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7958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100道附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才出现的。

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熏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不但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大家,而且流派纷呈。

回答6~8题。

6.(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下图两人分别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代表人物。

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都反对过激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C本题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

苏格拉底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中国没有出现民主政治,孔子自然无从反对。

7.(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当时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 

A.讨论主题不同 

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B本题考查的角度是“社会背景”。

智者学派的思想出现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孔子思想诞生在井田制、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新制度诞生这种一个新旧交替时期。

8.(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或法制

孟子主张行仁政,苏格拉底主张道德教育。

9.(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C首先确定“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其次我们可知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成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

排除④。

10.(2007山东临沂11月高三期中考)孟子认为: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A正确解读材料,孟子的这段话不含有把田宅分给农民的意思,可排除④

11.(2007山东莒县四中11月高三期中考)苏格拉底是古代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知识渊博,擅长辩论,虽然他本人未曾有著作传世,但他的思想言行散见于学生的著述中,他的学生使他名垂青史。

中国古代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孔子和苏格拉底并誉为东西方的思想伟人,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汇集著成〈论语〉。

12.(2007山东莒县四中11月高三期中考)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句话的意思是:

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换句话说就是:

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

不能够容忍诸侯用天子的乐舞,不符合周礼。

13.(2007山东平邑二中10月)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主张“法治”。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B.代表的阶级不同

C.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D.所处时代不同

B墨子代表的是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

而韩非代表的是地主阶级。

14.(2007山东平邑二中10月)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A为道家的主张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15.(2007广东广雅中学9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政治上是由于“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和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经济上是由于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文化是由于私学兴起。

16.(2007广东广雅中学9月)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荀子认为性本恶,但是经过后天的教育能够由恶变善。

17.(08烟台高三诊断性测试)“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B材料强调了通过“明礼仪,起法正,重刑法”,才能达到天下皆治而善。

18.(08江苏百所高中样本分析考试)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19.(08江苏百所高中样本分析考试)下列治国主张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有(  )

①“政在得民”②“民贵为轻” ③“为政之要,惟在得人”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要求统治阶级要爱民重民、富民育民,实行仁政德治。

而能体现这种思想只有①②。

20.(08年广州执信三校联考)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以上史实说明了(  )

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   

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   

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制有重要指导意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C材料主要是讲儒家文化对德意志国家的统一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所以应该是选C。

①④材料未体现出来。

21.(汕头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模拟考试)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

B“仁者爱人”体现了孔子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等级名分制度。

两者都强调“秩序”。

22.(潍坊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二))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甲生说:

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B.乙生说:

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C.丙生说:

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D.丁生说:

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

B儒家强调“礼”,重视长幼尊卑,就像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典故一样。

23.(2008届通州市第六次高考历史调研)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B.本题是主线是考查法家思想,A属于儒家思想,C属于墨家思想;

应排除;

法家思想一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层涵义证明了其有效用,而本题强调秦朝的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其暴政赞成的,故从反而说明了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24.(2007佛山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张的社会改革都强调( 

A“以人为本” 

B“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A 本题考查的是诸子百家的共性。

B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

25.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26.(2008徐州二模)“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

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D仔细阅读材料,体会对联的内在含义。

其中朱子暗指朱熹,鼻孔子暗指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的意思就是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

27.(2007广东广雅中学9月)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

“(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見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

”请问这位古人是

A.李贽 

B.朱熹  

C.王阳明  

D.王夫之

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二程,到了南宋的朱熹继续发展程朱理学。

28.(08青岛市高三第一次统一质量检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D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表明佛教主张内心的修炼以求摆脱红尘麻烦,同样的陆王心学也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明理”的境界。

29.(2008潍坊期末)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B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排除。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

30.(08广东韶关高考一模)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D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性化、思辨性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就体现了思想家的这一思想特点。

31.(08南通高中学业水平调研测试)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

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D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

所谓“理”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32.(08年广东梅州高三第一次质检)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

“忠、孝、廉、节”

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D材料主要回答的角度是“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则是关于社会治理的。

33.(2008.5梅州市第二次高考模拟测试)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D材料中“节”“信”“仁”“礼”等体现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

34.(2008翔宇测试)史学家张岱年称: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A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35.(潮阳区高三历史质检试题)“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

”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D仔细阅读材料,分析概括王阳明的话可知其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36.(08昌乐高二期末考)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本题可用排除法。

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故排除带④的选项即可。

37.(08济宁高二历史)宋代是我国儒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

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

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D儒家的“理”主要是指“三纲五常”,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

38.(08烟台高二历史(文科)期末考试)“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解析:

A理学家强调当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对妇女贞节的极端强调就由此而来。

39.(08淄博高二期末考试)朱熹说:

“……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A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朱熹认为所谓“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这明显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的伦理道德。

40.(08江苏高三新课改考前考(三))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解题关键是掌握宋明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并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用封建伦理道德支配和指导人的行为规范,抑制个人的情感和需求,故ABD三项符合理学思想。

C项是李贽的观点,体现出抨击封建理学束缚人性的思想,故C项正确。

41.(08深圳中学考前测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D.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其共同主张是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42.(08年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

“风催幡动!

”乙徒曰: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幡动!

”。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题干中乙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宇宙便是吾心”强调了“心”是宇宙的本源,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因此,A、B、D三项都不正确。

43.(广东中山市07-08高三期末)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

理学的核心即是“理”,所谓“理”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44.(2007韶关二调)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B二者实质都是从思想上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45.(潍坊市2007年高三统考卷)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

他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是 

(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史学

宋元时期,哲学思想的主流是理学。

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种理学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仁”和“礼”。

实际主张人们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统治。

文天祥作为南宋大臣,,宁愿杀身成“仁”,舍身就义,也不愿背叛民族和朝廷,忠心效忠南宋,这里面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理学中的一种“仁”的观念,受了理学思想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

所以选C恰当。

46.(江苏镇江0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卷)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孔子之是非不是判别是非的标准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人伦道德的价值内涵在于“三纲五常”

B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被称为“异端”思想家。

其它,A是孟子,C是顾炎武,D应该是朱熹。

47.(2008年潍坊市高三质量检测卷)《明夷待访录》中载: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反映了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B明末清初,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强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思想,但没有体现参与政权的愿望;

当时资本主义仅仅处于萌芽阶段,D不正确。

48.(广东名校联考一)黄宗羲认为: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