律诗六首。

诗写得不错,可以从而窥见他的心情,他自叹中年喜静,无钱买酒,半老无官,文章为命,一派江湖流浪人的写照!

老舍之死,好久是一个谜。

现在不是谜了。

他死得惨。

我们的了解是,他不是溺死在一个小湖的水里,他是陈尸在一个小湖的岸边。

他的尸首很快地火化了,但是他的骨灰盒里没有骨灰!

像老舍这样的一个人,一向是平正通达、与世无争,他的写作一向是属于写实主义,而且是深表同情于贫苦的大众。

从任何方面讲,他也不应该有他那样的结局。

然而,不应该发生的事居然发生了。

老舍最后一部小说是《正红旗下》,这部小说没有写完是一憾事。

这部自传性质的小说和以往作品不同,态度较严肃,不再在口语文字方面的诙谐取巧。

毫无隐避的这是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不过究竟是小说,不是自传,背景是真的,故事穿插有真有假。

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明了老舍的身世。

(选自梁实秋《槐园梦忆》,有删改。

(1)

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2)

文章有哪些内容表现了老舍的“平正通达,与世无争”?

试作概括。

(3)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的“憾事”应该怎样理解?

6.(13分)(2017·新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昂的头,不会让饥饿的胃填饱

泽卡利亚·泰米尔

囚笼中的老虎怒视着笼子四周注视着它的人们。

其中一人用平静的口吻说道:

“干我们这一行的,就应该时刻牢记:

对手的胃是第一个目标。

你们会发现这个职业既困难又简单。

老虎说道:

“快拿吃的来,我该吃东西了。

驯兽师故作惊讶:

“你这个囚犯在命令我吗?

真是可笑!

要知道,我才有资格在这里发号施令。

老虎说道:

“没有人能命令老虎。

驯兽师说道:

“你在森林里才是老虎。

现在你只是一个要听从命令的奴仆。

老虎不屑地说:

“我不会做任何人的奴隶。

驯兽师说道:

“你愿挨饿就挨饿吧,我不会强迫你做不情愿的事。

老虎饿了,它伤心地回忆起来去如风、无拘无柬地追赶猎物的日子。

第二天,驯兽师说道:

“你不饿吗?

你肯定在饱受饥饿煎熬。

说声饿,你就会有肉吃。

老虎仍然沉默。

驯兽师说:

“照我说的做吧,别傻了。

承认一下饿,你马上就会吃饱。

老虎说道:

“我饿。

驯兽师笑了,老虎就获得了很多的肉。

第三天,驯兽师对老虎说:

“如果你今天想得到食物,就得按我的要求做。

老虎说道:

“我不会听从你。

驯兽师说道:

“别着急,我的要求很简单。

要你现在在笼里绕圜,等我说.停,,你就停下。

老虎心想:

“这要求不过小事一桩。

我何必因为固执而挨饿!

”于是绕起圈来。

驯兽师严厉地命令道:

“停!

老虎立刻站住不动,驯兽师很高兴,老虎也很高兴。

第四天,老虎对驯兽师说:

“我饿了,命令我‘停,下来吧。

驯兽师说:

“今天你得学猫叫,才有吃的。

它学了猫叫,驯兽师却皱了皱眉,责备道:

“模仿得很差劲,你把咆哮当猫叫吗?

你自己练

习吧,明天要是学不像,就别想吃。

驯兽师慢吞吞地离开了老虎。

老虎哀伤地呼唤森林,可惜森林很遥远。

第五天,老虎模仿了猫叫,驯兽师鼓起掌来,扔给它一大块肉。

第六天,驯兽师刚靠近老虎,它就迫不及待地学起了猫叫。

可驯兽师让它改学驴叫。

老虎正色道:

“我是老虎,我宁死不干!

驯兽师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虎笼。

第七天,驯兽师和颜悦色地来到笼前。

老虎努力地回忆森林,但脑中一片空白。

它双眼一

闭学起了驴叫。

驯兽师说道:

“学得不行,但是出于j情心我还是给你一块肉。

第八天,驯兽师对老虎说:

“我要作一段演讲,讲完了你要鼓掌叫好。

驯兽师开始演说:

“公民们……此前,我们曾经多次阐述过对一些命运攸关的问题的立

场,这一立场坚定而明确,无论敌对势力玩弄了什么阴谋都不会改变,凭着信仰我们必胜!

老虎说:

“请原谅。

我没有文化,听不懂,但你讲得很精彩,让我鼓掌我就鼓掌吧。

老虎鼓了掌,驯兽师却说:

“我讨厌伪善和伪善家,作为惩罚,你今天不能吃东西。

第九天,驯兽师抱来一捆草,扔给老虎说:

“吃吧。

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吃草。

老虎饿极了,就试着吃草,草的味道让它大倒胃口,它嫌恶地走开,但不久又回过头来,慢

慢地发现原来草也可以下咽。

第十天,驯兽师、老虎和笼子全都不见了。

老虎变成了国民,笼子即是城市。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看似荒诞,却脱胎于现实生活,借助虚幻的情节揭示深刻的道理。

结尾处“老虎变成了国民,笼子即是城市”这句话直接点明喻意,深化了主题。

B.小说大量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刻画了驯兽师和老虎这两个形象,展现了这二者在十天里表现出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C.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森林”,其实是老虎内心的精神支柱。

作者借老虎三次对森林及过往生活的怀恋,步步推进,表现出老虎心理的变化,为下文做了铺垫。

D.小说开头驯兽师说“这个职业既困难又简单”,困难之处是很难从精神上征服对手,简单之处是指只要牢牢控制住食物,就可以实现从身体到精神的征服。

E.第八天,老虎无条件选择了顺从,可驯兽师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惩罚了它。

这是因为没有文化的老虎不懂装懂,此时已经变成令人讨厌的伪善家。

(2)

老虎在驯化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

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分析。

(3)

这篇小说还有一个题目是“第十日的虎”。

你认为哪一个好?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7.(11分)(2016高一下·金山期中)(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①之夷维②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③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

“不然。

吾闻君子诎④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注】①莱:

古国名。

②夷维:

莱国城邑。

③越石父:

春秋时晋国人,有贤名。

时因冻饿为人奴。

④诎:

同“屈”。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食不重肉                       重:

分量大    

B.摄衣冠谢曰                     摄:

整理    

C.而信于知己者                   信:

通“伸”,伸展    

D.身相齐国                       相:

担任相职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    

B.遭之涂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C.知己而无礼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D.其后夫自抑损                    至其谏说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言晏子节俭力行,严于律己;“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言其以道为准绳,谨慎行事。

B.晏子以左骖赎回越石父,越石父不予道谢,晏子却依然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可见他不仅识才,而且发自内心地爱才。

C.本文写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见晏子和自己丈夫的情况,通过晏子和车夫的行动与态度的对比,更好地衬托出晏子的谦恭性格。

D.“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一句以自卑口气,饱含对晏子的仰慕之情,亦含有体会世事辛酸、渴望识人之贤人而不可得的无限悲痛。

(4)

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②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8.(10分)(2017高一下·兰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③,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

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zhǎn):

吹动。

③百越:

古代中原人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各种民族的泛称。

文身:

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

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写景角度与杜甫《登高》一诗首联的写景角度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

这首诗的首联对情景关系的处理与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的颈联对情景关系的处理有何相似之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默写(共1题;共10分)

9.(10分)(2017高三下·浙江月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①《琵琶行》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的效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自己愿意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③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路极其曲折、迂回的情形。

④《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⑤《论语》中,用星辰作比喻,形象表述“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5分)

10.(5分)老舍、曹文轩、余秋雨等是中小学生最喜爱的作家。

仿照对余秋雨的评介示例,选择老舍或曹文轩,以第二人称写一段评介。

要求:

70字左右。

示例:

余秋雨:

一生文化苦旅行无疆,寻觅中华笛声叹千年。

你用创造文化的历史而载入历史。

你用自己的努力唤起了更多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温情和敬意。

11.(10分)(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和模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情感在性质、强度、紧张度等方面存在的向背两极状态,这就是情感的两极性。

向背两极性不是各占一端,截然对立,而是在一个连续体上的向背两极的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由此提出了情绪三维模型(如下图),他根据强度、相似性和两级性这三种基本的特性来划分情绪,构成一个倒立的锥体模型。

(1)请概括该模型图垂直维度上情绪强度的变化特征。

(2)请简要说明该模型图顶部扇面的情绪分布情况。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7高三·重庆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年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了一个安宁和乐的世界,称之为桃花源,然而他并没有留下这个地方具体地点的描述,只以“无问津者”结尾,这个描述在1600年后引起了争论:

哪里才是桃花源“正宗”?

近日,重庆酉阳县高调推介县境内的桃花源景区,并以排他性的姿态,公开宣布酉阳桃花源的“正宗”性。

此举随即引发同样主打“桃花源”牌的湖南桃源县反击。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桃源县多位政府人员称,重庆酉阳涉嫌“炒作”,桃源县才是“正宗”。

你如何看待这场“‘正宗’桃花源之争”?

请根据材料阐释你的看法与理由。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1、

2-1、答案:

3-1、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4分)

4-1、答案:

4-2、答案:

4-3、答案:

5-1、答案:

5-2、答案:

5-3、答案:

6-1、答案:

6-2、答案:

6-3、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7-1、答案:

7-2、答案:

7-3、答案:

7-4、答案: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8-1、答案:

8-2、答案:

五、默写(共1题;共10分)

9-1、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5分)

10-1、

11-1、

11-2、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