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938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课专题大纲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代中国与希腊自然观比较

⏹自然界本原:

都持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

都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

⏹认识自然界的方法:

中国人—直觉领悟,希腊人—演绎推理

⏹表达思想的方式:

中国人—惯用名言、比喻,希腊人—充满论辩、推理

(二)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

对自然的认识来源于直观的生活经验。

2、思辨性。

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3、猜测性。

科学与哲学发展水平低,对自然的认识模糊笼统。

局限性:

1、受神话自然观的影响,掺杂着迷信、巫术等因素。

2、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

(三)朴素自然辩证法的演变

1、中世纪自然观:

上帝创造世界;

地球中心;

自然界是个等级体系

2、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

“两个发现”

自然的附魅:

主张自然万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充满灵性的有机体,变幻无穷,神圣而神秘(magic),充满了精神和智慧。

人依从和敬畏自然。

(万物有灵论)

二、近代有机论自然观:

“机器的隐喻”

机器的隐喻:

“自然界是一架精密的机器”

(一)机械论自然观的现实条件

1、科学基础。

经典物理学理论改变了人们看待自然的方式。

2、新大陆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

拓展了人类视野,鼓舞了人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3、工业革命。

大机器生产,经济原则占主导,改变了社会关系和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二)理论支点:

主客二分的思维

1、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2、主客二分:

人是理性的存在者,因而,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界是人类征服、开发的对象。

(三)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2、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惯性。

3、一切物质都遵循机械运动规律。

4、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5、人与自然都是机器。

三、机械论自然观对后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以物质的原因解释自然现象,强调自然的客观性,有利于自然科学的独立发展。

2、重视用观察、实验、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自然的精确研究。

3、肯定人的理性,有利于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解放。

(二)历史局限性

1、机械性。

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事物,抹杀了世界的多样性。

2、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把丰富而联系的世界碎片化。

3、主客二分。

人与自然的分立,造成环境问题与人的异化问题。

形成人类中心论。

从“自然的附魅”到“自然的祛魅”——自然之死

⏹自然的祛魅:

排除世界的神秘性,“使世界的理性化的过程”。

⏹人控制和征服自然,不断获得经济成就,自然环境也不断趋于恶化。

美国生态学者麦茜特称此为“自然之死”。

观看纪录片《家园》、《玛雅文明失落的启示》

讨论:

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是什么?

玛雅文明的失落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四、系统自然观(20世纪)

(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简单与复杂、确定性与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2、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循环过程。

3、自然界的演化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二)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1、系统性。

即整体性和普遍联系

2、复杂性。

即随机性的

3、演化性。

即非线性、不确定性

4、广义性。

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社会自然—生命系统,等

(三)系统自然观的基础:

系统科学

1、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2、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

3、分形论、混沌论、复杂性适应论

第二节文明发展的新选择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演变,经历了:

榜样——敌人——朋友

1、史前文明:

崇拜自然,原始和谐

2、农业文明:

顺应自然、相对平衡

3、工业文明:

征服自然,主客二分

4、生态文明:

主客平等,和谐共生

一、生态危机—人类文明发展的困境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自然现象——技术问题——社会问题。

生态危机: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过程的损害,从而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表现:

1、人口激增;

2、自然资源短缺;

3、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

二、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文化根源: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

人类行为受理性调控,推崇人类的理性为至高标准。

唯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

(二)经济根源:

追求利润(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原则

1、资本的逻辑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

2、历史:

弱者挨打

3、现实:

竞争,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成为强者。

⏹出现:

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并存的悖论。

⏹表现:

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

(三)政治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

1、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不断制造并操纵消费。

3、把经济危机转移到生态危机上,转嫁到发展中国家。

宝贵的觉醒:

环保运动

1、环保运动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

⏹环保之母:

雷切尔·

卡森。

⏹改变世界的宣言:

1962年,《寂静的春天》

2、全球共识:

保护我们的家园(20世纪80年代后环保主义高潮)

(1)围绕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与对话增强:

国际性会议、国际性公约、国际性合作

(2)媒体和文学艺术的宣传呼吁

三、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性

(一)资源环境的制约

1、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2、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3、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4、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程度加重

5、森林覆盖率低,原生态系统退化6、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新疆的生态特征:

干旱

⏹1、沙漠、戈壁面积较大,林地、草地总体面积少

⏹2、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3、盐尘暴的危害已大于普通沙尘暴

⏹4、绿洲内部改善,外围却遭严重破坏

⏹原因:

自然环境恶劣多变;

人为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二)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显现

1、非均衡发展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2、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

3、重视物质价值,忽视精神意义;

4、不计自然成本,忽视自然的可持续

1、中国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鱼”与“熊掌”是否兼得?

中等收入陷阱:

指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矛盾集中爆发,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出现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增长进入停滞徘徊期。

(三)生态功能下降引起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1、环境污染导致身心健康代价

2、环境问题成为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

3、生态功能下降动摇了可持续发展基础

四、中国:

生态问题成因分析(学生自学)

五、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

300年的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生态系统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

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一)经济指数与幸福指数并举——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1、经济保障;

2、社会关系;

3、文化传统;

4、人格特征;

5、政治环境;

6、自然环境

(二)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

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1、价值观上: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发展路径:

绿色、循环、低碳

3、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从以“人为中心”转向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中心

4、生活方式上:

绿色消费

5、追求目标上:

美丽中国

(三)生态文明发展的途径(学生讨论)

思考题

1、从自然观的演变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2、生态危机的实质与原因有哪些?

3、如何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书目

1、纳什:

《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

2、亨利·

梭罗:

《瓦尔登湖》,徐迟译

3、雷切尔·

卡逊:

《寂静的春天》

4、查尔斯·

哈伯:

《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肖晨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5、戴斯·

贾丁斯:

《环境伦理学》(第三版)林官民,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二专题科技变革中的人文关怀(主讲人赵新居)

第一节人类精神的两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科学的内涵与特质

(一)科学的内涵(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1、科举之学。

(1)古代西方:

源于拉丁文scientia,指“知识”和“学问”。

(2)古代中国:

原称“格物”,近代受日本的影响译为“科学”,表示西方分科之学,与不分科的儒学相对应。

1897年,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引进了这个词。

2、反映自然界、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3、特指自然科学。

4、合乎理性的;

合理的。

(二)科学的特质

1、对象的客观性;

2、结果的可检验性(可重复性实验);

3、精确性;

4、逻辑性。

(结论符合逻辑)

(三)伪科学及识别

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通过下述特征进行辨别:

1、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

2、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

3、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

4、断言不合逻辑。

5、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

二、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科学精神

(一)科学家的共同价值观——墨顿对科学精神的表达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墨顿首先对科学的社会规范进行了研究,为此提出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并将之称为科学的精神气质。

1、普遍主义——科学无国界,科学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2、公有主义——科学知识本质上是社会交流与合作的产物,研究者无权独占或垄断科学成果。

3、无私利性——从事科学活动和知识创造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

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决不未加分析批判而盲目地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1、科学精神:

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气质和伦理规范。

表现为:

①求真务实精神;

②开拓创新精神;

③实证分析精神;

④批判怀疑精神;

⑤独立平等精神;

⑥公正坦诚精神;

⑦开放包容精神;

⑧谦虚忘我精神。

2、人文精神:

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学科:

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人文观念:

人类关怀、生命关怀。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两种文化论”的提出

1959年,英国物理学家、文学家查尔斯·

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

他发现:

从事科学的人与从事人文的人,由于教育背景、历史传统、哲学倾向和工作方式的诸多不同,两种文化群体的分歧与冲突在西方非常普遍。

两种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科学家重理性、抽象、实在性,人文学者重感觉、具体、形象,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统一呢?

中国高中教育是否应有文理分科?

陈述理由

(二)科学与人文的区别

1、研究对象:

科学——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求诸外。

求真,给人以力量;

人文——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与终极关怀,求诸内。

求善、求美、求爱,给人以方向。

2、思维特征:

科学——依赖于实证、抽象思维→→经验,思维要求合乎逻辑。

人文——依赖于直觉、形象思维→→体验,思维往往不拘一格。

3、结果:

科学——达到结果的正确性→→一元。

人文——达到价值判断→→多元。

人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理性精神体现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却不能完全满足人的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而仅靠人文精神也解决不了人类自身的所有问题。

科技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都不能单独解决人的一切问题。

(三)科学与人文的联系

1、二者的文化源头一致,都源于人类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类对真理和价值的追求。

故科学中有人文,人文中有科学。

2、二者追求的目标有共同性,同属于人类精神文化,都力图在精神上探求统一和谐的世界体系,对于人类理性思维、智力发展以及道德精神完善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3、人以及社会全面发展的趋向。

人在走向理想境界的过程中,要求同时体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社会谋求持续协调发展,需要科技作动力,人文作导向。

因此,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

(四)人文文化对人的发展的独特意义(讨论或自学)

第二节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一、为什么要关注科学伦理问题?

科学研究有伦理问题吗?

(一)科学伦理的缘起——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

古代:

科学活动是非职业的,由兴趣驱动的个人独立研究。

近现代:

(1)科学研究职业化;

(2)科学研究日趋社会建制化;

(3)科学研究的规模增大,风险极易转变为社会风险。

(二)科学研究中发生的不端行为

1、抄袭剽窃。

就是把别人的成果不加注明的化为己有。

2、虚构伪造。

为出成果,随意编造数据、图标、结果,伪造简历、学历,欺骗公众。

3、重复性研究。

重复性研究有两种:

重复他人的研究、重复自己的研究。

4、拉关系。

一些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评比鉴定中互相拉拢、互相吹捧,骗取学术荣誉。

5、学术垄断。

少数学术权威,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大搞学术独裁,霸占学术资源。

6、弄虚作假。

篡改、捏造、有选择地遗漏或更改结果或数据;

(三)现代科学研究活动带来许多伦理问题

1、环境伦理问题2、生态伦理问题3、经济伦理问题

4、生命伦理问题5、其他问题

二、为什么学术研究中有越轨行为?

(一)科学与利益的关系日益密切

1、科学活动职业化。

2、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对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

3、评价方法的偏差。

追求“短、平、快”

4、管理和约束机制的不健全。

5、科学诚信的缺失(这是核心问题)

(二)传统的“论文审查、同行评议”本身有内在的不完善性。

1、科学活动的“同行评议、论文审查”中存在着利益冲突。

2、私人利益有可能干扰或影响评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使评议者不能很好承担对公众的责任。

三、科学家对科学的社会后果有伦理责任吗?

(一)伦理与科技伦理的基本内涵

1、伦理:

是指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2、科学技术伦理:

是人们在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

(二)科学是有责任的研究活动

1、研究中的责任:

科学家受公众的委托,有责任为增长知识而努力。

2、研究成果运用的责任:

有责任用知识为公众谋福利。

3、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手段要符合社会的法律和伦理规范。

4、科学家有责任不做某些研究——科学研究的限制

四、科学技术能确保人类的幸福吗?

⏹1、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

⏹2、对待技术负效应的认识问题

⏹3、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

⏹4、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

思考题:

1、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谈谈你的科学文化观?

2、科技理性有哪些贡献和局限?

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应当怎样维护人的尊严?

3、联系实际谈谈科学伦理具有怎样的价值?

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是什么?

参考书:

1、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编,《中西文化冲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

2、《西方哲学史》,黑格尔、全增嘏编著或其他人任何版本均可。

3、《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胡适编著或其他人任何版本均可。

4、《自然辩证法》,黄顺基主编

第三专题思维方式与科技创新(主讲人:

郭玉云)

问题的提出

(一)杨振宁的观点:

中国传统里的归纳法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与《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经》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主要原因。

(二)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三)诺贝尔情结:

中国的科技精英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四)李约瑟难题:

“作为一个整体的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五)雷斯蒂沃困惑:

“从21世纪开始认识的新科学为什么会在中国而不是美国或其他地方?

(六)“这可能是中国人最需要的一本书”《中国人思维批判》:

—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思维方式概述

一、思维方式的含义

一、价值层面的含义,思维就是价值的评价和选择,用价值标准对事物、现象进行认知,不同的价值标准对事物、现象的认知结果也可能不同;

二、技术层面的,思维就是借助语言、概念等,运用相应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判断、推理的活动和过程。

二者统一构成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三、思维方式的重要意义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和文化,体现该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程度、认识水平、实践方式和时代精神。

四、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一)哲学不同

(二)五方水土不同

(三)生计模式不同

第二节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对科技的影响

一、伦理型与认知型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开放性、海洋型地理环境和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

哲学家爱智慧、崇理性,尚思辨,以认知自然为视觉焦点,崇尚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为征服自然。

二、整体性与分析性

中国的小农经济使先民们很早就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

《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先哲也对宇宙进行过思考,但却非常笼统、模糊而简约。

在西方,柏拉图之前的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人与自然不分,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

15世纪下半叶以后,自然科学进入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并对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主要采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和数学演绎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宏观走向微观,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事物,于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

三、意向性与对象性

中国传统思维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认为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用主体的修养代替对客体的认识。

不以自然为认识对象.而把自然人化或把人自然化。

传统思维注重直觉意象而非逻辑推理,注重求善而非求真。

中国的主体意向性思维从主体的需要和实用出发,以人的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为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

这是价值判断性思维,而非逻辑推理型思维,是主体意向性思维,而非客体对象性思维。

西方思维传统以自然为认知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

西方注重科学的思维传统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追求的是认识的客观有效性。

四、直觉性与逻辑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直觉思维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总体把握,缺乏像西方那样的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逻辑性成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

五、意象性与实证性

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

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

“得意”需靠直觉顿悟,故不能执着语言,又不能离开语言,顿悟之前需要借助语言和形象符号,顿悟之后,就可以“忘象”、“忘言”了。

中国传统思维不重视语言的逻辑分析,却注重语言所指称的抽象意义或本体意义;

不善于运用抽象语言,却擅长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

古希腊也有过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思维,但其所追求的知识不是沿着“观物取象”的方向发展,而是沿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注重加工程序、技巧、分析、比较的工匠传统大大发展。

到了近代,西方实验科学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便具有很强的实证性。

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技术问题与科学理论有机结合,使思维方式注重实证分析和逻辑论证。

六、模糊性与精确性

模糊性是古代思维的共同特征。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延续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精确性的否定,因而直至现代,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仍有古代模糊思维的特征。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素质。

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

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析解剖,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因而促使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确立与发展,也促使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精确性的特征。

七.归纳型与演绎型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经验,习惯于直觉体悟,从主体意向出发对实践经验和内心体悟加以总结、归纳,成为“圣言式”或“格言体”的模糊概念与范畴,缺乏明确的概念界定与严密的演绎推理,因而难以形成像西方那样完整而系统的科学体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对西方思维方式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近代实验科学诞生之后,又注重归纳法。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使西方产生无数的理论体系,大大地促进西方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未来引导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

一、注重综合性、系统性

现代的整体综合是辩证的综合,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系统性的综合,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整体与部分、综合与分析、结构与功能、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和互补兼容,不再是古代的直观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